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的排挡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1910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变速器的排挡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的排挡杆(gear knob),更详细地,为了改变挡位,驾驶人员用手握住并进行控制的变速器的排挡杆。



背景技术:

手动变速器由车辆驾驶人员通过排挡杆的操作进行变速,因此,当进行变速时,驾驶人员所感受的操作感为变速器质量的重要标准。尤其当进行换挡变速时,驾驶人员所进行操作的力(以下,称之为变速力)根据驾驶人员自身的特性而存在轻和重程度的不同,因此,很难满足所有顾客的变速力偏好度。并且,也根据地区及人种而不同。

实际上,在体型及体格大的欧洲市场偏好60~70N左右的变速力,在韩国及亚洲市场偏好40~50N的变速力。因此,汽车制造商均以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式设计车辆。

参照图1,以往的排挡杆具有杆10和制动球40及棘爪簧30,若为了进行变速而对上述杆10进行操作,则上述制动球40在棘爪槽50上方旋转并进行移动。因基于上述棘爪簧30的弹性的缓冲作用,驾驶人员感受到平稳的变速操作感。

但是,从目前产品规格来看,当生产排挡杆时,设定上述棘爪簧30的弹性系数或上述杆10的加压程度后安装于车辆。因此,在进行生产之后,无法调节变速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变速器的排挡杆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符合于驾驶人员的偏好度的方式可调节排挡杆的变速力的变速器的排挡杆。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变速器的排挡杆的特征在于,包括:把手杆,当驾驶人员改变挡位时能够握住;杆托架,与上述把手杆以能够调节位置的方式相结合;棘爪簧,与上述杆托架相结合,用于弹性支撑上述杆托架;以及制动球,以与上述棘爪簧相连接的方式被弹性支撑,当改变挡位时,沿着用于引导变速位置的棘爪槽进行移动。

此时,具有固定销能够使上述把手杆与上述杆托架相结合,上述杆托架上形成的引导孔可使上述固定销移动并引导至相结合位置。

此时,上述引导孔可包括:长方向孔,使上述固定销能够沿着上述把手杆的插入方向移动而形成;第一短方向孔,延伸形成于上述长方向孔的下端部,用于能够使上述固定销沿着圆周方向转动;以及第二短方向孔,延伸形成于上述长方向孔的上端部,用于能够使上述固定销沿着圆周方向转动。

并且,上述引导孔还可包括:第一固定槽,延伸形成于上述第一短方向孔,向上述棘爪簧方向形成槽,扣入上述固定销对上述固定销进行固定;以及第二固定槽,延伸形成于上述第二短方向孔,向上述棘爪簧方向形成槽,扣入上述固定销对上述固定销进行固定。

另一方面,在上述棘爪簧中,上述固定销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槽的情况下的弹力F1可以小于上述固定销固定于上述第二固定销的情况下的弹力F2,即,F1<F2。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的排挡杆,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可通过调节棘爪簧对制动球加压的弹力来调节排挡杆的变速力,由此向驾驶人员提供平稳的操作感。

附图说明

图1为以往变速器的排挡杆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变速器的排挡杆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变速器的排挡杆的结合立体图。

图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变速力调整作用的示意图。

图5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变速力产生原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把手杆(knob lever)

110:把手部

120:结合部

130:固定销

200:杆托架

210:杆结合孔

220:弹簧结合孔

230:弹簧固定部

240:引导孔

241:长方向孔

242:第一短方向孔

243:第二短方向孔

244:第一固定槽

245:第二固定槽

300:棘爪簧(detent spring)

400:制动球

500:棘爪槽(Detent groove)

510:棘爪槽凸部

520:棘爪槽凹部

x1:与第一固定槽的距离

x2:与第二固定槽的距离

F1:在第一固定槽中的棘爪簧的弹力

F2:在第二固定槽中的棘爪簧的弹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参照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变速器的排挡杆包括把手杆100、杆托架200、棘爪簧300及制动球400。

在上述把手杆100形成把手部110,以便驾驶人员能够握住,在上述把手部110形成结合部120,上述结合部120以向下侧延伸的方式呈圆周形。此时,固定销130突出形成于上述结合部120的外周面。

上述杆托架200以从上方陷入的方式形成杆结合孔210,以从下方陷入的方式形成弹簧结合孔220,上述杆结合孔210及上述弹簧结合孔220之间被弹簧固定部230堵塞。

在上述杆托架200的外周面向上述杆结合孔210侧形成引导孔240。上述引导孔240包括:长方向孔241,沿着上下方向较长的形成;第一短方向孔242,向上述长方向孔241的下侧端部延伸并沿着外周面向圆周方向形成;以及第二短方向孔243,向上述长方向孔241的上侧端部延伸并沿着外周面以圆周方向形成。此时,以从上述第一短方向孔242向下方延伸形成第一固定槽244,以从上述第二短方向孔243向下方延伸形成第二固定槽245。

