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油直驱螺杆泵吞吐采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3733发布日期:2019-03-30 09:13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潜油直驱螺杆泵吞吐采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采油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潜油直驱螺杆泵吞吐采油装置。



背景技术:

注水吞吐采油技术是当地层压力下降,产量很低时,向生产井注水,恢复地层压力,然后关井一定时间,依靠毛细管力的自吸作用与基质中的油置换,利用开井压降使置换出的油与部分注入水一同采出的采用方法,它是开发无能量补充的小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迄今,该项采用工艺已在国内一些油田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并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前景。目前采用的注水吞吐采油工艺流程多为:下注水管柱→注水→关井平衡→起钻→下机采管柱→开井采油,称为一个注水吞吐周期,这就势必决定了在多个吞吐周期内,需要频繁起下钻,而在下机时潜油电机可能与孔壁发生碰撞,使潜油电机受到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潜油直驱螺杆泵吞吐采油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潜油直驱螺杆泵吞吐采油装置,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下表面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所述支撑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支撑管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第一连接管远离支撑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远离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油管,所述固定块远离支撑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收防线盘,所述收放线盘的表面缠绕有潜油电缆,所述潜油电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泵,所述螺杆泵的下表面螺纹连接有潜油泵,所述潜油泵外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吸油管,所述潜油泵远离吸油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撞保护装置。

可选的,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减震底座,所述减震底座上表面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减震底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底座,所述弹簧底座远离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远离弹簧底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顶板,所述弹簧顶板远离减震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弹簧顶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减震顶板,且所述减震底板与减震顶板之间卡接有减震气囊。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表面设置有阀门,且所述阀门的表面涂设有橡胶防滑层。

可选的,所述支撑管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远离支撑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紧固把手。

可选的,所述吸油管远离潜油泵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撑管的下表面。

可选的,所述防撞保护装置包括防撞壳,所述防撞壳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防撞壳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缓冲套,所述缓冲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缓冲套的一端卡接于减震管的内部,所述减震管的内部卡接有第二减震弹簧。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潜油直驱螺杆泵吞吐采油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潜油直驱螺杆泵吞吐采油装置,通过减震装置的设置,从而在下放潜油泵时,机械运动产生的震动通过减震装置上减震弹簧和减震气囊,使震动被减震弹簧和减震气囊进行能量形式的转换,对震动进行缓冲释放,使震动在下放潜油泵时产生的影响降低,进而起到减震和抗震的作用。

2、该潜油直驱螺杆泵吞吐采油装置,通过防撞保护装置的设置,从而在采用注水吞吐采油技术频繁起放潜油泵时,通过防撞保护装置上的防撞壳,使潜油泵在碰到钻孔壁时通过减震管和第一弹簧的配合设置,使潜油泵在碰壁产生的震动被缓冲释放,进而起到保护潜油泵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潜油泵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减震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底座、2-减震装置、201-减震底座、202-第一支撑板、203-弹簧底座、204-减震弹簧、205-弹簧顶板、206-第二支撑板、207-减震顶板、208-减震气囊、3-支撑管、4-第一连接管、5-固定块、6-第二连接管、7-出油管、8-转轴、9-收防线盘、10-潜油电缆、11-螺杆泵、12-潜油泵、13-吸油管、14-防撞保护装置、1401-防撞壳、1402-第一弹簧、1403-缓冲套、1404-支撑杆、1405-减震管、1406第二减震弹簧、15-阀门、16-密封板、17-紧固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潜油直驱螺杆泵吞吐采油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支撑底座1下表面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2,减震装置2包括减震底座201,减震底座201上表面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202,第一支撑板202远离减震底座2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底座203,弹簧底座203远离第一支撑板2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204,减震弹簧204远离弹簧底座20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顶板205,弹簧顶板205远离减震弹簧20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206,第二支撑板206远离弹簧顶板20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减震顶板207,且减震底板201与减震顶板207之间卡接有减震气囊208,通过减震装置2的设置,从而在下放潜油泵12时,机械运动产生的震动通过减震装置2上减震弹簧204和减震气囊208,使震动被减震弹簧204和减震气囊208进行能量形式的转换,对震动进行缓冲释放,使震动在下放潜油泵12时产生的影响降低,进而起到减震和抗震的作用,支撑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管3,支撑管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板16,密封板16远离支撑管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紧固把手17,支撑管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4,支撑管3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5,第一连接管4远离支撑管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6的表面设置有阀门15,且阀门15的表面涂设有橡胶防滑层,第二连接管6远离第一连接管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油管7,固定块5远离支撑管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轴8,转轴8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收防线盘9,收放线盘9的表面缠绕有潜油电缆10,通过潜油电缆10的设置,从而通过潜油电缆10给潜油泵12供电,进而起到供电的作用,潜油电缆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泵11,螺杆泵11的下表面螺纹连接有潜油泵12,潜油泵12外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吸油管13,吸油管13远离潜油泵1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撑管3的下表面,潜油泵12远离吸油管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撞保护装置14,防撞保护装置14包括防撞壳1401,防撞壳140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402,第一弹簧1402远离防撞壳14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缓冲套1403,缓冲套140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404,支撑杆1404远离缓冲套1403的一端卡接于减震管1405的内部,减震管1405的内部卡接有第二减震弹簧1406,通过防撞保护装置14的设置,从而在采用注水吞吐采油技术频繁起放潜油泵12时,通过防撞保护装置14上的防撞壳1401,使潜油泵12在碰到钻孔壁时通过减震管1405和第一弹簧1402的配合设置,使潜油泵12在碰壁产生的震动被缓冲释放,进而起到保护潜油泵12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减震装置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垫。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综上所述,该潜油直驱螺杆泵吞吐采油装置,使用时,通过减震装置2的设置,从而在下放潜油泵12时,机械运动产生的震动通过减震装置2上减震弹簧204和减震气囊208,使震动被减震弹簧204和减震气囊208进行能量形式的转换,对震动进行缓冲释放,使震动在下放潜油泵12时产生的影响降低,进而起到减震和抗震的作用,通过防撞保护装置14的设置,从而在采用注水吞吐采油技术频繁起放潜油泵12时,通过防撞保护装置14上的防撞壳1401,使潜油泵12在碰到钻孔壁时通过减震管1405和第一弹簧1402的配合设置,使潜油泵12在碰壁产生的震动被缓冲释放,进而起到保护潜油泵12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