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污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67247发布日期:2021-06-08 16:18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污泵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排污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污泵。


背景技术:

2.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排污泵是一个运用较为广泛的传输工具,目前市场上的排污泵一般包括带有输入口和输出口的泵体、设置在泵体内的电机和由电机驱动的叶轮。
3.在排污泵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污水中往往带有块状、颗粒状或者长纤维状的杂质,排污泵中的叶轮极易受到堵塞而卡死,甚至造成电机烧坏或者降低电机寿命,损坏排污泵设备本身,影响排污泵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避免排污泵出现卡死而可能造成电机的损坏,保证排污泵的正常工作,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排污泵。该排污泵包括泵体、驱动齿轮、第一工作齿轮、第一工作叶轮、第一切换齿轮和驱动组件;所述泵体上设有进污口和排污口,所述第一工作齿轮与所述第一工作叶轮同轴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工作叶轮在所述泵体内转动,所述第一工作叶轮与所述泵体形成第一进液口并与所述进污口连通,所述第一工作叶轮与所述泵体形成第一出液口并与所述排污口连通;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切换齿轮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切换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一工作齿轮形成选择性啮合连接;
5.当所述第一工作叶轮未被卡死时,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所述第一切换齿轮同时与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一工作齿轮形成啮合连接,所述驱动齿轮通过所述第一切换齿轮带动所述第一工作齿轮进行同步转动;当所述第一工作叶轮出现卡死时,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所述第一切换齿轮脱离与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一工作齿轮的啮合连接,所述驱动齿轮停止带动所述第一工作齿轮进行转动。
6.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滑块、第一切换杆和第一切换弹簧,并且所述滑块上设有第一曲线导轨;所述第一切换杆可以相对于所述泵体进行往复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切换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切换齿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曲线导轨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一切换杆接触,另一端与所述泵体接触;当所述滑块相对于所述泵体移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曲线导轨相对于所述第一切换杆进行往复移动,使所述第一切换杆在所述第一曲线导轨和所述第一切换弹簧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往复移动,以控制所述第一切换齿轮与所述第一工作齿轮和所述驱动齿轮的连接关系。
7.进一步优选的,该排污泵还设有驱动叶轮,所述泵体上设有控制进口和控制出口,所述驱动组件还设有复位弹簧,所述滑块上设有控制凸起;所述驱动叶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同轴连接,并且由所述驱动齿轮带动所述驱动叶轮在所述泵体内转动,所述驱动叶轮与所述泵体形成驱动进口和驱动出口;所述泵体内部设有控制腔,所述控制凸起位于所述控制腔内往复移动并且将所述控制腔分为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凸起和所述第一控制腔的终端连接;所述驱动进口与所述控制进口连通,所述
驱动出口同时与所述控制出口和所述第一控制腔连通,并且在所述驱动出口和所述控制出口之间设有阻尼。
