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机构及应用其的多角度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1124发布日期:2019-01-29 18:19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旋转机构及应用其的多角度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特别涉及一种旋转机构和一种多角度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纺织机械应用中,除尘机构关系到布匹的品质,圆筒针织机一般采用风扇除尘。传统圆筒针织机一般采用多台风扇除尘,在旋转台的多个位置安装风扇,每台风扇在特定的圆周内做二维旋转。多个风扇不仅占用了机台的大量空间,而且噪声大、耗电量大。

一些老式的除尘风扇中,在中心旋转轴设置支撑臂,支撑部的两端连接风扇,解决了风扇数量多的问题。但是风扇整体旋转采用风扇的自身风力转动,其旋转速度不易控制,且转速不均匀,导致除尘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旋转机构,包括第一箱体、第一蜗杆、第一蜗轮、第一步进电机、中心轴以及传动片,传动片固定在第一箱体上,第一步进电机设在第一箱体的侧面,第一蜗杆设在第一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中心轴设在第一箱体内,第一蜗轮套设在中心轴上,第一蜗轮和第一蜗杆啮合。

由此,旋转机构通过第一步进电机提供动力,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当第一步进电机转动时,第一箱体和第一步进电机实现三百六十度同步旋转,通过传动片可以将动力传递给连接物,使得连接物可以实现同步三百六十度旋转。该种传动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稳定传动,而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增强输出扭力,延长传动机构的使用寿命。再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使本结构拥有自锁功能,即在电机停止运作或机构损坏时,不能靠外力或电机风叶扇风力拨动中心轴使蜗轮蜗杆机构进行转动。解决了现阶段其它结构因传动结构损坏,由电机风叶扇风力产生的推力造成失控高速三百六十度旋转而造成的高速离心力因此引发其它连接附件松脱高空掉落造成伤及人身安全。本使用新型旋转机构可以加装至老式除尘扇中,使老式除尘扇实现三百六十度旋转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还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设在第一箱体的上、下端面,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与中心轴的两端配合连接。

由此,旋转机构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同轴心放置,保证了第一蜗轮的同心度,保证第一蜗轮能更顺畅地进行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还包括第一防尘盖,第一防尘盖设在第一箱体的下端面,第一防尘盖与第二轴承配合。

由此,第一防尘盖的设置能实现防尘功能,避免灰尘进入机构内,使得机构运转不顺畅,甚至导致机构不能运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还包括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分别设在第一箱体的两侧面,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分别与第一蜗杆的两端配合连接。

由此,第三轴承、第四轴承同轴心设置,第三轴承、第四轴承保证第一蜗杆的同心度,保证第一蜗杆能顺畅地进行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还包括第二防尘盖,第二防尘盖设在第一箱体的侧面,第二防尘盖与第四轴承配合连接。

由此,跟第一防尘盖的功能一样,能实现防尘功能,避免灰尘进入机构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多角度除尘装置,包括旋转机构,还包括支撑座、旋转头、摆臂、和风扇组件,旋转机构套设在支撑座上,旋转头可旋转地设在支撑座上,旋转机构与旋转头配合连接,摆臂设在旋转头的两端,风扇组件设在摆臂上。

由此,旋转机构通过传动片传递动力至与其连接的旋转头处,从而带动其三百六十度旋转。同时,风扇组件实现多角度变换扇风循环,各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得多角度除尘装置实现不同角度的除尘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扇组件包括第二箱体、蜗轮轴、第二蜗杆、第二步进电机、风扇、连接头以及导电组件,蜗轮轴可旋转地设在第二箱体内,第二步进电机设在第二箱体的一侧,第二蜗杆设在第二步进电机的驱动端,第二蜗杆和蜗轮轴啮合,风扇通过连接头与蜗轮轴配合连接,导电组件设在第二箱体上,导电组件能够给风扇传递电能。

由此,风扇组件通过蜗轮轴与第二蜗杆啮合进行传动,第二步进电机通过蜗轮蜗杆机构使得风扇能实现多角度旋转摆动循环。该种传动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稳定传动,而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增强输出扭力,延长传动机构的使用寿命。再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使本结构拥有自锁功能,即在电机停止运作时,不能靠外力拨动中心轴使蜗轮蜗杆机构进行转动,其自锁功能主要起安全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组件包括导电环、碳刷以及外壳,导电环固定在蜗轮轴上,外壳套设在导电环周围,碳刷固定在导电外壳上,并与导电环电接触,碳刷与风扇电联接。

由此,通过导电环、碳刷之间配合进行导电,不会受到导线限制,即使在旋转状态下也能进行导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的传动片与摆臂配合连接,旋转机构能够通过传动片带动摆臂进行转动。

由此,旋转机构通过传动片将动力传递给摆臂,使得摆臂可以三百六十度同步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角度除尘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旋转机构、风扇组件电联接。

