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38026发布日期:2022-01-05 10:11阅读:77来源:国知局
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2.在炎热的天气或环境下,为缓解高温、闷热,空气不流通带来的不适,人们通常会使用风扇等电器来带动空气流动,从而提升人体舒适度,在生活中风扇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的落地扇、台扇、吊扇等,占用空间较大,噪音较大,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户体验较好的风扇。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壳体、固定件、风扇组件和进风挡板。所述壳体包括侧壁结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侧壁结构为绕预设方向环设的具有开口的未封闭环形,所述侧壁结构包括沿所述预设方向排列且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第一边缘,所述第二端板连接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侧壁结构围成具有所述开口的收纳部分,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一进风口;固定件,连接所述壳体上,且用于将所述风扇固定在外部物体上;风扇组件,位于所述收纳部分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沿预设方向延伸的风扇轴和绕所述风扇轴环设且与所述风扇轴连接的贯流风扇,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导向所述开口吹出;进风挡板,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个,且罩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一侧,所述进风挡板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个之间还形成进风间隙,使得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所述进风间隙实现所述风扇的进风。
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风扇,通过在所述壳体上设置固定件,可将所述风扇固定在外部物体,如电脑显示器、婴儿推车、床头等外部物体上,占用空间较小,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扩大了所述风扇的使用范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将所述侧壁结构设置为绕预设方向环设的具有开口的未封闭环形,所述风扇组件收纳于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侧壁结构围成的收纳部分中,可以在增大所述收纳部分的容积的同时减小所述风扇的体积,使所述风扇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所述风扇组件包括沿预设方向延伸的风扇轴和绕所述风扇轴环设的贯流风扇,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导向所述开口吹出,提高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所述贯流风扇也可以在保证风量的基础上使得所述风扇噪声及体积均较小。此外,通过在所述第一进风口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一侧设置进风挡板,所述进风挡板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个之间形成进风间隙,可以对进入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空气进行过滤,防止异物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风扇内部,保护所述风扇内部结构。
6.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挡板包括基板和至少两个连接部,所述基板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基板和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
至少一个之间,所述进风间隙位于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通过所述基板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个之间,使所述风扇在工作时,所述进风间隙可以对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空气进行过滤,防止异物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风扇内部,保护所述风扇内部结构。
7.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壁结构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端板的第一部分、连接所述第二端板的第二部分、和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所述侧壁结构还具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中间部分;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绕所述预设方向环设排列。通过在所述侧壁结构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设置的所述第二进风口,可以提升进风量,同时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中间部分可以使进风更加均衡,并且,所述第二进风口还可以增加所述风扇的散热量,提升所述风扇的工作效率。
8.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第一贯流风扇、第二贯流风扇和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之间的驱动电机,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风扇轴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风扇轴均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连接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风扇轴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风扇轴之间,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同步转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绕所述预设方向环设排列。通过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风扇轴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风扇轴之间设置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同步转动,可以增加所述风扇工作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从而使所述风扇工作时更加安静,增加了用户体验。同时,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之间,可以占用更少的空间,使所述风扇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可以增加进风量,增加所述驱动电机的散热量,提升所述风扇的工作效率。
