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罩及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12737发布日期:2022-05-31 12:25阅读:90来源:国知局
出风罩及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出风罩及风扇。


背景技术:

2.出风罩是风扇上的重要部件,其能够防止用户手指等身体部位接触到转动的扇叶而发生意外,以及保护扇叶免受外物碰撞而出现破损,同时还可对扇叶出风有导流的作用。
3.现有技术中的出风罩,常规设计是将多个径向肋呈放射状分布,在径向肋的末端再增设一圈或者多圈的同心圆肋,以达到加密作用,防止出风罩的间隙过大。然而,增设的同心圆肋会将出风圈住而形成集束效果,由此破坏了螺旋式的自然风感觉,导致用户的体感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出风罩,通过采用y形的径向肋可以达到加密小出风罩间隙的作用,进而避免采用同心圆肋的出风罩设计,可降低出风罩对出风的集束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体感不佳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出风罩,包括外周框、中心件以及径向肋。
6.所述中心件位于所述外周框的中部。多个所述径向肋呈螺旋状分布且连接于所述外周框和所述中心件之间,所述径向肋为y形结构且分叉的一端朝向所述外周框。
7.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出风罩的间隙过大,防止用户的手指可以进入,在放射方向的径向肋的外围会多增加一圈或者多圈同心圆肋,但是这样会将风圈住,虽然对风有集束作用,但是其破坏了螺旋式设计的自然风的感觉。反观本技术中的出风罩,多个y形径向肋呈螺旋状分布且连接于外周框和中心件之间,由此不管是接近中心还是外缘都能控制间隙宽度,能够防止用户将手指伸入,特别是针对年纪较小的用户,具有较好的安全保护性;此外,避免使用同心圆肋而圈住风,螺旋状分布的径向肋能够强化风的螺旋性,使用户产生风是“阵阵吹来”的体感,就好像户外的自然风一样,用户在使用时有极佳的体感,尤其是在室内使用会特别舒服,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径向肋包括均为圆弧形的第一肋和第二肋,所述第一肋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周框和所述中心件,所述第二肋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肋和所述外周框。
9.可选地,第二肋背离外周框的一端可以连接在第一肋的中部位置。
10.可选地,第一肋和第二肋可以是具有一定宽度的条状结构。第一肋的两端连接在外周框的内周壁以及中心件的外周壁。第二肋的两端连接在外周框的内周壁以及第一肋的侧壁。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肋与所述第一肋的连接处位于邻近所述中心件且在所述第一肋的弧长的1/6-1/5位置。
12.其中,进一步限定了第二肋在第一肋上的连接位置,使得第一肋和第二肋可以均
匀地分布于外周框和中心件所围设的空间内,进而使得出风罩的间隙宽度很均衡,避免出现出风罩上局部位置的间隙过宽或者过窄的问题,如此设计,不仅保证了出风罩的美观度,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出风罩的防护安全性,有效防止用户的手指伸入。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进风侧,所述第二肋上与所述第一肋的连接处开设有进风豁口,以使风能够进入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所围设的间隙中。
14.其中,通过对第二肋上设置进风豁口,能够保证第一肋和第二肋所围设的间隙中有足够的进风量,可避免出风罩上产生出风不均的情况,使得出风罩的每个区域的都会有均匀的出风量,保证了用户的体感舒适。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进风侧,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均具有导流斜面。
16.其中,通过对第一肋和第二肋设计导流斜面,进一步强化了扇叶出风的螺旋性,使用户尽可能体验到自然风的感觉。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为一体成型结构。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中心件具有供所述径向肋安装的翻边。
19.可选地,中心件的周边向进风侧方向延伸形成翻边。
20.其中,翻边设计主要的目的在于,一是保证中心件与径向肋的连接强度,具体地,翻边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肋的宽度,使翻边可为径向肋提供足够大的连接面,使第一肋的端面与翻边充分连接;二是降低出风罩的制造成本,具体地,翻边的设计在保证了径向肋的连接效果后,降低了中心件的用料和重量,由此降低了出风罩的制造成本。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外周框具有供进风罩安装的止口结构。
22.其中,止口结构为后续将进风罩和出风罩装配在一起提供了安装条件。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外周框的形状为圆形或者矩形。
2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风扇,包括电动机、扇叶、进风罩以及上述所述的出风罩,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扇叶,所述扇叶位于所述进风罩和所述出风罩围设的空间内。
25.本技术中的风扇,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出风罩,使得风扇具有较好的安全保护性;此外,还使用户在使用时有极佳的体感,尤其是在室内使用会特别舒服,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罩的一例的示意图;