由此,控制器为装置供电且控制第一步进电机,第一步进电机经传动片传递动力到旋转头,带动其三百六十度旋转;同时,控制第二步进电机实现正反转循环旋转,控制风扇作不同角度摆动扇风除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旋转机构通过第一步进电机提供动力,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当第一步进电机转动时,第一箱体和第一步进电机实现三百六十度同步旋转,第一步进电机通过传动片传递动力至与其连接的旋转头处,从而带动其三百六十度旋转。同时,风扇组件实现多角度变换扇风循环,各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得多角度除尘装置实现不同角度的除尘功能。蜗轮蜗杆机构不仅可以实现稳定传动,而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增强输出扭力,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再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使本结构拥有自锁功能,即在电机停止运作时,不能靠外力拨动中心轴使蜗轮蜗杆机构进行转动。解决了现阶段其它结构因传动结构损坏,由电机风叶扇风力产生的推力造成失控高速三百六十度旋转而造成的高速离心力因此引发其它连接附件松脱高空掉落造成伤及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旋转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多角度除尘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多角度除尘装置中的风扇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支撑座、2-旋转机构、201-第一箱体、202-第一蜗杆、203-第一蜗轮、204-第一步进电机、205-中心轴、206-第一轴承、207-传动片、208-第二轴承、209-第一防尘盖、210-第三轴承、211-第四轴承、212-第二防尘盖、3-旋转头、4-控制器、5-摆臂、6-风扇组件、601-第二箱体、602-蜗轮轴、6021-第二蜗轮、603-第二蜗杆、604-第二步进电机、605-第五轴承、606-风扇、607-连接头、608-导电组件、6081-导电环、6082-外壳、6083-碳刷、609-第六轴承、610-第七轴承、611-第八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结合图1,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旋转机构,包括第一箱体201、第一蜗杆202、第一蜗轮203、第一步进电机204、中心轴205以及传动片207,传动片207固定在第一箱体201上,第一步进电机204固定地设在第一箱体201的侧面,第一蜗杆202设在第一步进电机204的输出端,中心轴205可旋转地设在第一箱体201内,第一蜗轮203套设在中心轴205上,第一蜗轮203和第一蜗杆202啮合。

由此,旋转机构2通过第一步进电机204提供动力,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当第一步进电机204转动时,第一箱体201和第一步进电机204实现三百六十度同步旋转,通过传动片207可以将动力传递给连接物,使得连接物可以实现同步三百六十度旋转。该种传动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稳定传动,而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增强输出扭力,延长传动机构的使用寿命。再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使本结构拥有自锁功能,即在电机停止运作或机构损坏时,不能靠外力或电机风叶扇风力拨动中心轴205使蜗轮蜗杆机构进行转动。解决了现阶段其它结构因传动结构损坏,由电机风叶扇风力产生的推力造成失控高速三百六十度旋转而造成的高速离心力因此引发其它连接附件松脱高空掉落造成伤及人身安全。本使用新型旋转机构可以加装至老式除尘扇中,使老式除尘扇实现三百六十度旋转功能。

结合图1,旋转机构2还包括第一轴承206和第二轴承208,第一轴承206和第二轴承208分别设在第一箱体201的上、下端面,第一轴承206和第二轴承208分别与中心轴205的两端配合连接。

由此,旋转机构2设有第一轴承206和第二轴承208,第一轴承206和第二轴承208同轴心放置,保证了第一蜗轮203的同心度,保证第一蜗轮203能更顺畅地进行旋转。

结合图1,旋转机构2还包括第一防尘盖209,第一防尘盖209设在第一箱体201的下端面,第一防尘盖209与第二轴承208配合。

由此,第一防尘盖209的设置能实现防尘功能,避免灰尘进入机构内,使得机构运转不顺畅,甚至导致机构不能运转。

结合图1,旋转机构2还包括第三轴承210和第四轴承211,第三轴承210和第四轴承211分别设在第一箱体201的两侧面,第三轴承210和第四轴承211分别与第一蜗杆202的两端配合连接。

由此,第三轴承210、第四轴承211轴心设置,第三轴承210、第四轴承211保证第一蜗杆202的同心度,保证第一蜗杆202能顺畅地进行旋转。

结合图1,旋转机构2还包括第二防尘盖212,第二防尘盖212设在第一箱体201的侧面,第二防尘盖212与第四轴承211配合连接。

由此,跟第一防尘盖209的功能一样,能实现防尘功能,避免灰尘进入机构内。

结合图2,根据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多角度除尘装置,包括旋转机构2,还包括支撑座1、旋转头3、摆臂5、和风扇组件6,旋转机构2套设在支撑座1上,旋转头3可旋转地设在支撑座1上,旋转机构2的中心轴205与旋转头3配合连接,摆臂5固定在旋转头3的两端,风扇组件6固定在摆臂5上。摆臂5设有伸缩端和摆动节,通过伸缩端和摆动节可以调节风扇组件6的角度及位置。

