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91225发布日期:2022-11-23 01:4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液阀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


背景技术:

2.多路换向阀是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之一,手动直接操纵多路阀使整机布局空间加大,系统结构柔性差,操作强度大,且不能精确控制阀芯位移实现自动化;液控多路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灵活性、简化管路,提高了效率,但由于先导阀与主阀用油路连接,增加了油路容腔,降低了动态响应,增加了噪声来源。随着电液比例技术的成熟及广泛应用,电液控制多路阀使得整机布局更加紧凑,提高了动态响应,为工程机械自动化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电控先导操作、无线遥控和有线遥控操作等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3.目前,现有实现电液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就是在主机原有液压系统中加入电液先导比例控制阀组,无需更换液控主阀的基础上实现对液控多路阀的电气化控制。这样保留旧型设备中液压元件的升级成本比较低,但缺点也比较明显:新增加的先导控制阀组占用安装空间增大,接管非常繁琐复杂,且管路偏长,会产生遥控延时,增加故障率等问题。
4.其二则是电液滑阀式比例多路阀的应用,它是工程机械液控阀的更新换代产品,集合电控+液控方式于主阀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接管也相对简单。但是在液控油口处需要外置加装单向阀,不仅带来安装不便,而且增加了漏油风险。且由于内部先导油路安有阻尼孔,特别在液控控制方式时,先导电控油路通过阻尼孔一直在卸油,易抬高先导油路内部背压发生故障,因而液控先导流量与电控响应速度均受到限制和影响,液控与电控两种方式相互干扰,影响各自的控制效果。
5.因此,如何发开一种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成为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解决现有的比例多路阀需要在液控油口处需要外置加装单向阀,不仅安装不便,而且增加了漏油风险。且由于内部先导油路安有阻尼孔,特别在液控控制方式时,先导电控油路通过阻尼孔一直在卸油,易抬高先导油路内部背压发生故障,因而液控先导流量与电控响应速度均受到限制和影响,液控与电控两种方式相互干扰,影响各自的控制效果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包括换向块组件、换向梭阀块组件、复位梭阀块组件、换向油口块组件、复位机构组件和双头电磁铁,所述换向块组件采用比例换向阀,所述换向块组件的左端设置有换向梭阀块组件,所述换向梭阀块组件的左端设置有换向油口块组件,所述换向块组件的右端设置有复位梭阀块组件,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的右端设置有复位机构组件,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的下端设置有双头电磁铁。
9.进一步的,所述换向油口块组件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液控油口,所述第一液控油口通过内部管路与所述换向梭阀块组件上的第一梭阀的第一进油口连通,所述换向油口块组件的左端设置有与所述换向块组件内的主阀芯配合的第一限位螺杆。
10.进一步的,所述换向梭阀块组件的第一梭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换向块组件内的主阀芯的左端配合,所述换向梭阀块组件内第一梭阀的第二进油口通过内部管路与换向梭阀块组件上的先导油口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液控油口,所述第二液控油口通过内部管路与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内的第二梭阀的第一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梭阀的第二进油口与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上的先导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梭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换向块组件内的主阀芯的右端配合。
12.进一步的,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的右端设置有复位机构组件的弹簧罩,所述弹簧罩内设置有第一挡圈、第二挡圈和复位弹簧,所述弹簧罩的右端设置有第二限位螺杆,所述复位弹簧通过第一挡圈和拉杆与所述换向块组件的主阀芯的右端配合。
13.进一步的,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的左端设置有过渡块,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的右端设置有压板。
14.进一步的,所述复位弹簧包括内弹簧和外弹簧。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螺杆替换为手动操作块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17.本实用新型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基于常规双头电磁铁换向阀阀体不变,首次将梭阀内置于控制阀块,与原有比例换向阀结构集成于一体,利用梭阀两个进口压力不相等时,则高压进口与出口相通的原理,将梭阀内置于换向阀先导控制油路,从而对电控控制方式和液控控制方式两者的油路加以隔离、区分,选择压力较高者控制方式,彻底解决了两种控制方式相互干扰的问题发生,油路短且无阻尼孔影响,使得电控响应速度灵敏,实现精确可靠控制,同时无需外置单向阀,不但结构精简紧凑,而且避免了外置元器件漏油的风险。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主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左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右视图;
