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叶片叶轮及其转子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77474发布日期:2020-07-14 17:03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叶片叶轮及其转子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转子泵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作转子泵转子的双叶片叶轮极其转子泵。



背景技术:

转子泵又称胶体泵、凸轮泵、万用输送泵等,转子泵属于容积泵。转子泵借助工作腔里的多个固定容积输送单位的周期性转化来达到输送流体物料的目的;原动机的机械能经泵直接转化为输送液体的压力能;泵的流量只取决于工作腔容积变化值以及其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频率,理论上与排出压力无关。转子泵依靠2个同步反向转动的转子在旋转过程中于进口处产生吸力,从而吸入所要输送的流体物料。转子泵的转子为叶轮,转子泵叶轮通常1叶至4叶,最常见的是2叶或3叶。一叶转子:适合于输送含有大颗粒的物料,对大颗粒物料的破碎率较低,但其脉动大,压力低,容积量小。二叶转子:适合输送于含有中小颗粒的物料,对中小颗粒物料的破碎率相对较低,略有脉动,容积量大于一叶转子。三叶转子:通用的转子类型,容积量大于其他类型的转子,各种性能指标优于一叶、二叶转子,三叶转子在输送物料的过程中对颗粒物有一定的破碎率。2个配合的叶轮将泵体内腔分隔成几个小空间,并按旋转次序运转变换位置,物料即被输送至出料口。如此循环往复,物料即被源源不断输送出去。转子泵在工作过程中实际上是通过一对同步旋转的叶轮来达到输送物料的目的。因此,理想状态是2个配合的叶轮的外周壁与2侧壁始终与泵体内腔壁密切接触,物料零泄漏,二者接触又经久耐磨。当然,绝对的零泄漏与经久耐磨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的提升密切接触与耐磨性指标。

传统的双叶片叶轮如图1所示,形如双端斧头,上下两端面为可与转子泵泵体内腔圆弧面相贴合的端凸起圆弧面3,运行时能与泵体内腔圆弧面11形成面接触。双叶片叶轮左右两侧的中间设置一段中凸起圆弧面5,中凸起圆弧面5与端凸起圆弧面之间3形成弧形内凹缺口13,从而在端凸起圆弧面的两端形成尖角14。运行时,一个双叶片叶轮的中凸起圆弧面5与另一个双叶片叶轮的端凸起圆弧面3形成线接触,如图2或图3中的状态3所示,容易磨损。2个双叶片叶轮的弧形内凹缺口之间形成的暂时空间a会暂困物料,如图3中的状态1所示,这样会增加泵的阻力。传统两叶转子虽然在转子与泵体之间是面密封,但在转子与转子之间是线接触,同时,每个叶片在其两次45度状态时,如图3所示的状态1,2个双叶片叶轮的弧形内凹缺口之间形成的暂时空间a都会形成困料现象,这样转子泵每转一周,就会发生4次困料现象,从而增加了转子泵的能耗,被困的物料会回流到低压区的进口,从而的每转排量的流量就小了,这样降低转子泵的工作效率。传统三叶转子,如图4、图5、图6所示,运行时,转子与转子,转子与泵体之间都是线密封,虽然它们之间有一定间隙,但长时间在物料冲流中,很容易磨损,从而会严重影响转子泵的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提供一种用作转子泵转子的双叶片叶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作转子泵转子的双叶片叶轮(1),为具有相同横截面的拉伸体,其中心开设有轴孔(2),所述双叶片叶轮(1)横截面以所述轴孔(2)中心的定位水平线为中心线呈现上下对称,以所述轴孔(2)中心的定位竖直线为中心线呈现左右对称,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叶片叶轮(1)上下两端面为与转子泵泵体(10)内腔圆弧面(11)相贴合的端凸起圆弧面(3),所述端凸起圆弧面(3)与双叶片叶轮(1)的两侧分别形成过渡凸起圆弧面(4),所述双叶片叶轮(1)左右两侧的中间设置一段中凸起圆弧面(5),所述中凸起圆弧面(5)与过渡凸起圆弧面(4)之间形成与所述过渡凸起圆弧面(4)相贴合匹配的凹进圆弧面(6),各相交的凸起圆弧面与凹进圆弧面(6)之间光滑过渡。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双叶片叶轮(1)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轴孔(2)设置1个以上凸筋(7),或开设1个以上键槽。

所述轴孔(2)设置沿轴孔(2)圆周均布的4个凸筋(7),或开设沿轴孔(2)圆周均布的4个键槽。

所述双叶片叶轮(1)的外周包裹一层包裹层(8),用于减少转子与泵体(10)内腔、转子与转子之间的间隙,也增加其耐磨性。

所述包裹层(8)为橡胶层。

所述包裹层(8)为塑料层。

所述包裹层(8)为聚四氟乙烯塑料层。

一种转子泵,包括泵体(10),经同步箱输出的平行的二根转向相反的转轴(9)穿过泵体(10),泵体(10)内作为互动转子的2个如以上任一种双叶片叶轮(1)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二根转轴(9)上。

