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串联风机用启闭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71240发布日期:2022-12-31 12:08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串联风机用启闭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串联风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串联风机用启闭阀。


背景技术:

2.玻璃钢化机组要完成玻璃钢化加工,需要先将玻璃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迅速冷却,目前此冷却工艺以风冷为主,这就需要在钢化机组中配置一套淬冷系统。在钢化工艺需求中,不同品种的玻璃进行钢化时所需要的风压不同,玻璃越厚,需要的风压就越低,风压过高则浪费电能,玻璃越薄,需要的风压就越高,风压过低则钢化失败。
3.由于目前钢化淬冷技术领域内,一台钢化风机所提供的风压有限,为了获得更高的风压,通常采用多台风机串联,即多台风机通过管道实现串联,多台风机在工作中共用一个进风口,这样在多台风机工作时,能够通过增加气体流速来增加管道气体流量,从而增加输出至钢化冷却系统的风压。
4.在进行薄板玻璃钢化加工时,所需要的风压较高,这时候串联的风机几乎需要满负荷运转;在进行厚板玻璃钢化加工时,由于串联风机满负荷风压偏高,则可以使串联风机同时降频运行,或者关闭一台或多台风机以达到降低风压的目的,在钢化操作中通常采用关闭远端风机的方法来降低淬冷系统风压,即关闭距离串联风机共用进风口较近位置的风机。
5.但是这种工作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即借用远端风机的进风口进风会因为较大的风阻导致能耗的增加,且从远端风机的进风口进风,存在进风量较少的情况,其进气量经常不足以满足近端风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串联风机用启闭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详见下文阐述。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串联风机用启闭阀,包括串联在两个风机之间的阀体、设置在阀体上的阀板以及用于驱动阀板启闭的驱动机构,所述阀体呈圆筒形,其外圆壁上设置有通风槽;
9.所述阀板通过转动轴转动安装在所述阀体上,所述阀板与所述阀体相贴合,用于对所述通风槽进行密封,所述转动轴与所述阀体的轴线平行;
10.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阀板围绕着所述转动轴转动,通过所述阀板的转动实现所述通风槽的开启与闭合。
11.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阀体上安装有支架,所述驱动机构转动安装在所述支架与所述阀板之间,所述驱动机构为调长杆。
12.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驱动机构为电动伸缩杆、气动伸缩杆或手动调长杆。
13.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支架为“u”形、直线形或“l”形。
14.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每个阀体上的所述通风槽数量为1-6个。
15.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通风槽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
16.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阀板和所述转动轴在所述阀体表面呈径向对称设置或所述阀体的轴线为基准圆周阵列分布。
17.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驱动机构推动阀板围绕转动轴转动,实现控制通风槽的开度,操作简单便捷,通过增加风机的进风面积,实现管道气体流量的增加,装置能够适用于多种厚度的玻璃在钢化淬冷时的风压需求;
18.在远端风机关闭时,利用阀板的开启,能够为近端风机补充风量,避免了借用远端风机的进风口进风产生较大的风阻,实现了辅助进风的目的,减少了能耗;
19.且由于转动轴与阀体的轴线平行设置,使得阀板打开的幅度更大,能最大限度地解决进风量不够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在通风槽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动轴以阀体的轴线为基准圆周阵列分布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通风槽数量为一个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通风槽呈圆形的左视形状示意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通风槽呈椭圆形的左视形状示意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通风槽呈六边形的左视形状示意图;
