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0850发布日期:2019-10-09 07:0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电动油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油泵。



背景技术:

关于电动油泵,已知具有泵部、驱动泵部的电机部、及控制电机部的动作的控制部的结构。此电动油泵在电机部的轴向其中一侧配置有泵部,从电机部延伸的轴(shaft)贯穿泵部的泵体。在泵体的轴向其中一侧的端面,设有泵体的轴向其中一侧开口并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收容部。在收容部内收容有泵转子。而且,控制部具有安装有驱动电机部的电子零件的基板。

在日本公开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12-029793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结构:在电子血压计中,具有向佩戴于被测定者的测定部位的袖带(cuff)导入空气的泵、驱动此泵的泵电机、及控制电子血压计的基板。

对于日本公开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12-029793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子血压计的泵而言,与电动油泵相比而对小型化的要求低,因而有用于小型化的结构不充分等问题。例如对于应用于车辆的电动油泵而言,为了确保车辆的最小离地间隙(minimum ground clearance)而对小型化的要求高。因此,在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血压计中的泵应用于电动油泵时,存在可能无法满足电动油泵所需求的必要条件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小型化的电动油泵。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实施方式是一种电动油泵,其具有:电机部,具有沿着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配置的轴;泵部,位于所述电机部的轴向其中一侧,由所述电机部经由所述轴予以驱动而喷出油;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电机部的动作。所述电机部具有固定于所述轴的轴向另一侧的转子、与所述转子相向地配置的定子、以及收容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的电机外壳。所述泵部具有安装于从所述电机部向轴向其中一侧突出的所述轴的泵转子、及具有收容所述泵转子的收容部的泵外壳。所述控制部具有多个电子零件、及安装有所述多个电子零件的基板。所述电机外壳具有收容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的圆筒部。所述基板的端部配置于与所述基板的面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圆筒部重叠的位置。所述基板的面中与所述电机部相向的面为所述多个电子零件的安装面,所述多个电子零件与所述电机部相向。

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多个电子零件中的第一电子零件安装于所述基板时的所述第一电子零件距所述基板的高度为第一高度,将所述多个电子零件中的第二电子零件安装于所述基板时的所述第二电子零件距所述基板的高度为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高度,所述第一电子零件的安装位置较所述第二电子零件的安装位置更靠径向外侧。

所述实施方式中,具有覆盖所述基板的基板盖,所述电机外壳具有收容所述控制部的壳体,所述基板盖具有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多个固定部,所述多个固定部中的第一固定部配置于与所述基板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所述轴更靠其中一侧,所述多个固定部中的第二固定部配置于与所述基板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所述轴更靠另一侧。

所述实施方式中,使所述基板盖与所述基板平行地配置。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的面与轴向平行。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具有:多个安装部,安装于设于车辆的变速箱(transmission)的安装面。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盖与所述变速箱的所述安装面平行地配置。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安装部中的第一安装部配置于较所述定子更靠轴向其中一侧,且在与所述基板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所述定子更靠其中一侧,所述多个安装部中的第二安装部配置于较所述定子更靠轴向其中一侧,且在与所述基板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所述定子更靠另一侧,所述多个安装部中的第三安装部配置于较所述定子更靠轴向另一侧,且在与所述基板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所述定子更靠其中一侧。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安装部中的第四安装部配置于较所述定子更靠轴向另一侧,且在与所述基板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所述定子更靠另一侧。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泵部具有吸入油的吸入口、及喷出油的喷出口,所述吸入口相对于所述电机部而配置于配置有所述基板的一侧。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吸入口的吸入朝向与所述喷出口的喷出朝向正交。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零件的耐热性为第一耐热性,所述第二电子零件的耐热性为第二耐热性,所述第一耐热性低于所述第二耐热性,所述第一电子零件的安装位置较所述第二电子零件的安装位置更靠径向外侧。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为螺杆。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零件为电解电容器。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具有与外部电路连接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安装于所述基板的较所述电解电容器更靠径向外侧。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子零件为电阻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经小型化的电动油泵。

有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的平面图。

图2是相当于沿着图1的A-A箭头观察时的电动油泵的截面图。

图3是相当于沿着图1的B-B箭头观察时的电动油泵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将图1的电动油泵安装于变速箱的状况的概略侧面图。

