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旋启式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8007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压旋启式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止回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旋启式止回阀。
背景技术
止回阀是能自动阻止流体倒流的阀门。止回阀的阀瓣在流体压力作用下开启,流体从进口侧流向出口侧。当进口侧压力低于出口侧时,阀瓣在流体压差、本身重力等因素作用下自动关闭以防止流体倒流。止回阀一般分为升降式、旋启式、蝶式及隔膜式等几种类型。旋启式止回阀的阀瓣绕转轴作旋转运动,其适用于较大口径的场合。现有旋启式止回阀的阀体上侧开口处的密封结构较为简单,难以适用于高压工况,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压旋启式止回阀,本高压旋启式止回阀构造简单,密封性好且能适用于高压工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压旋启式止回阀,包括设有中空内腔的阀体,阀体的两侧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阀体的中空内腔内铰接有摇臂, 摇臂的下端设有跟随摇臂转动的阀瓣,阀瓣与呈倾斜状设置在阀体内的密封面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上侧开口处自上而下依次封设有压盖和密封装置。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得以进一步实现所述的密封装置包括阀盖,阀盖的下侧设有阀盘,阀盘设置在压盖下侧,且阀盘与阀体上侧开口处的内壁面构成滑动配合,阀盖的上侧设有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与阀盘的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压盖上的开孔伸出在阀体外侧,所述拉杆伸出在阀体外侧的端头部与设置在压盖上侧的螺母构成螺纹配合;所述的密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阀盘相配合的高压密封组件。所述的阀体上侧的开口呈大小直径相异的两节式圆筒状,所述的压盖为呈阶梯状的压盘,压盖的较大直径的压盘部压靠在阀体上侧开口处,压盖的较小直径的压盘部插入阀体上侧开口的较大直径的圆筒部,且此较小直径的压盘部的外径与较大直径的圆筒部的内径相吻合,所述压盖的较小直径的压盘部朝向阀盘的一侧设有凹腔;所述的阀盘为呈大小直径相异的两节式圆盘状,阀盘的较大直径的圆盘部与阀体上侧开口的较小直径的圆筒部构成滑动配合;阀盘的较小直径的圆盘部与压盖的较小直径压盘部上的凹腔构成滑动配合;所述高压密封组件夹设在压盖的较小直径的压盘部和阀盘的较大直径的圆盘部之间。所述的高压密封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压靠在一起的四开环、间圈和自密封圈,所述的间圈和自密封圈夹套在阀盘的较小直径的圆盘部与阀体上侧开口的较小直径的圆筒部之间;所述的四开环套设在阀盘的较小直径的圆盘部外侧,且四开环嵌设在阀体上侧开口的两节式圆筒之间的凹槽处,四开环的上端面与压盖的较小直径压盘部的下端面抵靠在一起。[0010]所述阀盘的大小直径相异的两节圆盘部之间设有变径部,所述自密封圈的下部呈楔形状嵌设在阀盘的变径部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阀体的上侧开口处自上而下依次封设有压盖和密封装置,所述的密封装置由阀盖和与阀盖相配合的高压密封组件构成,而高压密封组件又由自上而下压靠在一起的四开环、间圈和自密封圈组成。则当止回阀工作在高压工况下时,高压介质施加压力于阀盘的下底面,阀盘将压力传递给自密封圈、间圈和四开环,此时自密封圈和间圈发生形变,从而实现了良好的密封性能,同时结合压盖和阀盖,保证了止回阀在高压下能够持续稳定的工作。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I-阀体2-阀体的密封面3-阀瓣4-摇臂9-压盖IO-阀盖11-自密封圈12-间圈13-四开环16-阀盘17-拉杆18-螺母19-阀盘的变径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一种高压旋启式止回阀,包括设有中空内腔的阀体1,阀体I的两侧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阀体I的中空内腔内铰接有摇臂4,摇臂4的下端设有跟随摇臂4转动的阀瓣3,阀瓣3与呈倾斜状设置在阀体I内的密封面2相配合,所述阀体I的上侧开口处自上而下依次封设有压盖9和密封装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如图I所示,所述的密封装置包括阀盖10,阀盖10的下侧设有阀盘16,阀盘16设置在压盖9下侧,且阀盘16与阀体I上侧开口处的内壁面构成滑动配合,阀盖10的上侧设有拉杆17 ;所述拉杆17的一端与阀盘16的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压盖9上的开孔伸出在阀体I外侧,所述拉杆17伸出在阀体I外侧的端头部与设置在压盖9上侧的螺母18构成螺纹配合;所述的密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阀盘16相配合的高压密封组件。进一步的,所述的阀体I上侧的开口呈大小直径相异的两节式圆筒状,所述的压盖9为呈阶梯状的压盘,压盖9的较大直径的压盘部压靠在阀体I上侧开口处,压盖9的较小直径的压盘部插入阀体I上侧开口的较大直径的圆筒部,且此较小直径的压盘部的外径与较大直径的圆筒部的内径相吻合,所述压盖9的较小直径的压盘部朝向阀盘16的一侧设有凹腔;所述的阀盘16为呈大小直径相异的两节式圆盘状,阀盘16的较大直径的圆盘部与阀体I上侧开口的较小直径的圆筒部构成滑动配合;阀盘16的较小直径的圆盘部与压盖9 的较小直径压盘部上的凹腔构成滑动配合;所述高压密封组件夹设在压盖9的较小直径的压盘部和阀盘16的较大直径的圆盘部之间。