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44481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枢纽机构,具体涉及一种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枢纽-支架结构大部分为由冷冲成型或机械加工成型的多个零部件 组装而成,基本存在如下缺陷一、零部件数量多,成本高。二、装配过程在配合累积误差大,不容易实现位置精度要求。三、组装件产品的结构强度低。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其具有如下 文所述之技术特征,以解决现有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它提供一种一体化的 结构设计,用一副模具成型代替了之前的至少三副模具成型,简化了产品的结构也降低了 成本,减小了由于零件的配合而产生的累积误差,同时提高了支架整体的机械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枢纽机 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包括底部支撑体、左支撑体及右支撑体;以所述的底部支撑体为基 体,所述的左支撑体及右支撑体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底部支撑体的两端,且所述的底部支撑 体、左支撑体及右支撑体连接为一体。所述的底部支撑体包括圆环、卡槽及连接圆角;所述的卡槽由第一侧支撑体及第 二侧支撑体构成,所述的第一侧支撑体及第二侧支撑体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圆环的两侧,且 所述的第一侧支撑体及第二侧支撑体分别通过所述的连接圆角与所述的圆环连接为一体。所述的左支撑体包括第一左支撑体及第二左支撑体;所述的第一左支撑体的一端 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左支撑体的一侧,且所述的第一左支撑体与所述的第二左支撑体是一体 的。所述的右支撑体包括第一右支撑体及第二右支撑体;所述的第一右支撑体的一端 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右支撑体的一侧,所述的第一右支撑体呈圆环状,且所述的第一右支撑 体与所述的第二右支撑体是一体的。上述的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其中,所述的左支撑体还包括左支撑体加强 筋及圆角,所述的圆角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左支撑体的底部,所述的左支撑体加强筋设置在 所述的第二左支撑体的底部,位于所述的圆角的两端,且所述的第二左支撑体通过所述的 左支撑体加强筋及圆角与所述的底部支撑体的一端部顺滑连接为一体。上述的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其中,所述的右支撑体还包括右支撑体加强 筋及斜角,所述的斜角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右支撑体的底部,所述的右支撑体加强筋设置在 所述的第二右支撑体的底部,位于所述的斜角的两端,且所述的第二右支撑体通过所述的右支撑体加强筋及斜角与所述的底部支撑体的另一端部顺滑连接为一体。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 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1、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能够通过结构的组合,减少零件的数 量,可以由原来至少三副模具才能加工完成的现状改善为用一副模具就可以实现的加工, 成本低。2、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通过带有加强筋及过渡圆角的联接,增 加了整个枢纽_支架装置的结构强度。3、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通过底部支撑体、左支撑体及右支撑体 的一体化设计,避免了传统的机械零部件装配,彻底消除装配累积误差,大大地降低装配难
度。 以下,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说明,然而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 施方式的举例,其所公开的特征仅用于说明及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可参照本说明书援引的以供参考的附图,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的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的底部支撑体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的左支撑体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的右支撑体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实用新型内容所公开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 案具体如下所述。请参见附图1、附图2及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包括 底部支撑体01、左支撑体02及右支撑体03 ;以底部支撑体01为基体,左支撑体02及右支 撑体03分别设置在底部支撑体01的两端,且底部支撑体01、左支撑体02及右支撑体03连 接为一体。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是由底部支撑体01、左支撑体02及右支 撑体03三个零部件顺滑联接组合而成,并通过金属注射成型工艺的方式设计而成的一体 化结构。请参见附图4所示,底部支撑体01包括圆环011、卡槽012及连接圆角013 ;卡槽 012由第一侧支撑体0121及第二侧支撑体0122构成,第一侧支撑体0121及第二侧支撑体 0122分别设置在圆环011的两侧,且第一侧支撑体0121及第二侧支撑体0122分别通过连 接圆角013与圆环011连接为一体。