图5是图1的电动油泵的底面图。

图6是将图3所示的电子零件82d放大表示的图,且是电子零件82d的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7是相当于沿着图1的C-C箭头观察时的电动油泵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油供给于搭载在汽车等车辆上的变速箱的电动油泵进行说明。而且,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的比例尺及个数等不同。

另外,附图中适当表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设为与图2所示的中心轴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X轴方向是设为与图1所示的电动油泵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是设为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记作“后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记作“前侧”。此外,所谓后侧及前侧,是仅用于说明的名称,且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及方向。而且,只要无特别说明,则将与中心轴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单地记作“轴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径向简单地记作“径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即中心轴J的绕轴(θ方向)简单地记作“圆周方向”。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在轴向上延伸,除了严格地在轴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也包括在相对于轴向以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而且,本说明书中,所谓在径向上延伸,除了严格地在径向上、即相对于轴向(Z轴方向)而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也包括在相对于径向以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的平面图。图2是相当于沿着图1的A-A箭头观察时的电动油泵1的截面图。图3是相当于沿着图1的B-B箭头观察时的电动油泵1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1具有电机部10、泵部40以及控制部82。电机部10具有沿着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J配置的轴11。泵部40位于电机部10的轴向其中一侧(前侧),由电机部10经由轴11予以驱动而喷出油。控制部82配置于Y轴方向上电机部10与基板盖61之间,控制电机部10的动作。以下,对每个结构构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电机部10具有轴11、转子20、定子22及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

电机部10例如是内转子型的电机,转子20固定于轴11的外周面,定子22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转子20固定于轴11的轴向另一侧(相对于泵部40而为后侧)。定子22与转子20相向地配置。

电机外壳13具有覆盖定子22的圆筒状形状的圆筒部13d、及从圆筒部13d的外侧面朝向相对于轴向而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壳体50。圆筒部13d收容转子20及定子22。电机外壳13具有定子保持部13a、基板支撑部13b及保持部13c。电机外壳13为金属制。圆筒部13d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圆筒部13d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在圆筒部13d的轴向另一侧(后侧)的端部配置有电机盖72c,以电机盖72c堵塞圆筒部13d的轴向另一侧(后侧)的开口。

定子保持部13a为在轴向上延伸的圆筒状。在定子保持部13a内配置有电机部10的轴11、转子20及定子22。在定子保持部13a的内周面13a1,嵌合有定子22的外侧面、即后述的铁芯背部22a的外侧面。由此,在定子保持部13a中收容有定子22。

如图3所示,基板支撑部13b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向径向外侧延伸,支撑控制部82的基板82a。基板支撑部13b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基板支撑部13b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

如图2所示,保持部13c设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的后侧端部。保持部13c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保持部13c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在保持部13c的径向内侧、且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的后侧端部,配置并固定有轴承收容部13f1。轴承收容部13f1为前侧开口并向后侧凹陷的形状。轴承收容部13f1在从前侧观看时为圆形状。轴承收容部13f1与轴11的中心轴J配置于同轴上。设于轴承收容部13f1内的轴承16支撑轴11的后侧端部。

如图2所示,转子20固定于轴11的相对于泵部40更靠后侧。转子20具有转子铁芯20a及转子磁铁20b。转子铁芯20a将轴11绕轴(θ方向)包围,并固定于轴11。转子磁铁20b固定于转子铁芯20a的沿着绕轴(θ方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20a及转子磁铁20b与轴11一起旋转。此外,转子20也可为在转子20的内部嵌埋有永磁体的埋入磁体型。埋入磁体型转子20与将永磁体设于转子20的表面的表面磁体型相比,能够减轻磁体因离心力而剥离的可能性,而且能够积极地利用磁阻扭矩(reluctance torque)。

定子22在转子20的径向外侧与转子20相向地配置,将转子20绕轴(θ方向)包围,使转子20绕中心轴J旋转。定子22具有铁芯背部22a、齿部22c、线圈22b及绝缘体(绕线筒)22d。

