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体辅助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24367发布日期:2022-12-28 04:55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泵体辅助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降噪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泵体辅助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2.离心泵就是根据离心力原理设计的,高速旋转的叶轮叶片带动水转动,将水甩出,从而达到输送的目的。
3.但市面上的离心泵在运行过程中泵体高速旋转与地面振动发出的噪音通过减震器进行避免,但往往忽视了泵体本身也会发出强烈噪音,对于长期工作在泵房的操作人员来说,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对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4.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包覆式降低噪音的方法对泵体本身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也就是在泵体的外侧设置降噪的箱体,在箱体的内壁粘贴有降噪棉或在内壁与本体之间直接塞有较多降噪棉;当前者需要更换的降噪棉时,会出现降噪棉附在箱体内壁难以清理或清理不干净的情况,当后者在内壁和本体之间塞满降噪棉时会影响泵体的散热效果,并且直接塞入的降噪棉在泵体产生震动时,会使降噪棉出现跑偏的情况,从而影响降噪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任一方面的泵体辅助降噪装置。
6.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避免降噪棉粘附在箱体内壁难以清理的情况。
7.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防止降噪棉因泵体的震动,从而造成降噪棉出现跑偏的情况。
8.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体辅助降噪装置,包括,箱体,具有一可容纳泵体的空腔,所述空腔内壁开设有固定滑槽,所述箱体还有具有封闭所述空腔的封盖;
9.第一吸音件,所述第一吸音件的两端均具有第一滑轨和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轨装配在所述固定滑槽内,所述第一滑槽位于所述第一滑轨的相反面;
10.第二吸音件,所述第二吸音件的两端具有第二滑轨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轨装配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滑槽位于所述第二滑轨的相反面;
11.所述第一吸音件和所述第二吸音件均设置在所述箱体内。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音件具有第一吸音槽,所述第二吸音件具有第二吸音槽,所述第一吸音槽和所述第二吸音槽开口均朝向所述泵体。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音槽和所述第二吸音槽交错设置。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音槽和所述第二吸音槽的横截面均呈弧形。
15.进一步地,所述封盖上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贯穿所述封盖。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轨、第一滑槽、第二滑轨和第二滑槽的横截面均为t型。
17.进一步地,所述封盖上设置有第三吸音件,所述第三吸音件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对应的堵块。
1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9.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箱体内壁开设有能够固定第一吸音件的滑槽,使第一吸音件能够以装配式的形态安装在箱体内,第一吸音件和第二吸音件的两端均设置有能够相互装配的滑槽和滑轨,使第一吸音件和第二吸音件组装拆卸方便,固定紧密,通过滑槽和滑轨能够相互适配安装,从而避免传统形式上将吸音棉直接粘贴在箱体的内壁难以清理的缺点,且在第一吸音件和所述第二吸音件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吸音槽和第二吸音槽,第一吸音槽和所述第二吸音槽交错设置,便于对泵体本身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
20.2、本实用新型泵体和吸音件之间留有空隙,在箱体相对的两端设置进风口和散热孔,在进风口处设置散热风机,将外界的风直接从进风口吹入,然后从散热孔散出。
附图说明
21.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箱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吸音件和第二吸音件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封盖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冷却管道平铺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箱体,11、固定滑槽,12、封盖,13、进水管,14、出水管、15、冷却管路,2、第一吸音件,21、第一吸音槽,22、第一滑轨,23、第一滑槽,3、第二吸音件, 32、第二吸音槽,33、第二滑槽,4、泵体,41、减震器,5、安装座,6、第三吸音件, 61、散热孔,62、堵块,7、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箱体1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吸音件2和第二吸音件3结构示意图。
