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压机废热能收集用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8123发布日期:2019-05-24 21:2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压机废热能收集用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压机废热气的散热收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压机废热能收集用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线路板,又称印刷线路板或印刷电路板,英文名称为(Printed Circuit Board)PCB、(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线路板(FPC线路板又称柔性线路板柔性电路板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在线路板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涂料并经过烘箱将涂在线路板表面的涂料烘干从而来提高线路板的各个方面的性能(例如:弯折性);有基于此,在线路板生产过程中通常存在空压机以及烘箱等设备。

空压机,是指一种用以压缩气体的设备,目前,空压机的种类主要有往复活塞式,旋转叶片或旋转螺杆等;在空压机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热气,目前对废热气的主要处理方式是直接将其外排放,故无法做到将该部分废热能进行回收并且在利用的目的;其次,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散热器无法满足对空压机废热气的收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压机废热能收集用的散热器,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无法将空压机工作时产生的废热能收集以及无法满足收集空压机工作时产生的废热气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压机废热能收集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主板、设于散热主板一侧的散热风扇、设于散热主板另一侧且用于接收热气的集气组件、间隔设于该散热主板顶部的两排进气孔、笼罩于各排进气孔上方且分别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汇聚框以及设于所述散热主板底部且连接与各进气孔之间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与各进气孔连通的且一一对应的第一散热管,且在各对应的第一散热管之间转动连通有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的外壁轴向等距间隔设有若干个凹部,且在各凹部内通过单向转动装置轴向转动连接的散热导气叶片,相邻散热模块上设置的单向转动装置的转动方向均相反;各散热模块自靠近集气组件的一侧向另一侧呈阶梯状逐渐倾斜间隔设置,且相邻散热模块上设置的散热导气叶片在轴向上均错位设置或部分重叠;所述集气组件包括设于散热主板一侧的集气罩,所述集气罩靠近散热主板的一端设为第一开口,且该自第一开口处向集气罩的另一侧延伸有一输气通道,所述输气通道内设有吸气组件;所述吸气组件包括与所述输气通道内壁轴向转动连接的环形吸气框、周向等距间隔固定连接于该环形吸气框内壁的多个挂环以及设于所述输气通道中心处且用于带动环形吸气框轴向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环形吸气框的两侧外壁分别周向等距间隔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吸气叶片和第二吸气叶片,各第一吸气叶片和各第二吸气叶片的自由端均向输气通道的中心处延伸,且各第二吸气叶片的长度均大于各第一吸气叶片的长度且各第一吸气叶片与各第二吸气叶片均错位设置或者部分重叠;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输气通道中心处且通过电机驱动转动的传动轴,该传动轴的外壁周向等距间隔固定连接有用于和各挂环相互卡接的挂钩;所述输气通道靠近散热主板的一侧设有过滤网。

优选为:所述单向转动装置包括与凹部相适配且与凹部轴向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块以及与散热导气叶片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转动块外壁轴向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块,所述第一转动块与第二转动块的接触面上自转动方向固定连接有单向适配块,各单向适配块的厚度自转动方向逐渐变厚,所述第二转动块与第一转动块的接触面上自转动方向周向设有多个供各单向适配块活动且适配的单向活动槽。

优选为:所述散热模块包括若干根依次通过衔接块连通且相互转动连接的第二散热管,所述衔接块与其两端转动连接的第二散热管之间形成有所述的凹部,所述第一转动块的内圈与所述衔接块固定连接,在相邻衔接块的内圈之间的设有用于引导各第二散热管内部热气流动的导流组件。

优选为:各导流组件均包括周向等距间隔固定连接于所述衔接块内圈的牵引部以及固定连接于不同导流组件之间且在轴向上相互错位设置的牵引部上的导流条,各导流条上均设有凹槽,且各凹槽的一侧槽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延伸部,各凹槽的另一侧槽壁均向远离凹槽的方向弯曲延伸有截面为“波浪形”的第二延伸部。

