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圆弧修正摆线齿轮行星轮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00116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圆弧修正摆线齿轮行星轮系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圆弧修正摆线齿轮行星轮系,属于齿轮技术及机械设备齿轮传动设计【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行星轮,中心轮,内齿圈;行星轮与中心轮为外接触内啮合,内齿圈与行星轮为内接触内啮合,其啮合形式都是内啮合,相对于渐开线齿轮的凸凸曲线接触外啮合形式,有效地提高了齿轮啮合的接触强度。该轮系的特点是传动过程中,传动比为定值、传动平稳可靠;侧隙和顶隙较大,传动灵活;齿顶高和齿根高较小不易卡滞;齿轮的齿根厚度大,齿根强度高。适用于高接触强度、高寿命的齿轮传动系统中。
【专利说明】一种双圆弧修正摆线齿轮行星轮系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圆弧修正摆线齿轮行星轮系,属于齿轮技术及机械设备齿轮传动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在机械传动中,齿轮机构是机械传动中具有独立功能的最基本单元,它是机械传动的基础,能完成运动的传递及力和功率的传递,齿轮的品种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机械的性能。同时,齿轮的失效在故障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对于提高齿轮在机械传动系统中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大都采用对齿面进行热处理、修形、提高齿轮的加工精度、增加润滑油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普遍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在现有公知的技术中,几种常用的齿轮结构在提高齿轮在传动和啮合过程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是在齿轮传动过程中,对于降低齿轮接触应力,提高承载能力,工作寿命方面仍存在问题。
[0003]CN202326976U中公开了一种渐开线圆弧齿轮齿,包括齿顶圆弧、齿底圆弧及设置在两侧过渡修正用的渐开线,齿宽和齿高相等。这种齿轮在传动时,虽然接近于圆与圆之间的滚动摩擦,摩擦系数非常小,减少了传动损耗。但是这种渐开线圆弧齿轮在啮合过程中齿廓的接触线为直线,随着齿轮转速的升高或者负载的加大,齿轮轴的弯曲变形也会加大从而会引起载荷沿接触线分布不均。导致齿轮在传动过程中出现啮入、啮出时速度波动,缩短了使用寿命,降低了承载能力,增大了振动及噪声。
[0004]CN202851869U中公开了一种高速、重载荷的泛摆线齿轮,包括泛摆线齿轮、泛平摆线齿条;他们可以组成内啮合、外啮合、齿轮与齿条啮合等各种传动副。虽然该种齿轮的滑动率比渐开线齿轮滑动率低很多,且承载能力高。但是这种齿轮在传动过程中,中心距不能变化,若发生变化,则会使其瞬时传动比发生变化。并且这一种摆线齿轮的每一种参数都须要一把专门的滚刀,加工成本高,对于齿数少、齿距大的滚刀,设计制造存在很大的困难。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渐开线齿轮、圆弧齿轮和摆线齿轮以及现有公知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双圆弧修正摆线齿轮行星轮系,所应用的齿轮是双圆弧修正摆线齿轮,这种轮系属于凹凸啮合形式,区别于现有齿轮的凸凸啮合形式,使传递运动准确、平稳,改善了齿轮的传动和啮合特性,达到了提高承载能力,延长齿轮寿命、降低振动和噪音的目的。