28.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0.1、阀体;101、通风槽;2、阀板;201、转动轴;3、驱动机构;301、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3.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串联风机用启闭阀,包括串联在两个风机之间的阀体1、设置在阀体1上的阀板2以及用于驱动阀板2启闭的驱动机构3,阀体1呈圆筒形,其两端分别与两个风机的进出风口相连通,参见图8所示,阀体1安装在风机a和风机b之间,其中风机a为远端风机,风机b为近端风机,风机a的进风口a1处连通有进风管,风机a的出风口a2与阀体1相连通,阀体1的另一端与风机b的进气口b1相连通,风机b的出风口b2通过管
道与钢化淬冷系统相连通,阀体1的外圆壁上设置有通风槽101;
34.阀板2通过转动轴201转动安装在阀体1上,阀板2与阀体1相贴合,用于对通风槽101进行密封,转动轴201与阀体1的轴线平行,这样设置,参见图2所示,在阀板2转动时,阀板2能够围绕着转动轴201进行转动,且转动轴201与阀体1的轴线相互平行,则阀板2的转动方向与阀体1的轴线相垂直,在阀板2转动后,则阀板2的活动端远离通风槽101,即实现通风槽101的开启;驱动机构3用于驱动阀板2围绕着转动轴201转动,通过阀板2的转动实现通风槽101的开启与闭合;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此风路系统有两种提供风压的工作模式,即单独运行风机b或风机a和风机b同时运行:
36.当只运行风机b时,通过驱动机构3使阀板2进行转动,阀板2在转动后,即解除了阀板2对通风槽101的密封,实现通风槽101的开启,风不仅能够从风机a上的进风口a1导送至风机b,也能够通过通风槽101将风导送至风机b,进而从风机b的出风口b2导出至钢化淬冷系统,即通过增加进风面积实现管道内的气流流量的增加;
37.当两个风机a和风机b同时运行时,此时驱动机构3处于不工作状态,即阀板2与通风槽101处于紧密接触,即通风槽101为闭合状态,风从进风口a1进入风机a内部,通过风机a加压后通过阀体1进入风机b中,从风机b的出风口b2导出至钢化淬冷系统,即通过增加管道内气体流速实现风压的提高。
38.阀体1上安装有支架301,驱动机构3转动安装在支架301与阀板2之间,驱动机构3为调长杆,优选的,驱动机构3为电动伸缩杆、气动伸缩杆或手动调长杆,当需要通风槽101打开时,使驱动机构3伸长,推动阀板2进行转动,从而使阀板2的活动端远离阀体1,实现通风槽101的开启,当需要通风槽101关闭时,使驱动机构3缩短,通过驱动机构3拉动阀板2进行转动,从而使阀板2的活动端朝向阀体1移动,直至阀板2对通风槽101进行密封,实现通风槽101的闭合;
39.当驱动机构3为电动伸缩杆时,其结构可以为电机丝杠执行机构,电机丝杆执行机构为现有调长结构;
40.当驱动机构3为气动伸缩杆时,即驱动机构3为气缸,利用气缸的伸长与缩短,使得驱动机构3推动阀板2进行转动;当驱动机构3为手动调节机构时,驱动机构3包括管体,管体的两侧安装有螺纹套,两端螺纹套内部均螺纹连接有螺杆,两个螺杆的旋向相反,两个螺杆的活动端分别与支架以及阀板2转动连接,在对驱动机构3的长度进行调节时,转动管体,则利用螺纹套与螺杆的螺纹配合实现对驱动机构3整体长度的调节,能够通过驱动机构3推动阀板2进行转动;
41.驱动机构3两端设置有轴铰接或者球铰接结构,在驱动机构3与阀板2轴铰接时,则驱动机构3两端的铰接点与阀板2垂直设置;当驱动机构3与阀板2的连接处为球铰接时,那么在安装驱动机构3时,无需使驱动机构3与阀板2垂直设置,更容易对驱动机构3进行安装操作,使用更加灵活方便;
42.支架301为“u”形、直线形或“l”形,参见图2和图3所示,支架301与阀体1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当阀板2和转动轴201以阀体1的轴线为基准圆周阵列分布时,在对驱动机构3安装时,可以在阀体1表面安装直线形或“l”形的支架301,这样通过支架301辅助对驱动机构3的活动端进行安装固定,能够利用驱动机构3的伸长与缩短,实现阀
板2与通风槽101的开度调节,开度范围更大;
43.当阀板2和转动轴201在阀体1表面呈径向对称设置时,可以采用“u”形的支架301,参见图2所示,将支架301与阀体1固定安装,然后将驱动机构3转动安装在支架301与阀板2之间,能够通过一个“u”形的支架301分别对两个驱动机构3进行辅助安装,使用更加方便;
44.每个阀体1上的通风槽101的数量为1-6个,优选的,通风槽101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通风槽101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参见图5、图6、图7所示,在对通风槽101密封时,均可以利用阀板2与通风槽101的贴合实现对通风槽101的密封;
45.参见图4所示,通风槽101数量为一个;参见图1-图3所示,通风槽101的数量为两个,在通风槽101的数量大于两个时,优选采用阀板2和转动轴201以阀体1的轴线为基准圆周阵列分布的布置方式,这样能够避免阀板2在转动后造成的干涉问题,且该种方式布置的阀板2的可转动角度更大,即通风槽101开度更大,能够实现更大的进风量。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