22.图4为换向油口块组件轴测图;
23.图5为换向梭阀块组件轴测图;
24.图6为换向机构剖视图;
25.图7为过渡板轴测图;
26.图8为复位梭阀块组件轴测图;
27.图9为复位机构组件剖视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主视图(带有手动操块);
29.图11为第一梭阀安装位置图;
30.图12为图11的局部剖视图;
31.图13位第二梭阀安装位置图;
32.图14为液压原理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换向块组件;1-1、主阀芯;2、换向梭阀块组件;2-1、第一梭阀;3、换向油口块组件;3-1;第一液控油口;3-2、第一限位螺杆;4、过渡板;5、复位梭阀块组件;5-1、第二液控油口;5-2、第二梭阀;6、压板; 7、复位机构组件;7-1、弹簧罩;7-2、第一挡圈;7-3、第二挡圈;7-4、复位弹簧;7-5、第二限位螺杆;7-6、拉杆;8、手动操作块;9、双头电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34.如图1至图9,图11至图13所示,一种带有内置梭阀的电液比例多路阀,包括换向块组件1、换向梭阀块组件2、换向油口块组件3、复位梭阀块组件5、复位机构组件7和双头电磁铁9。
35.所述换向块组件1采用比例换向阀,所述换向块组件1的左端设置有换向梭阀块组件2,所述换向梭阀块组件2的左端设置有换向油口块组件3,所述换向块组件1的右端设置有复位梭阀块组件5,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5的右端设置有复位机构组件7,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5的下端设置有双头电磁铁9。
36.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换向油口块组件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液控油口3-1,所述第一液控油口3-1通过内部管路与所述换向梭阀块组件2上的第一梭阀2-1的第一进油口连通,所述换向油口块组件3的左端设置有与所述换向块组件1内的主阀芯1-1配合的第一限位螺杆3-2。
37.所述换向梭阀块组件2的第一梭阀2-1的出油口与所述换向块组件1内的主阀芯1-1的左端配合,所述换向梭阀块组件2内第一梭阀2-1的第二进油口通过内部管路与换向梭阀块组件2上的先导油口连接。
38.如图13所示,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5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液控油口5-1,所述第二液控油口5-1通过内部管路与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5内的第二梭阀5-2 的第一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梭阀5-2的第二进油口与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5 上的先导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梭阀5-2的出油口与所述换向块组件1内的主阀芯1-1的右端配合。
39.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5的右端设置有复位机构组件7的弹簧罩7-1,所述弹簧罩7-1内设置有第一挡圈7-2、第二挡圈7-3和复位弹簧7-4,所述弹簧罩7-1 的右端设置有第二限位螺杆7-5,所述复位弹簧7-4通过第一挡圈7-2和拉杆 7-6与所述换向块组件1的主阀芯1-1的右端配合。
40.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5的左端设置有过渡块4,所述复位梭阀块组件5的右端设置有压板6,各模块的连接接触接缝的接口处均设置有密封圈。
41.所述复位弹簧7-4包括内弹簧和外弹簧,动为更为灵活可靠。
42.如图10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螺杆3-2替换为手动操作块 8。
43.本实用新型的动作过程如下:
44.如图1至图9,图11至图13所示(图14可作为参考)。
45.双头电磁铁9的一侧线圈得电,推动相对应的比例减压阀换向,则先导油通过比例减压阀沿先导油孔道进入到换向梭阀块组件2内第一梭阀2-1的第二进油口,第一梭阀2-1
的第一进油口与第一液控油口3-1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梭阀2-1分别感知先导电控油路和液控油路的压力,压力高的进口将第一梭阀 2-1内球体推向压力低的油口并堵住,并与出油口相通,出油口内的压力油来到主阀芯1-1的左端,推动主阀芯1-1移动向右运动,主阀芯1-1右端先导油则通过复位机构的内置梭阀出口,经比例减压阀回油箱或者经第二液控油口5-1 回油箱。
46.双头电磁铁9的另一侧线圈得电,推动相对应的比例减压阀换向,则先导油通过比例减压阀沿先导油孔道进入到复位梭阀块组件5内第二梭阀5-2的第二进油口,第二梭阀5-2的第一进油口与第二液控油口5-1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梭阀5-2分别感知先导电控油路和液控油路的压力,压力高的进口将第二梭阀5-2内球体推向压力低的油口并堵住,并与出油口相通,出油口内的压力油来到主阀芯1-1的右端,推动主阀芯1-1移动向左运动,主阀芯1-1左端先导油则通过复位机构的内置梭阀出口,经比例减压阀回油箱或者经第一液控油口 3-1回油箱。
47.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