一种减震空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4992发布日期:2018-11-27 20:5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压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震空压机。



背景技术:

空压机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产品,通常为其他机械提供气源动力,是气动系统的核心设备机电引气源装置中的主体,它是将电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的装置,是压缩空气的气压发生装置。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原动机消耗能量输出转动的机械能,带动机体内的曲轴,由于活塞缸内的活塞连接在曲轴上,从而带动活塞再活塞缸内进行高速的滑动,从而对空气进行压缩。

空气压缩机应用非常广泛,家电、安装维修器械乃至生产线制备机械领域中均需使用。空气压缩机中的机头和电机属于振动部件,振动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空气压缩机的使用寿命,从而时空气压缩机故障率频发和安全隐患。因此在需要对振动部件进行减振处理。为了减轻空气压缩机的震动,通常在压缩机的底部连接一根弹簧,弹簧的另一端与底座相连,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气压缩机的震动,但是,空气压缩机在工作中容易持续发生左右晃动,减震效果较差,容易损坏空气压缩机,减短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弹簧的降噪效果不明显,容易对使用环境造成噪声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运行平稳、减震降噪、使用寿命长的的减震空压机。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震空压机,包括壳体、电机、曲柄传动组件、气缸组件,

壳体内腔水平固定安装有电机;

电机的转轴(转子)两端分别穿出电机定子的左、右两端,转轴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曲柄传动组件。

所述曲柄传动组件包括连杆、转盘、平衡配重块;

所述连杆下端设有转盘腔,所述转盘腔为圆柱形的安装腔,所述转盘腔的内壁还设有环形滑槽;

所述转盘为圆形盘,其中部偏心位置设有转轴安装孔;

所述转盘设于转盘腔之内,且其边缘设于环形滑槽之内,转盘可在转盘腔的环形滑槽之内做圆周运动;

所述转轴水平设置并穿设于转盘的转轴安装孔中,所述转轴为电机输出轴;

所述平衡配重块设于转盘的外侧,并套设于转轴之上;

所述平衡配重块的内侧面与转盘的外侧面贴合连接固定。

所述曲柄传动组件顶部连接气缸组件;

气缸组件包括压板、缸套、阀板、缸盖,压板设于缸套内腔,缸套上顶面连接阀板,阀板上面连接缸盖;缸盖、压板、阀板下表面合围合成形成活塞气腔;阀板将缸盖内腔分为吸气腔和排气腔;

当电机的转轴转动时,转轴带动曲柄传动组件做反复活塞式运动,进而推动压板在缸套形成的活塞气腔内做活塞运动,而使活塞气腔配合排气腔、吸气腔完成吸气、排气作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独特的曲柄传动组件设计,使得本申请的空压机运行平稳、高效的降低了设备内传动组件的运行震动,降低了噪音、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减震空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曲柄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减震空压机,包括壳体1、电机2、曲柄传动组件3、气缸组件4,

壳体1内腔水平固定安装有电机2;

电机2的转轴8(转子)两端分别穿出电机定子的左、右两端,转轴8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曲柄传动组件3。

所述曲柄传动组件3包括连杆5、转盘6、平衡配重块7;

所述连杆5下端设有转盘6腔,所述转盘6腔为圆柱形的安装腔,所述转盘6腔的内壁还设有环形滑槽;

所述转盘6为圆形盘,其中部偏心位置设有转轴8安装孔;

所述转盘6设于转盘6腔之内,且其边缘设于环形滑槽之内,转盘6可在转盘6腔的环形滑槽之内做圆周运动;

所述转轴8水平设置并穿设于转盘6的转轴安装孔中,所述转轴8为电机2输出轴;

所述平衡配重块7设于转盘6的外侧,并套设于转轴8之上;

所述平衡配重块7的内侧面与转盘6的外侧面贴合连接固定。

所述曲柄传动组件3顶部连接气缸组件4;具体的,连杆5顶部连水平连接压板41;

气缸组件4包括压板41、缸套42、阀板43、缸盖44,压板41设于缸套42内腔,缸套42上顶面连接阀板43,阀板43上面连接缸盖44;缸盖44、压板41、阀板43下表面合围合成形成活塞气腔;阀板43将缸盖44内腔分为吸气腔和排气腔;

当电机2的转轴8转动时,转轴8带动曲柄传动组件3做反复活塞式运动,进而推动压板41在缸套42形成的活塞气腔内做活塞运动,而使活塞气腔配合排气腔、吸气腔完成吸气、排气作业。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