优选为:所述第一吸气叶片和第二吸气叶片上均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壁之间均转动连接有排气组件;各排气组件均包括通过转销与所述第二开口顶部和底部内壁转动连接且形状为“圆台形”的第一排气块,各第一排气块均相互间隙设置,且在该间隙中设有与各第一排气块转动连接且形状为“圆柱形”的第二排气块,各第一排气块和各第二排气块的外壁分别周向等距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气片和第二排气片,所述第一排气片和第二排气片一一对应,且各第二排气片的两端均设为与第一排气片之间形成直角的倒角。

优选为:各散热导气叶片均由两个间隙设置的第一散热片以及固定连接第一散热片之间且具有半球形凹腔的连接部构成,各第一散热片靠近连接部的一侧均形成有半圆形凹槽,各连接部均间隙设置且在连接部之间设有活动于半球形凹腔内部的中心球,所述中心球的外壁均周向间隔固定连接有活动与半圆形凹槽内部的第二散热片。

优选为:所述第一排气片和第二排气片分别远离第一排气块和第二排气块的一侧端面均凹陷形成有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空压机工作时产生的热气通过进气口通入散热组件内,并且通过设于散热主板一侧的散热风扇对散热组件进行供风,从而对散热组件进行散热,在散热组件外界产生的热气进行收集,从而实现对空压机工作时产生的废热能进行收集的目的;更详细的说:(其一)、通入散气组件的废热气的散气原理主要是:热气经过第一散热管而进入散热模块,散热风扇对第一散热管和散热模块的表面进行吹风,从而将上述两者内部的热气得以排除,排除的热能与散热模块外部的空气混合后并且通过集气组件将提纯后的热气进行收集,并且进行再次利用;(其二)、输气通道内设置的吸气组件可提高吸收热气的效率,从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以及对废热气的提纯效率,进而提高对废热能的收集效率;(其三)、设置单向转动装置的目的是:保证散热模块上设置的散热导气叶片的单向转动,避免在散热风扇对散热模块供风时产生散热导气叶片的转动产生相互排斥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废热气的收集效率,其次,相邻散热模块上设置的单向转动装置的转动方向相反的目的是:在保证散热导气叶片转动不会产生互斥力的同时使得相邻的散热导气叶片产生互助力,即:由于阶梯状设置的散热模块,当不同散热模块上的散热导气叶片旋转的过程中,可以给予与其相邻的散热模块上的散热导气叶片的互助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导气叶片的旋转的是速率,进而提高对空压机废热能的收集效率;(其四)、在各第二散热管内部设置的导流组件可提高各第二散热管内部热气的流动速率,从而提高在单位时间内,同一第二散热管内部经过的热气量,进而进一步提高对空压机废热气的热量收集效率,其导气原理为:通过由于衔接块固定连接的牵引部可带动第二散热管内部导流条的转动,从而达到对热气导流的目的,由于导流条与固定连接于不同导流组件之间且相互错位设置的牵引部上,故导流条可提高与热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热气的引导效率,进而提高对空压机废热气的收集效率,其次,在导流条上设置的凹槽以及凹槽两侧槽壁上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可进一步提高导流条对热空气的引导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其一)、第一吸气叶片和第二吸气叶片上设置的第二开口以及第二开口内设置的排气组件可进一步提高集气组件的集气效率,其原理为:在第一吸气叶片和第二吸气叶片转动的同时会使得第二排气块和第二排气块转动,并且在转动过程中提高热气的流动速率,进而进一步提高对空压机废热能的收集效率,其次,在第一排气块和第二排气块上设置且相互形成直角的的倒角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对热气的流动速率,进而进一步提高对空压机废热能的收集效率;(其二)、在散热风扇对散热片进行吹风的同时可以使得中心球在半球形凹腔内活动,从而带动中心球外壁设置的第二散热片在半圆形凹槽内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从散热模块内散失的热量的流动效率,进而提高对空压机废热能的收集排放效率;(其三)、第一排气叶片和第二排气叶片上设置的滑槽可提高第一排气叶片和第二排气叶片与热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热气的流动效率,进而提高对空压机废热能的收集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以满足并且实现对空压机废热能进行多方面的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的B-B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C-C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的D部放大图;

