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脖式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34714发布日期:2022-01-05 09:4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挂脖式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挂脖式风扇。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便利的生活,为了满足户外活动或其他生活场景需要实用风扇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便携式风扇,例如挂脖式风扇。挂脖式风扇的出现解决了手持风扇带来的活动局限性,无论是运动、户外活动还是办公室等使用场景,挂脖式风扇都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不需要手持即可实现随时随地吹风的效果。
3.在现有的挂脖式风扇中,一般具有设置在挂脖件两端的两个扇叶外露的风扇组件,这种风扇组件不仅安全性较低,容易卷入头发等,而且也存在出风过于集中而导致的出风不舒适等问题,有必要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性较高、出风舒适的挂脖式风扇。
5.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挂脖式风扇,其包括弧形的挂脖件和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连接在所述挂脖件的一端,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壳体、风扇和隔板,所述壳体具有收纳腔、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风扇位于所述收纳腔中,所述收纳腔包括风扇收纳部和位于所述风扇收纳部外围的风道部,所述隔板位于所述风扇外围且将所述风道部分割为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所述第一风道部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部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扇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一风道部并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所述风扇还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二风道部并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6.相较于现有技术,上述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中,所述风扇位于所述收纳腔中,且设于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可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由于所述风扇组件位于所述收纳腔中,使得头发等异物不易卷入风扇组件,可以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及方便性,还可以降低噪声及减小风量损耗,由于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两个出风口,使得出风较大,可以达到快速降温,使人体舒适的目的,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位于所述风扇外围且将所述风道部分割为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所述第一风道部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部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使所述风扇可以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一风道部并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还可以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二风道部并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从而减少所述风扇的风量损耗,提升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
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环设于所述风扇外围的第一侧壁结构和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结构一端的端板,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端板上,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上。通过将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端板上,由于所述端板面向外部,且面积较大,非常有利于进风,使得进风顺畅,进一步配合设置于所
述第一侧壁结构上的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可以使得所述风扇组件将进风口的风直接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达到较高的风引导效率,而且,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结构上,使得出风朝向人体的脸部及颈部,可达到较好的快速降温效果。
8.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包括主体部、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内表面,所述主体部绕设于所述风扇外围,所述自由端连接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侧。通过设置所述自由端,可以将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从所述自由端引入风道中,并通过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将所述第一风道部和所述第二风道部内的风进行隔离,互不影响,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出风效率。
9.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绕设于所述风扇的一侧且邻近所述隔板与所述隔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部分绕设于所述风扇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部分的两端使得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分别形成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所述自由端自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个延伸,且所述自由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个之间具有间隙区域,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部分围成所述第一风道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风扇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围成所述第二风道部;所述风扇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依序经由所述第二风道部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所述风扇还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依序经由所述间隙区域、所述第一风道部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并使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所述自由端自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个延伸,可以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风道部和所述第二风道部进行隔离,并通过所述间隙区域使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能在所述间隙区域处加速进入所述隔板围成的风道内,减小出风损耗,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出风效率。