8.进一步优选的,该排污泵设有第二工作齿轮、第二工作叶轮和第二切换齿轮;所述第二工作齿轮与所述第二工作叶轮同轴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工作叶轮在所述泵体内转动,所述第二工作叶轮与所述泵体形成第二进液口并与所述进污口连通,所述第二工作叶轮与所述泵体形成第二出液口并与所述排污口连通;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切换齿轮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二切换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工作齿轮选择性啮合连接;
9.当所述第二工作叶轮未被卡死时,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所述第二切换齿轮同时与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工作齿轮形成啮合连接,所述驱动齿轮通过所述第二切换齿轮带动所述第二工作齿轮进行同步转动;当所述第二工作叶轮出现卡死时,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所述第二切换齿轮脱离与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工作齿轮的啮合连接,所述驱动齿轮停止带动所述第二工作齿轮进行转动。
10.进一步优选的,当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所述第一切换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一工作齿轮啮合连接时,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所述第二切换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工作齿轮脱离连接;当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所述第一切换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一工作齿轮脱离连接时,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所述第二切换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工作齿轮啮合连接。
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切换杆和第二切换弹簧,并且所述滑块上设有第二曲线导轨;所述第二切换杆可以相对于所述泵体进行往复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切换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齿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曲线导轨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杆接触,另一端与所述泵体接触;当所述滑块相对于所述泵体移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曲线导轨相对于所述第二切换杆进行往复移动,使所述第二切换杆在所述第二曲线导轨和所述第二切换弹簧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往复移动,以控制所述第二切换齿轮与所述第二工作齿轮和所述驱动齿轮的连接关系。
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设有蓄能单元、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其中,蓄能器与所述第一控制腔连通,并且在所述第一控制腔与所述驱动出口之间设有单向阀,使控制介质单向流入第一控制腔;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沿所述第一控制腔向所述第二控制腔的方向分布,以限定所述控制凸起向所述第二控制腔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一定位件所在位置对应所述第一曲线导轨驱动所述第一切换齿轮与所述第一工作齿轮和所述驱动齿轮形成齿啮合连接,所述第二定位件所在位置对应所述第二曲线导轨驱动所述第二切换动齿轮与所述第二工作齿轮和所述驱动齿轮形成齿啮合连接;所述蓄能单元能够吸收所述驱动叶轮输出的控制介质以及输出存储的控制介质驱动所述控制凸起向所述第二控制腔的方向移动。
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件的控制端设有第一定位弹簧,所述第二定位件的控制端设有第二定位弹簧,所述第一定位弹簧和所述第二定位弹簧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移动至解除对所述控制凸起往复移动限定的位置;所述第一定位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定位件的控制端均与所述驱动出口连通,由所述驱动出口输出的控制介质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移动至形成对所述控制凸起往复移动限定的位置。
