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及直线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48320发布日期:2019-06-18 23:50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及直线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及直线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直线压缩机采用动磁式直线电机驱动简谐组件作直线方向上的谐振运动。现有的直线压缩机简谐组件动子部件内外侧各有一定数量的谐振弹簧(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机芯在直线径向方向上只有一个前支撑,动子部件因为自身的重力会向下倾斜,动子部件易侧偏,摩擦功率偏大,整机效率降低,摩擦噪音大,动子部件侧偏严重时导致机芯卡死,整机运行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及直线压缩机,解决目前直线压缩机上动子部件易发生侧偏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包括动子部件、内定子压板和后挡板,动子部件位于内定子压板和后挡板之间,动子部件与内定子压板之间装配有若干个第一模具弹簧,若干个第一模具弹簧沿着内定子压板的周向布置,动子部件与后挡板之间装配有若干个第二模具弹簧,若干个第二模具弹簧沿着后挡板的周向布置。

进一步的,第一模具弹簧、第二模具弹簧的截面均为矩形。

进一步的,动子部件一侧设置有第一弹簧凸台,内定子压板一侧设置有第一弹簧凹槽,第一模具弹簧的一端装配连接第一弹簧凸台,第一模具弹簧的另一端装配连接第一弹簧凹槽;动子部件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弹簧凸台,后挡板一侧设置有第二弹簧凹槽,第二模具弹簧的一端装配连接第二弹簧凸台,第二模具弹簧的另一端装配连接第二弹簧凹槽。

进一步的,若干个第一模具弹簧沿着内定子压板的周向等间距布置;若干个第二模具弹簧沿着后挡板的周向等间距布置。

进一步的,动子部件与后挡板之间装配有一个第三模具弹簧,第三模具弹簧的一端位于动子部件的中央位置,第三模具弹簧的另一端位于后挡板的中央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模具弹簧的截面为矩形。

进一步的,动子部件另一侧的中央位置设置有第三弹簧凸台,后挡板一侧中央位置设置有第三弹簧凹槽,第三模具弹簧的一端装配连接第三弹簧凸台,第三模具弹簧的另一端装配连接第三弹簧凹槽。

进一步的,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还包括双头螺栓,内定子压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螺纹孔,后挡板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一螺纹孔数量及位置对应的第二螺纹孔,动子部件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一螺纹孔数量及位置对应的第一通孔,双头螺栓穿过第一通孔,双头螺栓的一端螺纹连接第一螺纹孔,双头螺栓的另一端螺纹连接第二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直线压缩机,包括外定子、内定子和汽缸座,直线压缩机还包括上述的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动子部件的延伸端位于外定子和内定子之间。

进一步的,直线压缩机还包括单头螺栓,汽缸座位于外定子的外侧,内定子压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通孔,外定子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二通孔数量及位置对应的第三通孔,汽缸座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二通孔数量及位置对应的第三螺纹孔,单头螺栓依次穿过第二通孔、内定子和第三通孔后螺纹连接第三螺纹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及直线压缩机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安装于直线压缩机上,直线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模具弹簧吸收了动子部件的侧偏力,保证动子部件沿直线方向运动,有效解决了动子部件侧偏的问题,降低了摩擦功率,提高了整机效率,降低了摩擦噪音,整机运行稳定、可靠;在同样的设计下,可有效缩短直线压缩机的长度,节省冰箱空间,降低成本。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直线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直线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

11、外定子,12、内定子,2、动子部件,21、延伸端,3、内定子压板,4、后挡板,51、双头螺栓,52、单头螺栓,61、第一模具弹簧,62、第二模具弹簧,63、第三模具弹簧,7、汽缸座,811、第一弹簧凸台,812、第一弹簧凹槽,821、第二弹簧凸台,822、第二弹簧凹槽,831、第三弹簧凸台,832、第三弹簧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包括动子部件2、内定子压板3和后挡板4等部件。动子部件2位于内定子压板3和后挡板4之间的位置。

内定子压板3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螺纹孔,后挡板4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与第一螺纹孔的数量及位置对应,动子部件2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一螺纹孔数量及位置对应。双头螺栓51穿过第一通孔,双头螺栓51的一端螺纹连接第一螺纹孔,双头螺栓51的另一端螺纹连接第二螺纹孔,以使后挡板4连接内定子压板3并在二者之间限定出动子部件2的运动空间。双头螺栓51位于第一模具弹簧61、第二模具弹簧62的内部,以充分利用模具弹簧内的空间作为双头螺栓51的装配空间。