10.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端之间,且所述延伸板朝向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延伸并绕设于所述风扇外围,所述延伸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风扇用于绕预设时针方向转动,所述风扇与所述隔板之间的距离沿所述预设时针方向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所述延伸板且所述风扇与所述隔板之间的距离沿所述预设时针方向逐渐增大,可以起到一定的导风作用,还可以均匀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
1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绕设于所述风扇的一侧,所述第二部分绕设于所述风扇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部分的两端使得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分别形成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风扇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个,且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主体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延伸且与所述第二部分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自由端
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区域,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隔板和所第一部分围成所述第一风道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自由端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区域,所述风扇、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隔板围成所述第二风道部,所述第二风道部包括位于所述风扇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二间隙区域连通于所述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二子风道之间;所述风扇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依序经由所述第一子风道、所述第二间隙区域、所述第二子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所述风扇还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依序经由所述第一间隙区域、所述第一风道部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并使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风扇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个,且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主体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延伸且与所述第二部分相对设置,从而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第一部分围成所述第一风道部,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隔板围成所述第二风道部,可以使所述第一风道部和所述第二风道部,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进行隔离,并通过所述第一间隙区域、所述第二间隙区域使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能在所述第一间隙区域、所述第二间隙区域处加速进入所述第一风道部和所述第一子风道内,减小出风损耗,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出风效率。
12.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端之间,且所述延伸板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延伸并绕设于所述风扇外围,所述延伸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风扇用于绕预设时针方向转动,所述风扇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的距离沿所述预设时针方向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所述延伸板且所述风扇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的距离沿所述预设时针方向逐渐增大,可以起到一定的导风作用,还可以均匀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
13.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板位于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内侧且用于靠近人体脖颈处,所述壳体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端板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结构的另一端;所述壳体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环设的第二侧壁结构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结构外侧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挂脖件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挂脖件转动连接,使得所述风扇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挂脖件转动以调节出风方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远离所述端板的一端,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壳体还包括罩板,所述罩板安装在所述第二侧壁结构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结构的一端。通过设置所述固定板可以使所述风扇组件稳定安装在所述风扇收纳部内,保障了所述挂脖式风扇工作时的安全性,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挂脖件转动连接,可以调整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使出风更加舒适,提高用户体验,通过设置所述罩板可以使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外观更加美观。
14.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包括涡轮扇叶;所述进风口包括多个进风孔,多个所述进风口环设排列;每个所述进风口为条形,多个所述进风口的条形的一端指向同一预设位置,多个所述进风口的条形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预设位置的外侧发散。通过设置所述风扇为涡轮扇叶,同时,所述进风口包括多个进风孔,每个所述进风口为条形,多个
所述进风口的条形的一端指向同一预设位置,多个所述进风口的条形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预设位置的外侧发散,可以增大进风量,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出风效率,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15.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多个条形的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沿弧形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出风孔沿所述弧形方向延伸;多条所述第一出风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出风口包括多个条形的第二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孔沿所述弧形方向延伸;多条所述第二出风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侧壁结构的外表面还具有第一凹槽区域和第二凹槽区域,所述第一出风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区域,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区域。