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田园管理机用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8231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田园管理机用变速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田园管

理机用变速箱。



背景技术:

田园管理机是农业或者林业生产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它的功能分为开沟,培土,旋耕,起隆,除草等功能。

现有的田园管理机的变速箱由一组较重的轴承座盘对变速齿轮及轴进行支撑,较重的轴承座盘增加了田园管理机的重量,严重影响了其操纵性以及其效果。

同时,现有的变速箱变速机构需要的传动轴较多,导致变速箱齿轮以及轴数太多,机器长时间使用后会严重发热,大大降低机器的使用寿命,影响田园管理机的工作效果甚至也会影响人的安全。另外,现有的变速机构结构不紧凑,不仅增加了制造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变速箱的重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田园管理机用变速

箱,该变速箱不仅体重量轻,而且结构简单,传动轴及齿轮的使用数量少,可有效降低变速箱发热,延长变速箱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田园管理机用变速箱,包括两个扣合在一起的变速箱壳体,两个变速箱壳体之间设有变速机构,变速箱壳体内壁上焊接有用于支撑变速机构的轴承座。

进一步改进:

每个变速箱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外壁上连接有第二壳体及第三壳体,第二壳体及第三壳体成V型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外壁上。

进一步改进:

所述轴承座包括F轴轴承座、A轴轴承座、C轴轴承座、D轴轴承座、E轴轴承座;

所述第二壳体上固定连接有H轴轴套,第三壳体上固定连接有G轴轴套。

进一步改进:

所述变速机构设置在两个第一壳体之间的位置,所述变速机构包括A轴输入轴,A轴输入轴的下方位于其一侧的位置设有E轴传动轴,A轴输入轴的下方位于其另一侧的位置设有B轴传动轴,E轴传动轴的下方设有F轴传动轴,C轴传动轴的下方设有D轴传动轴。

进一步改进:

所述A轴输入轴上固定连接有B轴三联固定齿轮,A轴输入轴上滑动连接有A轴三联滑移齿轮,A轴输入轴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两个变速箱壳体中其中一个变速箱壳体的A轴轴承座内,A轴输入轴的另一端贯穿另一个变速箱壳体的A轴轴承座,A轴三联滑移齿轮上连接有第一拨叉轴I,所述A轴三联滑移齿轮包括一体连接的A轴第一滑移齿轮、A轴第二滑移齿轮及A轴第三滑移齿轮。

进一步改进:

所述B轴传动轴上转动连接有B轴三联固定齿轮,B轴传动轴转动连接在两个变速箱壳体之间,B轴三联固定齿轮包括一体连接的B轴第一固定齿轮、B轴第二固定齿轮及B轴第三固定齿轮。

进一步改进:

所述C轴传动轴上顺次固定连接有C轴第二固定齿轮、C轴第一固定齿轮、C轴第三固定齿轮,C轴第二固定齿轮与C轴第一固定齿轮固定连接,C轴传动轴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C轴轴承座内。

进一步改进:

所述D轴传动轴上顺次固定连接有D轴第一固定齿轮、D轴链轮,D轴链轮与第一固定齿轮一体连接,D轴传动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D轴轴承座内。

进一步改进:

E轴传动轴包括两个同轴设置的半轴,其中一个半轴上固定连接有E轴第二固定齿轮并通过轴承与其中一个E轴轴承座转动连接,另一个半轴上固定连接有E轴第三固定齿轮并通过轴承与另一个E轴轴承座转动连接,两个半轴之间设有结合子,结合子与两个半轴同轴设置,结合子上连接有第二拨叉轴J。

进一步改进:

所述F轴传动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F轴轴承座内,F轴传动轴上顺次固定连接有F轴第一滑移齿轮、F轴链轮及F轴第二固定齿轮,F轴第一滑移齿轮与F轴链轮一体连接;

所述H轴轴套内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H轴输出轴,H轴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H轴链轮,H轴链轮与F轴链轮传动连接;

所述G轴轴套内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G轴输出轴,G轴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G轴输出链轮,G轴输出链轮与D轴链轮传动连接;

所述B轴三联固定齿轮与E轴第一固定齿轮常啮合,所述A轴三联滑移齿轮可在第一拨叉轴I的带动下与B轴三联固定齿轮传动连接,所述B轴第三固定齿轮与C轴第一固定齿轮常啮合,所述C轴第二固定齿轮与D轴第一固定齿轮常啮合,所述E轴第二固定齿轮与F轴第一滑移齿轮常啮合,所述F轴第二固定齿轮与E轴第三固定齿轮常啮合。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变速箱不仅体重量轻,而且结构简单,通过该壳体的布局优化可有效减少齿轮及轴的使用数量,进一步降低变速箱的整体重量,可有效降低变速箱发热,延长变速箱使用寿命;使得变速箱变得更轻,工作效率更加高效,配合精度更加精密,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更好的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降低了更新换代的频率,进而对环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国变速箱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变速箱壳体;2-E轴第一固定齿轮;3-A轴第一滑移齿轮;4- B轴第一固定齿轮;5- B轴第二固定齿轮;6- B轴第三固定齿轮;7-C轴第一固定齿轮;8- C轴第二固定齿轮;9-D轴第一固定齿轮;10-C轴第三固定齿轮;11-D轴链轮;12-G轴输出链轮; 13-A轴第二滑移齿轮;14-A轴第三滑移齿轮;15-E轴第二固定齿轮;16-结合子;17-E轴第三固定齿轮;18-F轴第一滑移齿轮;19-F轴第二固定齿轮;20-F轴链轮;21-H轴链轮;22- A轴三联滑移齿轮;23-A轴固定齿轮;24-B轴三联固定齿轮;25-A轴输入轴;26-B轴传动轴;27-C轴传动轴;28-D轴传动轴;29-E轴传动轴;30-F轴传动轴;31-G轴输出轴;32-H轴输出轴; 33-变速机构;34-第一拨叉轴I;35 -第二拨叉轴J;101-第一壳体;102-第二壳体;103-第三壳体;104-F轴轴承座;105-A轴轴承座;106-C轴轴承座;107-D轴轴承座;108-E轴轴承座;109-H轴轴套;110-G轴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田园管理机用变速箱,包括两个扣合在一起的变速箱壳体1,两个变速箱壳体1之间设有变速机构33,变速箱壳体1内壁上焊接有用于支撑变速机构33的轴承座。采用焊接的方式与传统的轴承座盘的结构相比,可有效降低变速箱壳体1的质量。

