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45946发布日期:2019-09-21 02:20阅读:633来源:国知局
扇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框体,特别是关于一种扇框。



背景技术:

参阅图1,其为公知扇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公知扇框50为防止线材20散乱而影响风扇马达的正常运转,都会利用一理线结构51安置线材20。然而,公知理线结构51的理线槽51S的结构设计并未考量到风扇马达的震动及人为拉扯等因素,使得线材20常因风扇马达长期震动或安装过程的人为拉扯而脱离理线结构51,进而影响风扇马达的正常运转。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创新且具进步性的扇框,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扇框。

本发明提供一种扇框,包括框体及理线结构。框体具有一侧壁和上端面,该侧壁包括第一壁及第二壁。理线结构包括第一挡壁、第二挡壁、理线槽及入线斜导槽。第一挡壁连接第一壁,且具有第一倾斜端面,所述第一挡壁的所述第一倾斜端面与所述上端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等于85°。第二挡壁连接第二壁,且具有第二倾斜端面,所述第二挡壁的所述第二倾斜端面与所述上端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夹角。理线槽位于第一挡壁与第二挡壁的一侧,用以容置线材。入线斜导槽位于第一挡壁的第一倾斜端面与第二挡壁的第二倾斜端面之间,且连通理线槽。

本发明的入线斜导槽可有效防止线材因马达长期震动或人为拉扯而脱离理线槽。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图1为公知扇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扇框的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扇框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扇框的结构侧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 本发明扇框

12 框体

12L 下端面

12S 侧壁

12T 上端面

121 第一壁

122 第二壁

14 理线结构

141 第一挡壁

141a 内壁面

141b 外壁面

141c 第一倾斜端面

142 第二挡壁

142a 内壁面

142b 外壁面

142c 第二倾斜端面

143 理线槽

144 入线斜导槽

20 线材

50 公知扇框

51 理线结构

51S 理线槽

D 线材的线径

W 入线斜导槽的槽宽

θ1 第一夹角

θ2 第二夹角

θ3 第三夹角

θ4 第四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所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2为本发明扇框的结构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扇框的结构俯视图。图4为本发明扇框的结构侧视图。配合参阅图2、图3及图4,本发明扇框10包括框体12及理线结构14。

框体12具有上端面12T、下端面12L及一侧壁12S。该侧壁12S包括第一壁121及第二壁12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壁122不连接第一壁121。

理线结构14包括第一挡壁141、第二挡壁142、理线槽143及入线斜导槽144。

第一挡壁141连接第一壁121,且第一挡壁141具有内壁面141a、外壁面141b及第一倾斜端面141c。内壁面141a朝向理线槽143,外壁面141b相对于内壁面141a。第一倾斜端面141c是从框体12的上端面12T往下端面12L方向倾斜,且第一倾斜端面141c也可从外壁面141b往内壁面141a方向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倾斜端面141c与框体12的上端面12T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θ1,较佳地,第一夹角θ1≤85°。此外,第一倾斜端面141c与框体12的下端面12L之间则具有第三夹角θ3。

第二挡壁142连接第二壁122,且第二挡壁142具有内壁面142a、外壁面142b及第二倾斜端面142c。内壁面142a朝向理线槽143,外壁面142b相对于内壁面142a。第二倾斜端面142c是从框体12的上端面12T往下端面12L方向倾斜,且第二倾斜端面142c也可从外壁面142b往内壁面142a方向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倾斜端面142c与框体12的上端面12T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θ2,较佳地,第二夹角θ2大于第一夹角θ1,且第一夹角θ1与第二夹角θ2之和等于180°。

此外,所述第二挡壁142的第二倾斜端面142c与所述第一挡壁141的第一倾斜端面141c平行。

第二倾斜端面142c与框体12的下端面12L之间则具有第四夹角θ4,较佳地,第四夹角θ4≤85°,且第四夹角θ4小于第三夹角θ3。此外,较佳地,第三夹角θ3与第四夹角θ4之和等于180°。

理线槽143位于第一挡壁141与第二挡壁142的一侧,用以容置线材20。入线斜导槽144位于第一挡壁141的第一倾斜端面141c与第二挡壁142的第二倾斜端面142c之间,且连通理线槽143。

较佳地,入线斜导槽144的槽宽W小于等于线材20的线径D,以将线材20限位于理线槽143内。在本实施例中,线材20垂直框体12的上端面12T,而入线斜导槽144与线材20相交,且相交于两点(如图4所示)。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入线斜导槽144与线材20可相交于一点(图未绘出)。

此外,由于入线斜导槽144倾斜一角度,因此,可有效防止线材20因马达长期震动或人为拉扯而脱离理线槽14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一夹角θ1、第二夹角θ2、第三夹角θ3及第四夹角θ4,可进一步控制入线斜导槽144的倾斜角度,而入线斜导槽144的倾斜角度越大,则线材20脱离理线槽143的机率就越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