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多个条形的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口包括多个条形的第二出风孔可以增大所述挂脖式风扇的出风效率,同时,防止头发等异物卷入所述风扇组件,可以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及方便性,另外,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区域和所述第二凹槽区域,可以使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不会突出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的外表面,使所述挂脖式风扇整体结构更加简洁、美观、且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0.图4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的风扇组件的剖视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的风扇组件的剖视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的风扇组件的剖视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的风扇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8.请参阅图1

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1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所述挂脖式风扇1包括弧形的挂脖件10和风扇组件20。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弧形所述挂脖件10可佩戴在人体脖颈处,使用户可以释放双手,方便用户在进行吹风降温的同时,双手还可以进行其他操作,且可以随身使用,所述风扇组件20连接在所述挂脖件10的一端,本实施例中,所述挂脖式风扇1包括两个所述风扇组件20,分别位于所述挂脖件10的两端,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挂在人体颈脖处可以保持平衡,且两个所述风扇组件20可以从人体两侧进行出风,使人体舒适度更高,且降温更加快速。
29.所述风扇组件20包括壳体30、风扇40和隔板50,所述壳体30具有收纳腔31、与所述收纳腔31连通的进风口32、第一出风口33a和第二出风口33b,所述风扇40位于所述收纳腔31中,所述收纳腔31包括风扇收纳部311和位于所述风扇收纳部311外围的风道部312,所述隔板50位于所述风扇40外围且将所述风道部312分割为第一风道部312a和第二风道部312b,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与所述第一出风口33a连通,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与所述第二出风口33b连通,所述风扇40用于将所述进风口32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并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吹出,所述风扇40还用于将所述进风口32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并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吹出。可以理解,在使用所述挂脖式风扇1时,可以将所述挂脖式风扇1挂于颈脖处,使所述风扇组件20位于人体面部和颈部前方,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可以朝向人体面部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可以朝向人体颈部设置,在使用时,所述风扇40可以将所述进风口32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并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吹向人体面部,同时,所述风扇40还可以将所述进风口32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并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吹向人体颈部,达到快速降温,提升人体舒适度的目的。
30.上述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1中,所述风扇40位于所述收纳腔31中,且设于与所述收纳腔31连通的进风口32、第一出风口33a和第二出风口33b,可将所述进风口32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吹出。由于所述风扇组件20位于所述收纳腔31中,使得头发等异物不易卷入风扇组件20,可以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及方便性,还可以降低噪声及减小风量损耗,由于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两个出风口,使得出风较大,可以达到快速降温,使人体舒适的目的,进一步地,所述隔板50位于所述风扇40外围且将所述风道部312分割为第一风道部312a和第二风道部312b,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与所述第一出风口33a连通,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与所述第二出风口33b连通,使所述风扇40可以将所述进风口32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并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吹出,还可以将所述进风口32的风引导至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并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吹出,从而减少所述风扇40的风量损耗,提升所述风扇40的出风效率。
31.进一步地,所述壳体30包括环设于所述风扇40外围的第一侧壁结构34和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一端的端板35,所述进风口32设置在所述端板35上,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和
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均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上。可以理解,所述进风口32和所述第一出风口33a、所述第二出风口33b相邻设置,处于不同平面,使进风和出风相互隔离,互不影响。通过将所述进风口32设置在所述端板35上,由于所述端板35面向外部,且面积较大,非常有利于进风,使得进风顺畅,进一步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上的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可以使得所述风扇组件20将进风口32的风直接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达到较高的风引导效率,而且,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上,使得出风朝向人体的脸部及颈部,可达到较好的快速降温效果。
32.进一步地,所述隔板50包括主体部51、连接端52和自由端53,所述连接端52连接于所述主体部51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内表面,所述主体部51绕设于所述风扇40外围,所述自由端53连接所述主体部51远离所述连接端52的一侧。通过设置所述自由端53,可以将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从所述自由端53引入风道中,并通过所述主体部51和所述连接端52将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和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内的风进行隔离,互不影响,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