请参见附图1及附图5所示,左支撑体02包括第一左支撑体021及第二左支撑体 022 ;第一左支撑体021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左支撑体022的一侧,第一左支撑体021的另一端外接转轴并配合转轴传动,且第一左支撑体021与第二左支撑体022是一体的 左支撑体02还包括左支撑体加强筋023及圆角024,圆角024设置在第二左支撑 体022的底部,左支撑体加强筋023设置在第二左支撑体022的底部,位于圆角024的两端, 且第二左支撑体022通过左支撑体加强筋023及圆角024与底部支撑体01的一端部顺滑 连接为一体。请参见附图2及附图6所示,右支撑体03包括第一右支撑体031及第二右支撑体 032 ;第一右支撑体031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右支撑体032的一侧,第一右支撑体031呈圆环 状,第一右支撑体031外接转轴并配合转轴传动,且第一右支撑体031与第二右支撑体032 是一体的。右支撑体03还包括右支撑体加强筋033及斜角034,斜角034设置在第二右支撑 体032的底部,右支撑体加强筋033设置在第二右支撑体032的底部,位于斜角034的两端, 且第二右支撑体032通过右支撑体加强筋033及斜角034与底部支撑体01的另一端部顺 滑连接为一体。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能够通过结构的组合,减少零 件的数量,可以由原来至少三副模具才能加工完成的现状改善为用一副模具就可以实现的 加工,成本低;本实用新型通过带有加强筋及过渡圆角的联接,增加了整个枢纽-支架装置 的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底部支撑体、左支撑体及右支撑体的一体化设计,避免了传统 的机械零部件装配,彻底消除装配累积误差,大大地降低装配难度。上述内容为本实用新型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的列举,对于其 中未详尽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当理解为采取本领域已有的通用设备及通用方法来予以实 施。
权利要求一种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支撑体(01)、左支撑体(02)及右支撑体(03);以所述的底部支撑体(01)为基体,所述的左支撑体(02)及右支撑体(03)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底部支撑体(01)的两端,且所述的底部支撑体(01)、左支撑体(02)及右支撑体(03)连接为一体;所述的底部支撑体(01)包括圆环(011)、卡槽(012)及连接圆角(013);所述的卡槽(012)由第一侧支撑体(0121)及第二侧支撑体(0122)构成,所述的第一侧支撑体(0121)及第二侧支撑体(0122)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圆环(011)的两侧,且所述的第一侧支撑体(0121)及第二侧支撑体(0122)分别通过所述的连接圆角(013)与所述的圆环(011)连接为一体;所述的左支撑体(02)包括第一左支撑体(021)及第二左支撑体(022);所述的第一左支撑体(02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左支撑体(022)的一侧,且所述的第一左支撑体(021)与所述的第二左支撑体(022)是一体的;所述的右支撑体(03)包括第一右支撑体(031)及第二右支撑体(032);所述的第一右支撑体(03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右支撑体(032)的一侧,所述的第一右支撑体(031)呈圆环状,且所述的第一右支撑体(031)与所述的第二右支撑体(032)是一体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支撑体(02)还包括左支撑体加强筋(023)及圆角(024),所述的圆角(024)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左 支撑体(022)的底部,所述的左支撑体加强筋(023)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左支撑体(022)的 底部,位于所述的圆角(024)的两端,且所述的第二左支撑体(022)通过所述的左支撑体加 强筋(023)及圆角(024)与所述的底部支撑体(01)的一端部顺滑连接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支撑体(03)还包括右支撑体加强筋(033)及斜角(034),所述的斜角(034)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右 支撑体(032)的底部,所述的右支撑体加强筋(033)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右支撑体(032)的 底部,位于所述的斜角(034)的两端,且所述的第二右支撑体(032)通过所述的右支撑体加 强筋(033)及斜角(034)与所述的底部支撑体(01)的另一端部顺滑连接为一体。
专利摘要一种枢纽机构及支架的组合装置,包括底部支撑体、左支撑体及右支撑体;以底部支撑体为基体,左支撑体及右支撑体分别设置在底部支撑体的两端,且底部支撑体、左支撑体及右支撑体连接为一体。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结构的组合,减少零件的数量,可以由原来至少三副模具才能加工完成的现状改善为用一副模具就可以实现的加工,成本低;本实用新型通过带有加强筋及过渡圆角的联接,增加了整个枢纽-支架装置的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底部支撑体、左支撑体及右支撑体的一体化设计,避免了传统的机械零部件装配,彻底消除装配累积误差,大大地降低装配难度。
文档编号F16C11/04GK201705794SQ20102019110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7日
发明者沈红婴 申请人:上海磐宇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