33.本实施例的方案提供一种泵体4辅助降噪装置,包括箱体1、第一吸音件2和第二吸音件3,所述箱体1具有一可容纳泵体4的空腔,所述泵体4通过减震器41安装在安装座 5上,从而减少泵体因自身振动与安装座之间产生的噪音,所述安装座5位于空腔的底部,所述空腔内壁开设有固定滑槽11,所述箱体1还有具有封闭所述空腔的封盖12,需要说明的是这里
使用的减震器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泵体减震器;
34.所述第一吸音件2的两端均具有第一滑轨22和第一滑槽23,所述第一滑轨22装配在所述固定滑槽11内,所述第一滑槽23位于所述第一滑轨22的相反面,通过所述第一滑轨22装配在所述固定滑槽11内,并且使的第一吸音件2能够固定在所述箱体1的内壁,避免传统的将吸音件直接粘贴在箱体1内壁,从而造成后期更换吸音件时难以清理的情况;
35.所述第二吸音件3的两端具有第二滑轨和第二滑槽33,所述第二滑轨装配在所述第一滑槽23内,所述第二滑槽33位于所述第二滑轨的相反面,通过第二滑轨装配在所述第一吸音件2的第一滑槽23内,使第二吸音件3能够在与第一吸音件2自由安装拆卸方便,增大降噪的效果;
36.所述第一吸音件2和所述第二吸音件3均设置在所述箱体1内;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吸音件2和所述第二吸音件3为可弯折的板状结构,且第一吸音件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吸音件3的长度,所述第一吸音件2和所述第二吸音件3在所述箱体1内的界面为倒u 型;其中可通过装配的形式增加多层吸音件,及从第二吸音件3开始向内依次叠加,叠加层数越多降噪效果越好,从而达到装配方便,使用便捷的效果,其次,所述第一滑轨22、第一滑槽23、第二滑轨和第二滑槽33的横截面均为t型,在使用过程中有效的使第一吸音件2稳固的贴合在所述箱体1的内壁;同理,第二吸音槽32也已同样的方式稳固的贴合在所述第一吸音件2的内侧,防止吸音件在箱体1内因泵体4的振动从而发生偏转影响降噪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吸音件和所述第二吸音件的吸音材料可采用吸引板,例如采用:聚酯纤维吸音板、槽木吸音板、孔木吸音板、再生木吸音板等;
37.在一些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吸音件2具有第一吸音槽21,所述第二吸音件3具有第二吸音槽32,所述第一吸音槽21和所述第二吸音槽32开口均朝向所述泵体4,且所述第一吸音槽21和所述第二吸音槽32交错设置,便于对泵体4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大大提高了泵体4的降噪效果。
38.图5为本实用新型封盖12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冷却管道平铺结构示意图。
39.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在所述封盖12上设置有散热孔61和第三吸音件6,所述散热孔61贯穿所述封盖12和第三吸音件6,所述第三吸音件6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滑槽33 对应的堵块62,通过堵块62插入第二滑槽33内,使第三吸音件6盖设在第二滑槽33的开口处进行封口,同时通过封盖12对第二吸音件3有一定的固定效果,使泵体4和吸音件之间留有空隙,在箱体1相对的两端设置进风口7和散热孔61,进风口7、散热孔61 和留有的空隙形成便于散热通道,在所述进风口7处还设置有风机71,所述风机71向着箱体1的空腔内进行吹风,从而将泵体4所散发的热量通过散热孔61散出,使进风口7 和散热孔61形成空气对流,同时在所述箱体1的一侧还设置有进水管13和出水管14,在箱体1内壁设置有等距排布有冷却管路15,所述进水管13和所述出水管14均与所述进水管13和出水管14连通,通过进水管13送入冷却水,然后冷却水进入冷却管路内,进入冷却管路15的冷却水将箱体1上所吸收的热量吸收,最后通过出水管14排出,进而达到辅助冷却泵体1的作用。
40.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4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箱体1内壁开设有能够固定第一吸音件2的滑槽,使第一吸音件
2 能够以装配式的形态安装在箱体1内,从而避免传统形式上将吸音棉直接粘贴在箱体1的内壁难以清理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第一吸音件2和第二吸音件3的两端均设置有能够相互装配的滑槽和滑轨,使第一吸音件2和第二吸音件3组装拆卸方便,固定紧密;通过滑槽和滑轨能够相互适配安装,使泵体4和吸音件之间留有空隙,在箱体1相对的两端设置进风口7和散热孔61,进风口7、散热孔61和留有的空隙形成便于散热通道,且在第一吸音件2和所述第二吸音件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吸音槽21和第二吸音槽32,第一吸音槽21 和所述第二吸音槽32交错设置,便于对泵体自身4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
4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