1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设有辅助定位件,并且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形成选择连接;当所述辅助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保持连接时,所述第二定位件保持在对所述控制凸起往复移动限位的位置。
1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设有终端定位件;所述终端定位件位于所述第二定位件和所述第二控制腔的终端之间,对所述控制凸起由所述第二控制腔向所述第一控制腔的移动进行单向限定。
16.与常规排污泵相比较,本发明排污泵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7.1、在本发明排污泵中,通过在驱动齿轮和工作齿轮之间设置切换齿轮,并且根据工作齿轮所带动工作叶轮的转动情况控制切换齿轮对驱动齿轮和工作齿轮之间的连接关系。这样就可以在工作叶轮发生卡死时快速解除驱动齿轮与工作齿轮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防止驱动齿轮发生抱死,实现对电机的保护,保证排污泵的使用寿命。
18.2、在本发明排污泵中,通过设置多个工作齿轮和驱动组件,并且由驱动组件控制多个工作齿轮依次与驱动齿轮形成传动连接,从而使多个工作齿轮可以依次带动对应的工作叶轮进行污水输出操作。这样,当任意一个工作叶轮发生卡死时,就可以通过驱动组件快速将驱动齿轮切换至与其他工作齿轮的连接,从而驱动其他工作叶轮继续进行污水输出操作,使该排污泵可以连续可靠的进行污水输出工作,提高该排污泵的工作效率。
19.3、在本发明排污泵中,通过设置与驱动齿轮同轴连接的驱动叶轮和蓄能单元,并且通过驱动叶轮直接输出的控制介质以及蓄能单元中的存储控制介质对驱动组件进行不同工作齿轮之间的切换操作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该排污泵在一个工作叶轮发生卡死后自动切换至由其他工作叶轮继续进行污水排出的状态,实现该排污泵连续进行污水输出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施例排污泵处于初始状态时的正视图;
21.图2为本实施例排污泵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右视图;
22.图3为本实施例排污泵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后视图;
23.图4为本实施例排污泵处于初始状态时沿图2中m

m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施例排污泵处于初始状态时沿图2中n

n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图5中q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施例排污泵处于第一工作叶轮输出状态时的正视图;
27.图8为本实施例排污泵处于第一工作叶轮输出状态时沿图2中m

m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图8中q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本实施例排污泵处于第二工作叶轮输出状态时的正视图;
30.图11为本实施例排污泵处于第二工作叶轮输出状态时沿图2中m

m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2为图11中q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2.图13为本实施例排污泵处于防抱死状态时的正视图;
33.图14为本实施例排污泵处于防抱死状态时沿图2中m

m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5为为图14中q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36.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排污泵,包括泵体1、驱动齿轮21、第一工作齿轮31、第一工作叶轮32、第二工作齿轮41、第二工作叶轮42、第一切换齿轮51、第二切换齿轮52以及驱动组件6。
37.泵体1上设有与污水池连通的进污口111,以及与排污管连通的排污口112。驱动齿轮21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并且由电机带动其转动。
38.第一工作齿轮31与第一工作叶轮32同轴连接,以驱动第一工作叶轮32在泵体1内转动,在第一工作叶轮32与泵体1之间形成第一进液口311并与进污口111连通,第一工作叶轮32与泵体1之间形成第一出液口312并与排污口112连通。第二工作齿轮41与第二工作叶轮42同轴连接,以驱动第二工作叶轮42在泵体1内转动,在第二工作叶轮42与泵体1之间形成第二进液口411并与进污口111连通,第二工作叶轮42与泵体1之间形成第二出液口412并与排污口112连通。