33.请参阅图4,图4是图1所示挂脖式风扇1的风扇组件20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包括第一部分341和第二部分342,所述第一部分341绕设于所述风扇40的一侧且邻近所述隔板50与所述隔板5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部分342绕设于所述风扇40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二部分34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部分341的两端使得所述第二部分342和所述第一部分341之间分别形成第一连接部341a和第二连接部342a,所述连接端5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中的一个,所述自由端53自所述主体部51远离所述连接端52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中的另一个延伸,且所述自由端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中的另一个之间具有间隙区域531,所述第一出风口33a位于所述第一部分341,所述隔板50与所述第一部分341围成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所述第二出风口33b位于所述第二部分342,所述风扇40与所述第二部分342之间围成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所述风扇40用于将所述进风口32的风依序经由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吹出,所述风扇40还用于将所述进风口32的风依序经由所述间隙区域531、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和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吹出。本实施例中,按图4所示,所述连接端5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所述自由端53自所述主体部51远离所述连接端52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延伸,所述自由端5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之间具有间隙区域531,所述间隙区域531可以是所述自由端5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之间间隔形成的缝隙式开口,也可以是所述连接端52延伸至所述自由端53处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之间间隔形成的开口,当所述风扇40工作时,所述风扇40的出风在所述主体部51及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的内壁的引导下,沿图示箭头方向吹入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后一部分出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吹出,另一部分出风经由所述间隙区域531进入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吹出,如图4箭头方向所示,由此可见,所述风扇40的出风可以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同时吹出,减小了出风损耗,提高了出风效率。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并使所述连接端5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中的一个,所述自由端53自所述主体部51远离所述连接端52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中的另一个延伸,可以使所述隔板
50将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和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进行隔离,并通过所述间隙区域531使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能在所述间隙区域531处加速进入所述隔板50围成的风道内,减小出风损耗,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
34.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1的风扇组件20的剖视图。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30还包括延伸板36,所述延伸板36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部51和所述连接端52之间,且所述延伸板36朝向远离所述主体部51的一侧延伸并绕设于所述风扇40外围,所述延伸板3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342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风扇40用于绕预设时针方向转动,所述风扇40与所述隔板50之间的距离沿所述预设时针方向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所述延伸板36且所述风扇40与所述隔板50之间的距离沿所述预设时针方向逐渐增大,可以起到一定的导风作用,还可以均匀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可以理解,通过设置所述延伸板36,可以使所述主体部51、所述延伸板36及所述第二部分342的内表面连接更加顺滑,同时,共同绕设于所述风扇40外围,对所述风扇40的出风进行引导,如图5箭头方向所示,另外,所述风扇40绕预设时针方向转动,产生的出风也会绕预设时针方向转动吹出,通过所述风扇40与所述隔板50之间的距离沿所述预设时针方向逐渐增大,可以使所述风扇40的出风更加均匀。
35.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1的风扇组件20的剖视图。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包括第一部分341和第二部分342,所述第一部分341绕设于所述风扇40的一侧,所述第二部分342绕设于所述风扇40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二部分34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部分341的两端使得所述第二部分342和所述第一部分341之间分别形成第一连接部341a和第二连接部342a,所述隔板50包括第一隔板54和第二隔板55,所述第一隔板54的所述连接端5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隔板54的所述主体部51和所述自由端53位于所述第一部分341和所述风扇40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部分34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隔板55的所述连接端5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中的另一个,且所述第二隔板55的所述主体部51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隔板54的一侧延伸且与所述第二部分34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隔板54的所述自由端53和所述第二隔板55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区域532,所述第一出风口33a位于所述第一部分341,所述第一隔板54和所第一部分341围成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所述第二出风口33b位于所述第二部分342,所述第二隔板55的所述自由端53和所述第二部分34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区域533,所述风扇40、所述第二部分342和所述第二隔板55围成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包括位于所述风扇40和所述第二部分342之间的第一子风道312c和所述第二隔板55和所述第二部分342之间的第二子风道312d,所述第二间隙区域533连通于所述第一子风道312c和所述第二子风道312d之间;所述风扇40用于将所述进风口32的风依序经由所述第一子风道312c、所述第二间隙区域533、所述第二子风道312d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吹出,所述风扇40还用于将所述进风口32的风依序经由所述第一间隙区域532、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和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吹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54的所述连接端5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所述第一隔板54的所述主体部51和所述自由端53位于所述第一部分341和所述风扇40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部分34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隔板55的所述连接端5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且所述第二隔板55的所述主体部51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隔板54的一侧延伸且与所述第二部分342相对设置,当所述风扇40工作时,所述风扇40的出风在所述第