由此,旋转机构2通过传动片207传递动力至与其连接的旋转头3处,从而带动其三百六十度旋转。同时,风扇组件6实现多角度变换扇风循环,各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得多角度除尘装置实现不同角度的除尘功能。

结合图3,风扇组件6包括第二箱体601、蜗轮轴602、第二蜗杆603、第二步进电机604、风扇606、连接头607以及导电组件608,蜗轮轴602可旋转地设在第二箱体601内,第二步进电机604设在第二箱体601的一侧,第二蜗杆603设在第二步进电机604的驱动端,蜗轮轴602上固定有第二蜗轮6021,第二蜗杆603和蜗轮轴602的第二蜗轮6021啮合,风扇606通过连接头607与蜗轮轴602的轴头配合连接,导电组件608设在第二箱体601上,导电组件608能够给风扇606传递电能。

由此,风扇组件6通过蜗轮轴602上的第二涡轮6021与第二蜗杆603啮合进行传动,第二步进电机604通过蜗轮蜗杆机构使得风扇606能实现多角度旋转摆动循环。该种传动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稳定传动,而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增强输出扭力,延长传动机构的使用寿命。再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使本结构拥有自锁功能,即在电机停止运作时,不能靠外力拨动中心轴205使蜗轮蜗杆机构进行转动,其自锁功能主要起安全保护作用。

结合图3,风扇组件6还包括第五轴承605、第六轴承609、第七轴承610和第八轴承611。第五轴承605、第六轴承609分别设在箱体的上、下两端面,第五轴承605、第六轴承609分别与蜗轮轴602配合连接;第七轴承610和第八轴承611分别设在箱体的两侧面,第七轴承610和第八轴承611与第二蜗杆603配合连接,第七轴承610和第八轴承611保证第二蜗杆603的同心度,保证第二蜗杆603能稳定旋转。

结合图3,导电组件608包括导电环6081、碳刷6083以及外壳6082,导电环6081固定在蜗轮轴602上,外壳6082套设在导电环6081周围,碳刷6083固定在导电外壳6082上,并与导电环6081电接触,碳刷6083与风扇606电联接。

由此,通过导电环6081、碳刷6083之间配合进行导电,不会受到导线限制,即使在旋转状态下也能进行导电。

结合图2,旋转机构2的传动片207与摆臂5配合连接,旋转机构2能够通过传动片207带动摆臂5进行转动。

由此,旋转机构2通过传动片207将动力传递给摆臂5,使得摆臂5可以三百六十度同步旋转。

结合图2,多角度除尘装置还包括控制器4,控制器4分别与旋转机构2、风扇组件6电联接。

由此,控制器4为装置供电,且控制第一步进电机204,第一步进电机204经传动片207传递动力到旋转头3,带动其三百六十度旋转;同时,控制第二步进电机604实现正反转循环旋转,控制风扇606作不同角度摆动扇风除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方法:

将本实用新型的底座通过螺丝固定在平面上,接入市电。控制器4控制旋转机构2和风扇组件6。旋转机构2通过第一步进电机204提供动力,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当第一步进电机204转动时,第一箱体201和第一步进电机204实现三百六十度同步旋转,旋转机构2通过传动片207传递动力至与其连接的旋转头3处,从而带动旋转头3三百六十度旋转。同时,旋转头3上通过摆臂5连接的风扇组件6实现多角度变换扇风循环,风扇组件6通过蜗轮轴602与第二蜗杆603啮合进行传动,第二步进电机604通过蜗轮蜗杆机构使得风扇606能实现多角度旋转摆动循环。本实用新型的各机构之间配合使得多角度除尘装置实现不同角度的除尘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旋转机构2通过第一步进电机204提供动力,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当第一步进电机204转动时,第一箱体201和第一步进电机204实现三百六十度同步旋转,第一步进电机204通过传动片207传递动力至与其连接的旋转头3处,从而带动其三百六十度旋转。同时,风扇组件6实现多角度变换扇风循环,各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得多角度除尘装置实现不同角度的除尘功能。蜗轮蜗杆机构不仅可以实现稳定传动,而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增强输出扭力,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再且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可以使本结构拥有自锁功能,即在电机停止运作时,不能靠外力或电机风叶扇风力拨动中心轴205使蜗轮蜗杆机构进行转动。解决了现阶段其它结构因传动结构损坏,由电机风叶扇风力产生的推力造成失控高速三百六十度旋转而造成的高速离心力因此引发其它连接附件松脱高空掉落造成伤及人身安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