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02205发布日期:2022-08-12 19:41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化玻璃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在钢化玻璃的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风对玻璃进行加热或降温,故此使用的风机的噪音大;如果将风机与输送钢化玻璃的辊轮输送线安装在一个作业区内,还会产生较大的振动,严重影响作业环境和操作人员的情绪,并且占用的作业区积也较多。
3.另外,由于设备的使用环境不同,安装现场的其它设备、梁柱或物体成为阻碍而影响风机和风管的连接和安装,因此,安装过程中需要根据现场的状况调整风机和风管的连接角度或安装位置,避开现场的障碍物的阻挡,以使安装工作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风机安装在输送钢化玻璃的作业区之外,并避开了障碍物对安装和连接的阻挡。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主风机、主风管和送风栅,送风栅设有多个出风口,出风口朝向辊轮输送线上运送的钢化玻璃,所述主风管包括第一弯管段、第一直管段、第二弯管段和第二直管段;
7.所述主风机安装于安装面,所述送风栅和所述辊轮输送线均安装于楼板面,所述楼板面为所述安装面的上方楼板的顶面;
8.所述主风机的输出端上仰并与所述第一弯管段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弯管段的顶端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一直管段的上端穿过所述楼板面并与所述第二弯管段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弯管段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直管段的左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直管段的右端与所述送风栅的输入口相连通。
9.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架组件,所述支撑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安装于所述楼板面;
10.所述第二弯管段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直管段的左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弯管段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架;
12.所述第二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一弯管段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架承托所述第一弯管段。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组件还包括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包括多个支撑杆;
14.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安装于所述安装面,多个所述支撑杆的顶端相间地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外侧面相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设有多个第一竖直支撑板、多个第一水平支撑板、多个
第二水平支撑板、多个短横支撑板、多个第二竖直支撑板、多个长斜支撑板和多个短斜支撑板;
16.多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间隔排布于所述第二弯管段的周围,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底端固定于所述楼板面;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上端的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下端的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相对的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的底面和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的顶面相连接;所述短横支撑板的一端朝外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短横支撑板的另一端朝内与所述第二弯管段的外侧面相连接;
17.两个所述长斜支撑板为一组,每组的两个所述长斜支撑板的上端靠近并与一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的中部相连接,两个所述长斜支撑板的下端分别与连接该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的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相对的两个侧面相连接;
18.所述短斜支撑板的下端与所述短横支撑板的顶面相连接,所述短斜支撑板的上端与连接该所述短横支撑板的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相连接。
19.进一步的,还包括集风箱;
20.所述集风箱安装于所述送风栅与所述第二弯管段的右端之间,所述集风箱和所述送风栅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平行于所述辊轮输送线的左侧边沿,所述第二弯管段的右端通过所述集风箱与所述送风栅相连通。
21.进一步的,所述主风机的输出口的底面与所述安装面之间的仰角为仰角a,所述仰角a为20-30
°

22.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闸阀;
23.所述第一闸阀安装于所述第二直管段。
24.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闸阀;
25.所述第二闸阀安装于所述集风箱,所述第二闸阀靠近所述集风箱的后端。
26.进一步的,所述集风箱设有导风罩、第一安装口、第二安装口、第三安装口和第四安装口;
27.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三安装口和所述第四安装口由后至前依次排布于所述集风箱的左侧面;
28.所述导风罩的右侧的输出口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三安装口或所述第四安装口;
29.所述第二弯管段的右端与所述导风罩左侧的输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弯管段通过所述导风罩与所述集风箱相连通。
3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所述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通过增设第一弯管段,并通过第一弯管段将主风机的输出口与第一直管段的下端相连通,通过调整第一弯管段和主风机的输出口与安装面之间的仰角a的角度,可避开障碍物的影响,从而使主风机和主风管的安装可顺利实施。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安装结构图;
3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后视图;
3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34.图4是图1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35.图5和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的导风罩的不同位置的安装示意图;
36.其中:主风机1;主风管2;集风箱3;辊轮输送线4;支撑架组件5;送风栅6;第一闸阀7;第二闸阀9;安装面11;楼板面12;第一弯管段21;第一直管段22;第二弯管段23;第二直管段24;导风罩31;第一安装口32;第二安装口33;第三安装口34;第四安装口35;第一支撑架51;第二支撑架52;第三支撑架53;第一竖直支撑板510;第一水平支撑板511;第二水平支撑板512;短横支撑板513;第二竖直支撑板514;长斜支撑板515;短斜支撑板516;支撑杆531。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附图1-6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8.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41.一种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主风机1、主风管2和送风栅6,送风栅6设有多个出风口,出风口朝向辊轮输送线4上运送的钢化玻璃,所述主风管2包括第一弯管段21、第一直管段22、第二弯管段23和第二直管段24;
42.所述主风机1安装于安装面11,所述送风栅6和所述辊轮输送线4均安装于楼板面12,所述楼板面12为所述安装面11的上方楼板的顶面;