一隔板54的所述主体部51、所述第二隔板55的所述主体部51及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的内壁的引导下,沿图示箭头方向吹入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后一部分出风经由所述第一子风道312c、所述第二间隙区域533、所述第二子风道312d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吹出,另一部分出风经由所述第一间隙区域532、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和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吹出,如图6箭头方向所示,由此可见,所述风扇40的出风可以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同时吹出,减小了出风损耗,提高了出风效率。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所述第一隔板54和所述第二隔板55,并使所述第一隔板54的所述连接端5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隔板54的所述主体部51和所述自由端53位于所述第一部分341和所述风扇40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部分34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隔板55的所述连接端5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41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42a中的另一个,且所述第二隔板55的所述主体部51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隔板54的一侧延伸且与所述第二部分342相对设置,从而使所述第一隔板54和所第一部分341围成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所述第二部分342和所述第二隔板55围成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可以使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和所述第二风道部312b,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进行隔离,并通过所述第一间隙区域532、所述第二间隙区域533使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能在所述第一间隙区域532、所述第二间隙区域533处加速进入所述第一风道部312a和所述第一子风道312c内,减小出风损耗,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
36.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挂脖式风扇1的风扇组件20的剖视图。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30还包括延伸板36,所述延伸板36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隔板54的所述主体部51和所述连接端52之间,且所述延伸板36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隔板54的所述主体部51的一侧延伸并绕设于所述风扇40外围,所述延伸板3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342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风扇40用于绕预设时针方向转动,所述风扇40与所述第一隔板54之间的距离沿所述预设时针方向逐渐增大。可以理解,通过设置所述延伸板36,可以使所述第一隔板54的所述主体部51、所述延伸板36及所述第二部分342的内表面连接更加顺滑,同时,所述主体部51、所述延伸板36共同绕设于所述风扇40外围,对所述风扇40的出风进行引导,另外,所述风扇40绕预设时针方向转动,产生的出风也会绕预设时针方向转动吹出,如图7箭头方向所示,通过所述风扇40与所述第一隔板54之间的距离沿所述预设时针方向逐渐增大,可以使所述风扇40的出风更加均匀。通过设置所述延伸板36且所述风扇40与所述第一隔板54之间的距离沿所述预设时针方向逐渐增大,可以起到一定的导风作用,还可以均匀所述风扇组件20的出风。
3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板35位于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内侧且用于靠近人体脖颈处,所述壳体30还包括固定板37,所述固定板37与所述端板35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的另一端;所述壳体30还包括连接件38,所述连接件38包括环设的第二侧壁结构38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结构381外侧的第三连接部382,所述第三连接部382与所述挂脖件10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382和所述挂脖件10转动连接,使得所述风扇组件20能够相对于所述挂脖件10转动以调节出风方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381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远离所述端板35的一端,所述第二侧壁结构381与所述固定板37连接;所述壳体30还包括罩板39,所述罩板39安装在所述第二侧壁结构381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的一端。通过设置所述固定板37可以使所述风扇组件20稳定安装在所述风扇收纳部311内,保障了所
述挂脖式风扇1工作时的安全性,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382和所述挂脖件10转动连接,可以调整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的出风方向,使出风更加舒适,提高用户体验,通过设置所述罩板39可以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外观更加美观。
38.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扇40包括涡轮扇叶41;所述进风口32包括多个进风孔321,多个所述进风口32环设排列;每个所述进风口32为条形,多个所述进风口32的条形的一端指向同一预设位置,多个所述进风口32的条形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预设位置的外侧发散。通过设置所述风扇40为涡轮扇叶41,同时,所述进风口32包括多个进风孔321,每个所述进风口32为条形,多个所述进风口32的条形的一端指向同一预设位置,多个所述进风口32的条形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预设位置的外侧发散,可以增大进风量,提升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39.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包括多个条形的第一出风孔331,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沿弧形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出风孔331沿所述弧形方向延伸;多条所述第一出风孔331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包括多个条形的第二出风孔332,所述第二出风孔332沿所述弧形方向延伸;多条所述第二出风孔332相互平行;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的外表面还具有第一凹槽区域343和第二凹槽区域344,所述第一出风孔331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区域343,所述第二出风口33b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区域344。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33a包括多个条形的第一出风孔331,所述第二出风口33b包括多个条形的第二出风孔332可以增大所述挂脖式风扇1的出风效率,同时,防止头发等异物卷入所述风扇组件20,可以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及方便性,另外,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区域343和所述第二凹槽区域344,可以使所述第一出风口33a、所述第二出风口33b不会突出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34的外表面,使所述挂脖式风扇1整体结构更加简洁、美观、且安全性更高。
40.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