28.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罩的一例的俯视图;
30.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径向肋的一例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罩的一例的剖视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肋的一例的剖视图。
34.附图标记:10、外周框;11、止口结构;20、中心件;21、翻边;30、径向肋;31、第一肋;32、第二肋;321、进风豁口;33、导流斜面;34、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上”、“底”、“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若有的话)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9.还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40.电风扇简称电扇,也称为风扇、扇风机,是一种利用电动机驱动扇叶旋转,来达到使空气加速流通的家用电器,主要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广泛用于家庭、教室,办公室、商店、医院和宾馆等场所。
41.风扇通常包括绕转轴旋转的扇叶,该扇叶所形成的气流通过出风罩进行输出。出风罩是风扇上的重要部件,其能够防止用户手指等身体部位接触到转动的扇叶而发生意外,以及保护扇叶避免受到外物碰撞出现破损,同时还可对扇叶出风有导流的作用。
42.常规的出风罩设计是将多个径向肋呈放射状分布,在径向肋的末端再增设一圈或者多圈的同心圆肋,以达到加密作用,防止出风罩的间隙过大。然而,增设的同心圆肋会将出风圈住而形成集束效果,由此破坏了螺旋式的自然风感觉,导致用户的体感不佳。
43.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出风罩,通过采用y形的径向肋可以达到加密小出风罩间隙的作用,进而避免采用同心圆肋的出风罩设计,可降低出风罩对出风的集束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体感不佳的技术问题。
4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罩的一例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出风罩的另一视
角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罩的一例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出风罩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45.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风罩,包括外周框10、中心件20以及径向肋30。中心件20位于外周框10的中部,其中,中心件20与外周框10用于为径向肋30提供安装支撑,使径向肋30具有稳定的支撑强度。多个径向肋30呈螺旋状分布且连接于外周框10和中心件20之间,径向肋30为y形结构且分叉的一端朝向外周框10。
46.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出风罩的间隙过大,防止用户的手指可以进入,在放射方向的径向肋30的外围会多增加一圈或者多圈同心圆肋,但是这样会将风圈住,虽然对风有集束作用,但是其破坏了螺旋式设计的自然风的感觉。反观本技术中的出风罩,多个y形径向肋30呈螺旋状分布且连接于外周框10和中心件20之间,由此不管是接近中心还是外缘都能控制间隙宽度,能够防止用户将手指伸入,特别是针对年纪较小的用户,具有较好的安全保护性;此外,避免使用同心圆肋而圈住风,螺旋状分布的径向肋30能够强化风的螺旋性,使用户产生风是“阵阵吹来”的体感,就好像户外的自然风一样,用户在使用时有极佳的体感,尤其是在室内使用会特别舒服,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47.在一种实施例中,径向肋30包括均为圆弧形的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第一肋31的两端分别连接外周框10和中心件20,第二肋3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肋31和外周框10。
48.本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了y形径向肋30的结构:径向肋30由圆弧形的第一肋31和圆弧形的第二肋32组成,第一肋31的两端分别连接外周框10和中心件20,使第一肋31布满外周框10和中心件20之间的空间,第二肋32的一端连接在外周框10上,第二肋3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肋31上,使第二肋32布满第一肋31与外周框10所组成的空间的边缘区域。
49.可选地,第二肋32背离外周框1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肋31上邻近于中心件20的位置;或者,第二肋32背离外周框10的一端还可以连接在第一肋31的中部位置。
50.可选地,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可以是具有一定宽度的条状结构。第一肋31的两端连接在外周框10的内周壁以及中心件20的外周壁。第二肋32的两端连接在外周框10的内周壁以及第一肋31的侧壁。由此,可使第一肋31、第二肋32、外周框10和中心件20彼此之间的连接处有较大的连接面积,保障了连接强度,提高了出风罩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