动子部件2与内定子压板3之间装配有若干个第一模具弹簧61,第一模具弹簧61的截面为矩形。若干个第一模具弹簧61沿着内定子压板3的周向等间距布置。具体的,动子部件2一侧设置有第一弹簧凸台811,内定子压板3一侧设置有第一弹簧凹槽812,第一模具弹簧61的一端装配连接第一弹簧凸台811,第一模具弹簧61的另一端装配连接第一弹簧凹槽812。

动子部件2与后挡板4之间装配有若干个第二模具弹簧62,第二模具弹簧62的截面为矩形。若干个第二模具弹簧62沿着后挡板4的周向等间距布置。具体的,动子部件2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弹簧凸台821,后挡板4一侧设置有第二弹簧凹槽822,第二模具弹簧62的一端装配连接第二弹簧凸台821,第二模具弹簧62的另一端装配连接第二弹簧凹槽822。

矩形截面的第一模具弹簧61、第二模具弹簧62刚度大、精密度高,使第一模具弹簧61、第二模具弹簧62更容易吸收了动子部件(包括动子部件2及延伸端21等)的侧偏力,保证动子部件沿直线方向运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直线压缩机,包括外定子11、内定子12、汽缸座7和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动子部件2的延伸端21位于外定子11和内定子12之间。动子部件2可作直线方向上的谐振运动。汽缸座7位于外定子11的外侧,内定子压板3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通孔,外定子11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与第二通孔数量及位置对应,汽缸座7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孔与第二通孔数量及位置对应。单头螺栓52依次穿过第二通孔、内定子12和第三通孔后螺纹连接第三螺纹孔,以使内定子压板3、内定子12、外定子11以及汽缸座7紧固为一体。

本实施例的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将其安装于直线压缩机上。直线压缩机在启动前第一模具弹簧61、第二模具弹簧62处于压缩的状态,此时为直线压缩机的平衡位置状态;当直线压缩机启动后,直线电机产生电机推力推动动子部件作直线方向上的谐振运动,当动子部件向前运动时,第一模具弹簧61进一步的压缩,第二模具弹簧62相应的回弹;相反,当动子部件向后运动时,第二模具弹簧62进一步的压缩,第一模具弹簧61相应的回弹。直线压缩机运行过程中,第一模具弹簧61、第二模具弹簧62具有径向刚度大的特性,第一模具弹簧61、第二模具弹簧62吸收了动子部件的侧偏力,保证动子部件沿直线方向运动,有效解决了动子部件侧偏的问题,降低了摩擦功率,提高了整机效率,降低了摩擦噪音,整机运行稳定、可靠。此外,由于第一模具弹簧61、第二模具弹簧62本身具有刚度大的优点,在同样的设计下,可有效缩短直线压缩机的长度,节省冰箱空间,降低成本。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其动子部件2与后挡板4之间还装配有一个第三模具弹簧63,第三模具弹簧63的一端位于动子部件2的中央位置,第三模具弹簧63的另一端位于后挡板4的中央位置。具体的,动子部件2另一侧的中央位置设置有第三弹簧凸台831,后挡板4一侧中央位置设置有第三弹簧凹槽832,第三模具弹簧63的一端装配连接第三弹簧凸台831,第三模具弹簧63的另一端装配连接第三弹簧凹槽832。其中,第三模具弹簧63的截面为矩形。矩形截面的第三模具弹簧63刚度大、精密度高,使第三模具弹簧63更容易吸收动子部件的侧偏力,保证动子部件沿直线方向运动。

本实施例的直线压缩机用简谐组件,将其安装于直线压缩机上。直线压缩机在启动前第一模具弹簧61、第二模具弹簧62、第三模具弹簧63处于压缩的状态,此时为直线压缩机的平衡位置状态;当直线压缩机启动后,直线电机产生电机推力推动动子部件作直线方向上的谐振运动,当动子部件向前运动时,第一模具弹簧61进一步的压缩,第二模具弹簧62及第三模具弹簧63相应的回弹;相反,当动子部件向后运动时,第二模具弹簧62及第三模具弹簧63进一步的压缩,第一模具弹簧61相应的回弹。直线压缩机运行过程中,第一模具弹簧61、第二模具弹簧62以及第三模具弹簧63具有径向刚度大的特性,第一模具弹簧61、第二模具弹簧62以及第三模具弹簧63吸收了动子部件的侧偏力,保证动子部件沿直线方向运动,有效解决了动子部件侧偏的问题,降低了摩擦功率,提高了整机效率,降低了摩擦噪音,整机运行稳定、可靠。此外,由于第一模具弹簧61、第二模具弹簧62以及第三模具弹簧63本身具有刚度大的优点,在同样的设计下,可有效缩短直线压缩机的长度,节省冰箱空间,降低成本。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