9.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第一轴流风扇,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风扇轴上且位于所述贯流风扇的内侧,所述第一轴流风扇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导入所述贯流风扇内侧,进而所述贯流风扇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的风导向所述开口吹出。可以理解,通过设计设置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可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导入所述贯流风扇内侧,进而所述贯流风扇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的风导向所述开口吹出,可以提高进出风效率,且有利于所述风扇组件及所述风扇体积的小型化;此外,通过所述进风挡板,可以避免接触到端面的所述第一轴流风扇,降低使用风险,而且更加美观。
10.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扇包括第一风扇轴、绕所述第一风扇轴环设并连接所述第一风扇轴的第一贯流风扇、第二风扇轴和绕所述第二风扇轴环设并连接所述第二风扇轴的第二贯流风扇,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之间的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风扇轴和所述第二风扇轴均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驱动电机连接于所述第一风扇轴和所述第二风扇轴之间,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扇轴和所述第二风扇轴同步转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同步转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绕所述预设方向环设排列。通过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风扇轴
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风扇轴之间设置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扇轴和所述第二风扇轴同步转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同步转动,可以增加所述风扇工作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从而使所述风扇工作时更加安静,增加了用户体验;同时,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之间,可以占用更少的空间,使所述风扇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可以增加进风量,增加所述驱动电机的散热量,提升所述风扇的工作效率。
11.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扇的数量包括两个,一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第一风扇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端的内侧;另一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第一风扇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端的内侧;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第二轴流风扇,所述第二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风扇轴上且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的出风导向所述贯流风扇吹出,所述第二轴流风扇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第一风扇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的内侧,另外一个所述第二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第二风扇轴且位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的内侧。可以理解,进一步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进行导风,可以保证出风两侧出风效率一致,风量均匀舒适。此外,进一步通过所述第二轴流风扇,不仅可以提高出风效率,且可以进一步使得所述风扇的各位置的出风较为均匀一致。
12.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出风罩板和第二出风罩板,所述侧壁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围成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出风罩板连接所述第三边缘,所述第二出风罩板连接所述第四边缘且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板还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的一端,所述第二端板还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第一出风罩板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围成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出风部分,所述出风部分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为出风口,且所述出风部分用于将来自所述开口的风经由所述出风口排出。通过设置连接所述第三边缘的所述第一出风罩板和连接所述第四边缘且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出风罩板,且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第一出风罩板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围成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出风部分可以对所述开口的出风进行导向,将来自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空气经由所述开口向所述出风部分直接排出,减少所述风扇出风的能量损失,提升了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
13.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还包括可调挡板,所述可调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之间,且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用于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所述风扇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连接所述可调挡板,用于驱动所述可调挡板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通过所述调节件驱动所述可调挡板,可让用户更加轻松地调整出风方向,操作简单,提升了用户体验。通过在所述第一出风罩板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之间设置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可调挡板,所述调节件连接所述可调挡板并且驱动所述可调挡板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用户可以通过所述调节件驱动所述可调挡板,轻松地调整出风方向,操作简单,提升了用户体验。
