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形转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108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盘形转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车辆中用于对车轮进行制动的盘形制动装置的盘形转子。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盘形转子之一,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示出了如下盘形转子,S卩,多个圆形的非贯通孔(凹坑,dimple)设置于制动时与制动垫(brake pad)的摩擦材料压接的环状压接面。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94646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盘形转子中,能够使因制动时的摩擦热而从制动垫的摩擦材料产生的热分解气体朝上述各非贯通孔逸散,从而能够抑制由热分解气体所引起的暗淡褪色(fade)现象。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盘形转子中,以按照规定的图案而配置的多个(例如5个)上述各非贯通孔为一组,并在转子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多组(例如6组)上述各非贯通孔。因此,每当盘形转子旋转一圈时,多个(与组数相当的6个)非贯通孔的中心与制动垫的摩擦材料的同一部位滑动接触多次(6次),从而存在摩擦材料的磨损量增加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是多个圆形的非贯通孔设置于制动时与制动垫的摩擦材料压接的环状压接面的盘形转子,该盘形转子(技术方案I所涉及的发明的盘形转子)的特征在于,上述各非贯通孔的中心在转子径向上配设于不同位置。该盘形转子(技术方案I所涉及的发明的盘形转子)中,由于上述各非贯通孔的中心在转子径向上配设于不同的位置,因此每当盘形转子旋转一圈时,多个非贯通孔的中心不会与制动垫的摩擦材料的同一部位滑动接触,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摩擦材料的磨损量。当实施上述本发明时,也能够以规定的间隔而将上述各非贯通孔配置于转子周向上(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该情况下,通过适当地设定上述各非贯通孔的个数,能够将上述各非贯通孔配置于整个转子周向上,从而无论盘形转子处于何种旋转状态,都能够设定为,使得制动垫的摩擦材料与至少一个非贯通孔压接。因此,无论盘形转子处于何种旋转状态,都能够有效地抑制由热分解气体引起的暗淡褪色现象。另外,当实施上述本发明时,上述各非贯通孔的旋转轨迹也能够彼此部分重叠(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上述在转子径向上部分重叠的重叠量能够小于上述各非贯通孔的半径(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在上述这些情况下,通过适当地设定上述各非贯通孔的大小(孔径)与个数,每当盘形转子旋转一圈时,非贯通孔能够相对于制动垫的摩擦材料的整个面至少滑动接触一次,并且,能够使因各非贯通孔与摩擦材料滑动接触而产生的摩擦材料的磨损量(与非贯通孔在转子径向上的内外周部位相比,摩擦材料向非贯通孔内突出的突出量在非贯通孔的中心部位更大,摩擦材料的磨损量更多)在转子径向上实现均匀化,从而能够实现摩擦材料的磨损量的减少,并且能够抑制制动垫的摩擦材料的不均匀磨损。


图1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盘形转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盘形转子的沿A-A线的剖视图。图3是为了使图1所示的所有非贯通孔在一个非贯通孔(例如,设于环状压接面的最外周的非贯通孔)的转子径向上一致而使上述所有非贯通孔在转子周向上移动,从而在转子径向上将上述所有非贯通孔配置成直线状的假想图。图4是图2所示的非贯通孔(以截面示出的非贯通孔)的局部的放大图。图5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盘形转子的其它实施方式(在转子径向上配置成直线状的非贯通孔接触的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当的假想图。图6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盘形转子的其它实施方式(在转子径向上配置成直线状的非贯通孔以规定量分离的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当的假想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 图4示出了基于本发明的盘形转子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盘形转子10是在车辆中用于对车轮进行制动的盘形制动装置的盘形转子。该盘形转子10例如由铸铁(铁系金属材料)形成,其具备环状的滑动部11以及一体设置于该滑动部11的内周部分的帽(hat)部12。如图1及图2所示,滑动部11具有环状的制动部Ila,当进行制动时该制动部Ila以众所周知的方式被表面背面侧一对摩擦垫20 (参照图1的假想线)夹持。制动部Ila在内部具有多个通气通路llal。各通气通路Ilal形成为,当盘形转子10进行正向旋转时(车辆旋转前进时),使得空气从外周端部向内周端部流动。如图1及图2所示,帽部12具有固定于轮毂(省略图示)的环状的朝内凸缘部12a。用于将帽部12安装于轮毂(省略图示)的5个安装孔12al在转子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于朝内凸缘部12a。另外,两个维护螺纹孔12a2在转子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于朝内凸缘部12a,在使用后的盘形转子10与轮毂(省略图示)因产生于它们之间的锈垢而固定的情况下,通过旋入尺寸与维护(service)螺纹孔12a2的尺寸相同的螺栓,能够将盘形转子10从轮毂(省略图示)剥离。然而,该实施方式中,在滑动部11的制动部Ila中,28个圆形的非贯通孔Ila2设置于进行制动时与制动垫20的摩擦材料21压接的表面背面两侧的环状压接面S。如图1所示,各非贯通孔lla2配置成在转子周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可以是相等间隔,也可以是不等间隔),并设置成无论盘形转子10处于何种旋转状态都至少有两个(图1的状态中为3个)非贯通孔lla2与摩擦材料21重叠。此外,各非贯通孔lla2以任意方式(可以是相同的配置,也可以是不同的配置)配设于表面背面两侧。