铁芯背部22a的形状为与轴11同心的圆筒状。齿部22c从铁芯背部22a的内侧面朝向轴11延伸。齿部22c设有多个,以均等的间隔配置于铁芯背部22a的内侧面的圆周方向上。线圈22b是卷绕于绝缘体22d的周围而成。绝缘体22d安装于各齿部22c。

如图2所示,轴11以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J为中心而延伸并贯穿电机部10。轴11的前侧(-Z侧)自电机部10突出,向泵部40内延伸。轴11的前侧固定于泵部40的内转子47a。轴11的前侧由后述的轴承55支撑。因此,轴11成为两端支撑的状态。

如图3所示,控制部82具有基板82a以及安装于基板82a的多个电子零件82b、电子零件82d及电子零件82e。控制部82生成驱动电机部10的信号,并对电机部10输出此信号。基板82a支撑并固定于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基板支撑部13b。

如图2所示,检测部72与轴11的后侧端部相向地配置,具有板状的电路基板72a、及安装于电路基板72a的旋转角传感器72b。电路基板72a支撑并固定于固定在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的后侧端部的未图示的基板支撑部。在轴11的后侧端部配置并固定有旋转角传感器用磁体72d。旋转角传感器72b与旋转角传感器用磁体72d相向,配置于旋转角传感器用磁体72d的后侧。当轴11旋转时,旋转角传感器用磁体72d也旋转,由此磁通变化。旋转角传感器72b检测由旋转角传感器用磁体72d的旋转所致的磁通变化,由此检测轴11的旋转角。

如图1及图2所示,泵部40位于电机部10的轴向其中一侧(前侧)。泵部40是由电机部10经由轴11予以驱动。泵部40具有泵转子47及泵外壳51。本实施方式中,泵外壳51具有泵体52及泵盖57。泵外壳51在泵体52与泵盖57之间具有收容泵转子47的收容部60。以下,对各零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泵体52配置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的前侧端部。泵体52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泵体52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泵体52具有从后侧(+Z侧)的端面52c向前侧(-Z侧)凹陷的凹部54。在凹部54内从后侧向前侧依次收容有轴承55及密封构件59。轴承55支撑从电机部10向轴向其中一侧(前侧)突出的轴11。密封构件59将从泵转子47漏出的油密封。

泵体52与电机外壳13为单一的构件。由此,将凹部54内的轴承55在轴向上定位。

泵体52具有沿着中心轴J贯穿的贯穿孔56。贯穿孔56的轴向两端开口而供轴11穿插,后侧(+Z侧)的开口在凹部54开口,前侧(-Z侧)的开口在泵体52的前侧的端面52d开口。

如图2所示,泵转子47安装于泵体52的前侧。泵转子47具有内转子47a、外转子47b及转子体47c。泵转子47安装于轴11。更详细而言,泵转子47安装于轴11的前侧(-Z侧)。内转子47a固定于轴11。外转子47b包围内转子47a的径向外侧。转子体47c包围外转子47b的径向外侧。转子体47c固定于泵体52。

内转子47a为圆环状。内转子47a为在径向外侧面具有齿的齿轮。内转子47a与轴11一起绕轴(θ方向)旋转。外转子47b为包围内转子47a的径向外侧的圆环状。外转子47b为在径向内侧面具有齿的齿轮。外转子47b的径向外侧面为圆形。转子体47c的径向内侧面为圆形。

内转子47a的径向外侧面的齿轮与外转子47b的径向内侧面的齿轮彼此啮合,内转子47a因轴11而旋转,由此外转子47b旋转。即,泵转子47因轴11的旋转而旋转。换言之,电机部10与泵部40具有相同的旋转轴。由此,能够抑制电动油泵1在轴向上大型化。

另外,通过内转子47a及外转子47b旋转,从而内转子47a与外转子47b的啮合部分之间的容积变化。容积减少的区域成为加压区域,容积增加的区域成为负压区域。在泵转子47的负压区域的前侧,配置有泵盖57的吸入端口(未图示)。而且,在泵转子47的加压区域的前侧,配置有泵盖57的喷出端口(未图示)。

如图2所示,泵盖57安装于泵转子47的前侧。泵盖57固定于泵转子47的转子体47c。泵盖57与泵转子47的转子体47c一起安装并固定于泵体52。泵盖57具有与吸入端口相连的吸入口41。泵盖57具有与喷出端口相连的喷出口42。

