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11979发布日期:2021-11-22 17:27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潜水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潜水泵。


背景技术:

2.潜水泵是深井提水的重要设备,使用时整个机组潜入水中工作,把地下水提取到地表,是生活用水、矿山抢险、工业冷却、农田灌溉、海水提升、轮船调载,还可用于喷泉景观。
3.潜水泵包括有泵盖、外壳体、进水底座以及泵水单元。其中,进水底座和外壳体相互对接,以形成容纳空腔。泵水单元内置于容纳空腔中,且当其启动时,借助于压力差效应以实现对水的汲取。泵盖亦内置于容纳空腔中。在现有技术中,泵盖均为金属铸造件,且由其顶壁继续向上延伸出有出水节。出水节穿越外壳体,以实时地将潜水泵内腔中所汲取的水排出。已知,出水节需外露于外壳体,因而极易受到外部冲击力的作用。当出水节受损严重且难以修复时,由于采用了整体铸造式结构,必然需要整体拆换泵盖,导致返修成本居高不下;再者,工人在执行泵盖的拆换操作时还需预先拆卸罩盖其上方的外壳体,整个操作过程费时费力;另外,出水节由于直接与泵盖一体式设计,成型完成后即意味着出水口径固定不便,亦即意味着仅能适配特定规格的外接管,极大了限定了潜水泵的适用范围。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故,本实用新型设计人员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以及缺陷,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经过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技术人员的不断实验以及修改,最终导致该潜水泵的出现。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潜水泵,包括有泵盖、外壳体、出水节、进水底座、过渡连接座以及泵水单元。其中,进水底座和外壳体相互对接,以形成容纳空腔。泵盖内置于容纳空腔中。出水节贯穿外壳体的顶壁,其由泵盖进行支撑,相对应地,在外壳体的顶壁上开设有供出水节穿过的穿越孔。过渡连接座包括座本体和插装柱。过渡连接座亦内置于容纳空腔中,且座本体可拆卸地固定于泵盖的顶壁上。插装柱由座本体的上平面继续向上延伸而成,且其内开设有与泵盖的内腔相沟通、供出水节插入的插配腔。泵水单元亦内置于容纳空腔中。泵水单元包括有电机和多级叶轮组件,且当其启动时,借助于压力差效应将水经由进水底座提升至出水节中。
6.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座本体优选借由螺钉实现与泵盖的可拆卸联接。围绕其周缘,在座本体上开设有供螺钉穿入的联接通孔。在泵盖的顶壁上开设有多个供螺钉旋入的螺纹孔。
7.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过渡连接座还包括有同时连接于座本体和插装柱之间的辅助筋板。辅助筋板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围绕插装柱的中心轴线进行周向均布。
8.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过渡连接座还包括有限位柱。在泵盖开设有与限位柱外形相适配的限位腔。限位柱由座本体的底壁继续向下延伸,且其内开设有用来沟通泵盖的内腔和插配腔的连通腔。
9.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潜水泵还包括有密封环。围绕限位柱的外侧壁开设有用来供置入密封环的环形容纳凹槽。当过渡连接座相对于泵盖装配完成后,密封环始终被弹性地压靠于限位柱和限位腔之间。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出水节和插配腔之间采取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装配。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围绕出水节的周侧壁开设有多个纵横交错的防脱凹槽。
12.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潜水泵,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其泵盖和出水节各自独立成型,且出水节借由过渡连接座以实现其自身与泵盖相对位置的固定。在潜水泵的实际组装过程中,首先将过渡连接座装配于泵盖上,而后将外壳体装配到位,最后,手持出水节向下位移,使其穿过穿越孔而进入到插配腔中,即完成了出水节的组装工序。这样一来,一方面,当出水节受到外部冲击力作用而受损时,对其自身进行更换即可,而不会牵涉到泵盖,且无须拆除外壳体,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出水节换新操作所需耗时;另一方面,可以快捷、迅速地根据预适配外接管的规格、尺寸对出水节进行替换,亦即意味着大大地扩大了潜水泵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潜水泵的立体示意图。
15.图2是图1的正视图。
16.图3是图2的a

a剖视图。
17.图4是图3的i局部放大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潜水泵的立体示意图(隐去部分外壳体后)。
19.图6是图5的ii局部放大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潜水泵中泵盖的立体示意图。
21.图8是本实用新型潜水泵中外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22.图9是本实用新型潜水泵中出水节的立体示意图。
23.图10是本实用新型潜水泵中过渡连接座的立体示意图。
24.图11是图10的正视图。
25.图12是图11的b

b剖视图。
[0026]1‑
泵盖;11

螺纹孔;12

限位腔;2

外壳体;21

穿越孔;3

出水节;31

防脱凹槽;4

进水底座;5

过渡连接座;51

座本体;511

联接通孔;52

插装柱;521

插配腔;53

辅助筋板;54

限位柱;541

连通腔;542

环形容纳凹槽;6

泵水单元;61

电机;62

多级叶轮组件;
7

螺钉;8

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8]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