43.所述主风机1的输出端上仰并与所述第一弯管段21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弯管段2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直管段22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一直管段22的上端穿过所述楼板面12并与所述第二弯管段23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弯管段2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直管段24的左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直管段24的右端与所述送风栅6的输入口相连通。
4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主风管2的正下方的附近有障碍物影响主风机1的安装,导致主风机1的输出口不能竖直向上与第一直管段22的下端相连通,因此需要增设第一弯管段21,并通过第一弯管段21将主风机1的输出口与第一
直管段22的下端相连通,通过调整第一弯管段21和主风机1的输出口与安装面之间的仰角a的角度,可避开障碍物的影响,从而使主风机1和主风管2的安装可顺利实施。
45.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架组件5,所述支撑架组件5包括第一支撑架51,所述第一支撑架51安装于所述楼板面12;
46.所述第二弯管段23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架51与所述第二直管段24的左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弯管段23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架51固定连接。
47.如图1和2所示,通过第一支撑架51可以将第二弯管段23的重量分担到楼板面12,并使固定的第二弯管段23减少振动,从而提高主风管2的安装稳定性。
4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组件5还包括第二支撑架52;
49.所述第二支撑架52位于所述第一弯管段21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架52承托所述第一弯管段21。
50.如图1所示,通过第二支撑架52承托第一弯管段21的重量,从而可减轻主风机1的输出口和第一直管段22的负荷,进而提高主风机1和主风管2的安装稳定性,并减少主风管2的振动。
5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组件5还包括第三支撑架53,所述第三支撑架53包括多个支撑杆531;
52.所述支撑杆531的底端安装于所述安装面11,多个所述支撑杆531的顶端相间地与所述第一直管段22的外侧面相连接。
53.如图2所示,通过第三支撑架53支撑第一直管段22,可提高第一直管段22的安装稳定性,从而降低第一直管段22的振动噪音。
5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51设有多个第一竖直支撑板510、多个第一水平支撑板511、多个第二水平支撑板512、多个短横支撑板513、多个第二竖直支撑板514、多个长斜支撑板515和多个短斜支撑板516;
55.多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510间隔排布于所述第二弯管段23的周围,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510的底端固定于所述楼板面12;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511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510的上端的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51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510的下端的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51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相对的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511的底面和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512的顶面相连接;所述短横支撑板513的一端朝外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510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短横支撑板513的另一端朝内与所述第二弯管段23的外侧面相连接;
56.两个所述长斜支撑板515为一组,每组的两个所述长斜支撑板515的上端靠近并与一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511的中部相连接,两个所述长斜支撑板515的下端分别与连接该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511的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51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相连接;
57.所述短斜支撑板516的下端与所述短横支撑板513的顶面相连接,所述短斜支撑板516的上端与连接该所述短横支撑板513的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510相连接。
58.如图4所示,通过多个第一竖直支撑板510、多个第一水平支撑板511、多个第二水平支撑板512、多个第二竖直支撑板514和多个长斜支撑板515的相互连接,使第一支撑架51形成稳定的支撑框架;再通过多个短斜支撑板516将第二弯管段23的外侧面和第一支撑架51连接,然后通过多个短横支撑板513进一步加强第二弯管段23与第一支撑架51的连接强
度和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主风管2的安装稳定性,进而减少主风管2的振动和噪音。
59.进一步的,还包括集风箱3;
60.所述集风箱3安装于所述送风栅6与所述第二弯管段23的右端之间,所述集风箱3和所述送风栅6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平行于所述辊轮输送线4的左侧边沿,所述第二弯管段23的右端通过所述集风箱3与所述送风栅6相连通。
61.如图2和3所示,通过集风箱3可以将主风管2输出的风分配给送风栅6的各个出风口,从而使向前运动的钢化玻璃可持续地与主风管2输出的风进行热交换,进而提高钢化玻璃的热交换效果。
62.进一步的,所述主风机1的输出口的底面与所述安装面11之间的仰角为仰角a,所述仰角a为20-30
°

63.如图1所示,可以根据安装面11的障碍物的实际大小调整仰角a,避开主风管2下方的障碍物阻碍,使主风机1和主风管2的连接可顺利地实施。
64.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闸阀7;
65.所述第一闸阀7安装于所述第二直管段24。
66.如图2-3所示,通过第一闸阀7可以控制主风管2输入集风箱3的风流的风速和风压,从而可调整主风管2输出的风与钢化玻璃的热交换效果,并满足工艺要求。
67.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闸阀9;
68.所述第二闸阀9安装于所述集风箱3,所述第二闸阀9靠近所述集风箱3的后端。
69.如图3所示,通过第二闸阀9可以分配从主风管2向后输入至集风箱3的后端的风速和风压。
70.进一步的,所述集风箱设有导风罩31、第一安装口32、第二安装口33、第三安装口34和第四安装口35;
71.所述第一安装口32、所述第二安装口33、所述第三安装口34和所述第四安装口35由后至前依次排布于所述集风箱3的左侧面;
72.所述导风罩31的右侧的输出口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口32、所述第二安装口33、所述第三安装口34或所述第四安装口35;
73.所述第二弯管段23的右端与所述导风罩31左侧的输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弯管段23通过所述导风罩31与所述集风箱3相连通。
74.如图3、5和6所示,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避开阻挡物,将导风罩31安装在第一安装口32、第二安装口33、第三安装口34或第四安装口35,然后通过导风罩31使第二弯管段23与集风箱3相连通,如此主风管2的安装位置可灵活选择。
75.还可以根据风机的风力状况和工艺需要,选择启用第一安装口32、第二安装口33、第三安装口34和第四安装口35中的两个,并安装两台风机,以满足钢化玻璃的热交换的工艺需求。
76.综上所述,如图1-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用于送风栅的风管安装结构,增设第一弯管段21,并通过第一弯管段21将主风机1的输出口与第一直管段22的下端相连通,通过调整第一弯管段21和主风机1的输出口与安装面之间的仰角a的角度,可避开障碍物的影响,从而使主风机1和主风管2的安装可顺利实施。
77.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
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