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27958发布日期:2023-03-03 23:50阅读:27来源:国知局
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送风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配置于基座上侧的壳体基于基座旋转的送风机。


背景技术:

2.送风机是向局部区域集中供应空气的装置。
3.为了调节从送风机吐出的空气的风向,送风机的本体需要旋转,在送风机可以设置有支撑本体的旋转的轴承。
4.然而,在现有的送风机中,在用于改善送风性能或过滤性能的结构物追加配置于本体内的情况下,当在支撑送风机增加的荷重的同时旋转时,由于送风机的整体荷重传递到用于旋转的结构物,因此存在旋转性能下降或寿命缩短的问题。
5.另外,现有的送风机存在的问题是,为了避免与旋转板之间的干涉,用于旋转本体的马达的布置受限。
6.韩国授权专利10-1814574号公开了一种支撑送风机的旋转的轴承结构和配置于基座而提供旋转力的马达,由于轴承配置于本体的中心部,因此存在无法均匀地支撑朝径向外侧分散的本体的荷重的问题。
7.韩国授权专利10-1370267号公开了一种支撑轴在套筒内平稳旋转的轴承结构,但是仅支撑轴的旋转,存在并没有记载支撑本体的整体荷重的结构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送风机的整体荷重下也能够稳定地旋转的送风机。
9.本发明的又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送风机整体旋转时向一侧产生外力,也能够防止整个送风机壳体的晃动或颠倒的送风机。
10.本发明的又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由旋转引起的结构物脱离的送风机。
11.本发明的又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由旋转引起的电线扭结的送风机。
12.本发明的课题不限于以上提及的课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以下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课题。
13.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包括:基座;壳体,配置于所述基座的上侧,形成有吸入口和吐出口;风扇,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从所述吸入口到所述吐出口的空气流动;以及旋转板,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下侧,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基座;配置于基座上侧的旋转板旋转,由此配置于旋转板上侧的壳体和风扇可以整体旋转。这可以调节通过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向。
14.所述基座包括旋转轴罩体,所述旋转轴罩体具有筒形状,朝所述旋转板凸出;所述旋转板包括:轴主体,从中心部向下侧凸出,插入到所述旋转轴罩体的轴插入槽;以及球轴承,配置于所述旋转板的下部面,与所述轴主体沿径向隔开,与所述基座的上部面接触,在
旋转板以轴主体为基准旋转时,作用于旋转板的荷重不会集中到轴主体,通过球轴承施加到旋转板的荷重可以被分散。
15.送风机包括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配置于所述旋转板,使所述旋转板在所述基座的上侧旋转,所述基座包括基座齿轮,所述基座齿轮从所述基座朝所述旋转板方向凸出,在其外周面的一侧形成与所述驱动单元啮合的齿轮面,所述球轴承比所述基座齿轮配置于径向外侧,旋转板的荷重通过比基座齿轮配置于外侧的球轴承分散,从而驱动单元可以使用于旋转旋转板的驱动力最小化。
16.所述基座包括齿轮支撑筋,所述齿轮支撑筋向所述基座的上侧凸出,配置于所述基座齿轮的内侧,加强所述基座齿轮的刚性,从而可以在与驱动单元咬合的区域加强基座齿轮的刚性。
17.在所述旋转板的下部面配置有沿圆周方向隔开的复数个球轴承,从而可以将作用于旋转板的荷重分散到复数个球轴承。
18.所述球轴承具有球形状,在所述旋转板的下部面配置有固定所述球轴承的布置的轴承保持件,球轴承具有自由度且可以旋转。
19.在所述旋转板的下部面配置有防止所述旋转板的外周端向上侧移动的支撑轴承,所述支撑轴承比所述球轴承距所述轴主体沿径向隔开得更多,从而可以防止旋转板的一侧向上侧翘起。
20.所述支撑轴承包括:支撑凸起,形成为从所述旋转板向下侧凸出;支撑轴,与所述支撑凸起连接;以及轮,所述支撑轴贯穿所述轮,与所述基座接触而防止所述旋转板的上侧移动,从而可以通过轮执行旋转板的稳定的旋转和支撑。
21.所述基座包括:下主体,形成内侧空间;以及上主体,配置于所述下主体的所述内侧空间的上侧;所述上主体包括:上板;旋转轴罩体,配置于所述上板的中心,朝所述旋转板凸出;以及边角筋,从所述上板的边缘向上侧延伸;所述轮配置于所述边角筋的下侧,轮的上侧移动被边角筋限制。另外,即使轮与边角筋接触,由于旋转而不会阻碍旋转板的旋转。
22.所述边角筋包括:环形的垂直筋,从所述上板的外周端向上侧凸出;以及外筋,从所述垂直筋的上端朝径向外侧延伸;所述外筋比所述轮配置于上侧,从而即使旋转板的外周端向上侧移动,由于边角筋与轮接触,因此可以限制旋转板的上侧移动。
23.所述旋转轴罩体在内侧形成供所述轴主体插入的空间,从所述上板向上侧凸出,在所述旋转轴罩体和所述轴主体之间配置有支撑所述旋转板的旋转的轴轴承,从而旋转板可以在基座的上侧稳定地旋转。
24.所述轴轴承包括:第一层,配置成与所述轴主体的一侧接触;以及第二层,配置成包围所述第一层,与所述旋转轴罩体的一侧接触,旋转板可以在基座上侧稳定地旋转。
25.所述轴主体包括:第一轴主体,形成沿上下方向开口的轴贯通口的外周;以及第二轴主体,配置于所述第一轴主体的外周;所述第一轴主体的外周面配置成与所述轴轴承的内周面接触,所述第二轴主体的下部面配置成与所述轴轴承的上部面接触。
26.所述旋转轴罩体包括:内周壁,形成供所述轴主体插入的空间;以及内凸起,从所述内周壁的下端朝径向内侧凸出;所述内凸起支撑轴轴承的下部,从而可以稳定地配置轴轴承。
27.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马达,配置于所述旋转板的上侧,产生驱动力;以及驱动
齿轮,配置于所述旋转板的下侧,与所述基座齿轮啮合而使所述旋转板旋转,驱动马达和驱动齿轮配置在旋转板的上侧和下侧,从而可以使驱动单元所占据的空间最小化。
28.还包括电线保持件,所述电线保持件固定配置于所述旋转板,固定向所述旋转板的上侧延伸的电线,向旋转板上侧延伸的电线可以在旋转板的上侧稳定地配置。
29.所述电线保持件包括:上面板,固定于所述旋转板;下面板,从所述上面板向下侧隔开配置;以及连接壁,连接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在所述下面板配置有固定所述电线的一侧的电线固定构件。
30.本发明的送风机包括:基座;壳体,配置于所述基座的上侧,形成有吸入口和吐出口;风扇,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从所述吸入口到所述吐出口的空气流动;旋转板,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下侧,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基座;轴轴承,配置在所述基座和所述旋转板之间,支撑所述旋转板的旋转;以及复数个球轴承,可旋转地配置在所述基座和所述旋转板之间,以支撑向所述旋转板施加的荷重,与所述轴轴承沿径向隔开配置,在旋转板旋转时向旋转板作用的荷重可以分散到球轴承,而不会集中到轴轴承。
31.在所述旋转板的下部面配置有防止所述旋转板的外周端向上侧移动的复数个支撑轴承,复数个所述支撑轴承沿圆周方向隔开配置,从而可以防止旋转板的一侧向上侧翘起。
32.所述球轴承配置在所述轴轴承和所述支撑轴承之间。
33.其他实施例的具体内容包括在详细的说明和附图中。
34.根据本发明的送风机,具有以下一种或其以上的效果。
35.在壳体、风扇等配置于上侧而荷重集中的旋转板的以旋转轴为基准径向隔开的位置配置有球轴承,从而分散集中到旋转板的旋转轴的荷重,因此具有送风机能够以稳定地旋转调节吐出空气的风向的优点。
36.在壳体朝上侧较长地形成的结构中,配置于下侧而旋转的旋转板的一侧翘起时,可能会发生整个壳体颠倒的问题。在本发明中,在旋转板的外周端配置有支撑轴承,防止旋转板的一侧向上侧移动,从而还具有能够保持送风机的稳定地旋转的优点。
37.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以下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3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立体图。
39.图2是图1的第一动作示例图。
40.图3是图1的第二动作示例图。
41.图4是图1的主视图。
42.图5是图1的俯视图。
43.图6是图1的右侧剖视图。
44.图7是图1的主剖视图。
45.图8是示出图1的第二塔内部的分解立体图的一部分。
46.图9是沿图2的a-a剖切的截面的俯视图。
47.图10是沿图2的a-a剖起的截面的仰视图。
48.图11是放大图1的纵剖视图的下部的图。