14.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调挡板包括挡板主体和设置于所述挡板主体两端的第一枢接部,所述壳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可调挡板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中的一个包括枢轴,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的另一个包括枢孔,所述枢轴位于所述枢孔中使得所述可调挡板和所述壳体转动连接。通过设置所述枢轴位于所述枢孔中使得所述可调挡板和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在用户使用所述风扇时,可通过调整所述枢轴在所述枢孔中的位置来调节所述可调挡板开合的角度,从而改变出风方向,使所述风扇具有更多的出风方向,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15.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接部包括枢轴,所述第二枢接部包括枢孔,所述调节件包括调节按钮,所述调节按钮位于所述壳体外且连接所述枢轴远离所述可调挡板的一端。通过设置所述调节按钮,用户可轻松地通过所述调节按钮来调整所述可调挡板的角度,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16.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远离所述第二出风罩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件转动连接所述侧壁结构,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远离所述第二出风罩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件转动连接所述侧壁结构,用户可以轻松将所述风扇固定在外部物体,如电脑显示器上,为用户解决了所述风扇的放置问题,增加了用户体验。
17.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还包括出风栏板,所述出风栏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连接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连接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之间,用于过滤自所述侧壁结构的出风,所述出风栏板包括多条间隔设置且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栏板和多条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栏板相交的第二栏板,多条所述第一栏板和多条所述第二栏板相交界定多个阵列排布且用于过滤出风的通风孔。通过在所述风扇设置所述出风栏板,既可以对所述风扇的出风进行过滤,又可以保证用户在使用所述风扇时,手指不能通过所述出风口伸入进所述风扇内部,从而保证使用所述风扇时用户的安全。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立体图。
20.图2是图1所示风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21.图3是图1所示风扇的立体分解图。
22.图4是图1所示风扇的剖视图。
23.图5是图1所示风扇的壳体的剖视图。
24.图6是图1所示风扇的风扇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7.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30.请参阅图1

图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10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风扇10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风扇10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1所示风扇10的剖视图,图5是图1所示风扇10的壳体20的剖视图,图6是图1所示风扇10的风扇组件的剖视图。所述风扇10可以挂设或夹持在外部物体上,如、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屏幕、平板电视、黑板、白板、桌子、书架、床头板等平板结构的边缘、或者儿童手推车的推杆部等生活物品上,以对人体进行吹风,通过挂设或夹持设置,可以解放人体双手,方便使用。
31.具体地,所述风扇10包括:壳体20、固定件30和风扇组件40。所述壳体20包括侧壁结构21、第一端板22和第二端板23,所述侧壁结构21为绕预设方向环设的具有开口29的未封闭环形,所述侧壁结构21包括沿所述预设方向排列且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214和第二边缘215,所述第一端板22连接所述第一边缘214,所述第二端板23连接所述第二边缘215,所述第一端板22、所述第二端板23和所述侧壁结构21围成具有所述开口29的收纳部分218,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一进风口24。所述固定件30连接所述壳体20上,且用于将所述风扇10固定在外部物体上。所述风扇组件40位于所述收纳部分218中,所述风扇组件40包括沿预设方向延伸的风扇轴44和绕所述风扇轴44且与所述风扇轴44连接的贯流风扇42,所述风扇组件40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24的风导向所述开口29吹出;所述进风挡板50连接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中的至少一个,且罩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24远离所述侧壁结构21的一侧,所述进风挡板50与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中的至少一个之间还形成进风间隙51,使得所述第一进风口24通过所述进风间隙51实现所述风扇10的进风。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风扇10,通过在所述壳体20上设
置固定件30,可将所述风扇10固定在外部物体,如电脑显示器、婴儿推车、床头等外部物体上,占用空间较小,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扩大了所述风扇的使用范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将所述侧壁结构21设置为绕预设方向环设的具有开口29的未封闭环形,所述风扇组件40收纳于所述第一端板22、所述第二端板23和所述侧壁结构21围成的收纳部分218中,可以在增大所述收纳部分218的容积的同时减小所述风扇10的体积,使所述风扇1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所述风扇组件40的风扇轴44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将所述第一进风口24的风导向所述开口29吹出,提高所述风扇10的出风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所述贯流风扇42也可以在保证风量的基础上使得所述风扇噪声及体积均较小。通过在所述第一进风口24远离所述侧壁结构21的一侧设置进风挡板50,进风挡板50与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中的至少一个之间还形成进风间隙51,可以对进入所述第一进风口24的空气进行过滤,防止异物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24进入所述风扇10内部,保护所述风扇10内部结构。
33.可以理解,所述贯流风扇42可以包括多个支撑板,所述多个支撑板可以沿所述预设方向依次间隔排列,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连接有多个风板。其中所述多个支撑杆可以套设固定于所述风扇轴44上。可以理解,多个所述风板绕所述预设方向所在的轴向环设并间隔排列以组成风板层。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板绕所述预设方向所在的轴向环设并间隔排列以组成圆柱状,由于所述风轮具有绕所述预设方向所在的轴向环设间隔排列多个所述风板组成的所述风板层,使得所述贯流风扇42在转动时有利于均匀出风,使出风连贯、顺畅,进一步配合连接在所述风板上的多个所述支撑板,达到支撑所述风板稳定性的同时,也保证了整个贯流风扇42的稳定性,使出风效果更加舒适。本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扇包括至少四个支撑板,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均连接有多个所述风板,使得所述贯流风扇42包括至少三层所述风板层。在常见的家庭环境下进行使用,可以为所述贯流风扇42设置至少四个支撑板,使得贯流风扇42包括至少三层所述风板层,即可使出风率最大且能耗较低,从而达到较高的能效比,在节约能源的同时提供最佳降温效果。可以理解,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可以合理的配置所述支撑板、所述风板的个数,使所述贯流风扇42的出风效率最佳,能效比最高。