从设于泵盖57的吸入口41经由泵盖57的吸入端口而吸入泵转子47内的油收容于内转子47a与外转子47b之间的容积部分,被送至加压区域。然后,油经由泵盖57的喷出端口从设于泵盖57的喷出口42喷出。吸入口41的吸入朝向与喷出口42的喷出朝向正交。由此,能够减少从吸入口到喷出口的压力损耗,使油的流动顺畅。

如图1所示,吸入口41相对于电机部10而配置于配置有基板82a的一侧。由此,能够使吸入口41的配置空间与基板82a的配置空间重复,将另外需要的配置空间设为最小限度,使电动油泵1在径向上小型化。

壳体50收容泵部40、检测部72及控制部82。如图1及图3所示,壳体50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上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延伸。如图1及图3所示,壳体50在圆筒部13d的+X方向上具有基板收容部84。由此,能够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使电动油泵1小型化。基板收容部84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基板收容部84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如图1及图3所示,壳体50在圆筒部13d的-X方向上具有鳍片部80。鳍片部80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鳍片部80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鳍片部80进行电动油泵1的发热的散热。图3中,相对于圆筒部13d而在右侧配置有鳍片部80,在左侧配置有基板收容部84,但也可相对于圆筒部13d而在左侧配置鳍片部80,在右侧配置基板收容部84。

图4是表示将图1的电动油泵1安装于变速箱的状况的概略侧面图。如

图4所示,电动油泵1安装于设于变速箱100的下表面的安装面102。电动油泵1收容在设于变速箱100下方的油底壳(oil pan)101内。电动油泵1从吸入口41吸入油底壳101内的油,并从喷出口42喷出。电动油泵1的壳体50具有安装于变速箱100的安装面102的多个安装部63。安装部63在中心具有安装贯穿孔64。电动油泵1将未图示的螺杆穿插到安装贯穿孔64中,使用此螺杆安装于变速箱100的安装面102。安装部63具有在将电动油泵1安装于安装面102时,与安装面102接触的接触面。

如图1所示,多个安装部63设于与安装面102平行的面(在X方向上延伸的面)的对角四处。多个安装部63中的第一安装部配置于较定子22更靠轴向其中一侧,且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定子22更靠其中一侧。多个安装部63中的第二安装部配置于较定子22更靠轴向其中一侧,且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定子22更靠另一侧。多个安装部63中的第三安装部配置于较定子22更靠轴向另一侧,且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定子22更靠其中一侧。多个安装部63中的第四安装部配置于较定子22更靠轴向另一侧,且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定子22更靠另一侧。多个安装部63只要为3个以上的安装部即可。由此,能利用多个安装部63进行精度高的安装。

如图3所示,基板收容部84为与安装面102相向的一侧(-Y侧)开口并向相反侧(+Y侧)凹陷的形状。基板收容部84在凹陷处收容基板82a。基板82a的面与轴向平行。基板盖61覆盖基板82a。基板收容部84在凹陷处的底部具有支撑部84a。支撑部84a支撑散热鳍片86。

基板盖61配置于基板收容部84的开口,将基板收容部84的开口堵塞。基板盖61与基板82a平行地配置。由此,能够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使电动油泵1小型化。如图1所示,基板盖61具有固定于壳体50的多个固定部85。当利用安装部63将电动油泵1安装于变速箱100的安装面102时,基板盖61是与变速箱100的安装面102平行地配置。由此,能够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使电动油泵1小型化。

如图1及图3所示,多个固定部85具有第一固定部85a、第二固定部85b及第二固定部85c。多个固定部85中的第一固定部85a配置于与基板82a平行的方向上较轴11更靠其中一侧(-X侧)。多个固定部85中的第二固定部85b及第二固定部85c配置于与基板82a平行的方向上较轴11更靠另一侧(+X侧)。多个固定部85例如为螺杆。由此,多个固定部85能够在X方向上避开轴11的位置。X方向上的轴11的位置为电机部10在Y方向上最大的位置。由此,与多个固定部85在X方向上位于轴11的位置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充分确保螺杆的长度,并且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使电动油泵1小型化。由此,多个固定部85能够将基板盖61更牢固地固定。而且,由此基板盖61能够覆盖基板82a整体。