图7为图2中的F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压机废热能收集用的散热器,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包括散热主板1、设于散热主板1一侧的散热风扇2、设于散热主板1另一侧且用于接收热气的集气组件3、间隔设于该散热主板1顶部的两排进气孔10、笼罩于各排进气孔10上方且分别具有进气口110和出气口111的汇聚框11以及设于所述散热主板1底部且连接与各进气孔110之间的散热组件12;所述散热组件12包括与各进气孔110连通的且一一对应的第一散热管121,且在各对应的第一散热管121之间转动连通有散热模块122,所述散热模块122的外壁轴向等距间隔设有若干个凹部1220,且在各凹部1220内通过单向转动装置1221轴向转动连接的散热导气叶片1222,相邻散热模块122上设置的单向转动装置1221的转动方向均相反;各散热模块122自靠近集气组件3的一侧向另一侧呈阶梯状逐渐倾斜间隔设置,且相邻散热模块122上设置的散热导气叶片1222在轴向上均错位设置或部分重叠;所述集气组件3包括设于散热主板1一侧的集气罩31,所述集气罩31靠近散热主板1的一端设为第一开口310,且该自第一开口310处向集气罩31的另一侧延伸有一输气通道3100,所述输气通道3100内设有吸气组件3101;所述吸气组件3101包括与所述输气通道3100内壁轴向转动连接的环形吸气框3101a、周向等距间隔固定连接于该环形吸气框3101a内壁的多个挂环3101b以及设于所述输气通道3100中心处且用于带动环形吸气框3101a轴向转动的驱动组件32,所述环形吸气框3101a的两侧外壁分别周向等距间隔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吸气叶片3101c和第二吸气叶片3101d,各第一吸气叶片3101c和各第二吸气叶片3101d的自由端均向输气通道3100的中心处延伸,且各第二吸气叶片3101d的长度均大于各第一吸气叶片3101c的长度且各第一吸气叶片3101c与各第二吸气叶片3101d均错位设置或者部分重叠;所述驱动组件32包括设于所述输气通道3100中心处且通过电机320驱动转动的传动轴321,该传动轴321的外壁周向等距间隔固定连接有用于和各挂环3101b相互卡接的挂钩3210;所述输气通道3100靠近散热主板1的一侧设有过滤网3100a。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单向转动装置1221包括与凹部1220相适配且与凹部1220轴向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块1221a以及与散热导气叶片1222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转动块1221a外壁轴向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块1221b,所述第一转动块1221a与第二转动块1221b的接触面上自转动方向固定连接有单向适配块1221c,各单向适配块1221c的厚度自转动方向逐渐变厚,所述第二转动块1221b与第一转动块1221a的接触面上自转动方向周向设有多个供各单向适配块1221c活动且适配的单向活动槽1221d。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模块122包括若干根依次通过衔接块1228连通且相互转动连接的第二散热管1229,所述衔接块1228与其两端转动连接的第二散热管1229之间形成有所述的凹部1220,所述第一转动块1221a的内圈与所述衔接块1228固定连接,在相邻衔接块1228的内圈之间的设有用于引导各第二散热管1229内部热气流动的导流组件1227。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各导流组件1227均包括周向等距间隔固定连接于所述衔接块1228内圈的牵引部1227a以及固定连接于不同导流组件1227之间且在轴向上相互错位设置的牵引部1227a上的导流条1227b,各导流条1227b上均设有凹槽1227c,且各凹槽1227c的一侧槽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延伸部1227d,各凹槽1227c的另一侧槽壁均向远离凹槽1227c的方向弯曲延伸有截面为“波浪形”的第二延伸部1227e。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气叶片3101c和第二吸气叶片3101d上均设有第二开口4,所述第二开口4的内壁之间均转动连接有排气组件41;各排气组件41均包括通过转销410与所述第二开口4顶部和底部内壁转动连接且形状为“圆台形”的第一排气块411,各第一排气块411均相互间隙设置,且在该间隙中设有与各第一排气块411转动连接且形状为“圆柱形”的第二排气块412,各第一排气块411和各第二排气块412的外壁分别周向等距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气片4110和第二排气片4120,所述第一排气片4110和第二排气片4120一一对应,且各第二排气片4120的两端均设为与第一排气片4110之间形成直角的倒角E。