上述棘爪簧300小于上述弹簧结合孔220的直径,上述制动球400的直径小于上述弹簧结合孔220的直径。

参照图2,详细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变速器的排挡杆的组装过程,向上述杆托架200的上述弹簧结合孔220投入上述棘爪簧300,之后投入上述制动球400。结果,上述棘爪簧300被上述弹簧固定部230支撑,上述棘爪簧300以与上述制动球400的上部相连接的方式被弹性支撑。

在上述杆托架200扣入上述把手杆100。即,若向上述杆托架200的上述杆结合孔210对上述把手杆100的上述结合部120施加压力,则通过扣入结合方式实现结合。在此过程中,上述固定销130以符合于上述引导孔240的方式相结合之后,在上述第一固定槽244或上述第二固定槽245扣入上述固定销130并进行固定。

结果,上述棘爪簧300弹性支撑上述杆托架200及上述制动球400。

以下,参照图2及图4,详细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变速器排挡杆的变速力调整作用。

首先,在上述固定销130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槽244的情况下(图4的a部分),在固定上述把手杆100的状态下,对上述杆托架200向下方施加压力,结果,上述固定销130从上述第一固定槽244引出并位于上述第一短方向孔242(图4的b部分)。此时,若通过旋转上述杆托架200来使固定销130转动,则沿着上述第一短方向孔242进行移动,从而到达上述长方向孔241的下端部(图4的c部分)。在此状态下,若对上述杆托架200向下方施加压力,则上述杆托架200对上述棘爪簧300进行压缩,上述固定销130到达上述长方向孔241的上端部(图4的d部分)。其中,通过旋转上述杆托架200来使上述固定销130沿着上述第二短方向孔243进行移动之后(图4的e部分),若在上述第二短方向孔245的端部终止施加压力,则借助上述棘爪簧300的弹力(复原力),上述固定销130扣入于上述第二固定槽245并被固定(图4的f部分)。

并且,在上述固定销130固定于上述第二固定槽245的情况下(图4的f部分),在固定上述把手杆100的状态下,对上述杆托架200向下方施加压力(图4的f部分)。结果,上述固定销130从上述第二固定销245引出并位于上述第二短方向孔243(图4的e部分)。此时,若通过旋转上述杆托架200来使上述固定销130转动,则沿着上述第二短方向孔243进行移动,从而到达上述长方向孔241的上端部(图4的d部分)。在此状态下,若终止上述杆托架200的加压,则借助上述棘爪簧300的弹力,上述杆托架200向上方移动,上述固定销130到达上述长方向孔241的下端部(图4的c部分)。其中,通过旋转上述杆托架200来使上述固定销130沿着上述第一短方向孔242进行移动之后(图4的b部分),若在上述第一短方向孔242的端部终止施加压力,则借助上述棘爪簧300的弹力,上述固定销130扣入与上述第一固定槽244并被固定(图4的a部分)。

下面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变速器的排挡杆的效果。

首先说明需要变速力的原理。参照图2及图5,若驾驶人员为了进行换挡而对本发明的变速器的排挡杆进行操作,则上述制动球400在车辆的棘爪槽500的上方旋转并进行移动。此时,在上述棘爪槽500形成弯曲,从而准确地引导换挡位置。即,上述棘爪槽500在挡位中立位置形成凹陷的棘爪槽凸部510,在其外围形成凸出的棘爪槽凹部520。因此,在通过对本发明的变速器的排挡杆进行操作来输入挡位的情况下,上述制动球400放置于上述棘爪槽凸部510(图5的(a)部分),之后向上述棘爪槽凹部520移动(图5的(b)部分)。此时,对上述棘爪簧300施加相当于上述棘爪槽凹部520和上述棘爪槽凸部510的高度差左右的压力。

此时,上述棘爪簧300通过胡克定律具有F=kx(k:弹性系数、x:弹簧变化长度)左右的弹力(复原力)。因此,驾驶人员需要向上述棘爪簧300提供上述弹力以上的变速力才可越过上述棘爪槽凹部520进行变速(图5的(c)部分)。

参照图3,通过调整本发明的变速器的排挡杆,产生以上述棘爪簧300的上端部为基准与上述第一固定槽242的距离x1及与上述第二固定槽243的距离x2的差(x2-x1)。

因此,上述棘爪簧300可进一步施加x2-x1左右的压力,由此产生上述棘爪簧300的弹力(复原力)的差(F=k(x2-x1)),结果会产生变速力的差。

因此,在上述固定销130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槽244的情况下的变速力F1小于在上述固定销130固定于上述第二固定销245的情况下的变速力F2,即,F1<F2,因此,可以以符合驾驶人员的偏好的方式选择增加变速力F2或减少变速力F1。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上述实施例用于具体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进行变形或改良。

本发明的简单变形或变更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通过发明要求保护范围变得更加明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