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和换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55358发布日期:2023-03-07 18:51阅读:39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和换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缩机和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压缩机将储液结构安置于压缩机壳体的一侧,并通过连通管道将储液结构和压缩机内部的气缸连通,以进行冷媒的输送。然而上述的现有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设置于压缩机壳体一侧的储液结构占用了压缩机径向方向的空间,导致在对压缩机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预留比压缩机壳体更大的空间,以适配储液结构的放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压缩机,旨在降低压缩机的所需要占用的径向方向上的安装空间,从而使得相应的换热设备的箱体或机箱能够更加小型化,并且节约生产成本。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压缩机,包括:
5.压缩机主体,至少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以及
6.储液器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储液器,所述压缩机主体和所述第一储液器沿所述压缩机主体的高度方向层叠设置;
7.所述第一储液器和所述第二储液器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主体,所述进气口连通换热器。
8.可选地,所述第一储液器的出气口连接有连通管,并与所述压缩机主体连通,所述连通管与所述压缩机主体连通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延伸管和第二延伸管,所述第一延伸管与所述第一缸体连通,所述第二延伸管与所述第二缸体连通。
9.可选地,所述压缩机主体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所述第一储液器和所述第二储液器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储液器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储液器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一缸体连通,所述第二储液器设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10.可选地,所述第二储液器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二缸体连通,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为进气端,所述进气端沿高度方向向上延伸,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连通所述进气口。
11.可选地,所述连接端侧向延伸设有第一分支管路和第二分支管路,所述第一分支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分支管路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
12.可选地,所述连接端连接有分歧管,所述分歧管与所述进气管连通,并至少引出第一分支管路和第二分支管路,所述第一分支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分支管路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
13.可选地,进气管还连通有第三分支管路。
14.可选地,所述压缩机主体还设有第三储液器,所述第三储液器沿高度方向层叠设
于所述压缩机主体的顶部或底部,所述第三储液器连通所述压缩机主体,所述第三分支管路连通所述第三储液器。
15.可选地,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压缩机主体外部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连通所述压缩机主体和所述出气口。
16.可选地,所述连通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弯曲段、连通段和第二弯曲段,所述第一弯曲端连通所述压缩机主体,所述第二弯曲端连通所述出气口。
17.可选地,所述第一弯曲段、所述直通段和所述第二弯曲段之间可拆卸连接。
18.可选地,所述连通管的厚度取值范围为0.5毫米至2毫米;
19.可选地,所述出气口突出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直径为dc,所述连通管的直径为dn,dc-dn≥0.2毫米。
20.可选地,所述连通管的长度为l,l≥35毫米。
21.可选地,所述连通管弯曲半径为r,r≥15毫米。
2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设备,包括前述的压缩机。
2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至少设置有第一储液器和第二储液器于所述压缩机本体的高度方向,并层叠设置,如此一来减少了储液器所占用的压缩机的径向方向上的空间,进而达到节约空间的有益效果。具体地,所述第一储液器和第二储液器均设置有对应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均可通过冷媒,从而实现冷媒的运输,且出气口用于连接储液器和压缩机主体内部的气缸。如此一来,处于储液器中的冷媒便能够流入气缸内进行压缩。第一储液器和第二储液器相互独立,且第一储液器连通第一缸体,第二储液器连通第二缸体,储液器相互独立设置使得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能够实现独立的进气,而不会相互影响。如此一来能够降低压缩机在吸气过程中的故障率,从而提高压缩机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的第一储液器和第二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的进气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的进气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的进气管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的连通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的连通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的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的再一实施例的连通管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的再一实施例的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号说明:
[0037][0038][0039]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1]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2]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3]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4]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压缩机。