39.其中,在第一出液口与排污口连通的位置以及第二出液口与排污口连通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单向阀,防止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之间发生串流,保证第一工作叶轮和第二工作叶轮可以向排污口进行正常的污水输出。
40.驱动组件6同时与第一切换齿轮51和第二切换齿轮52连接,以控制第一切换齿轮51与驱动齿轮21和第一工作齿轮31之间形成选择性啮合连接,以及控制第二切换齿轮52与驱动齿轮21和第二工作齿轮41之间形成选择性啮合连接。
41.当第一工作叶轮可以正常转动时,驱动组件控制第一切换齿轮同时与驱动齿轮和第一工作齿轮形成啮合连接,驱动齿轮通过第一切换齿轮开始带动第一工作齿轮进行同步转动,从而由第一工作叶轮向排污口进行污水输出。当第一工作叶轮出现卡死时,驱动组件控制第一切换齿轮脱离与驱动齿轮和第一工作齿轮的啮合连接,驱动齿轮停止带动第一工作齿轮进行转动,同时驱动组件控制第二切换齿轮同时与驱动齿轮和第二工作齿轮形成啮合连接,驱动齿轮开始通过第二切换齿轮带动第二工作齿轮进行同步转动,从而由第二工作叶轮向排污口进行污水输出。当第二工作叶轮再出现卡死时,驱动组件再控制第二切换齿轮脱离与驱动齿轮和第二工作齿轮的啮合连接,使驱动齿轮停止带动第二工作齿轮的继续转动。
42.此时,根据第一工作叶轮和第二工作叶轮的工况,例如是否发生卡死现象,就可以通过驱动组件对第一切换齿轮和第二切换齿轮进行控制,从而控制驱动齿轮对第一工作齿轮或第二工作齿轮进行驱动,进而控制第一工作叶轮或第二工作叶轮进行污水输出。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第一工作叶轮和第二工作叶轮交替运行连续输出污水的操作,提高整个排污泵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避免由于第一工作叶轮或第二工作叶轮的卡死而导致工作齿轮卡死所造成的的电机损坏,从而实现对整个排污泵的保护,提高排污泵的使用寿命。
43.结合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6包括滑块61、第一切换杆621、第一切换弹簧622、第二切换杆631和第二切换弹簧632,同时在滑块61上设有第一曲线导轨611和第二曲线导轨612。
44.第一切换杆621的一端与第一切换齿轮5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曲线导轨611保持接触连接,并且可以带动第一切换齿轮51相对于泵体1进行往复移动,第一切换弹簧622的一端与第一切换杆621接触,另一端与泵体1接触,以驱动第一切换杆621带动第一切换齿轮51向第一曲线导轨611的方向移动。
45.第二切换杆631的一端与第二切换齿轮5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曲线导轨612保持接触连接,并且可以带动第二切换齿轮52相对于泵体1进行往复移动,第二切换弹簧632的一端与第二切换杆631接触,另一端与泵体1接触,以驱动第二切换杆631带动第二切换齿轮52向第二曲线导轨621的方向移动。
46.滑块61可以相对于泵体1进行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曲线导轨611和第二曲线导轨612进行往复移动,使第一曲线导轨611对第一切换杆621形成图1所示的竖直方向作用力,使第二曲线导轨612对第二切换杆631形成图1所示的竖直方向作用力。
47.此时,通过控制滑块相对于泵体的往复移动,就可以使第一切换杆和第二切换杆分别与第一曲线导轨和第二曲线导轨中的不同区域进行接触,从而由第一曲线导轨和第二曲线导轨对第一切换杆和第二切换杆产生不同的驱动作用力,使第一切换杆和第二切换杆分别在第一曲线导轨和第一切换弹簧以及第二曲线导轨和第二切换弹簧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竖直方向的不同程度往复移动,进而分别带动第一切换齿轮和第二切换齿轮进行往复移动,控制第一切换齿轮与第一工作齿轮和驱动齿轮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二切换齿轮与第二工作齿轮和驱动齿轮的连接关系。
4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滑块上设置两个不同形状结构的曲线导轨,从而在滑块往复移动过程中对两个切换齿轮进行不同的移动量,形成一个滑块对两个切换齿轮进行不同运动的控制效果,进而使第一工作叶轮和第二工作叶轮在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达到第一工作叶轮和第二工作叶轮交替输出污水的效果。
49.同样,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控制要求,也可以对第一曲线导轨和第二曲线导轨的形状进行调整,从而获得不同的控制效果,例如将第一曲线导轨和第二曲线导轨设计为相同结构,从而可以对两个切换齿轮进行同步控制,进而对两个工作齿轮进行同步控制效果,达到两个工作叶轮同步输出污水的效果。甚至,还可以根据设计和使用工况的要求,对第一切换齿轮和第二切换齿轮进行独立控制,例如分别采用一个电杆对第一切换杆和第二切换杆进行往复运动控制,从而可以达到对两个工作叶轮的独立控制效果。