34.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挡板50包括基板501和至少两个连接部502,所述基板501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24设置,所述连接部502连接于所述基板501和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中的至少一个之间,所述进风间隙51位于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502之间。通过所述基板501通过所述连接部502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中的至少一个之间,使所述风扇10在工作时,所述进风间隙51可以对所述第一进风口24的空气进行过滤,防止异物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24进入所述风扇10内部,保护所述风扇10内部结构。
35.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壁结构21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端板22的第一部分211、连接所述第二端板23的第二部分212、和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211和所述第二部分212之间的中间部分213,所述侧壁结构21还具有第二进风口25,所述第二进风口25位于所述中间部分213;所述第二进风口25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25绕所述预设方向环设排列。通过在所述侧壁结构21连接所述第一部分211和所述第二部分212之间的中间部分213设置的所述第二进风口25,可以提升进风量,同时所述第二进风口25设置在所述中间部分213可以使进风更加均衡,并且,所述第二进风口25还可以增加所述风扇10的散热量,提
升所述风扇10的工作效率。
36.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40包括第一贯流风扇42a、第二贯流风扇42b和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之间的驱动电机43,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的风扇轴44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的风扇轴44均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驱动电机43的电机轴连接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的风扇轴44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的风扇轴44之间,所述驱动电机4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同步转动;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24;所述第一进风口24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24绕所述预设方向环设排列。通过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的风扇轴44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的风扇轴44之间设置所述驱动电机43,所述驱动电机4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同步转动,可以增加所述风扇10工作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从而使所述风扇10工作时更加安静,增加了用户体验。同时,所述驱动电机43设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之间,可以占用更少的空间,使所述风扇1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在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24,可以增加进风量,增加所述驱动电机43的散热量,提升所述风扇10的工作效率。
37.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组件40还包括第一轴流风扇46a,所述第一轴流风扇46a套设于所述风扇轴44上且位于所述贯流风扇42的内侧,所述第一轴流风扇46a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24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24的风导入所述贯流风扇42内侧,进而所述贯流风扇42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46a的风导向所述开口29吹出。可以理解,通过设计设置所述第一轴流风扇46a,可将所述第一进风口24的风导入所述贯流风扇42内侧,进而所述贯流风扇42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46a的风导向所述开口29吹出,可以提高进出风效率,且有利于所述风扇组件40及所述风扇10体积的小型化;此外,通过所述进风挡板50,可以避免接触到端面的所述第一轴流风扇46a,降低使用风险,而且更加美观。
38.具体地,所述风扇轴44包括第一风扇轴44a和第二风扇轴44b,所述贯流风扇也44包括绕所述第一风扇轴44a环设并连接所述第一风扇轴44a的第一贯流风扇42a、和绕所述第二风扇轴环设并连接所述第二风扇轴的第二贯流风扇,所述风扇组件4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之间的驱动电机43,所述第一风扇轴44a和所述第二风扇轴44b均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驱动电机43连接于所述第一风扇轴44a和所述第二风扇轴44b之间,所述驱动电机4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扇轴44a和所述第二风扇轴44b同步转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同步转动;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24;所述第一进风口24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24绕所述预设方向环设排列。通过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之间设置所述驱动电机43,所述驱动电机4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同步转动,可以增加所述风扇10工作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从而使所述风扇10工作时更加安静,增加了用户体验;同时,所述驱动电机43设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之间,可以占用更少的空间,使所述风扇1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在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24,可以增加进风量,增加所述驱动电机43的散热量,提升所述风扇10的工作效率。
39.其中,所述第一轴流风扇46a的数量包括两个,一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46a套设于