图5为图1的电动油泵1的底面图。基板收容部84在与安装面102相向的一侧的相反侧(+Y侧)的端部,具有进行散热的多个散热鳍片86。多个散热鳍片86具有间隔而配置于轴向上。散热鳍片86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散热鳍片86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

散热鳍片86向电机部10的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的圆周方向上延伸。散热鳍片86在相对于轴向而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散热鳍片86在相对于轴向而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如图3所示,散热鳍片86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在径向内侧较径向外侧更长。基板收容部84在散热鳍片86的与基板82a相向的一侧(-Y侧)的端部,具有支撑部84a。支撑部84a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支撑部84a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支撑部84a支撑散热鳍片86。支撑部84a为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向径向外侧及轴向上延伸的板状构件。支撑部84a在轴向上延伸,由此将在轴向上邻接的散热鳍片86彼此连结。由此,能够使各散热鳍片86不易在轴向上晃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鳍片86的轴向上的强度。支撑部84a向径向外侧延伸,由此在径向外侧也将在轴向上邻接的散热鳍片86彼此连结。由此,能够使各散热鳍片86在径向外侧也不易在轴向上晃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鳍片86的轴向上的强度。此处所谓散热鳍片86的轴向上的强度,是指使散热鳍片86不易在轴向上晃动。支撑部84a向径向外侧及轴向上延伸,由此能够以与不存在支撑部84a的情况相比广的面积接受控制部82的发热,能够高效率地传热至散热鳍片86而提高散热效果。如图3所示,支撑部84a具有向基板82a侧延伸的传热部83。传热部83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传热部83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传热部83为从支撑部84a向基板82a侧延伸的柱状构件。传热部83例如可为棱柱状、圆柱状。传热部83的基板82a侧的端部与基板82a的距离短于支撑部84a与基板82a的距离。由此,与不存在传热部83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由传热部83容易地接受控制部82的发热,高效率地传热至支撑部84a及散热鳍片86而提高散热效果。

如图5所示,基板收容部84具有将多个散热鳍片86彼此相连的肋87。肋87为从支撑部84a向与基板82a相反的一侧(+Y侧)延伸的柱状构件。肋87例如可为棱柱状、圆柱状。肋87从支撑部84a延伸。由此,肋87成为将支撑部84a接受的热传热至散热鳍片86的路径,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鳍片86的散热效率。肋87将散热鳍片86的轴向的面、与邻接的散热鳍片86的轴向的面连结。由此,能够使各散热鳍片86不易在轴向上晃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鳍片86的轴向上的强度。此处所谓散热鳍片86的轴向上的强度,是指使散热鳍片86不易在轴向上晃动。肋87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肋87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

如图3所示,基板82a具有端部82a1。基板82a的端部82a1配置于与基板82a的面正交的方向上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上使电动油泵1小型化。基板82a上安装有电子零件82b、电子零件82d、电子零件82e及连接器82c。电子零件82b、电子零件82d及电子零件82e分别为多个电子零件。

在与基板82a的面正交的方向上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重叠的位置、且基板82a的面中与电机部10相向的面,安装有高度较电子零件82b更低(距基板82a的高度低)的电子零件82e。由此,能够将基板82a的与电机部10相向的位置用作零件安装区域,能够使基板82a小型化,从而使电动油泵1小型化。

在与基板82a的面正交的方向上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重叠的位置、且基板82a的面中与电机部10相向的面,高度较电子零件82e更高(距基板82a的高度高)的电子零件82b因高度限制而无法安装。由此,能够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使电动油泵1小型化。

在与基板82a的面正交的方向上不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重叠的位置、且基板82a的面中与电机部10相向的面,安装有电子零件82b。电子零件82b安装于较电子零件82e的安装位置更靠径向外侧。电子零件82e较电子零件82b而耐热性更高。电子零件82e例如为电阻器。由此,能够将耐热性高且高度低的电阻器有效率地安装于电机部10的附近。电子零件82b例如为电解电容器。由此,能够有效率地安装高度高的电解电容器,且能够使耐热性低的电解电容器远离电机部10的发热。