5中所示,潜水泵主要由泵盖1、外壳体2、出水节3、进水底座4、过渡连接座5以及泵水单元6等几部分构成。其中,进水底座4和外壳体2相互对接,以形成一容纳空腔。泵盖1内置于该容纳空腔中。出水节3贯穿外壳体2的顶壁,其由泵盖1进行支撑,相对应地,在外壳体2的顶壁上开设有供出水节3穿过的穿越孔21(如图8中所示)。过渡连接座5连接于泵盖1和出水节3之间,其包括座本体51和插装柱52。过渡连接座5亦内置于上述的容纳空腔中,且座本体51可拆卸地固定于泵盖1的顶壁上。插装柱52由座本体51的上平面继续向上延伸而成,且其内开设有与泵盖1的内腔相沟通、供出水节3插入的插配腔521。泵水单元6亦内置于上述的容纳空腔中。泵水单元6包括有电机61和多级叶轮组件62,且当其启动时,借助于压力差效应将水经由进水底座4提升至出水节3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使得泵盖1和出水节3各自独立成型,且出水节3借由过渡连接座5以实现其自身与泵盖1相对位置的固定。这样一来,一方面,当出水节受到外部冲击力作用而受损时,对其自身进行更换即可,而不会牵涉到泵盖,且无须拆除外壳体,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出水节换新操作所需耗时;另一方面,可以快捷、迅速地根据预适配外接管的规格、尺寸对出水节进行替换,亦即意味着大大地扩大了潜水泵的适用范围。
[0029]
在潜水泵的实际组装过程中,首先将过渡连接座5装配于泵盖1上,而后将外壳体2装配到位,最后,手持出水节3向下位移,使其穿过穿越孔21而进入到插配腔521中,即完成了出水节3的组装工序。
[0030]
由图6中所示还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座本体51优选借由螺钉7实现与泵盖1的可拆卸联接。围绕其周缘,在座本体51上开设有供螺钉7穿入的联接通孔511。在泵盖1的顶壁上开设有多个供螺钉7旋入的螺纹孔11。当执行过渡连接座5相对于泵盖1的拆、装操作时,仅需对各个螺钉7进行旋动即可,整个操作进程方便、快捷,实施难度极低。
[0031]
已知,当出水节3受到侧向力撞击时,必然会即时地传导至插装柱52上。当侧向力值较大时,插装柱52的根部极易出现被扯裂现象,进而导致其和座本体51之间相连关系的失效。鉴于此,作为上述过渡连接座5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其还增设有同时连接于座本体51和插装柱52之间的辅助筋板53。辅助筋板53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围绕插装柱52的中心轴线进行周向均布。
[0032]
作为上述潜水泵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如图10、11、12中所示,由座本体51的底壁继续向下延伸出有限位柱54。且在限位柱54内开设有用来沟通泵盖1的内腔和插配腔521的连通腔541。相对应地,在泵盖1开设有与限位柱54外形相适配的限位腔12(如图7中所示)。当执行过渡连接座5的组装操作时,首先将其平移至泵盖1的正上方,对其相对位置进行微调直至其限位柱54相对于限位腔12对位完成,随后,向下移动过渡连接座5,直至限位柱54完
全地插装于限位腔12内,而后,周向旋动过渡连接座5使得各联接通孔511一一相对应地与螺纹孔11相对位完成,最后,置入螺钉7,并进行旋紧即可。
[0033]
由图3、4中所示还可以看出,潜水泵还增设有密封环8。围绕限位柱54的外侧壁开设有用来供置入密封环8的环形容纳凹槽542(如图12中所示)。出水节3和插配腔521之间宜采取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装配。当过渡连接座5相对于泵盖1装配完成后,密封环8始终被弹性地压靠于限位柱54和限位腔12之间,从而有效地防止高压水经由过渡连接座5和泵盖1之间的装配间隙而溢出。
[0034]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中所示,围绕出水节3的周侧壁开设有多个纵横交错的防脱凹槽31,由图3、4中所示还可以看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可以有效地提升过渡连接座5被插配完成后其自身相对于插配腔521摩擦力值,进一步确保其在插配腔521内的插配可靠性。
[0035]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