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撑开式结合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0279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撑开式结合扣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扣件,具体是一种撑开式结合扣。



背景技术:

在传统技术中,将背板和框架结合,如桌子等家具固定后板,或两部件连结,如两侧板与层板连结等,通常用钉子或螺丝钉将后板钉在木框上,或通过侧板连结到层板,这种固定方式首先是操作不方便,需要有螺丝刀或者锤子才能完成结合;其次也是最主要的问题,由于钉子或者螺丝钉都有生锈的问题,因此破坏了部件外观,从而导致外表不美观。甚至导致螺丝钉无法拆卸。过去也有使用固定扣的方式结合,但是使用时会发生一些问题,当使用一种带倒钩的扣件,部件组装之后就无法拆卸,若是要能够拆卸,在发生碰撞(如踢到时),部件会松脱,这就为人们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撑开式结合扣,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撑开式结合扣,包括公扣和母扣,所述公扣包括本体、圆头凸点和前端开口,前端开口位于本体的前端并且前端开口为圆锥型,圆头凸点位于本体的前面并且圆头凸点位于前端开口的后部,本体后端与按压面相连,母扣包括主体、凹槽、加大开口、外圆倒钩和圆锥体,加大开口位于主体的最后端,凹槽和圆锥体均位于主体的内部并且凹槽与加大开口相连,外圆倒钩套设在主体的外部,圆头凸点和凹槽的数量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公扣上还设置有倒钩。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圆头凸点的数量为3-6个,外圆倒钩的数量为2-5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收纳和运输;采用圆头凸点,可拆卸性好,便于安装和更换,故障率低,使用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好,该装置无需使用螺钉,避免螺钉生锈的问题,无需安装工具,操作简单方便;该装置采用多个相对凸点配合,由于膨胀原理,达到紧密配合的效果,具有防止脱落的功能;该装置适用于各种厚度的部件,适用于各种场所,使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撑开式结合扣的实施例1的爆炸图。

图2为撑开式结合扣的实施例1的结合图。

图3为撑开式结合扣的实施例2的爆炸图。

图4为撑开式结合扣的实施例2的结合图。

其中:1-公扣,11-圆头凸点,12-前端开口,13-按压面,14-倒钩,2-母扣,21-凹槽,22-加大开口,23-外圆倒钩,24-圆锥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参阅图1-2,一种撑开式结合扣,包括公扣1和母扣2,所述公扣1包括本体、圆头凸点11和前端开口12,前端开口12位于本体的前端并且前端开口12为圆锥型,圆头凸点11位于本体的前面并且圆头凸点11位于前端开口12的后部,本体后端与按压面13相连,母扣2包括主体、凹槽21、加大开口22、外圆倒钩23和圆锥体24,加大开口22位于主体的最后端,凹槽21和圆锥体24均位于主体的内部并且凹槽21与加大开口22相连,外圆倒钩23套设在主体的外部,圆头凸点11和凹槽21的数量一致。圆头凸点11与凹槽21配合,使扣件固定在适当位置后,不会脱落;加大开口便于公扣1插入。将母扣2预装在要组装的其中一个部件上,将公扣1通过要组装的部件,插入到母扣2中;当公扣1插入至母扣2第一个凹槽21位置时,前端开口12受力闭合,以便于通过;当公扣1插入至母扣2内部圆锥体24时,会随圆锥体24而张开,与母扣2紧密配合;随着公扣1压入,因随着母扣2内部圆锥体24推进,达到膨胀迫紧的效果,可以防止脱落。

实施例2

参阅图3-4,公扣1上还设置有倒钩14,倒钩14位于按压面13的后部,其余同实施例1。

将母扣2预装在要组装的其中一个部件上,公扣1预装在要组装的另一个部件上,将装有公扣1的部件对准母扣2的位置推入;当公扣1插入至母扣2第一个凹槽21位置时,前端开口12受力闭合,以便于通过;当公扣1插入至母扣2内部圆锥体24时,会随圆锥体24而张开,与母扣2紧密配合;随着公扣1压入,因随着母扣2内部圆锥体24推进,达到膨胀迫紧的效果,可以防止脱落。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