在与基板82a的面正交的方向上不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重叠的位置、且基板82a的面中与电机部10相向的面,安装有连接器82c。连接器82c较电子零件82b而高度更高(距基板82a的高度高)。连接器82c安装于较电子零件82b的安装位置更靠径向外侧。由此,能够有效率地安装高度高的连接器82c。

在基板82a的面中和与电机部10相向的面为相反侧的面,安装有电子零件82d。基板82a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基板82a的第一面为与多个散热鳍片86相向的面。基板82a的第一面为与支撑部84a相向的面。基板82a的第二面为基板82a的第一面的相反侧的面。如图3所示,电子零件82d安装于基板82a的第二面。电子零件82d为控制驱动电机部10的电力的电力用半导体元件。电子零件82d为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或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电子零件82d为较其他零件更易发热的发热零件。

图6为将图3所示的电子零件82d放大表示的图,且为电子零件82d的位置处的截面图。基板82a在与电子零件82d相向的位置,具有从基板82a的第二面朝向第一面贯穿的基板贯穿孔82a2。利用此基板贯穿孔82a2,电子零件82d的发热从基板82a的第二面朝向第一面散热。在基板贯穿孔82a2的内周,具备具有热传导性的热传导性构件82a3。热传导性构件82a3例如为铜箔。由此,能够将电子零件82d的发热更有效率地散热。

如图6所示,在基板82a的第一面设有散热构件82f。散热构件82f设于覆盖基板贯穿孔82a2的位置。散热构件82f为具有热传导性的构件。由此,能够将电子零件82d的发热更有效率地散热。散热构件82f为绝缘构件。如图3所示,散热构件82f在-Y侧与基板82a接触,在+Y侧与传热部83接触。由此,能够将电子零件82d的发热更有效率地散热。

图7是相当于沿着图1的C-C箭头观察时的电动油泵1的截面图。鳍片部80具有鳍片支撑部79。鳍片支撑部79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向径向外侧延伸。鳍片部80具有散热鳍片80a、与散热鳍片80a邻接的散热鳍片80b、与散热鳍片80b邻接的散热鳍片80c、散热鳍片80d、与散热鳍片80d邻接的散热鳍片80e、与散热鳍片80e邻接的散热鳍片80f、与散热鳍片80f邻接的散热鳍片80g、与散热鳍片80g邻接的散热鳍片80h、与散热鳍片80h邻接的散热鳍片80i、与散热鳍片80i邻接的散热鳍片80j、与散热鳍片80j邻接的散热鳍片80k、及与散热鳍片80k邻接的散热鳍片80l。鳍片支撑部79及散热鳍片80a~散热鳍片80l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鳍片支撑部79及散热鳍片80a~散热鳍片80l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

壳体50具有在轴向其中一侧(前侧)与散热鳍片80a邻接的端部58a、及在轴向另一侧(后侧)与散热鳍片80c邻接的端部58b。端部58a及端部58b与壳体50一体成型。因此,端部58a及端部58b与壳体50为单一的构件。

散热鳍片80a~散热鳍片80l各自向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的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圆筒部13d的圆周方向上延伸。散热鳍片80a~散热鳍片80c从鳍片支撑部79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延伸。散热鳍片80d~散热鳍片80l从鳍片支撑部79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延伸。鳍片支撑部79支撑散热鳍片80a~散热鳍片80l。散热鳍片80a~散热鳍片80l具有间隔而配置于轴向上。

