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0245发布日期:2019-07-27 11:16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风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的管道风机,由于结构设计不够合理,使得出风效率低,且无法方便有效的与通风管道形成有效连接,且不便于电控器件的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风机,该管道风机结构紧凑,出风效率高,且方便维护。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道风机,包括风管,以及与所述风管同轴紧固的风机;所述风机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的安装端同轴紧固的安装座、与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电机的一侧壁紧固的锥形导流件、与所述电机的驱动轴紧固的扇叶、以及周向均布于所述安装座外周面的导流扇叶,所述导流扇叶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端与所述风管的内壁一体紧固;所述风管包括主壳体、与所述主壳体的一端口同轴紧固的第一管体、与所述主壳体的另一端口同轴紧固的第二管体、与所述主壳体的外周面水平相切设置的底座、以及开设于所述底座下底面用于安装电控板的电控仓,所述电控仓与所述安装座之间通过导线槽贯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结构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均包括空心圆锥台状壳体、一体延伸于所述空心圆锥台状壳体一端口的第一圆管接头、以及一体延伸于所述空心圆锥台状壳体另一端口的第二圆管接头。

其中,所述第一圆管接头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圆管接头的内径,所述第一圆管接头套设于所述主壳体的端口且与所述主壳体的端口相卡接,所述第二圆管接头与外部管体相套接。

其中,还包括一体设置于所述主壳体与所述底座之间的接线盒,所述接线盒与所述电控仓贯通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风管,以及与所述风管同轴紧固的风机;所述风机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的安装端同轴紧固的安装座、与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电机的一侧壁紧固的锥形导流件、与所述电机的驱动轴紧固的扇叶、以及周向均布于所述安装座外周面的导流扇叶,所述导流扇叶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端与所述风管的内壁一体紧固;所述风管包括主壳体、与所述主壳体的一端口同轴紧固的第一管体、与所述主壳体的另一端口同轴紧固的第二管体、与所述主壳体的外周面水平相切设置的底座、以及开设于所述底座下底面用于安装电控板的电控仓,所述电控仓与所述安装座之间通过导线槽贯通连接。以此结构设计的管道风机,能够通过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设置,方便的与外部通风管道形成有效连接,同时,还能够通过锥形导流件及导流扇叶的设置,有效提升出风效率,此外还能够通过底部下底面的电控仓的设置,有效提升电控器件维护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管道风机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管道风机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风机的轴测图。

图5是图1中第一管体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风机,包括风管1,以及与所述风管同轴紧固的风机2;所述风机2包括电机21、与所述电机21的安装端同轴紧固的安装座22、与所述安装座22远离所述电机21的一侧壁紧固的锥形导流件23、与所述电机21的驱动轴紧固的扇叶24、以及周向均布于所述安装座22外周面的导流扇叶25,所述导流扇叶25远离所述安装座22的一端与所述风管1的内壁一体紧固;所述风管1包括主壳体11、与所述主壳体11的一端口同轴紧固的第一管体12、与所述主壳体11的另一端口同轴紧固的第二管体13、与所述主壳体11的外周面水平相切设置的底座14、以及开设于所述底座14下底面用于安装电控板的电控仓,所述电控仓与所述安装座22之间通过导线槽贯通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12和所述第二管体13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管体12和所述第二管体13均包括空心圆锥台状壳体121、一体延伸于所述空心圆锥台状壳体121一端口的第一圆管接头122、以及一体延伸于所述空心圆锥台状壳体121另一端口的第二圆管接头123,所述第一圆管接头122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圆管接头123的内径,所述第一圆管接头122套设于所述主壳体11的端口且与所述主壳体11的端口相卡接,所述第二圆管接头123与外部管体相套接,还包括一体设置于所述主壳体11与所述底座14之间的接线盒15,所述接线盒15与所述电控仓贯通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管道风机,在安装时,可通过底座将其整机进行稳定可靠的安装,之后再通过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与外部两通风管道形成有效连接,之后再电机和扇叶的高速转动下,气流通过导流扇叶和锥形导流件的作用,即可高效的实现通风管道中气流的流动,此外,由于底座下方设置有电控仓,因此,在电路出现故障时,即可方便的对其进行维护。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