50.结合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排污泵中还设有一个驱动叶轮22,在泵体1上设有与外接水箱连通的控制进口121和控制出口122,驱动组件6中还设有一个复位弹簧641,而在滑块61上设有一个位于泵体1内部的控制凸起611。
51.其中,驱动叶轮22与驱动齿轮21同轴连接,并且在驱动齿轮21的带动下在泵体1的内部进行转动,驱动叶轮22与泵体1之间形成驱动进口211和驱动出口212。在泵体1的内部设有控制腔,控制凸起611位于控制腔内进行往复移动并且将控制腔分为第一控制腔131和第二控制腔132,复位弹簧641位于第一控制腔131内并且两端分别与控制凸起611和第一控制腔131的终端连接,以带动控制凸起611向第一控制腔131的终端方向移动。其中,驱动进口211与控制进口121连通,驱动出口212同时与控制出口122和第一控制腔131连通,并且在驱动出口211和控制出口122之间设有一个阻尼71。
52.此时,通过驱动齿轮带动驱动叶轮进行转动,由驱动进口将外接水箱中的水吸入并做功后以高压水的形式输出至驱动出口作为控制介质,位于驱动出口的控制介质流至第一控制腔中并对控制凸起产生克服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从而使控制凸起向第二控制腔的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带动滑块进行移动。
53.这样,就可以由驱动齿轮控制第一工作齿轮和第二工作齿轮的同时,通过驱动叶轮进行控制介质的输出,从而控制滑块进行移动,使曲线导轨驱动切换杆带动切换齿轮对工作齿轮和驱动齿轮的啮合连接控制与驱动叶轮输出控制介质驱动曲线导轨的移动形成同步对应。同样,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设计和使用要求,采用其他方式驱动滑块的往复移动,例如采用独立的电杆驱动滑块对于泵体进行往复移动,从而达到对曲线导轨的独立控制,从而控制驱动齿轮与两个工作齿轮的连接关系。
54.结合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针对第一工作叶轮和第二工作叶轮交替运转的设计,第一曲线导轨和第二曲线导轨采用不同结构形状,并且在驱动组件6中还设置了蓄能单元65、第一定位件661和第二定位件662。其中,蓄能单元65与第一控制腔131连通,并且在第一控制腔131与驱动出口212之间设有压力单向阀,使控制介质单向流入第一控制腔131中。第一定位件661和第二定位件662沿第一控制腔131向第二控制腔132的方向分布,以限定控制凸起611向第二控制腔方向的移动位置。其中,第一定位件661所在位置对应着第一曲线导轨611驱动第一切换齿轮51与第一工作齿轮31和驱动齿轮21形成齿啮合连接,第二定位件662所在位置对应第二曲线导轨612驱动第二驱动齿轮52与第二工作齿轮41和驱动齿轮21形成齿啮合连接。蓄能单元65用于存储驱动叶轮22输出的控制介质,并再次输出至第一控制腔131中以驱动控制凸起611向第二控制腔132的方向进行移动。
55.当工作叶轮正常输出控制介质时,一部分控制介质流至第一控制腔以驱动控制凸起移动至第一定位杆,使第一切换齿轮将第一工作齿轮和驱动齿轮形成齿啮合连接,从而由第一工作叶轮进行污水输出操作。与此同时,另外一部分控制介质流至蓄能单元处进行存储,剩余部分的控制介质则通过阻尼流至驱动出口回到外接水箱中。
56.当第一工作叶轮发生卡死时,第一工作齿轮通过第一切换齿轮使驱动齿轮的转动阻力增加,使驱动叶轮停止输出控制介质,同时第一定位杆失去对控制凸起的限位。此时,蓄能单元内存储的控制介质开始释放,而释放出来的控制介质将压力单向阀关闭并全部流至第一控制腔中,从而驱动控制凸起向第二控制腔的方向移动,解除第一曲线导轨对第一切换杆的作用力,从而解除驱动齿轮与第一工作齿轮的连接,使驱动齿轮重新开始正常转动,重新输出控制介质,而重新输出的控制介质再次流入第一控制腔驱动控制凸起进行移动以及流入蓄能单元中进行存储。
57.当控制凸起移动至第二定位杆的位置,使第二曲线导轨驱动第二切换齿轮移动至将驱动齿轮和第二工作齿轮形成齿啮合,从而使驱动齿轮开始通过第二工作齿轮带动第二工作叶轮进行污水输出,完成对工作叶轮的切换操作。
58.当第二工作叶轮发生卡死现象时,驱动齿轮受到阻力而使驱动叶轮停止控制介质的输出,同时第二定位杆失去对控制凸起的限位,而蓄能单元则再次开始进行控制介质的释放并全部流入第一控制腔中,从而驱动控制凸起继续向第二控制腔的方向移动,解除第二曲线齿轮对第二切换杆的作用力,从而解除驱动齿轮与第二工作齿轮的连接,使驱动齿轮重新开始正常转动并保持在空转状态。
5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蓄能单元以及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由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分别对第一曲线导轨和第二曲线导轨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准确控制第一切换齿轮和第二切换齿轮的位置,并且借助蓄能单元对控制凸起的辅助驱动,从而实现了在第一工作叶轮发生卡死时,将驱动齿轮自动切换至对第二工作齿轮的驱动,从而由第二工作叶轮继续输出污水,而第二工作叶轮发生卡死时,则将驱动齿轮切换至自由空转转动,从而实现对驱动齿轮的保护。