如图1及图7所示,鳍片支撑部79具有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贯穿的多个鳍片间贯穿孔81。多个鳍片间贯穿孔81包含第一鳍片间贯穿孔81a、第二鳍片间贯穿孔81b、第三鳍片间贯穿孔81c、第四鳍片间贯穿孔81d及第五鳍片间贯穿孔81e。在端部58a与散热鳍片80a之间的鳍片支撑部79的面,具有第一鳍片间贯穿孔81a及第二鳍片间贯穿孔81b。第一鳍片间贯穿孔81a在散热鳍片80d与散热鳍片80e之间贯穿。第二鳍片间贯穿孔81b在散热鳍片80e与散热鳍片80f之间贯穿。在散热鳍片80a与散热鳍片80b之间的鳍片支撑部79的面,具有第三鳍片间贯穿孔81c。第三鳍片间贯穿孔81c在散热鳍片80g与散热鳍片80h之间贯穿。在散热鳍片80b与散热鳍片80c之间的鳍片支撑部79的面,具有第四鳍片间贯穿孔81d。第四鳍片间贯穿孔81d在散热鳍片80i与散热鳍片80j之间贯穿。在散热鳍片80c与端部58b之间的鳍片支撑部79的面,具有第五鳍片间贯穿孔81e。第五鳍片间贯穿孔81e在散热鳍片80l与散热鳍片80l之间贯穿。

多个鳍片间贯穿孔81作为通油孔发挥功能。如图4所示,电动油泵1安装于变速箱100的下侧,因而从喷出口42供给于变速箱100的油在电动油泵1的上部流落。多个鳍片间贯穿孔81成为使在电动油泵1的上部流落而来的油不在电动油泵1中滞留,而流动至电动油泵1的下方的流路。

第三鳍片间贯穿孔81c及第五鳍片间贯穿孔81e配置于在轴向上邻接的一对散热鳍片间的中央部。由此,能够使油更顺畅地流动至下方。也可如第一鳍片间贯穿孔81a及第二鳍片间贯穿孔81b那样,于在轴向上邻接的一对散热鳍片间设置多个贯穿孔。第一鳍片间贯穿孔81a、第二鳍片间贯穿孔81b、第四鳍片间贯穿孔81d及第五鳍片间贯穿孔81e的朝向在与安装面102正交的方向(换言之,与和变速箱100的安装面102接触的安装部63的接触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由此,能够使油更顺畅地流动至下方。也有时如第三鳍片间贯穿孔81c那样,在与安装面102交叉的方向而非与安装面102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多个鳍片间贯穿孔81也可配置于鳍片支撑部79的面中的径向外侧。由此,能够提高电机部的轴向强度,并且能够使利用钻模的贯穿孔形成作业容易。

邻接的散热鳍片彼此之间的鳍片支撑部79的面也可向鳍片间贯穿孔81的开口倾斜。由此,能够使油更顺畅地流动至下方。鳍片间贯穿孔81的与贯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由此,能够使油更顺畅地流动至下方。

鳍片支撑部79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鳍片支撑部79的第一面为在轴向上邻接的一对散热鳍片间的面。鳍片支撑部79的第二面为鳍片支撑部79的第一面的相反侧的面。鳍片间贯穿孔81的内径的大小随着从鳍片支撑部79的第一面朝向鳍片支撑部79的第二面前进而变小。由此,当从鳍片支撑部79的第一面侧插入钻模而形成鳍片间贯穿孔81时,容易拔出钻模,容易形成鳍片间贯穿孔81。

电动油泵1中,在上部流落而来的油可能滞留的部位不限于在轴向上邻接的一对散热鳍片间。作为通油孔的贯穿孔理想的是设于在上部流落而来的油可能滞留的所有部位。例如,在图1所示的安装部63的臂部62也设置槽部贯穿孔66。

安装部63具有向定子22侧延伸的臂部62。臂部62具有与和变速箱100的安装面102接触的安装部63的接触面正交的方向开口的槽部65。槽部65的底面具有槽部贯穿孔66。槽部贯穿孔66成为使在电动油泵1的上部流落而来的油不在电动油泵1中滞留,而流动至电动油泵1的下方的流路。

接下来,对电动油泵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当电动油泵1的电机部10驱动时,电机部10的轴11旋转,伴随泵转子47的内转子47a的旋转而外转子47b也旋转。当泵转子47旋转时,从泵部40的吸入口41吸入的油在泵部40的收容部60内移动,从喷出口42喷出。

(1)此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1的控制部82具有多个电子零件82b及电子零件82e、以及安装有多个电子零件82b及电子零件82e的基板82a,基板82a的端部82a1配置于与基板82a的面正交的方向上与电机外壳13重叠的位置。因此,与未将基板82a配置于较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更靠径向外侧的情况相比,电动油泵1在基板82a的延伸方向上小型化。由此,能够使电动油泵1小型化。