49.图12是示出过滤器设置结构的壳体内部的立体图的一部分。
50.图13是放大图11的旋转板的图。
51.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板和基座的立体图。
52.图15是图14的旋转板和基座的俯视图。
53.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板的仰视图。
54.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座的剖视图。
55.图18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旋转板和基座的上主体结合的状态的仰视图。
56.图18b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旋转板和基座的上主体结合的状态的仰视图。
57.图19a和图19b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旋转板的旋转引起的配置于基座内部的电线的布置的图,图19a是示出第一位置p1的电线的布置的图,图19b是示出第二位置p2的电线的布置的图。
58.图2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布置的一侧剖视图。
59.图2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60.图2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61.图23是图22的底面立体图。
62.附图标记说明
63.1:送风机
ꢀꢀꢀꢀꢀꢀꢀꢀꢀꢀꢀꢀꢀꢀꢀꢀꢀ
100:壳体
64.110:第一塔
ꢀꢀꢀꢀꢀꢀꢀꢀꢀꢀꢀꢀꢀꢀꢀ
120:第二塔
65.200:送风单元
ꢀꢀꢀꢀꢀꢀꢀꢀꢀꢀꢀꢀꢀ
300:风扇装置
66.400:康达破坏器
ꢀꢀꢀꢀꢀꢀꢀꢀꢀꢀꢀ
500:旋转板
67.510:板
ꢀꢀꢀꢀꢀꢀꢀꢀꢀꢀꢀꢀꢀꢀꢀꢀꢀꢀꢀ
530:轴主体
68.540:球轴承
ꢀꢀꢀꢀꢀꢀꢀꢀꢀꢀꢀꢀꢀꢀꢀ
550:支撑轴承
69.560:轴轴承
ꢀꢀꢀꢀꢀꢀꢀꢀꢀꢀꢀꢀꢀꢀꢀ
570:电线保持件
70.600:基座
ꢀꢀꢀꢀꢀꢀꢀꢀꢀꢀꢀꢀꢀꢀꢀꢀꢀ
610:下主体
71.620:底主体
ꢀꢀꢀꢀꢀꢀꢀꢀꢀꢀꢀꢀꢀꢀꢀ
630:上主体
72.700:驱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73.参照以下附图和详细说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将变得清楚。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提供本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公开完整,并将发明的范畴充分告知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构成要素。
74.以下,将参照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的附图来说明本发明。
75.参照图1至图5,首先说明送风机1的整体结构。
76.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1包括提供外形的壳体100。壳体100包括:下部壳体210,设置有过滤器220;以及塔壳体140,通过康达效应吐出空气。
77.塔壳体140包括以两个柱形状分离而彼此隔开配置的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以
图1为基准,第一塔110可以配置于右侧,第二塔120可以配置于左侧。
78.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彼此隔开,在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之间形成有送风空间105。
79.送风空间105的前方、后方以及上方开口,送风空间105的上端和下端的左右间隔可以形成为相同。
80.包括第一塔110、第二塔120以及送风空间105的塔壳体140可以具有截圆锥形状。
81.分别形成于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的吐出口117、127向送风空间105吐出空气。在需要区分吐出口的情况下,将形成于第一塔110的吐出口称为第一吐出口117,将形成于第二塔120的吐出口称为第二吐出口127。
82.第一吐出口117和第二吐出口127可以在送风空间105沿上下方向延伸,将横穿送风空间105的方向定义为空气吐出方向。
83.由于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沿左右方向配置,因此空气吐出方向可以沿前后方向形成。
84.即,横穿送风空间105的空气吐出方向可以定义为沿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一空气吐出方向s1。
85.另外,随着后述的康达破坏器400的移动,通过送风空间105的空气吐出方向也可以沿上下方向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横穿送风空间105的空气吐出方向可以定义为沿上下方向形成的第二空气吐出方向s2。
86.将沿第一空气吐出方向s1流动的空气称为水平气流,将沿第二空气吐出方向s2流动的空气称为上升气流。
87.水平气流并不指空气仅沿水平方向流动,而应理解为沿水平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量更多。同理,上升气流并不指空气仅朝上侧方向流动,而应理解为朝上侧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量更多。
88.送风空间105的上端间隔和下端间隔可以形成为相同。只是,送风空间105的上端间隔也可以形成为比下端间隔更窄或更宽。
89.通过恒定地形成送风空间105的左右宽度,从而可以更均匀地形成在送风空间105的前方流动的空气的流动。
90.例如,在上侧的宽度和下侧的宽度不同的情况下,较宽一侧的流动速度可能形成得较小,可能以上下方向为基准出现速度的偏差。在上下方向上发生空气的流速偏差的情况下,净化空气的供应量可以根据吐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而不同。
91.从第一吐出口117和第二吐出口127吐出的空气可以在送风空间105汇合之后供应给用户。
92.即,从第一吐出口117吐出的空气和从第二吐出口127吐出的空气在送风空间105汇合之后供应给用户而不会单独流向用户。
93.送风空间105可以用作吐出空气汇合而混合(mix)的空间。另外,通过向送风空间105吐出的吐出空气,还可以使送风空间105后方的空气流向送风空间105。
94.第一吐出口117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127的吐出空气在送风空间105汇合,由此可以提高吐出空气的直线度。另外,通过将第一吐出口117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127的吐出空气在送风空间105汇合,从而还可以将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周边的空气引导为
沿空气吐出方向流动。
95.以图2为基准,第一空气吐出方向s1从后方朝前方形成,第二空气吐出方向s2从下侧朝上侧形成。
96.为了形成第二空气吐出方向s2,第一塔110的上侧端111和第二塔120的上侧端121沿左右方向彼此隔开。即,沿所述第二空气吐出方向s2吐出的空气不会与送风机1的壳体100发生干涉。
97.为了形成第一空气吐出方向s1,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第二塔120的前端122沿左右方向彼此隔开,第一塔110的后端113和第二塔120的后端123也沿左右方向彼此隔开。
98.将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中面向送风空间105的面定义为内侧面,将不面向送风空间105的面定义为外侧面。
99.第一塔110的外侧壁114和第二塔120的外侧壁124配置成彼此相对,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和第二塔120的内侧壁125形成为彼此面向。
100.在需要区分所述内侧壁115、125的情况下,将第一塔110的内侧面定义为第一内侧壁115,将第二塔120的内侧面定义为第二内侧壁125。
101.同理,在需要区分所述外侧壁114、124的情况下,将第一塔110的外侧面定义为第一外侧壁114,将第二塔120的外侧面定义为第二外侧壁124。
102.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可以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以流线型形成。
103.具体而言,第一内侧壁115和第一外侧壁114可以相对于前后方向以流线型形成,第二内侧壁125和第二外侧壁124可以相对于前后方向以流线型形成。
104.第一吐出口117形成于第一内侧壁115,第二吐出口127形成于第二内侧壁125。