60.同样,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借助对第一叶轮的转速检测以及对第二叶轮的转速检测作为信号,对滑块或第一切换齿轮和第二切换齿轮进行独立控制,从而达到对第一工作叶轮和第二工作叶轮的工作切换以及对驱动齿轮进行自由空转的控制。
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661和第二定位件662均采用活塞杆结构形式,并且第一定位件661的控制端设有第一定位弹簧663,在第二定位件662的控制端设有第二定位弹簧664,第一定位弹簧663和第二定位弹簧664的另一端分别与泵体1连接,以分别驱动第一定位件661和第二定位件662解除对控制凸起611的限位,同时第一定位件661和第二定位件662的控制端均与控制出口212连通,以承受控制介质的作用力。
62.此时,当工作叶轮正常转动时,即第一工作叶轮或第二工作叶轮进行污水输出时,控制出口处的控制介质就可以克服第一定位弹簧和第二定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使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伸出并保持在对控制凸起的限位状态,从而使滑块保持在第一切换齿轮对第一工作齿轮和驱动齿轮的连接位置或第二切换齿轮对第二工作齿轮和驱动齿轮的连接位置。反之,当工作叶轮停止转动时,即第一工作叶轮或第二工作叶轮发生卡死现象时,控制出口处的控制介质压力降低使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在第一定位弹簧和第二定位弹簧的回复作用力下回收并保持在对控制凸起的解除限位状态,从而使滑块可以进行移动而使第一切换齿轮脱离与第一工作齿轮和驱动齿轮的连接或使第二切换齿轮脱离与第二工作齿轮和驱动齿轮连接。
63.这样,就可以使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随工作叶轮的转动情况对控制凸起形成限位控制或解除,从而达到滑块移动与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动作的统一性,达到自动化的控制效果。
64.此外,在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中还设有辅助定位件。辅助定位件用于对第二定位件的伸出状态进行定位,即对由第一工作叶轮切换至第二工作叶轮过程中的第二定位件进行伸出状态的保持。
65.这样,在第一工作叶轮卡死导致工作叶轮停止输出控制介质,使第一定位件在第一定位弹簧作用力下解除对控制凸起定位的情况下,第二定位件在辅助定位件的作用下则继续保持在伸出状态,对控制凸起向第二控制腔方向移动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避免第二曲线导轨随滑块移动距离过大而无法使第二切换齿轮对驱动齿轮和第二工作齿轮形成有效啮合连接,使第二曲线导轨可以准确停在将第二切换齿轮驱动至对驱动齿轮和第二工作齿轮形成啮合连接的位置,保证该排污泵可以快速准确切换至第二工作叶轮的污水输出状态。
66.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定位件由第一辅助定位活塞665和第二辅助定位活塞666组成,并且由第一辅助定位活塞665控制第二辅助定位活塞666的动作。其中,第一辅助定位活塞665的活塞端设有辅助弹簧667,以驱动第一辅助定位活塞666的活塞杆端伸出至控制腔,
并且在第一辅助定位活塞665的活塞杆端设有导向斜面,使控制凸起611可以由第一控制腔131向第二控制腔132的方向进行单向自由滑过,同时在第一辅助定位活塞665上设有一个朝向第二辅助定位活塞666的圆弧形凸起。第二辅助定位活塞666则位于第一辅助定位活塞665和第二定位件662之间,并且第二辅助定位活塞666的活塞杆端同样设有导向斜面,对第二定位弹簧664驱动第二定位件662的移动进行单向定位,第二辅助定位活塞666的活塞端一侧与控制出口212连通,另一侧与圆弧形凸起选择接触。
67.此时,当第一辅助定位活塞在辅助弹簧的作用力保持在伸出状态时,控制凸起将第二辅助定位活塞推动至与第二定位活塞连接的位置,从而将第二定位活塞保持在伸出状态而不受控制出口中控制介质的压力变化影响;当控制凸起移动至第一辅助定位活塞位置时,驱动第一辅助定位活塞克服辅助弹簧而回收移动,使第二辅助定位活塞失去与弧形凸起的接触而在控制出口中控制介质的驱动下移动至解除对第二定位杆的定位,从而将第二定位杆切换至由控制出口中控制介质和第二定位弹簧控制的状态。
68.另外,在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中还设有一个终端定位件668。终端定位件668位于第二定位件662和第二控制腔132的终端之间,用于对滑过第二定位件662至第二控制腔132终端位置的控制凸起611进行单向限定。这样,就可以将第二工作叶轮出现卡死现象后的驱动齿轮维持在空转状态,避免对电机造成损坏,提高对排污泵的保护。
6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工作齿轮以及两个不同形状的曲线导轨,从而根据两个工作叶轮的转动情况下,由驱动齿轮对两个工作齿轮进行自动切换驱动控制,从而使两个工作叶轮可以依次进行污水输送,实现整个排污泵的持续工作。同样,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调整两个曲线导轨的形状,从而达到对两个工作叶轮的不同驱动控制形式,甚至可以将两个曲线导轨进行相同设置,从而达到对两个工作叶轮的同步控制,实现两个工作叶轮的同步动作。