[0045]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8,该压缩机至少包括压缩机主体1、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所述压缩机主体1、所述第一储液器21和所述第二储液器22沿压缩机的高度方向层叠设置,但其层叠的顺序并不作限制。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连通换热器,出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主体1。
[0046]
参考图1,具体地,所述压缩机主体1包括有顶部的气体出口,以及设置于内部的气缸。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气缸包括第一缸体11和第二缸体12,所述第一缸体11连通所述第一储液器21,所述第二缸体12连通所述第二储液器22。
[0047]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前文所述的层叠顺序不做限制,故针对所述压缩机主体1、所述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层叠设置的方案包括六种方案:
[0048]
第一种,沿高度方向由上到下层叠且依次为压缩机主体1、第一储液器21、第二储液器22;第二种,沿高度方向由上到下层叠且依次为压缩机主体1、第二储液器22、第一储液器21;第三种,沿高度方向由上到下层叠且依次为第一储液器21、压缩机主体1、第二储液器22;第四种,沿高度方向由上到下层叠且依次为第一储液器21、第二储液器22、压缩机主体1;第五种,沿高度方向由上到下层叠且依次为第二储液器22、压缩机主体1、第一储液器21;第六种,沿高度方向由上到下层叠且依次为第二储液器22、第一储液器21、压缩机主体1。
[0049]
于上述六种实施例中,可对其中一种或几种实施例做不同的拓展。例如,于第一种实施例中,位于底部的第二储液器22的体积可大于第一储液器21的体积,如此一来,整个压缩机的结构安装的稳定性能够显著提高。同理地,对于第二种方案中的第一储液器21的体积可大于第二储液器22的体积。于第四种和第六种实施例而言,重量相对较重的压缩机主体1放置于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的底部同样也能够达到提高压缩机整体的稳定性的效果。
[0050]
另外,对于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相连接的方案而言,具体地,对应于第一种、第二种、第四种和第六种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可以是共用同一金属边缘,也即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相对是固定连接的。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之间为相对独立的两个物体,能够通过连接结构进行安装固定,连接结构包括卡接,螺栓连接等等。
[0051]
然本设计不限于上述的六种方案,本实施例还可以设置有第三储液器以及三个以上的储液器的方案。具体地,所述第三储液器的位置既可以设置在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之间,或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的顶部或底部。
[0052]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主体1的气缸包括第一缸体11和第二缸体12;第一储液器21连通第一缸体11,第二储液器22连通第二缸体12。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之间相互独立地进气和出气。
[0053]
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9至图11,为具有一个储液器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储液器21的出气口连接有连通3,并与所述压缩机主体1连通,所述连通管3与所述压缩机主体1连通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延伸管54和第二延伸管55,所述第一延伸管54与所述第一缸体11连通,所述第二延伸管55与所述第二缸体12连通。
[0054]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至少设置有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于所述压缩机本体的高度方向,并层叠设置,如此一来减少了储液器所占用的压缩机的径向方向上的
空间,进而达到节约空间的有益效果。具体地,所述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均设置有对应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均可通过冷媒,从而实现冷媒的运输,且出气口用于连接储液器和压缩机主体1内部的气缸。如此一来,处于储液器中的冷媒便能够流入气缸内进行压缩。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相互独立,且第一储液器21连通第一缸体11,第二储液器22连通第二缸体12,储液器相互独立设置使得第一缸体11和第二缸体12能够实现独立的进气,而不会相互影响。如此一来能够降低压缩机在吸气过程中的故障率,从而提高压缩机工作的稳定性。
[0055]
进一步地,于本实施例中,具体针对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参考图1和图2,所述第一储液器21和所述第二储液器22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主体1的底部;所述第一储液器21设有第一进气口231和第一出气口241,所述第一储液器21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口241与所述第一缸体11连通,所述第二储液器22设有第二进气口232和第二出气口242,所述第二储液器22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口242与所述第二缸体12连通。
[0056]
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空间,储液器形成的储液空间之间不会相互连通,不存在相互干扰。也即,所述第一储液器21能够持续地为第一缸体11进行冷媒的供应,从而满足第一气缸的压缩过程;所述第二储液器22能够持续地为第二缸体12进行冷媒的供应,从而满足第二气缸的压缩过程。
[0057]
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主体1还设置有第三缸体,所述储液器也需要对应设置有独立的第三储液器,独立地为第三缸体提供冷媒。
[0058]
进一步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进气管3,所述进气管3的一端为进气端31,所述进气端31沿高度方向向上延伸,所述进气管3的另一端为连接端32,所述连接端32连通所述进气口。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还可以是任意一种软管,或不设置有进气管3。
[0059]
具体地,所述连接端32侧向延伸设有第一分支管路41和第二分支管路42,所述第一分支管路41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231,所述第二分支管路42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232。也即,于本实施例中,从进气端31进入进气管3的冷媒能够于连接端32均匀分为两条支路,一条支路是冷媒从所述第一分支管路41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231,并进入所述第一储液器21中;另一条支路是冷媒从所述第二分支管路42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口232,并进入所述第二储液器22中。