105.将第一内侧壁115和第二内侧壁125的最短距离定义为b0。吐出口117、127可以比所述最短距离b0位于后方侧。
106.将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第二塔120的前端122之间的隔开距离定义为第一隔开距离b1,将第一塔110的后端113和第二塔120的后端123之间的隔开距离定义为第二隔开距离b2。
107.第一隔开距离b1和第二隔开距离b2可以形成为相同。只是,第一隔开距离b1和第二隔开距离b2中的某一隔开长度也可以形成为更长。
108.第一吐出口117和第二吐出口127可以形成在最短距离b0所形成的位置和第二隔开距离b2所形成的位置之间。
109.第一吐出口117和第二吐出口127优选形成在比最短距离b0所形成的位置更靠近第一塔110的后端113和第二塔120的后端123的位置。
110.吐出口117、127形成在越靠近后端113、123的位置,就越容易控制由后述的康达效应引起的气流。
111.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和第二塔120的内侧壁125直接提供康达效应,第一塔110的外侧壁114和第二塔120的外侧壁124间接提供康达效应。
112.内侧壁115、125将从吐出口117、127吐出的空气直接引导至前端112、122。即,内侧壁115、125将从吐出口117、127吐出的空气引导为形成水平气流。
113.由于在送风空间105产生的康达效应形成水平气流,因此在外侧壁114、124也产生间接空气流动。
114.外侧壁114、124对上述的间接空气流动引起康达效应,并将上述的间接空气流动引导到前端112、122。
115.后述的康达破坏器400可以使通过送风空间105的水平气流切换成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可以向送风空间105的开放的上侧流动。上升气流抑制吐出空气直接流向用户,可以激活室内空气的对流。另外,通过调节在送风空间105汇合的空气吐出的宽度,从而可以调节从送风机1吹送的吐出空气的流量。
116.在第一塔110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有供康达破坏器400移动的第一面板狭缝119,在第二塔120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有供康达破坏器400移动的第二面板狭缝129。面板狭缝119、129可以分别形成于内侧壁115、125,可以朝塔110、120的内部空间开放。面板狭缝119、129形成在比最短距离b0所形成的位置更靠近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第二塔120的前端122的位置。
117.通过将第一吐出口117和第二吐出口127的上下长度形成得比送风空间105的左右宽度b0、b1、b2更长,从而可以将第一吐出口117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127的吐出空气引导为在送风空间105汇合。
118.送风机1的壳体100包括:下部壳体210,在内部配置有过滤器220;以及塔壳体140,配置于下部壳体210的上侧,由下部壳体210支撑。下部壳体210可以形成送风单元200的外观,所述送风单元200包括用于吸入外部空气并向上侧送风的一系列的装置。
119.塔壳体140形成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的外观。
120.塔壳体140可以包括连接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的塔基座130,塔基座130可以组装到下部壳体210。塔基座130可以与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制作成一体。
121.与本实施例不同地,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可以直接组装到下部壳体210而无需塔基座130,也可以与下部壳体210制作成一体。
122.下部壳体210形成送风机1的下部,塔壳体140形成送风机1的上部。在下部壳体210的内部可以配置有过滤器220,所述过滤器220对通过沿下部壳体210的外周面形成的空气流入口211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进行过滤。
123.送风机1通过形成于下部壳体210的空气流入口211吸入周围空气,并对吸入过滤器220的空气进行过滤,并可以从塔壳体140吐出已过滤的空气。塔壳体140可以在比下部壳体210更高的位置处吐出空气。
124.送风机1可以具有随着朝上部而直径逐渐减小的柱形状,送风机1整体可以具有圆锥或截圆锥(truncated cone)形状。在随着靠近上侧而截面变窄的情况下,具有重心变低且降低由外部冲击引起的颠倒的风险的优点。只是,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具有截面随着靠近上侧而不变窄的形态。
125.为了便于组装,下部壳体210和塔壳体140可以制作成彼此不同的部件并进行组装。只是,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下部壳体210和塔壳体140也可以形成为一体。例如,基座壳体和塔壳体也可以制作成一体制作的前壳体和后壳体的形态,然后进行组装。
126.下部壳体210可以形成为随着靠近上端而直径逐渐减小的形态,塔壳体140也可以形成为随着靠近上端而直径逐渐减小的形态。
127.下部壳体210和塔壳体140的外侧面可以形成连续的面。塔基座130的下端和下部壳体210的上端可以紧贴,塔基座130的外侧面和下部壳体210的外侧面可以形成连续的面。
为此,塔基座130的下端直径可以形成为等于或稍小于下部壳体210上端直径。
128.下部壳体210和塔壳体140由配置于下部壳体210的下侧的驱动单元700在圆周方向上旋转。驱动单元700可以使包括壳体100、送风单元200以及塔110、120的送风机1本体全部旋转。若送风机1由驱动单元700旋转,则通过送风空间105从送风机1吐出的水平气流的方向可以被切换。
129.塔基座130分配从下部壳体210的内部供应的过滤空气,将被分配的所述空气提供到所述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
130.塔基座130连接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送风空间105形成于塔基座130的上侧。
131.在塔基座130的上侧形成有吐出口117、127,上升气流和水平气流在塔基座130的上侧形成。
132.为了使与空气之间的摩擦最小,塔基座130的上侧面131可以形成为曲面。上侧面131可以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的曲面形,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上侧面131的一侧131a可以连接于第一内侧壁115,上侧面131的另一侧131b可以连接于第二内侧壁125。
133.参照图5,在从上方观察(top view)时,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可以以中心线l-l'为基准左右对称。第一吐出口117和第二吐出口127可以形成为以所述中心线l-l'为基准左右对称。
134.所述中心线l-l'是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之间的虚拟线,本实施例沿前后方向形成,经过所述上侧面131。
135.与本实施例不同地,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也可以形成为非对称的形态。但是,以中心线l-l'为基准,对称配置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能够均匀分配在送风空间105内的流动,在控制水平气流和上升气流方面更为有利。
136.以下,参照图6至图8,说明送风机1的内部结构。
137.送风机1包括:过滤器220,配置于壳体100的内部;以及风扇装置300,配置于壳体100的内部,使通过空气流入口211吸入的空气向吐出口117、127流动。过滤器220和风扇装置300可以配置于下部壳体210的内部。
138.下部壳体210可以形成为截圆锥形状,且上侧开口。包括过滤器220和风扇装置300的送风单元200包括包围过滤器220和风扇装置300的下部壳体210,连通下部壳体210的内外侧的复数个空气流入口211沿下部壳体210的圆周方向形成。
139.下部壳体210可以形成为上侧和下侧开口的截圆锥形状。下部壳体210可以分开制作成两个部分,所述两个部分可以组装而形成上述的截圆锥形状。所述两个部分可以分为向送风机1的前方侧分离的前方壳体(未图示)和向后方侧分离后方壳体(未图示),可以通过分离所述两个部分中的某一部分来引出配置于下部壳体210内部的过滤器220。
140.过滤器220可以形成为在内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空221的圆筒形,过滤器220的外侧面可以面向空气流入口211。
141.送风机1的外部空气从过滤器220的外侧向内侧流动,在此过程中,可以去除空气中的异物或有害气体。
142.风扇装置300可以配置于过滤器220的上侧,可以将通过过滤器220的空气吹送到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
