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齿减速器的设计方法

文档序号:565360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无齿减速器的设计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无齿减速器的设计方法,包括:中心锥轮(1)和浮动的从动锥轮(7)摩擦连接,浮动的从动锥轮(7)同时和固定锥轮(4)摩擦连接,浮动的从动锥轮(7)的一端和固定板相连,固定板和从动轴相连,或者浮动的从动锥轮(7)为多极,第二极和从动轴相连的锥套的内锥相连,中心锥轮(1)和输入轴相连,输入轴上套有推力弹簧(3),用来自动调整中心锥轮(1)、浮动的从动锥轮(7)和固定锥轮(4)间的摩擦压力。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可大可小,速比可高可低,体积小,寿命长,这种减速器的特点是速比可达1:1000以上。
【专利说明】无齿减速器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机械传动【技术领域】,运用火车运动原理,具体的说是无齿减速器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现在市面上的减速器品种繁多,一般都是用齿轮传动,特别是现在的行星齿轮减速器所用齿轮之多,加工要求精度之高,使加工困难,所以要求加工设备也比较高,从而使减速器的总体成本提高,而且大传动比的减速器体积大笨重,很难小型化,所以在有些场合必须运用多机减速,从而增大了设备的占地面积,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财力的消耗,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加工要求不高,减速比大,使用寿命长的无齿减速器的设计方法。
[0004]本发明无齿减速器的设计方法,包括:中心锥轮I和浮动的从动锥轮7摩擦连接,浮动的从动锥轮7同时和固定锥轮4摩擦连接,浮动的从动锥轮7的一端和固定板相连,固定板和从动轴相连,或者浮动的从动锥轮7为多极,第二极和从动轴相连的锥套的内锥相连,中心锥轮I和输入轴相连,输入轴上套有推力弹簧3,用来自动调整中心锥轮1、浮动的从动锥轮7和固定锥轮4间的摩擦压力。
[0005]所述的中心锥轮I和输入轴相连,轴外套有轴承和轴承套2,轴承套2和固定锥轮4的内孔相连。
[0006]所述的浮动的从动锥轮7和从动轴上的圆形连接板相连或者浮动的从动锥轮7的一端和定位板8相连,浮动的从动锥轮7另一端的外锥缘和从动轴的锥套的内锥相连。
[0007]利用公转一周差原理通过摩擦传动实现减速运动。
[0008]D轮和B轮的线速比来计算。
[0009]A轮和B轮的角速度=C轮运动的角度一样,也就是输出轴的角速度。
[0010]A轮和C轮有速度差,是速比的因式,这样一来速比就增大。
[0011]A轮越大速比越大,可达1:50以内。
[0012]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可大可小,速比可高可低,体积小,寿命长。这种减速器的特点是速比可达1:1000以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发明无齿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1为本发明无齿减速器第二极锥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发明无齿减速器的传动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一种无齿减速器,包括:中心锥轮1,从动锥轮7,固定锥轮4,中心锥轮I的轴上套有推力弹簧3,从动锥轮7和从动轴相连或者和从动轴锥套相连。
[0017]所述的中心锥轮I和输入轴相连,轴外套有轴承和轴承套2,轴承套2和固定锥轮4的内孔相连。
[0018]所述的从动锥轮7和从动轴上的圆形连接板相连或者从动锥轮7的一端和定位板8相连,从动锥轮7另一端的外锥缘和从动轴的锥套的内锥相连。
[0019]利用公转一周差原理,中心锥轮和从动锥轮的直径比=减速比。
[0020]利用公转一周差原理通过摩擦传动实现减速运动。
[0021]中心锥轮和从动锥轮的线速比来计算
A轮和B轮的角速度=C轮运动的角度一样。也就是输出轴的角速度。
[0022]A轮和C轮有速度差,是速比的因式,这样一来速比就增大。
[0023]A轮越大速比越大,可达1: 50以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无齿减速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锥轮(I)和浮动的从动锥轮(7)摩擦连接,浮动的从动锥轮(7)同时和固定锥轮(4)摩擦连接,浮动的从动锥轮(7)的一端和固定板相连,固定板和从动轴相连,或者浮动的从动锥轮(7)为多极,第二极和从动轴相连的锥套的内锥相连,中心锥轮(I)和输入轴相连,输入轴上套有推力弹簧(3),用来自动调整中心锥轮(I)、浮动的从动锥轮(7 )和固定锥轮(4 )间的摩擦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齿减速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锥轮(I)和输入轴相连,轴外套有轴承和轴承套(2),轴承套(2)和固定锥轮(4)的内孔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齿减速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动的从动锥轮(7)和从动轴上的圆形连接板相连或者浮动的从动锥轮(7)的一端和定位板(8)相连,浮动的从动锥轮(7)另一端的外锥缘和从动轴的锥套的内锥相连。
【文档编号】F16H13/06GK103573942SQ201210273881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日
【发明者】卢钧漳, 胡川 申请人:武汉高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