由于阀体I上侧的开口呈大小直径相异的两节式圆筒状,因此阀体I上侧开口的较大直径的圆筒部便于压盖9的卡接安装,而阀体I上侧开口的较小直径的圆筒部则便于和阀盘16的较大直径的圆盘部相配合,而高压密封组件设置在压盖9的较小直径的压盘部和阀盘16的较大直径的圆盘部之间,避免了高压密封组件受到高压介质的直接冲击,保证了高压密封组件能够正常的发挥其密封功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如图I所示,所述的高压密封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压靠在一起的四开环13、间圈12和自密封圈11,所述的间圈12和自密封圈11夹套在阀盘16 的较小直径的圆盘部与阀体I上侧开口的较小直径的圆筒部之间;所述的四开环13套设在阀盘16的较小直径的圆盘部外侧,且四开环13嵌设在阀体I上侧开口的两节式圆筒之间的凹槽处,四开环13的上端面与压盖9的较小直径压盘部的下端面抵靠在一起。所述的四开环13也即由四个相同的四分之一环体组成的密封环,之所以分为四个环体,是为了安装时较为快捷方便,当然操作人员也可以选择为六开环或八开环。所述的间圈12和自密封圈11则主要以其本身的形变实现密封效果。进一步的,所述阀盘16的大小直径相异的两节圆盘部之间设有变径部19,所述自密封圈11的下部呈楔形状嵌设在阀盘16的变径部19处。变径部19设置,使得间圈12和自密封圈11在高压工况下与阀盘16结合得更为紧密,更有效地保证了止回阀的密封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高压旋启式止回阀,包括设有中空内腔的阀体(1),阀体a)的两侧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阀体(I)的中空内腔内铰接有摇臂(4),摇臂(4)的下端设有跟随摇臂(4)转动的阀瓣(3),阀瓣(3)与呈倾斜状设置在阀体(I)内的密封面(2)相配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I)的上侧开口处自上而下依次封设有压盖(9)和密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压旋启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装置包括阀盖(10),阀盖(10)的下侧设有阀盘(16),阀盘(16)设置在压盖(9)下侧,且阀盘(16)与阀体(I)上侧开口处的内壁面构成滑动配合,阀盖(10)的上侧设有拉杆(17);所述拉杆(17)的一端与阀盘(16)的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压盖(9)上的开孔伸出在阀体(I)外侧,所述拉杆(17)伸出在阀体(I)外侧的端头部与设置在压盖(9)上侧的螺母(18)构成螺纹配合;所述的密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阀盘(16)相配合的高压密封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旋启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I)上侧的开口呈大小直径相异的两节式圆筒状,所述的压盖(9)为呈阶梯状的压盘,压盖(9)的较大直径的压盘部压靠在阀体(I)上侧开口处,压盖(9)的较小直径的压盘部插入阀体(I)上侧开口的较大直径的圆筒部,且此较小直径的压盘部的外径与较大直径的圆筒部的内径相吻合,所述压盖(9)的较小直径的压盘部朝向阀盘(16)的一侧设有凹腔;所述的阀盘(16)为呈大小直径相异的两节式圆盘状,阀盘(16)的较大直径的圆盘部与阀体(I)上侧开口的较小直径的圆筒部构成滑动配合;阀盘(16)的较小直径的圆盘部与压盖(9)的较小直径压盘部上的凹腔构成滑动配合;所述高压密封组件夹设在压盖(9)的较小直径的压盘部和阀盘 (16)的较大直径的圆盘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旋启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密封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压靠在一起的四开环(13)、间圈(12)和自密封圈(11),所述的间圈(12)和自密封圈(11)夹套在阀盘(16)的较小直径的圆盘部与阀体(I)上侧开口的较小直径的圆筒部之间;所述的四开环(13)套设在阀盘(16)的较小直径的圆盘部外侧,且四开环(13)嵌设在阀体(I)上侧开口的两节式圆筒之间的凹槽处,四开环(13)的上端面与压盖(9)的较小直径压盘部的下端面抵靠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压旋启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盘(16)的大小直径相异的两节圆盘部之间设有变径部(19),所述自密封圈(11)的下部呈楔形状嵌设在阀盘(16)的变径部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止回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旋启式止回阀。本高压旋启式止回阀包括设有中空内腔的阀体,阀体两侧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阀体的中空内腔内铰接有摇臂,摇臂的下端设有跟随摇臂转动的阀瓣,阀瓣与呈倾斜状设置在阀体内的密封面相配合,所述阀体的上侧开口处自上而下依次封设有压盖和密封装置。所述的密封装置由阀盖和与阀盖相配合的高压密封组件构成,而高压密封组件又由四开环、间圈和自密封圈组成。当止回阀工作在高压工况下时,高压介质施加压力于阀盘的下底面,阀盘将压力传递给自密封圈、间圈和四开环,此时自密封圈和间圈发生形变,从而实现了良好的密封性能,同时结合压盖和阀盖,保证了止回阀在高压下能够持续稳定的工作。
文档编号F16K27/12GK202302124SQ201120350410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3日
发明者叶云, 苏晓忠 申请人:叶云, 苏晓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