143.风扇装置300包括风扇罩体360、配置于风扇罩体360的内侧的风扇马达310以及由
风扇马达310旋转的风扇320。
144.风扇马达310可以比风扇320配置于上侧,风扇马达310的马达轴可以与配置于下侧的风扇320结合。在风扇320的上侧可以配置有设置风扇马达310的马达罩体330。
145.马达罩体330可以具有包围整个风扇马达310的形状,由于马达罩体330包围整个风扇马达310,因此可以减小其与从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之间的流动阻力。与本实施例不同地,马达罩体330可以形成为仅包围风扇马达310的下部的形状。
146.马达罩体330可以包括下马达罩体332和上马达罩体334。下马达罩体332和上马达罩体334中的至少一方可以结合于壳体100,下马达罩体332可以结合于壳体100。在风扇马达310设置于下马达罩体332的上侧之后,可以通过覆盖上马达罩体334来包围风扇马达310。
147.风扇马达310的马达轴可以贯穿下马达罩体332并组装到配置于下侧的风扇320。
148.风扇320可以包括:轮毂,与风扇马达310的马达轴结合;护罩,与所述轮毂隔开配置;以及复数个叶片,连接所述轮毂和所述护罩。
149.通过过滤器220的空气吸入到所述护罩的内侧,然后由旋转的所述叶片加压而流动。所述轮毂配置于叶片的上侧,所述护罩配置于所述叶片的下侧。所述轮毂可以形成为向下侧凹陷的碗(bowl)形状,下马达罩体332的下部的一部分可以插入到所述轮毂。
150.风扇320可以使用斜流风扇。斜流风扇的特征是,以旋转轴为中心吸入空气并沿径向吐出空气,吐出的空气相对于轴向倾斜地形成。
151.由于气流整体从下侧向上侧流动,因此,在如一般离心风扇那样沿径向吐出空气的情况下,产生较大的由流动方向切换引起的流动损失。
152.由于所述斜流风扇朝径向上侧吐出空气,因此可以使空气的流动损失最小。
153.在风扇320的上侧可以配置有扩散器340,扩散器340朝上侧方向引导由风扇320引起的空气流动。
154.扩散器340执行在从风扇320吹送的空气流动中进一步减小径向分量且加强上侧方向空气流动分量的功能。
155.风扇罩体360形成为圆筒形,其上侧和下侧分别开口。扩散器340可以配置于风扇罩体360的开口的上侧。马达罩体330可以配置在扩散器330和风扇320之间。
156.为了使马达罩体的上下方向设置高度最小,马达罩体330的下端插入到风扇320,可以与风扇320重叠。另外,马达罩体330的上端插入到扩散器340,可以与扩散器340重叠。马达罩体330的下端可以配置成高于风扇320的下端,马达罩体330的上端可以配置成低于扩散器340的上端。
157.为了使马达罩体330的安装位置达到最佳,马达罩体330的上侧配置于塔基座130的内部,马达罩体330的下侧可以配置于下部壳体210的内部。与本实施例不同地,马达罩体330可以配置于塔基座130或下部壳体210的内部。
158.在下部壳体210的内部可以配置有吸入格栅350。在分离过滤器220时,吸入格栅350阻断用户的手指进入风扇320侧。吸入格栅350可以配置于风扇罩体360的下侧。吸入格栅350与风扇罩体360可以制作成一体,或者可以制作成与风扇罩体360分开的部件并进行组装。
159.吸入格栅350可以制作成供空气通过的结构,吸入格栅350可以制作成格栅、圆形
等形态。
160.过滤器220可以配置于吸入格栅350的下侧,风扇320可以配置于上侧。复数个通孔沿上下方向形成于吸入格栅350,以供空气流动。
161.将在壳体100内部的吸入格栅350和吐出口117、127之间的空间定义为吹送空间102。将在壳体100内部形成有吐出口117、127的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的内部空间定义为吐出空间103。吐出空间103可以分为表示第一塔110内部空间的第一吐出空间103a和表示第二塔120内部空间的第二吐出空间103b。
162.送风机1的外部空气在通过空气流入口211流入到过滤器中空221之后,经过吹送空间102和吐出空间103并经由吐出口117、127吐出到送风机1的外部。
163.在过滤器220的下侧可以配置有容纳控制装置232、233的基板罩体230。过滤器220可以配置于基板罩体230的上侧,可以安置于基板罩体230的顶面。
164.在基板罩体23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控制装置232、233的空间230s。控制装置232、233可以分为:第一控制装置232,控制驱动单元700的运转和康达破坏器400的驱动;以及第二控制装置233,控制风扇装置300的驱动。
165.驱动马达71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于基板罩体230的内部空间230s内。驱动马达710可以在基板罩体230内旋转。控制装置232、233和驱动马达710配置于旋转板500的上侧。因此,控制装置232、233和驱动马达710可以与旋转板500一起旋转。
166.控制装置232、233和驱动马达710电连接且一起配置于基板罩体230的内部空间230s,从而可以实现对电气部件的集成管理。
167.在基板罩体230的下侧可以配置有使送风机1在圆周方向上旋转的驱动单元700。驱动单元700可以使下部壳体210、基板罩体230、过滤器220、风扇装置300、第一塔110以及第二塔120在圆周方向上旋转。驱动单元700可以使配置于下部壳体210内部的送风空间201的所有结构物和配置于塔壳体140内部的所有结构物同时旋转。
168.在吐出空间103可以配置有空气引导件160,所述空气引导件160将向上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切换成水平方向。复数个空气引导件160可以上下隔开配置。
169.空气引导件160可以将从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切换成水平方向,流动方向被切换的空气可以通过吐出口117、127吐出到送风机1的外部。
170.在需要区分空气引导件的情况下,将配置于第一塔110内部的空气引导件称为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将配置于第二塔120内部的空气引导件称为第二空气引导件162。
171.在从正面观察时,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可以结合于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和/或外侧壁114。
172.为了将从下侧流动的空气引导到第一吐出口117,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可以具有前方侧低于后方侧的上侧凸出的曲面形状。
173.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后侧端161b可以与第一吐出口117相邻配置,可以与第一塔110的后端113连接。
174.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左侧端161c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塔110的左侧壁114紧贴或结合。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右侧端161d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塔110的右侧壁115紧贴或结合。
175.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形成为与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左右对称,因此第二空气引导件
162的说明可以同样适用于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说明。具体而言,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后侧端161b可以与第二空气引导件162b的后侧端对应,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左侧端161c可以与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左侧端162c对应,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右侧端161d可以与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右侧端162d对应。
176.第一吐出口117形成在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后端113之间,靠近于后端113。从第一吐出口117吐出的空气可以通过康达效应沿第一内侧壁115流动,并可以朝前端112流动。
177.第一吐出口117包括:第一边界117a,形成空气吐出侧(本实施例中的前端)边缘;第二边界117b,形成与所述空气吐出侧相对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的后端)边缘;上侧边界117c,形成第一吐出口117的上侧边缘;以及下侧边界117d,形成第一吐出口117的下侧边缘。