所述第一风扇轴44a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的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口24的一端的内侧;另一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46a套设于所述第一风扇轴44a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的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口24的一端的内侧;所述风扇组件40还包括第二轴流风扇46b,所述第二轴流风扇46b套设于所述风扇轴44上且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46a的出风导向所述贯流风扇42吹出,所述第二轴流风扇46b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轴流风扇46b套设于所述第一风扇轴44a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42a的靠近所述驱动电机43的一端的内侧,另外一个所述第二轴流风扇46b套设于所述第二风扇轴44b且位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42b的靠近所述驱动电机43的一端的内侧。可以理解,进一步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46a进行导风,可以保证出风两侧出风效率一致,风量均匀舒适。此外,进一步通过所述第二轴流风扇46b,不仅可以提高出风效率,且可以进一步使得所述风扇10的各位置的风力较为均匀一致。
40.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0包括第一出风罩板26和第二出风罩板27,所述侧壁结构21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边缘214和所述第二边缘215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缘216和第四边缘217,所述第三边缘216和所述第四边缘217围成所述开口29,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连接所述第三边缘216,所述第二出风罩板27连接所述第四边缘217且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板22还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27的一端,所述第二端板23还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27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端板22、所述第二端板23、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27围成与所述开口29连通的出风部分28,所述出风部分28远离所述开口29的一侧为出风口281,且所述出风部分28用于将来自所述开口29的风经由所述出风口281排出。通过设置连接所述第三边缘216的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和连接所述第四边缘217且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出风罩板27,且所述第一端板22、所述第二端板23、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27围成与所述开口29连通的出风部分28可以对所述开口29的出风进行导向,将来自所述第一进风口24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5的空气经由所述开口29向所述出风部分28直接排出,减少所述风扇10出风的能量损失,提升了所述风扇10的出风效率。
41.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10还包括可调挡板60,所述可调挡板60位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27之间,且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用于调节所述出风口281的出风;所述风扇10还包括调节件70,所述调节件70连接所述可调挡板60,用于驱动所述可调挡板60相对于所述壳体20运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281的出风。通过所述调节件70驱动所述可调挡板60,可让用户更加轻松地调整出风方向,操作简单,提升了用户体验。通过在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27之间设置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的可调挡板60,所述调节件70连接所述可调挡板60并且驱动所述可调挡板60相对于所述壳体20运动,用户可以通过所述调节件70驱动所述可调挡板60,轻松地调整出风方向,操作简单,提升了用户体验。
42.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调挡板60包括挡板主体61和设置于所述挡板主体61两端的第一枢接部62,所述壳体2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22和所述第二端板23的第二枢接部63,所述第一枢接部6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63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可调挡板60与所述壳体2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枢接部62和所述第二枢接部63中的一个包括枢轴621,所述第一枢接部62和所述第二枢接部63的另一个包括枢孔631,所述枢轴621位于所述枢孔631中使得
所述可调挡板60和所述壳体20转动连接。通过设置所述枢轴621位于所述枢孔631中使得所述可调挡板60和所述壳体20转动连接,在用户使用所述风扇10时,可通过调整所述枢轴621在所述枢孔631中的位置来调节所述可调挡板60开合的角度,从而改变出风方向,使所述风扇10具有更多的出风方向,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43.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接部62包括枢轴621,所述第二枢接部63包括枢孔631,所述调节件70包括调节按钮71,所述调节按钮71位于所述壳体20外且连接所述枢轴621远离所述可调挡板60的一端。通过设置所述调节按钮71,用户可轻松地通过所述调节按钮71来调整所述可调挡板60的角度,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44.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0包括第一固定件31和第二固定件32,所述第一固定件31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远离所述第二出风罩板27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件32转动连接所述侧壁结构21,所述第一固定件3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2用于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31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远离所述第二出风罩板27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件32转动连接所述侧壁结构21,用户可以轻松将所述风扇10固定在外部物体,如电脑显示器上,为用户解决了所述风扇10的放置问题,增加了用户体验。
45.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10还包括出风栏板80,所述出风栏板80连接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26连接所述侧壁结构2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27连接所述侧壁结构21的一端之间,用于过滤自所述侧壁结构21的出风,所述出风栏板80包括多条间隔设置且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栏板81和多条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栏板81相交的第二栏板82,多条所述第一栏板81和多条所述第二栏板82相交界定多个阵列排布且用于过滤出风的通风孔83。通过在所述风扇10设置所述出风栏板80,既可以对所述风扇10的出风进行过滤,又可以保证用户在使用所述风扇10时,手指不能通过所述出风口281伸入进所述风扇10内部,从而保证使用所述风扇10时用户的安全。
46.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风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