5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径向肋30的一例的示意图。
52.如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肋32与第一肋31的连接处位于邻近中心件20且在第一肋31的弧长l的1/6-1/5位置。
53.如前所述,第二肋32背离外周框1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肋31上邻近于中心件20的位置,即本实施例中,第二肋32与第一肋31的连接处位于邻近中心件20,具体地,在第一肋31的弧长l的1/6-1/5位置。
54.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二肋32在第一肋31上的连接位置,该连接位置的限定使得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可以均匀地分布于外周框10和中心件20所围设的空间内,进而使得出风罩的间隙宽度很均衡,避免出现出风罩上局部位置的间隙过宽或者过窄的问题,如此设计,不仅保证了出风罩的美观度,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出风罩的防护安全性,有效防止用户的手指伸入。
5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罩的一例的剖视图。
56.如图5-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在进风侧,第二肋32上与第一肋31的连接处开
设有进风豁口321,以使风能够进入相互连接的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所围设的间隙34中。
57.需要说明的是,进风侧指的是出风罩上邻近扇叶的一侧。
58.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同一个径向肋30的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所围设的间隙中有足够的进风量,在第二肋32上与第一肋31的连接处开设进风豁口321,扇叶形成的风可由该进风豁口321而进入到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所围设的间隙34中。
59.本实施例中的出风罩,通过对第二肋32上设置进风豁口321,能够保证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所围设的间隙34中有足够的进风量,可避免出风罩上产生出风不均的情况,使得出风罩的每个区域的都会有均匀的出风量,保证了用户的体感舒适。
60.可选地,进风豁口321的设计方式为:在第二肋32与第一肋31的连接处,将第二肋32剪切掉一部分,使第二肋32的下边沿与第一肋31的下边沿具有高处差,以此形成该进风豁口321。
61.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肋31的一例的剖视图。
62.如图7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在进风侧,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均具有导流斜面33。
63.如前所述,出风罩除了具有防护作用之外,同时还可对扇叶出风有导流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出风的导流作用,可通过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上设置的导流斜面33进行实现。
64.本实施例中的出风罩,通过对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设计导流斜面33,进一步强化了扇叶出风的螺旋性,使用户尽可能体验到自然风的感觉。
65.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为一体成型结构。
6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径向肋30的结构强度,可将第一肋31和第二肋32通过注塑、压塑等工艺一体成型制造。
67.在一种实施例中,中心件20具有供径向肋30安装的翻边21。
68.在本实施例中,中心件20为圆盘形状,周边向进风侧方向延伸形成翻边21,由此使中心件20的形状呈现为类似桶状结构。该设计主要的目的在于,一是保证中心件20与径向肋30的连接强度,具体地,翻边21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肋31的宽度,使翻边21可为径向肋30提供足够大的连接面,使第一肋31的端面与翻边21充分连接;二是降低出风罩的制造成本,具体地,翻边21的设计在保证了径向肋30的连接效果后,降低了中心件20的用料和重量,由此降低了出风罩的制造成本。
69.如图2、图4、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外周框10具有供进风罩安装的止口结构11。
70.本实施例中,外周框10具有供进风罩安装的止口结构11,为后续将进风罩和出风罩装配在一起提供了安装条件。
71.在一种实施例中,外周框10的形状为圆形或者矩形。
72.应理解地,外周框10的形状不局限于图示中的圆形,可根据现场安装环境的需求进行调整,还可以为矩形,或者其他多边形式的异型结构。
73.此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扇,包括电动机、扇叶、进风罩以及出风罩,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扇叶,扇叶位于进风罩和出风罩围设的空间内。
74.本技术中的风扇,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出风罩,使得风扇具有较好的安全保护性;此外,还使用户在使用时有极佳的体感,尤其是在室内使用会特别舒服,仿佛置身于大自然
中。
7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