[0060]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32连接有分歧管4,所述分歧管4与所述进气管3连通,并至少引出第一分支管路41和第二分支管路42,所述第一分支管路41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231,所述第二分支管路42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232。分歧管4的设置使得冷媒能够在分歧管4的位置进行分流,且分别进行不同的储液器当中。
[0061]
于其他具有第三缸体和第三储液器的实施例中,进气管3还连通有第三分支管路43。从进气端31进入的冷媒能够均匀地进入第三条支路,该支路的冷媒从所述第三分支管进入所述第三储液器的第三进气口,再进入到所述第三储液器内部。
[0062]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进气管3的材料可以是铜类、钢类或其他合金类等材料中的一种。
[0063]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三储液器沿高度方向层叠设于所述压缩机主体1的顶部或底部,需要说明的是,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储液器可以是层叠设置在整个装置的顶部或
底部;于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储液器可以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储液器21和所述第二储液器22之间;于另一实施中,所述第三储液器可以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储液器21和所述压缩机主体1之间;于再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储液器可以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器22和所述压缩机主体1之间。相对应地,于前述任意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储液器连通所述压缩机主体1,所述第三分支管路43连通所述第三储液器,并持续地将冷媒输送至所述第三储液器中。
[0064]
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器的数量还可以是四个以及四个以上,相对应的压缩机主体1中的气缸的数量也需要对应所述储液器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于本实施例中,需要保证一个储液器能够对应有一个气缸,以保证储液器能够持续地为气缸供应冷媒,以保证气缸的正常工作,从而保证压缩机的正常工作。
[0065]
所述压缩机主体1是与储液器连通的,并且通过吸取储液器中的冷媒并于气缸中进行压缩,从而实现换热系统运转的需求。然于一实施例中,压缩机与储液器是于压缩机壳体内部实现连通的。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压缩机主体1外部的连通管5,所述连通管5连通所述压缩机主体1和所述出气口。连通管5通过设置于压缩机主体1的外部,并连通所述压缩机主体1和所述储液器的出气口,从而能够实现将冷媒运输至压缩机壳体的外部,并流经一段路程后返回至压缩机内部的气缸。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压缩机壳体内部的工作温度可能会存在较高的情况,流经于压缩机壳体外部的冷媒能够通过自然散热降低冷媒内部的温度,从而以更低的温度进入到气缸内部进行压缩。
[0066]
而对于连通管5的结构而言,具体地,所述连通管5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弯曲段51、连通段52和第二弯曲段53,所述第一弯曲端连通所述压缩机主体1,所述第二弯曲端连通所述出气口。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连接结构是最简单能够实现于压缩机壳体外部连通所述储液器和所述压缩机主体1的连接结构。于其他实施例中,连通段52还可以设置有许多折弯段,通过增长路径能够进一步地降低冷媒的温度。
[0067]
对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弯曲段51、连通段52和第二弯曲段53具有多种成型方式。参考图7,一种是所述第一弯曲段51、所述连通段52和所述第二弯曲段53一体成型,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提高整体连通管5的结构强度,并且在提高连通管5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连通管5的使用寿命。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8,所述第一弯曲段51、所述直通段和所述第二弯曲段53之间可拆卸连接,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能够使得连通管5道的清洁、更换以及维修变得更加轻松。若是所述连通管5中的连通段52存在腐蚀泄露的情况,维修人员只需要检测并定位出具体泄露的位置进连通段52的管道的更换,从而降低维修的成本,提高了更换的效率。具体地,所述连通管5的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接等等。
[0068]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连通管5的材料可以是铜类、钢类或其他相似属性的合金材料的一种或多种。
[0069]
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5的厚度取值范围为0.5毫米至2毫米,所述出气口突出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直径为dc,所述连通管5的直径为dn,dc-dn≥0.2毫米。通过上述数据可明显知道,所述连接端32与出气口为过盈配合,并且过盈配合具有一定的重合量,在满足dc-dn≥0.2毫米的条件下,才能够保证本实施例中的压缩机正常工作,即便是过载工作也不会出现冷媒泄漏的情况。也即,dc-dn≥0.2毫米和连通管5的厚度取值范围为0.5毫米至2毫米,保证了连通管5和连接部连接的径向方向的压力,进而保证了连接的强度
以及降低了冷媒泄漏的可能。使得压缩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保证了压缩机的正常工作。
[0070]
需要说明的是,进气口也同样设置有连接部,以便于进气管3套接于所述进气口,并实现进气口的密封,达到防止泄露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进气管3与进气口位置的连接部也是过盈配合,如此一来,才能够保证连接部分不会发生冷媒的泄漏。
[0071]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5的长度为l,l≥35毫米。需要了解的是,连通管5的长度若是过短,并不利于可靠连接压缩机主体1和储液器,也不利于冷媒流经外部而所发生的散热的效果。可以理解的,连通管5的长度也不应该过长,对于将第一储液器21和第二储液器22设置于压缩机主体1的底部的方案而言,冷媒的流向是从底部朝上流的,也即冷媒是克服重力朝上流通的,若是连通管5的长度过长,压缩机所需要吸取冷媒所要克服重力做的功也就越大,若是压缩机存在不匹配或长期使用后导致压缩机的功率降低,则有可能存在压缩机空吸的情况,进而导致压缩机不能正常的工作。
[0072]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5弯曲半径为r,r≥15毫米。需要说明的连通管5的弯曲半径也是影响冷媒的流速和流量相关的因素。可以理解的,若是连通管5的弯曲半径越小,则流体在流经弯道的时候就越湍急,湍急的流体会持续的冲击连通管5,从而导致连通管5振动,进而使得整个压缩机会发生抖动,从而产生噪音,更有甚者会影响到压缩机的正常工作。
[0073]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设备,该换热设备包括压缩机,该压缩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换热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本实用新型中,该换热设备可但不限于为空调器、冰箱、除湿机等。
[007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