178.第一边界117a和第二边界117b可以形成为彼此平行,上侧边界117c和下侧边界117d可以形成为彼此平行。
179.第一边界117a和第二边界117b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垂直方向v倾斜,第一塔110的后端113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垂直方向v倾斜。
180.相对于垂直方向v的第一边界117a和第二边界117b的倾斜度a1可以形成为四度,后端113倾斜度a2可以形成为三度。即,吐出口117的倾斜度a1可以形成为大于第一塔110的后端113倾斜度a2。
181.第二吐出口127可以形成为与第一吐出口117左右对称,第二吐出口127的说明可以同样适用于第一吐出口117。因此,第二吐出口127和第二塔120的后端123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垂直方向v倾斜,第二吐出口127的倾斜度a1可以形成为大于第二塔120的后端123倾斜度a2。
182.以下,参照图9和图10,说明在送风空间105引起康达效应的结构和切换通过吐出口117、127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康达破坏器400结构。
183.第一塔110的第一吐出口117可以形成为面向第二塔120,第二塔120的第二吐出口127可以形成为面向第一塔110。
184.从第一吐出口117吐出的空气因康达效应沿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流动。从第二吐出口127吐出的空气因康达效应沿第二塔120的内侧壁125流动。
185.送风机1的塔110、120还可以包括第一吐出壳体170和第二吐出壳体180。虽然未图示,第一吐出壳体170可以制作成配置于第一塔110的内部的内壳体形式,空气引导件(未图示)可以配置于第一吐出壳体170的内部。第二吐出壳体180也可以制作成配置于第二塔120的内部的内壳体形式,在第二吐出壳体180内部可以配置有空气引导件(未图示)。
186.在第一吐出壳体170和第二吐出壳体180以内壳体形式制作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接收吹送空间102的空气。
187.第一吐出口117可以形成于第一吐出壳体170,第一吐出壳体170可以组装到第一塔110。第二吐出口127可以形成于第二吐出壳体180,第二吐出壳体180可以组装到第二塔120。
188.第一吐出壳体170可以设置成贯通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第二吐出壳体180可以设置成贯通第二塔120的内侧壁125。
189.在第一塔110可以形成有设置第一吐出壳体170的第一吐出开口部118,在第二塔
120可以形成有设置第二吐出壳体180的第二吐出开口部128。
190.第一吐出壳体170可以包括:第一吐出引导件172,形成第一吐出口117,配置于第一吐出口117的空气吐出侧;以及第二吐出引导件174,形成第一吐出口117,与第一吐出引导件172隔开配置。
191.第一吐出引导件172和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外侧面172a、174a可以形成第一塔110内侧壁115中的一部分。
192.第一吐出引导件172的内侧与第一吐出空间103a连通,外侧与送风空间105连通。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内侧与第一吐出空间103a连通,外侧与送风空间105连通。
193.第一吐出引导件172的外侧面172a可以形成为曲面,外侧面172a可以形成与第一内侧壁115连续的面。
194.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外侧面174a可以形成与第一内侧壁115连续的面,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内侧面174b可以形成为曲面。内侧面174b可以形成与第一外侧壁115的内侧面连续的曲面,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将第一吐出空间103a的空气引导为朝第一吐出引导件172流动。
195.在第一吐出引导件172和第二吐出引导件174之间形成有第一吐出口117,第一吐出空间103a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吐出口117吐出到送风空间105。
196.具体而言,第一吐出空间103a的空气在第一吐出引导件172的外侧面172a和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内侧面174b之间吐出,将第一吐出引导件172的外侧面172a和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内侧面174b之间的隔开距离定义为吐出间隔175。第一吐出引导件172和第二吐出引导件174形成规定的通道(channel)。
197.吐出间隔175可以形成为与入口175a和出口175c相比中间部分175b的宽度较窄。中间部分175b定义为第二边界117b和外侧面172a之间的最短距离。
198.截面积从吐出间隔175的入口175a逐渐变窄直至中间部分175b,然后截面积从中间部分175b再次变宽至出口175c。中间部分175b位于第一塔110的内部,在从外部观察时,吐出间隔175的出口175c可以视为吐出口117。
199.为了引起康达效应,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内侧面174b的曲率半径可以形成为大于第一吐出引导件172的外侧面172a的曲率半径。
200.第一吐出引导件172的外侧面172a的曲率中心比外侧面172a位于前方,形成于第一吐出空间103a的内部。第二吐出引导件174内侧面174b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一吐出口117侧,形成于第一吐出空间103a的内部。
201.第二吐出壳体180可以包括:第一吐出引导件182,形成第二吐出口127,配置于第二吐出口127的空气吐出侧;以及第二吐出引导件184,形成第二吐出口127,与第一吐出引导件182隔开配置,在第一吐出引导件182和第二吐出引导件184之间形成有吐出间隔185。
202.第二吐出壳体180可以配置成与第一吐出壳体170左右对称,第一吐出壳体170的说明也可以同样适用于第二吐出壳体180。
203.送风机1还可以包括切换在送风空间105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康达破坏器(air flow converter)400。
204.康达破坏器400可以使在送风空间105内流动的空气的水平气流切换成上升气流。
205.康达破坏器400包括配置于第一塔110的第一康达破坏器401和配置于第二塔120
的第二康达破坏器402。第一康达破坏器401和第二康达破坏器402可以配置成左右对称,其构成可以相同。
206.康达破坏器400包括:引导面板(guide board)410,配置于塔110、120,朝送风空间105凸出;引导马达420,提供用于移动引导面板410的驱动力;动力传递构件(未图示),将从引导马达420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引导面板410;以及面板引导件440,配置于塔110、120的内部,引导引导面板410的移动。
207.引导面板410可以隐藏在塔110、120的内部,在引导马达420运转时其至少一部分可以凸出到送风空间105。
208.引导面板410包括配置于第一塔110的第一引导面板411和配置于第二塔120的第二引导面板412。
209.形成有贯通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的面板狭缝119,形成有贯通第二塔120的内侧壁125的面板狭缝129,使得引导面板410向送风空间105凸出。
210.将形成于第一塔110的面板狭缝称为第一面板狭缝119,将形成于第二塔120的面板狭缝称为第二面板狭缝129。
211.第一面板狭缝119和第二面板狭缝129可以形成为左右对称,第一面板狭缝119和第二面板狭缝129可以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第一面板狭缝119和第二面板狭缝129可以配置成相对于垂直方向v倾斜。
212.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可以形成为三度的倾斜度,第一面板狭缝119可以形成为四度的倾斜度。第二塔120的前端122可以形成为三度的倾斜度,第二面板狭缝129可以形成为四度的倾斜度。
213.引导面板410可以形成为平面或曲面的板形状,可以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可以配置于送风空间105的前方。
214.引导面板410阻挡通过送风空间105向送风机1的前方流动的空气的水平气流,将在送风空间105内流动的空气切换成朝上侧方向流动。
215.第一引导面板411的内侧端411a和第二引导面板412的内侧端412a通过彼此面接触或接近来阻断朝送风机1的前方流动的空气,从而可以向上方引导流动。与此不同地,也可以是单个引导面板410与相反侧塔紧贴并执行上述的功能。