(2)另外,将作为高度低的第二电子零件的电子零件82e安装于电机部10的附近,将作为高度较第二电子零件更高的第一电子零件的电子零件82b安装于较电子零件82e的安装位置而更远离电机部10。由此,能够有效运用基板82a的安装面,能够减小基板82a而使电动油泵1小型化。

(3)另外,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轴11更靠其中一侧及另一侧配置基板盖61的固定部85。因此,基板盖61能够将配置于与基板82a的面正交的方向上与电机外壳13的圆筒部13d重叠的位置的基板82a整体覆盖。

(4)另外,基板盖61与基板82a平行地配置。由此,能够使电动油泵1在径向上小型化。

(5)另外,基板82a的面与轴向平行。由此,能够使电动油泵1在径向上小型化。

(6)另外,壳体50具有:多个安装部63,安装于设于车辆的变速箱100的安装面102。因此,电动油泵1能够对变速箱100稳定地供给油。

(7)另外,基板盖61与变速箱100的安装面102平行地配置。因此,能够在将电动油泵1安装于变速箱100的安装面102时的与安装面102正交的方向上,使电动油泵1小型化。

(8)另外,多个安装部63设于与安装面102平行的面(在X方向上延伸的面)的对角三处。多个安装部63中的第一安装部配置于较定子22更靠轴向其中一侧,且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定子22更靠其中一侧。多个安装部63中的第二安装部配置于较定子22更靠轴向其中一侧,且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定子22更靠另一侧。多个安装部63中的第三安装部配置于较定子22更靠轴向另一侧,且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定子22更靠其中一侧。由此,通过将第二安装部与第三安装部设为对角配置,而能够利用多个安装部63进行精度高的安装,且能够提高基板盖61与变速箱100的安装面102的平行度。

(9)另外,多个安装部63设于与安装面102平行的面(在X方向上延伸的面)的对角四处。多个安装部63中的第一安装部配置于较定子22更靠轴向其中一侧,且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定子22更靠其中一侧。多个安装部63中的第二安装部配置于较定子22更靠轴向其中一侧,且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定子22更靠另一侧。多个安装部63中的第三安装部配置于较定子22更靠轴向另一侧,且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定子22更靠其中一侧。多个安装部63中的第四安装部配置于较定子22更靠轴向另一侧,且在与基板82a的面平行的方向上较定子22更靠另一侧。由此,通过将第二安装部与第三安装部设为对角配置,且将第一安装部与第四安装部设为对角配置,能够利用多个安装部63进行精度高的安装,且能够提高基板盖61与变速箱100的安装面102的平行度。

(10)另外,使吸入口41的配置空间与基板82a的配置空间重复。由此,能够将另外需要的配置空间设为最小限度,能够使电动油泵1在径向上小型化。

(11)另外,喷出口42与吸入口41正交。由此,能够降低从吸入口41到喷出口42的压力损耗,使油的流动顺畅。

(12)另外,将作为耐热性高的第二电子零件的电子零件82e安装于电机部10的附近,将作为耐热性低于第二电子零件的第一电子零件的电子零件82b配置于较电子零件82e的安装位置而更远离电机部10,由此能够有效运用基板82a的安装面,能够减小基板82a而使电动油泵1小型化。

(13)另外,固定部85为螺杆。因此,通过在横跨轴11的两侧进行固定,能够使电动油泵1在与基板82a正交的方向上小型化,并且确保作为固定部85的螺杆的长度,从而能够进行牢固的固定。而且,能够通过利用螺杆进行固定而容易地固定。

(14)另外,作为第一电子零件的电子零件82b为电解电容器。由此,能够有效率地安装高度高的电解电容器,且能够使耐热性低的电解电容器远离电机部10的发热。

(15)另外,通过将连接器82c安装于较作为电解电容器的电子零件82b的安装位置更靠径向外侧,而能够有效率地安装高度高的连接器82c。

(16)另外,作为第二电子零件的电子零件82e为电阻器。由此,能够将耐热性高且高度低的电阻器有效率地安装于电机部10的附近。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可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及主旨中,同时包含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