[000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圆弧修正摆线齿轮行星轮系,包括内齿圈1、行星轮2、中心轮3 ;内齿圈I包括修正外摆线I 6、修正内摆线I 7、节圆I 8,行星轮2包括修正外摆线II 9、修正内摆线II 10、节圆II 11,中心轮3包括修正外摆线III12、修正内摆线III13、节圆III14 ;所述行星轮2的修正内摆线II 10与中心轮3的修正外摆线III12凹凸啮合,中心轮3的修正内摆线III13与行星轮2的修正外摆线II 9凹凸啮合,即为外接触内啮合4,内齿圈I的修正内摆线I 6与行星轮2的修正外摆线II 9凹凸啮合,即为内接触内啮合5,行星轮2的修正内摆线II 10与内齿圈I的修正外摆线I 6凹凸啮合,行星轮2的节圆II 11与中心轮3的节圆III 14在行星轮2与中心轮3啮合处接触,行星轮2的节圆II 11与内齿圈I的节圆I 8在行星轮2与内齿圈I啮合处接触,内齿圈I或中心轮3为主动轮。
[0007]所述的修正外摆线I 6、修正内摆线I 7、修正外摆线II 9、修正内摆线II 10、修正外摆线III 12、修正内摆线III 13均为半径相等且相切的圆弧。
[0008]所述行星轮2与中心轮3按标准中心距安装,中心轮3与内齿圈I共用一条回转中心轴线,基于同一平面同轴安装。
[0009]所述行星轮2以中心轮3和内齿圈I的共同中心轴线为回转轴线、其采用行星式均布且同时与中心轮3和内齿圈I啮合装配在内齿圈I与中心轮3之间。
[0010]所述行星轮2与内齿圈I之间是内接触内啮合5,行星轮2与中心轮3是凹凸啮合,属于外接触内哨合4。
[0011]所述行星体上均布数个行星轮2,行星轮2可根据实际设计要求,设置不同的个数。
[0012]行星轮系的工作特点主要在于:把固定齿轮轴线的固定轴齿轮系,改成了具有动轴线的齿轮系;利用功率分流式,采用多个行星齿轮分担载荷,合理利用了内齿轮副机构。 [0013]本实用新型根据赫兹(H.Hertz)公式: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圆弧修正摆线齿轮行星轮系,包括内齿圈(I)、行星轮(2)、中心轮(3),其特征在于:内齿圈(I)包括修正外摆线I (6)、修正内摆线I (7)、节圆I (8),行星轮(2)包括修正外摆线II (9)、修正内摆线II (10)、节圆II (11),中心轮(3)包括修正外摆线111(12)、修正内摆线111(13)、节圆111(14);所述行星轮(2)的修正内摆线II (10)与中心轮(3)的修正外摆线111(12)凹凸啮合,中心轮(3)的修正内摆线111(13)与行星轮(2)的修正外摆线II(9)凹凸啮合,即为外接触内啮合(4),内齿圈(I)的修正内摆线1(6)与行星轮(2)的修正外摆线II (9)凹凸啮合,即为内接触内啮合(5),行星轮(2)的修正内摆线II (10)与内齿圈Cl)的修正外摆线I (6)凹凸啮合,行星轮(2)的节圆II (11)与中心轮(3)的节圆111(14)在行星轮(2)与中心轮(3)啮合处接触,行星轮(2)的节圆II (11)与内齿圈(I)的节圆I(8)在行星轮(2)与内齿圈(I)啮合处接触,内齿圈(I)或中心轮(3)为主动轮; 所述的修正外摆线I (6)、修正内摆线I (7)、修正外摆线II (9)、修正内摆线II (10)、修正外摆线111(12)、修正内摆线111(13)均为半径相等且相切的圆弧; 所述行星轮(2)与中心轮(3)按标准中心距安装,中心轮(3)与内齿圈(I)共用一条回转中心轴线,基于同一平面同轴安装; 所述行星轮(2)以中心轮(3)和内齿圈(I)的共同中心轴线为回转轴线、其采用行星式均布且同时与中心轮(3)和内齿圈(I)啮合装配在内齿圈(I)与中心轮(3)之间; 所述行星轮(2)与内齿圈(I)之间是内接触内啮合(5),行星轮(2)与中心轮(3)是凹凸哨合,属于外接触内哨合(4); 所述行星体上均布数个行星轮(2),行星轮(2)可根据实际设计要求,设置不同的个数。
【文档编号】F16H1/28GK203809612SQ201420018035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3日
【发明者】何家宁, 邓旭磊, 张超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