本实用新型的双叶片叶轮,转子与转子之间完全没有困料现象,彻底解决了传统的双叶片叶轮转子与转子之间的困料现象;本实用新型的双叶片叶轮与泵体之间都是面接触,转子的过渡凸起圆弧面与另1个转子的凹进圆弧面之间形成面接触,消除了困料现象,从而明显地提高转子泵的运行效率与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用作转子泵转子的双叶片叶轮主视示意图。

图2为现有双叶片叶轮在转子泵泵体内示意图。

图3为1对现有双叶片叶轮在不同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4为现有用作转子泵转子的三叶片叶轮主视示意图。

图5为现有三叶片叶轮在转子泵泵体内示意图。

图6为1对现有三叶片叶轮在不同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双叶片叶轮主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双叶片叶轮在转子泵泵体内示意图。

图9为1对本实用新型的双叶片叶轮在不同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外周包裹一层包裹层的本实用新型双叶片叶轮主视示意图。

图11为外周包裹一层包裹层的本实用新型双叶片叶轮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图7至图11所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用作转子泵转子的双叶片叶轮1,如图7所示,为具有相同横截面的拉伸体,其中心开设有轴孔2,双叶片叶轮1横截面以轴孔2中心的定位水平线为中心线呈现上下对称,以轴孔2中心的定位竖直线为中心线呈现左右对称,双叶片叶轮1上下两端面为与转子泵泵体10内腔圆弧面11相贴合的端凸起圆弧面3,端凸起圆弧面3与双叶片叶轮1的两侧分别形成过渡凸起圆弧面4,双叶片叶轮1左右两侧的中间设置一段中凸起圆弧面5,中凸起圆弧面5与过渡凸起圆弧面4之间形成与过渡凸起圆弧面4相贴合匹配的凹进圆弧面6,各相交的凸起圆弧面与凹进圆弧面6之间光滑过渡。

如图7所示,双叶片叶轮1的轴孔2设置沿轴孔2圆周均布的4个凸筋7,或开设沿轴孔2圆周均布的4个键槽,用于与转子泵的转轴9固定连接。

如图10、图11所示,双叶片叶轮1的外周包裹一层包裹层8,用于减少转子与泵体10内腔、转子与转子之间的间隙,也增加其耐磨性。包裹层8为橡胶层或塑料层,塑料层以聚四氟乙烯塑料层为佳,因为聚四氟乙烯塑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与自润滑性能。在双叶片叶轮1的外周包裹一层橡胶或塑料的包裹层8,可减少泵体与转子,转子与转子之间的间隙,从而可提高转子泵的工作效率,减少物料回流量,增大泵的吸力;同时也增加了转子与泵体之间的密封性与耐磨性。

本实用新型转子泵,如图8所示,包括泵体10,经同步箱输出的平行的二根转向相反的转轴9穿过泵体10,泵体10内作为互动转子的2个以上双叶片叶轮1分别固定安装在二根转轴9上。

泵运行时,如图8所示,由于双叶片叶轮1的上下两端面为与转子泵泵体10内腔圆弧面11相贴合的端凸起圆弧面3,所以双叶片叶轮1的上下两端面与泵体之间始终都是面接触。本实用新型泵体10内1对双叶片叶轮在不同运行状态如图9所示,图中状态1,2个双叶片叶轮各自的过渡凸起圆弧面4相互接触,形成线接触,从而消除了传统的双叶片叶轮转子与转子之间的困料现象。图中状态2,其中1个双叶片叶轮转子的中凸起圆弧面5与另1个双叶片叶轮转子的端凸起圆弧面3相互接触,形成线接触。图中状态3,其中1个双叶片叶轮转子的过渡凸起圆弧面4与另1个双叶片叶轮转子的凹进圆弧面6相互接触,由于其凹进圆弧面6与过渡凸起圆弧面4相贴合匹配,所以形成面接触。与线接触相比,面接触可显著地提升接触双方之间的密封性与耐磨性,减少介质回流量,增大泵的吸力,明显地提高转子泵的工作效率与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双叶片叶轮1,转子与转子之间完全没有困料现象,彻底解决了传统的双叶片叶轮转子与转子之间的困料现象;本实用新型的双叶片叶轮1与泵体之间都是面接触,转子的过渡凸起圆弧面4与另1个转子的凹进圆弧面6之间形成面接触,消除了困料现象,从而明显地提高转子泵的运行效率与使用寿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