216.在康达破坏器400不向送风空间105凸出时,第一引导面板411的内侧端411a可以封闭第一面板狭缝119,第二引导面板412的内侧端412a可以封闭第二面板狭缝129。
217.在康达破坏器400运转而向送风空间105凸出时,第一引导面板411的内侧端411a可以贯穿第一面板狭缝119并凸出到送风空间105,第二引导面板412的内侧端412a可以贯穿第二面板狭缝129并凸出到送风空间105。
218.第一引导面板411和第二引导面板412可以通过旋转动作凸出到送风空间105。与此不同地,第一引导面板411和第二引导面板412中的至少一个引导面板也可以以滑动的方式直线移动并凸出到送风空间105。
219.在从上方观察(top view)时,第一引导面板411和第二引导面板412可以具有弧形(arc)状。第一引导面板411和第二引导面板412形成规定的曲率半径,曲率中心位于送风空间105内。
220.面板引导件440可以组装到塔110、120的外侧壁114、124。面板引导件440可以以引
导面板410为基准配置于径向外侧,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减小在吐出空间103内流动的空气中产生的摩擦阻力。
221.以下,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送风单元200的内部结构。
222.风扇罩体360可以包括将通过过滤器220的空气引向风扇320的喇叭口363。
223.喇叭口363可以配置于过滤器220的上侧,吸入格栅350可以配置在过滤器220和喇叭口363之间。
224.喇叭口363可以是具有规定的内径bd的环形状,内侧可以沿上下方向开口。内径bd可以理解为喇叭口363的内周面363a的直径,在喇叭口363的内侧可以形成有朝风扇320的空气流动通道。
225.与旋转轴311连接的风扇320通过旋转对过滤器中空221的空气产生吸入力,过滤器中空221的空气可以通过吸入格栅350和喇叭口363流动到风扇罩体360。
226.过滤器220可以是形成有过滤器中空221的圆筒形,通过空气流入口211流入到下部壳体210内的空气可以通过过滤器220的外周面220a和内周面220b流动到过滤器中空221内。流入的空气可以在从过滤器220的外周面220a向内周面220b流动的同时通过配置在外周面220a和内周面220b之间的前置过滤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臭过滤器以含有的异物被过滤的状态流动到过滤器中空221内。
227.过滤器220可以由限制过滤器220沿半径外侧方向的移动的过滤器框架222支撑。过滤器框架222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可以与过滤器220的外周面220a接触。过滤器框架222可以沿圆周方向隔开地配置复数个,可以配置三个。过滤器220可以通过未配置过滤器框架222的区域引入引出。下部壳体210可以可装卸地配置于驱动单元700,用户可以在分离下部壳体210之后引出过滤器220并对其进行清扫。
228.过滤器框架222可以与配置于过滤器220的下侧的基板罩体230连接。基板罩体230与过滤器220的底面接触,可以支撑过滤器220。基板罩体230可以包括罩体外壁231,所述罩体外壁231沿圆周方向延伸且由驱动单元700支撑。
229.罩体外壁231可以包括:罩体外壁顶面231a,沿圆周方向延伸;框架连接部231b,从罩体外壁顶面231a向上侧凸出;以及紧固孔231c,形成于框架连接部231b。
230.过滤器框架222可以通过贯穿紧固孔231c的规定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与罩体外壁231连接,可以通过基板罩体230固定。
231.在基板罩体230的下侧配置有使送风机1旋转的驱动单元700。驱动单元700包括:基座600,与地面接触;以及旋转板500,可旋转地配置于基座600的上侧。
232.基板罩体230可以配置于旋转板500的上侧,旋转板500可以在支撑包括基板罩体230在内的配置于基板罩体230的上侧而旋转的所有结构物100、110、120、130、140、200、210、220、230、300的荷重的同时旋转。
233.以下,参照图13至图23,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板500和基座600的结构及动作。
234.参照图14,送风机1包括:基座600;旋转板500,与壳体100连接,可旋转地配置于基座600的上侧;以及驱动单元700,使旋转板500在基座600的上侧旋转。
235.参照图17,送风机1包括:轴轴承560,配置在基座600和旋转板500之间,支撑旋转板500的旋转;以及电线保持件570,固定配置于旋转板500,固定在旋转板500的上侧配置的
电线。
236.旋转板500可旋转地配置于基座600的上侧,由基座600支撑。在旋转板500旋转时,基座600支撑由包括旋转板500在内的配置于基座600的上侧的所有结构物产生的垂直应力(normal stress)和前端应力(shear stress)。
237.参照图13,旋转板500包括:板510;外周盖520,从板510的外周向下侧延伸;以及轴主体530,配置于板510的旋转中心,朝基座600方向凸出,支撑板510的旋转。
238.参照图14,板510的整体外形可以是圆板形,在中心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轴贯通口512。旋转板500形成有在轴主体530所形成的中心沿上下方向开口的轴贯通口512。可以通过轴贯通口512配置下述的电线。
239.参照图13、图14以及图17,轴主体530从板510向下侧延伸。轴主体530可以具有内部为中空的环形状。在轴主体530的内部形成有轴贯通口512。轴主体530包括形成轴贯通口512的外周的第一轴主体532和配置于第一轴主体532的外周的第二轴主体534。第一轴主体532比第二轴主体534更向下侧凸出。因此,第一轴主体532和第二轴主体534彼此呈台阶地形成。
240.第一轴主体532的外周面532a配置成与轴轴承560的内周面562a接触。第二轴主体534的下部面534a可以配置成与轴轴承560的上部面562b接触。因此,通过第一轴主体532和第二轴主体534,可以稳定地配置轴轴承560。
241.参照图13,轴轴承560的整体外形可以是筒形,轴主体530的一部分可以贯通轴轴承560的内侧。参照图13,第一轴主体532在轴轴承560的内侧贯通配置。
242.参照图14,在轴贯通口512可以形成有彼此相向而成的一对紧固部536。紧固部536可以利用螺栓等紧固构件537紧固到下述的电线保持件570。
243.紧固部536的中心部的一部分可以插入轴贯通口512而形成。紧固部536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状,可以配置成向轴贯通口512内侧凸出。
244.参照图14,在板510的上部面配置有固定驱动单元700的驱动马达710的马达安装部514。马达安装部514可以具有安置驱动马达710的结构。驱动马达710可以在安置于马达安装部514的状态下通过额外的紧固装置(未图示)紧固到旋转板500。驱动马达710可以配置在与板510的旋转中心沿径向隔开的位置。
245.参照图16,在板510的下部面510b配置有支撑向旋转板500施加的荷重的复数个球轴承540。复数个球轴承540配置在沿径向与轴主体530隔开的位置。
246.球轴承540可以比下述的基座600的基座齿轮642配置于径向外侧。在板510的下部面510b配置有固定球轴承540的布置的轴承保持件542。轴承保持件542配置成从板510的下部面510b向基座600所配置的方向凸出,可以固定球轴承540的布置。
247.球轴承540可以具有能够在轴承保持件542自由旋转的球形状。球轴承540配置成与配置于下侧的基座600的上部接触。因此,在旋转板500旋转时,球轴承540与基座600的上部接触,可以分散向旋转板500施加的荷重。
248.参照图16,在板510的下部面510b配置有复数个球轴承540。复数个球轴承540可以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配置。参照图16,复数个球轴承540与旋转板500的旋转中心以相同的间隔隔开配置。只是,这仅是一个实施例,复数个球轴承540也可以与旋转板500的旋转中心以彼此不同的间隔隔开。
249.参照图16,在板510的下部面510b配置有复数个支撑轴承550,复数个所述支撑轴承550防止壳体100的一侧从基座600翘起。
250.复数个支撑轴承550比复数个球轴承540沿径向更远离旋转板500的旋转中心而隔开配置。复数个支撑轴承550可以配置在下述的基座600的边角筋644和旋转板500的外周盖520之间。
251.参照图13,支撑轴承550可以包括:支撑凸起552,形成为从旋转板500向下侧凸出;支撑轴554,与支撑凸起552连接;以及轮556,支撑轴554贯穿所述轮556.
252.支撑凸起552可以形成有供支撑轴554插入的插入孔(未图示),支撑轴554可以在上方插入到支撑凸起552。
253.支撑轴554可以支撑轮556,可以使用螺钉或销。支撑轴554可以插入并固定于支撑凸起552,可以支撑轮556,以防止轮556向下方脱离。
254.轮556可以可旋转地配置在支撑凸起552和支撑轴554之间。轮556可以使用滚子,轮556可以以支撑轴554为旋转轴进行旋转。
255.轮556可以比基座600的上主体630的外周端配置于下侧。轮556可以配置于下述的基座600的外筋648的下侧。因此,在壳体100产生振动或外力时,轮556的上部面556a与外筋648的下部面648a接触,可以防止壳体100的一侧向上侧振动。