另外,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3所示,各非贯通孔lla2的中心(图3中用“.”表示)在转子径向上配设于不同的位置,各非贯通孔lla2的旋转轨迹(伴随于盘形转子10的旋转的轨迹)彼此以规定量(部分)重叠。如图3所示,各非贯通孔lla2的旋转轨迹的部分重叠的转子径向上的重叠量rl被设定为小于各非贯通孔lla2的半径ro。图3的右端所示的各非贯通孔lla2是在环状压接面S的最外周所设置的非贯通孔,图3的左端所示的各非贯通孔lla2是在环状压接面S的最内周所设置的非贯通孔,图3中,28个非贯通孔lla2在转子径向上无间隙地配置成直线状。另外,该实施方式中,各非贯通孔lla2在盘形转子10的铸造工序中成型,如图4所示,底部形成为球状,考虑到脱模而使开口侧的端部形成为锥状。另外,在考虑到制动垫20的摩擦材料21因进行制动时的摩擦热而产生的热分解气体的产生量的情况下,将各非贯通孔lla2的容积(孔径、孔深)设定为能够充分收纳该热分解气体。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该实施方式的盘形转子10中,由于多个圆形的非贯通孔lla2设置于进行制动时制动垫20的摩擦材料21与环状压接面S压接的部分,因此能够使因制动时的摩擦热而从制动垫20的摩擦材料21产生的热分解气体朝盘形转子10的各非贯通孔lla2逸散,从而能够抑制由热分解气体引起的暗淡褪色现象。另外,该实施方式的盘形转子10中,由于各非贯通孔lla2的中心在转子径向上配设于不同的位置,因此每当盘形转子10旋转一圈时,多个非贯通孔lla2的中心不会与制动垫20的摩擦材料21的相同部位滑动接触,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摩擦材料21的磨损量。另外,该实施方式的盘形转子10中,由于28个非贯通孔lla2在转子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因此能够在整个转子周向上配置各非贯通孔lla2,从而无论盘形转子10处于何种旋转状态,制动垫20的摩擦材料21都与至少两个非贯通孔lla2压接。因此,无论盘形转子10处于何种旋转状态,都能够有效地抑制由热分解气体引起的暗淡褪色现象。另外,该实施方式的盘形转子10中,如图3所示,28个非贯通孔lla2的中心在转子径向上配设于不同的位置,且设置于环状压接面S的整个转子径向上。另外,各非贯通孔lla2的旋转轨迹彼此以规定量部分重叠,并且该部分重叠的转子径向上的重叠量rl被设定为小于各非贯通孔lla2的半径ro。因此,每当盘形转子10旋转一圈时,非贯通孔lla2能够相对于制动垫20的摩擦材料21的整个面至少滑动接触一次,并且,能够使因各非贯通孔lla2与摩擦材料21滑动接触而产生的摩擦材料21的磨损量(与非贯通孔lla2在转子径向上的内外周部位相比,摩擦材料21向非贯通孔lla2内突出的突出量在非贯通孔lla2的中心部位更大,摩擦材料21的磨损量更多)在转子径向上实现均匀化,从而能够实现摩擦材料21的磨损量减少,并且能够抑制制动垫20的摩擦材料21的不均匀磨损。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28个非贯通孔lla2设置于盘形转子10的环状压接面S的方式而加以实施,但非贯通孔lla2的个数能够适当地增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个数。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各非贯通孔lla2配置于环状压接面S的整个转子周向上的方式而加以实施,但也能够以将各非贯通孔配置于环状压接面的转子周向上的一部分(例如,整周的一半或者整周的1/4)的方式而加以实施。另外,如图3所示,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各非贯通孔Ila的旋转轨迹构成为相互以规定量部分重叠的方式而加以实施,但也能够如图5或图6所示,以各非贯通孔Ila的旋转轨迹构成为不部分重叠的方式而加以实施。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各非贯通孔Ila的旋转轨迹构成为在转子径向上接触。另外,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各非贯通孔Ila的旋转轨迹构成为在转子径向上以规定量分离。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盘形转子10的表面背面两侧之间设置有通气通路llal,盘形转子10的板厚比较厚,并将该盘形转子10用于4轮车,因此各非贯通孔lla2在表面背面两侧以任意(能够适当地变更)方式配置,但是例如像用于双轮车的盘形转子那样,可以不在盘形转子的表面背面两侧之间设置通气通路(llal),并且可以将盘形转子的板厚设置成比较薄,在该盘形转子中,从确保强度等的观点出发,优选构成为在周向上错开配置各非贯通孔(lla2)而使其处于不同的位置。另外,能够根据非贯通孔lla2的个数、进行制动时产生的热分解气体量等而适当地设定各非贯通孔lla2的容积(孔径、孔深)。
权利要求
1.一种盘形转子,其构成为多个圆形的非贯通孔设置于进行制动时与制动垫的摩擦材料压接的环状压接面,其中, 所述各非贯通孔的中心在转子径向上配设于不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形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非贯通孔以规定的间隔配置于转子周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盘形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非贯通孔的旋转轨迹彼此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形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分重叠的在转子径向上的重叠量小于所述各非贯通孔的半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盘形转子。盘形转子(10)具备环状的滑动部(11)以及一体设置于该滑动部(11)的内周部分的帽部(12)。滑动部(11)具有在进行制动时被表面背面侧一对摩擦垫(20)夹持的环状的制动部(11a)。在滑动部(11)的制动部(11a)中,多个圆形的非贯通孔(11a2)设置于进行制动时与制动垫(20)的摩擦材料(21)压接的表面背面两侧的环状压接面(S)。各非贯通孔(11a2)的中心在转子径向上配设于不同的位置。各非贯通孔(11a2)以规定的间隔配置于转子周向上。由此,能够减少基于圆形的非贯通孔(11a2)(对因制动时的摩擦热而从制动垫的摩擦材料产生的热分解气体所造成的暗淡褪色现象进行抑制)的摩擦材料21的磨损量。
文档编号F16D65/12GK103097758SQ20118004382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8日
发明者原田崇 申请人: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