70.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设计和使用要求,调整工作叶轮的数量,例如减少至一个或增加至多个,并且设置对应的切换齿轮、曲线导轨以及定位件,从而达到该排污泵在更多工作叶轮之间依次切换进行运转的连续排污操作。
71.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控制腔内还设有一个定位台,以限定控制凸起在控制腔内的初始位置,将第一曲线导轨和第二曲线导轨准确停放在使第一切换齿轮和第二切换齿轮分别与第一工作齿轮和第二工作齿轮脱离连接的位置。
72.结合图1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排污泵进行排污操作时,首先将进污口111与污水池连通,将排污口112与排污管连通,将控制进口121和控制出口122同时与外接水箱连通,将电机与驱动齿轮21进行连接;然后启动电机带动驱动齿轮21进行转动,从而开始驱动并控制第一工作叶轮31和第二工作叶轮32进行转动,将污水池中的污水输出至排污管中。
73.当滑块61位于图1所示位置时,控制凸起611在复位弹簧641的作用下位于图4所示位置,使第一驱动齿轮51和第二驱动齿轮52分别在第一驱动弹簧622和第二驱动弹簧632的作用下处于远离第一工作齿轮31和第二工作齿轮41的位置,将驱动齿轮21保持在自由空转状态。此时,驱动叶轮22输出控制介质至控制出口212,一部分控制介质流至蓄能单元65中进行存储,一部分控制介质流至第一控制腔131驱动控制凸起611克服复位弹簧641向第二控制腔132的方向移动,再一部分控制介质驱动第一定位件661和第二定位件662处于伸出状态,剩余控制介质则通过阻尼71流至控制出口121排除。
74.当控制凸起611在控制介质的驱动作用下移动至第一定位件661所在位置时,即图8所示位置时,第一切换杆621在第一曲线导轨611的驱动作用下克服第一切换弹簧622将第一驱动齿轮51移动并保持在对第一工作齿轮31和驱动齿轮21的啮合位置,使第一工作齿轮31在驱动齿轮21的带动下驱动第一工作叶轮32通过第一进液口311从进污口111引入污水并做功后通过第一出液口312排出至排污口112输出,从而实现该排污泵在第一工作叶轮32的运转下进行排污操作。
75.当第一工作叶轮32出现卡死现象时,第一工作叶轮32的转速开始降低甚至完全停止转动,从而通过第一工作齿轮31和第一切换齿轮51使工作叶轮22的转速也开始降低甚至完全停止转动,工作叶轮22输出的控制介质减少,使控制出口212的压力降低。此时,第一定位件661在第一定位弹簧663的拉力作用下进行回收解除对控制凸起611的限位,蓄能单元65释放存储的控制介质,释放出来的控制介质将压力单向阀关闭后全部流至第一控制腔131中,驱动控制凸起611克服复位弹簧641向第二控制腔132的方向移动,直至滑过第一辅助定位件665后移动至第二定位件662的位置处,即图12所示位置。
76.在此过程中,滑块61带动第一曲线导轨611和第二曲线导轨612移动,将第一曲线导轨611移动至解除对第一切换杆621的作用力,从而使第一切换杆621在第一切换弹簧622的作用下带动第一切换齿轮51移动,进而解除对驱动齿轮21和第一工作齿轮31之间的连接关系,将第二曲线导轨612移动至对第二切换杆631产生作用力,从而克服第二切换弹簧632带动第二切换齿轮52移动,将驱动齿轮21与第二工作齿轮41形成连接关系,从而由第二工作叶轮42通过第二进液口411从进污口111引入污水并做功后通过第二出液口412排出至排污口112输出,将该排污泵切换至在第二工作叶轮42的运转下进行的排污操作。
77.与此同时,恢复正常转动的驱动齿轮21,重新带动驱动叶轮22进行控制介质的输出,一部分控制介质流至蓄能单元65中进行重新进行存储,一部分控制介质流至第一控制腔131将驱动控制凸起611保持在第二定位件662的位置处,再一部分控制介质将第二定位件662保持在伸出状态,同时驱动第二辅助定位件668进行回收移动解除对第二定位件662的限位,剩余部分的控制介质则通过阻尼71流至控制出口212排除。
78.当第二工作叶轮42出现卡死现象时,第二工作叶轮42的转速开始降低甚至完全停止转动,从而通过第二工作齿轮41和第二切换齿轮53使工作叶轮22的转速再次降低甚至完全停止转动,工作叶轮22输出的控制介质减少,使控制出口212的压力再次降低。此时,第二定位件662在第二定位弹簧663的拉力作用下进行回收解除对控制凸起611的限位,蓄能单元65再次释放存储的控制介质,释放出来的控制介质将压力单向阀关闭后全部流至第一控制腔131中,驱动控制凸起611克服复位弹簧641向第二控制腔132的终端位置移动,直至滑过终端定位件668后在终端定位件668的限位作用下保持在第二控制腔132的终端位置处,即图15所示位置。
79.在此过程中,滑块61带动第二曲线导轨612移动,将第二曲线导轨612移动至解除对第二切换杆631的作用力,从而使第二切换杆631在第二切换弹簧632的作用下带动第二切换齿轮52移动,进而解除对驱动齿轮21和第二工作齿轮41之间的连接关系,将驱动齿轮21切换至空转状态,使该排污泵停止排污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