256.在旋转板500旋转且轮556与基座600的外筋648接触时,轮556可以以支撑轴554为旋转轴旋转。这也可以表示为,轮556以支撑轴554为旋转轴自转,以旋转中心o为基准公转。
257.参照图13,轴轴承560可以包括:第一层562与旋转板500一体旋转;以及第二层564,配置成包围第一层562,与基座600一体旋转。
258.第一层562可以比第二层564配置于径向内侧,第一层562的外周面可以与第二层564的内周面接触。第二层564可以比基座600的旋转轴罩体636配置于径向内侧,第二层564的外周面可以与轴主体530的内周面接触。
259.第一层562可以与旋转板500一起旋转。相反,第二层564可以固定配置于旋转轴罩体636,在旋转板500旋转时,也可以不旋转。第一层562可以支撑轴主体530的旋转,第二层564可以支撑第一层562的旋转。因此,润滑油可以注入到第一层562和第二层564之间。
260.轴轴承560可以配置于旋转板500以包围轴主体530的外周面532a,可以以固定到旋转轴罩体636的内周壁638的方式配置于基座600。
261.基座600与地面接触,可以固定配置于地面。基座600可以具有形成在内部配置电线的空间的碗(bowl)的形状。基座600可以具有防止送风机1的整体结构颠倒的结构。
262.参照图15,基座600可以包括:下主体610,形成内侧空间610s;上主体630,配置于下主体610的上侧,配置于下主体610的内侧空间上侧;以及底主体620,配置于下主体610下侧且与地面接触。
263.参照图13,下主体610的整体外形可以具有碗(bowl)形,可以形成内侧空间610s。
264.下主体610可以包括:下板612;以及主体外壁614,从下板612的边缘向上侧倾斜地延伸。
265.下板612的整体外形可以是圆板形。主体外壁614可以沿圆周方向延伸,可以朝径向外侧倾斜地形成。在主体外壁614的一侧可以形成有供电线10贯穿的电线孔614a。
266.参照图13,底主体620可以包括:底板622,形成为与地面接触;支撑台624,配置于
底板622的边缘,防止送风机1颠倒;以及紧固凸台623,从底板622向上侧延伸,与下板612紧固。
267.底板622可以形成为与下板612大致相同的尺寸。支撑台624可以具有从下板612的边缘朝地面倾斜的结构,以防止送风机1的整体结构物颠倒。支撑台624可以在底板622的外周端形成为环形的形状。
268.支撑台624包括:内支撑台626,从底板622的边缘向上侧延伸;以及外支撑台628,配置成从内支撑台626向下侧倾斜。内支撑台626可以配置成在上端部与下板612的边缘部分接触。外支撑台628朝径向外侧延伸,外周端可以形成为与地面接触。
269.参照图15,上主体630可以包括:上板632;旋转轴罩体636,配置于上板632的中心,朝旋转板500凸出;边角筋644,从上板632的边缘向上侧延伸;以及基座齿轮642,从上板632的上部面向上侧凸出,以与驱动单元700咬合的方式在一侧形成齿轮。
270.上板632可以具有大致圆板形态。在上板632的中心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轴插入口634。旋转轴罩体636可以配置在轴插入口634的外周。
271.参照图13,旋转轴罩体636的整体外形可以是筒形。旋转轴罩体636可以提供在内侧供轴主体530插入的空间。旋转轴罩体636可以配置成从上板632向上侧凸出。旋转轴罩体636可以包括:内周壁638,形成供轴主体530插入的空间;以及内凸起640,在内周壁638的下端朝径向内侧凸出。
272.在旋转轴罩体636的内侧可以配置有轴轴承560。旋转轴罩体636支撑轴轴承560,可以防止轴轴承560和轴主体530的脱离。
273.内周壁638可以配置成与轴轴承560的第二层564的外周面接触。内凸起640可以支撑轴轴承560的下部。内凸起640的上部面可以与轴轴承560的第二层564的下部面接触。
274.参照图15,基座齿轮642具有环形状,可以配置成向上板632的上侧凸出。基座齿轮642的中心可以形成为与旋转轴罩体636的中心相同,并且大于旋转轴罩体636的半径。
275.参照图15和图17,基座齿轮642可以沿外周面形成有与后述的驱动单元700的驱动齿轮720啮合的齿轮。基座齿轮642可以固定配置于上板632。因此,驱动齿轮720沿基座齿轮642的外周面旋转,可以使旋转板500旋转。
276.参照图13,基座齿轮642可以配置在旋转轴主体530和边角筋644之间。基座齿轮642可以配置在轴轴承560和球轴承540之间。
277.参照图13,边角筋644具有从上板632的边缘向上侧延伸的结构。边角筋644与支撑轴承550接触,从而可以防止旋转板500的边缘部分的一侧向上侧翘起。
278.边角筋644包括:环形的垂直筋646,从上板632的外周端向上侧凸出;以及外筋648,从垂直筋646的上端朝径向外侧延伸。外筋648可以配置在比支撑轴承550的轮556更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在旋转板500的边缘一侧向上侧移动的情况下,支撑轴承550的轮556的上部面556a和外筋648的下部面648a可以接触。
279.参照图17至图18a,上主体630包括:齿轮支撑筋650,加强基座齿轮642的刚性;刚性筋652,加强上板632的刚性;电线固定凸起654,固定配置于下主体610的电线孔614a的电线;以及电线引导筋660,防止配置于上板632下侧的电线10的干涉。
280.齿轮支撑筋650从上板632向上侧凸出,配置于基座齿轮642的内侧。齿轮支撑筋650可以连接于基座齿轮642的内周面,可以加强基座齿轮642的刚性。
281.参照图17,齿轮支撑筋650可以配置在基座齿轮642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区域。齿轮支撑筋650可以在因驱动马达710而驱动齿轮720移动的范围内配置于基座齿轮642的内侧。只是,作为另一实施例,齿轮支撑筋650也可以配置在基座齿轮642的内周面的整个区域。
282.参照图17,刚性筋652可以配置于上板632的上侧。刚性筋652可以配置在基座齿轮642和旋转轴罩体636之间的空间。刚性筋652包括:第一刚性筋652a,从旋转轴罩体636沿辐射状延伸;以及第二刚性筋652b,配置成其半径比旋转轴罩体636的半径更大的环形状。
283.参照图13,电线固定凸起654从形成有下主体610的电线孔614a的部分向上板632的下侧凸出。因此,电线固定凸起654可以固定贯穿电线孔614a的电线。电线10也具有安装于电线固定凸起654的形态,从而安装于电线固定凸起654的部分的位置可以被固定。因此,可以防止通过电线孔614a露出到外部的电线10的长度变长或变短。
284.电线引导筋660配置于上板632的下部面。电线引导筋660可以防止配置在下主体610和上主体630之间的电线彼此干涉。
285.配置在下主体610和上主体630之间的电线10的一侧固定于电线固定凸起654,另一侧固定于电线保持件570的电线固定构件578。因此,可以恒定地保持配置在下主体610和上主体630之间的电线10的长度。
286.只是,随着电线保持件570与旋转板500一起旋转,电线保持件570的电线固定构件578和电线固定凸起654之间的距离可以变化,由此配置在下主体610和上主体630之间的电线10的布置可能变化。电线引导筋660固定配置在下主体610和上主体630之间的电线的一部分布置,从而可以防止电线彼此干涉。
287.电线引导筋660配置成从上板632的下部面向下侧凸出。
288.参照图18a,第一实施例的电线引导筋660可以包括外引导筋662、内引导筋664以及追加筋666。
289.外引导筋662可以具有一侧切开的环形状。外引导筋662可以在配置有电线固定凸起654的区域形成布置电线10的切口区域。
290.内引导筋664比外引导筋662更向径向内侧隔开配置。内引导筋664可以形成为短于外引导筋662。
291.内引导筋664可以由一个构成形成。内引导筋664可以分为,与外引导筋662隔开规定间隔的第一内引导筋664和与外引导筋662隔开规定间隔能够扩大的第二内引导筋664。第一内引导筋664可以配置在与电线固定凸起654相邻的区域。
292.内引导筋664和外引导筋662可以具有弧形状。内引导筋664所形成的弧的中心角θ2可以形成为小于外引导筋662所形成的弧的中心角θ1。
293.追加筋666可以配置在电线固定凸起654和上板632的旋转中心之间。追加筋666可以从外引导筋662的一侧端部延伸。追加筋666沿内引导筋664所配置的方向延伸,越靠近内引导筋664,则越朝靠近上板632的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追加筋666可以防止电线10之间的接触。
294.追加筋666配置在电线固定凸起654和上板632的旋转中心之间,可以防止从电线固定凸起654延伸的电线和向电线保持件570延伸的电线彼此接触。
295.参照图18b,第二实施例的电线引导筋660可以由外引导筋662和内引导筋664构成。
296.外引导筋662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外引导筋662相同的形态。
297.内引导筋664可以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配置复数个。
298.内引导筋664包括:第一内引导筋664a,与电线固定凸起654相邻配置;以及第二内引导筋664b,与第一内引导筋664a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配置。第一内引导筋664a可以形成为与外引导筋662平行。第一内引导筋664a和外引导筋662可以保持恒定的彼此隔开的间隔。因此,配置在下主体610和上主体630之间的电线的一部分可以配置成在外引导筋662和第一内引导筋664a之间固定。