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各散热导气叶片1222均由两个间隙设置的第一散热片1222a以及固定连接第一散热片1222a之间且具有半球形凹腔1222b的连接部1222c构成,各第一散热片1222a靠近连接部1222c的一侧均形成有半圆形凹槽1222d,各连接部1222c均间隙设置且在连接部1222c之间设有活动于半球形凹腔1222b内部的中心球1222f,所述中心球1222f的外壁均周向间隔固定连接有活动于半圆形凹槽1222d内部的第二散热片1222g。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片4110和第二排气片4120分别远离第一排气块411和第二排气块412的一侧端面均凹陷形成有滑槽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空压机工作时产生的热气通过进气口通入散热组件内,并且通过设于散热主板一侧的散热风扇对散热组件进行供风,从而对散热组件进行散热,在散热组件外界产生的热气进行收集,从而实现对空压机工作时产生的废热能进行收集的目的;更详细的说:(其一)、通入散气组件的废热气的散气原理主要是:热气经过第一散热管而进入散热模块,散热风扇对第一散热管和散热模块的表面进行吹风,从而将上述两者内部的热气得以排除,排除的热能与散热模块外部的空气混合后并且通过集气组件将提纯后的热气进行收集,并且进行再次利用;(其二)、输气通道内设置的吸气组件可提高吸收热气的效率,从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以及对废热气的提纯效率,进而提高对废热能的收集效率;(其三)、设置单向转动装置的目的是:保证散热模块上设置的散热导气叶片的单向转动,避免在散热风扇对散热模块供风时产生散热导气叶片的转动产生相互排斥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废热气的收集效率,其次,相邻散热模块上设置的单向转动装置的转动方向相反的目的是:在保证散热导气叶片转动不会产生互斥力的同时使得相邻的散热导气叶片产生互助力,即:由于阶梯状设置的散热模块,当不同散热模块上的散热导气叶片旋转的过程中,可以给予与其相邻的散热模块上的散热导气叶片的互助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导气叶片的旋转的是速率,进而提高对空压机废热能的收集效率;(其四)、在各第二散热管内部设置的导流组件可提高各第二散热管内部热气的流动速率,从而提高在单位时间内,同一第二散热管内部经过的热气量,进而进一步提高对空压机废热气的热量收集效率,其导气原理为:通过由于衔接块固定连接的牵引部可带动第二散热管内部导流条的转动,从而达到对热气导流的目的,由于导流条与固定连接于不同导流组件之间且相互错位设置的牵引部上,故导流条可提高与热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热气的引导效率,进而提高对空压机废热气的收集效率,其次,在导流条上设置的凹槽以及凹槽两侧槽壁上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可进一步提高导流条对热空气的引导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其一)、第一吸气叶片和第二吸气叶片上设置的第二开口以及第二开口内设置的排气组件可进一步提高集气组件的集气效率,其原理为:在第一吸气叶片和第二吸气叶片转动的同时会使得第二排气块和第二排气块转动,并且在转动过程中提高热气的流动速率,进而进一步提高对空压机废热能的收集效率,其次,在第一排气块和第二排气块上设置且相互形成直角的的倒角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对热气的流动速率,进而进一步提高对空压机废热能的收集效率;(其二)、在散热风扇对散热片进行吹风的同时可以使得中心球在半球形凹腔内活动,从而带动中心球外壁设置的第二散热片在半圆形凹槽内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从散热模块内散失的热量的流动效率,进而提高对空压机废热能的收集排放效率;(其三)、第一排气叶片和第二排气叶片上设置的滑槽可提高第一排气叶片和第二排气叶片与热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热气的流动效率,进而提高对空压机废热能的收集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