299.第二内引导筋664b随着远离第一内引导筋664a,可以朝越靠近上板632的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即,第二内引导筋664b和外引导筋662之间的间隔可以随着远离第一内引导筋664a的方向而变大。
300.电线保持件570固定于旋转板500,与旋转板500一起旋转,在一侧固定电线10。电线保持件570包括:上面板572,固定于旋转板500;下面板574,从上面板572向下侧隔开配置;以及连接壁576,连接上面板572和下面板574。
301.上面板572固定于旋转板500的轴主体530。参照图13,上面板572可以利用紧固构件537紧固到在轴主体530的内侧配置的紧固部536。因此,电线保持件570固定配置于旋转板500,可以与旋转板500一起旋转。
302.上面板572可以形成有供电线贯穿的电线贯通孔572a。
303.在上面板572的上侧配置有与紧固部536结合的紧固筋579。紧固筋579从上面板572的上部面向上侧凸出。紧固筋579形成供紧固部536插入的槽,可以固定紧固部536的布置。在紧固部536插入到形成于紧固筋579的槽时,紧固部536可以通过额外的紧固构件紧固到电线保持件570。
304.参照图15,紧固筋579可以包括第一紧固筋579a和与第一紧固筋579a隔开配置的第二紧固筋579b。紧固部536可以配置在第一紧固筋579a和第二紧固筋579b之间。
305.第一紧固筋579a和第二紧固筋579b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这是基于电线贯通孔572a的结构,第一紧固筋579a和第二紧固筋579b也可以具有彼此对称的形状。
306.连接壁576可以具有大致圆筒形状。连接壁576可以从上面板572的外周端向下侧延伸。连接壁576的内部可以是中空的。
307.下面板574可以具有从连接壁576的下端部朝径向外侧延伸的结构。下面板574配置于上板632的下侧。上板632可以在配置下面板574的部分向上侧形成槽。上板632的下部面和下面板574的上部面可以配置成彼此隔开。因此,电线保持件570可以稳定地旋转而不与上板632接触。在下面板574的下侧配置有固定电线10的一侧的电线固定构件578。电线固定构件578可以在下面板574下侧固定电线的布置。
308.参照图19a和图19b,说明基于旋转板500旋转的电线的布置。
309.即使配置在如图19a那样的第一位置p1或如图19b那样的第二位置p2,配置在外引导筋662和内引导筋664之间的电线10的布置也可以被固定。
310.参照图19a,可以将配置在下主体610和上主体630之间的电线10分为:从电线固定凸起654延伸至外引导筋662的第一电线10a、配置在外引导筋662和内引导筋664之间的第二电线10b以及从第二电线10b之后向电线保持件570延伸的第三电线10c。
311.即使配置在如19a那样的第一位置p1或如图19b那样的第二位置p2,第一电线10a
和第二电线10b的布置也可以被固定。
312.参照图19a,在电线固定凸起654和电线固定构件578位于在远距离布置的第一位置p1时,电线固定凸起654和内引导筋664的端部相邻配置。参照图19a,在电线固定凸起654和电线固定构件578位于第一位置p1时,第三电线10c可以沿内引导筋664所配置的方向形成陡峭的曲率。此时,内引导筋664可以防止第三电线10c和第二电线10b接触。
313.参照图19b,在电线固定凸起654和电线固定构件578位于在近距离布置的第二位置p2时,电线固定凸起654和内引导筋664的端部可以配置成远距离。参照图19b,在电线固定凸起654和电线固定构件578位于第二位置p2时,第三电线10c可以沿电线固定凸起654所配置的方向形成平缓的曲率。追加筋666可以防止第三电线10c和第一电线10a接触。
314.参照图20,驱动单元700配置在旋转板500的上侧和下侧,可以使驱动单元700在送风机1内部所占据的空间最小。
315.参照图21,驱动单元700包括:驱动马达710,产生驱动力,旋转驱动轴;驱动齿轮720,与驱动轴714连接而旋转,使旋转板500旋转;以及支架740,支撑驱动轴714。驱动单元700包括齿轮轴承730,所述齿轮轴承730配置在支架740与驱动轴714或驱动齿轮720之间,使支架740与驱动轴714或驱动齿轮720之间的摩擦最小化。
316.驱动马达710可以配置于旋转板500的上侧。在旋转板500可以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马达槽(未图示)。驱动马达710可以固定配置于在旋转板500的上部配置的马达安装部514。因此,驱动马达710固定于旋转板500,可以与旋转板500一起旋转。驱动马达710固定于旋转板500的马达安装部514,可以由旋转板500支撑。
317.驱动马达710的整体外形可以是圆筒形。
318.驱动马达710包括:马达主体712;以及驱动轴714,从马达主体712延伸,与驱动齿轮720连接。
319.马达主体712固定于马达紧固部536。马达主体712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在一侧形成有与马达紧固部536连接的紧固凸起716。
320.驱动轴714可以在驱动马达710运转时旋转。在驱动轴714的端部可以配置有驱动齿轮720。驱动轴714配置成贯穿马达槽(未图示)。驱动轴714具有截面为圆形的条形状。驱动轴714可以在与驱动齿轮720连接的部分具有其一部分形成有直线面的结构。驱动轴714可以在与驱动齿轮720连接的部分具有截面为多边形的结构。因此,驱动齿轮720在连接于驱动轴714的端部的状态下可以与驱动轴714一起旋转。
321.驱动齿轮720可以配置于旋转板500的下侧。驱动齿轮720可以是正齿轮或小齿轮。
322.参照图22和图23,驱动齿轮720包括:齿轮板722,在外周面形成有齿轮,具有圆板形状;齿轮凸台724,从齿轮板722的中心朝驱动马达710方向延伸,形成有供驱动轴714插入的轴槽724a;齿轮凸起726,从齿轮板722的中心朝与齿轮凸台724相反的方向延伸,插入到齿轮轴承730的中心孔732。
323.齿轮凸台724与驱动轴714的一端连接,可以使驱动齿轮720与驱动轴714一起旋转。形成于齿轮凸台724的内部的轴槽724a的截面可以具有与驱动轴714的连接端部的截面相同的形状。
324.齿轮板722具有圆板形状,可以具有外周面与基座齿轮642咬合的齿轮形态。
325.在齿轮板722的下部可以形成有供齿轮轴承730配置的轴承槽722a。
326.齿轮轴承730插入到轴承槽722a并可以旋转。齿轮轴承730可以在旋转中心形成供齿轮凸起726插入的中心孔732。
327.齿轮轴承730的一侧可以与驱动齿轮720接触,另一侧可以与支架740接触。齿轮轴承730可以是在与驱动齿轮720接触的区域与驱动齿轮720一起旋转,并且在与支架740接触的区域固定于支架740的结构。
328.支架740固定配置于旋转板500,可以支撑驱动轴714。支架740直接支撑驱动轴714,或者可以通过驱动齿轮720和齿轮轴承730间接支撑驱动轴714。
329.参照图22和图23,支架740包括固定于旋转板500的固定板746和支撑驱动轴714的支撑板742。固定板746可以在支撑板742的两端设置一对。固定板746可以通过额外的紧固构件(未图示)等将支架740固定到旋转板500。因此,在旋转板500旋转时,支架740也可以一起旋转。
330.支撑板742可以配置在一对固定板746之间。支撑板742在与固定板746连接的部分形成台阶,可以形成供驱动齿轮720配置的空间。
331.支撑板742包括:轴承轴支撑件744,与齿轮轴承730的外周面接触,支撑齿轮轴承730;以及轴承板支撑件745,配置于齿轮轴承730的下部,防止齿轮轴承730的外部脱离。轴承轴支撑件744从支撑板742朝配置有驱动齿轮720的方向凸出。轴承轴支撑件744可以支撑驱动轴714。
332.轴承轴支撑件744可以与齿轮轴承730的外周面接触,从而可以防止齿轮轴承730移动。这可以防止通过齿轮轴承730连接的驱动齿轮720和驱动轴714的移动。
333.轴承板支撑件745配置于齿轮轴承730的下侧,防止齿轮轴承730向支架740外部脱离。轴承板支撑件745可以配置成与齿轮轴承730的下部面接触。轴承板支撑件745配置成与轴承轴支撑件744垂直。
334.在旋转板500通过驱动马达710的运转而旋转时,送风机1的整体结构可以旋转。另外,在旋转板500的旋转方向通过驱动马达710的运转而变化时,由于送风机1的整体荷重的惯性力与驱动马达710的移动方向不同,可能会出现驱动轴714扭曲,但是可以通过支架740支撑驱动轴714来解决上述问题。
335.轴承轴支撑件744可以包括从支撑板742凸出配置的复数个。复数个轴承轴支撑件744可以沿齿轮轴承730的外周面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配置。
336.以上,尽管图示并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特定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请求的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实施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改变实施不应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而单独理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