所述轴承座包括F轴轴承座104、A轴轴承座105、C轴轴承座106、D轴轴承座107、E轴轴承座108。

每个变速箱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01,第一壳体101的外壁上连接有第二壳体102及第三壳体103,第二壳体102及第三壳体103成V型设置在第一壳体101的外壁上。

所述第二壳体102上固定连接有H轴轴套109,第三壳体103上固定连接有G轴轴套110。

所述变速机构33设置在两个第一壳体101之间的位置。

所述变速机构33包括A轴输入轴25,A轴输入轴25的下方位于其一侧的位置设有E轴传动轴29,A轴输入轴25的下方位于其另一侧的位置设有B轴传动轴26,E轴传动轴29的下方设有F轴传动轴30,C轴传动轴27的下方设有D轴传动轴28。

所述A轴输入轴25上固定连接有B轴三联固定齿轮24,A轴输入轴25上滑动连接有A轴三联滑移齿轮22,A轴输入轴25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两个变速箱壳体1中其中一个变速箱壳体1的A轴轴承座105内,A轴输入轴25的另一端贯穿另一个变速箱壳体1的A轴轴承座105,A轴三联滑移齿轮22上连接有第一拨叉轴I34,所述A轴三联滑移齿轮22包括一体连接的A轴第一滑移齿轮3、A轴第二滑移齿轮13及A轴第三滑移齿轮14。

所述B轴传动轴26上转动连接有B轴三联固定齿轮24,B轴传动轴26转动连接在两个变速箱壳体1之间,B轴三联固定齿轮24包括一体连接的B轴第一固定齿轮4、B轴第二固定齿轮5及B轴第三固定齿轮6。

所述C轴传动轴27上顺次固定连接有C轴第二固定齿轮8、C轴第一固定齿轮7、C轴第三固定齿轮10,C轴第二固定齿轮8与C轴第一固定齿轮7固定连接,C轴传动轴27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C轴轴承座内。

所述D轴传动轴28上顺次固定连接有D轴第一固定齿轮9、D轴链轮11,D轴链轮11与第一固定齿轮9一体连接,D轴传动轴28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D轴轴承座107内。

E轴传动轴29包括两个同轴设置的半轴,其中一个半轴上固定连接有E轴第二固定齿轮15并通过轴承与其中一个E轴轴承座108转动连接,另一个半轴上固定连接有E轴第三固定齿轮17并通过轴承与另一个E轴轴承座108转动连接,两个半轴之间设有结合子16,结合子16与两个半轴同轴设置,结合子16上连接有第二拨叉轴J35。

所述F轴传动轴30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F轴轴承座104内,F轴传动轴30上顺次固定连接有F轴第一滑移齿轮18、F轴链轮20及F轴第二固定齿轮19,F轴第一滑移齿轮18与F轴链轮20一体连接。

所述H轴轴套109内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H轴输出轴32,H轴输出轴32上固定连接有H轴链轮21,H轴链轮21与F轴链轮20传动连接。

所述G轴轴套110内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G轴输出轴31,G轴输出轴31上固定连接有G轴输出链轮12,G轴输出链轮12与D轴链轮11传动连接。

所述B轴三联固定齿轮24与E轴第一固定齿轮2常啮合,所述A轴三联滑移齿轮22可在第一拨叉轴I34的带动下与B轴三联固定齿轮24传动连接,所述B轴第三固定齿轮6与C轴第一固定齿轮7常啮合,所述C轴第二固定齿轮8与D轴第一固定齿轮9常啮合,所述E轴第二固定齿轮15与F轴第一滑移齿轮18常啮合,所述F轴第二固定齿轮19与E轴第三固定齿轮17常啮合。

工作时,拨动第一拨叉轴I34使A轴第三滑移齿轮14与B轴第二固定齿轮5啮合经过齿轮B轴第三固定齿轮6、C轴第一固定齿轮7、C轴第二固定齿轮8、D轴第一固定齿轮9,然后经过D轴链轮11与G轴输出链轮12,实现前进低速行走。

拨动第一拨叉轴I34使得A轴第三滑移齿轮14、A轴第二滑移齿轮13与B轴第一固定齿轮4、B轴第二固定齿轮5不发生干涉,实现空挡。

拨动第一拨叉轴I34使得A轴第二滑移齿轮13与B轴第一固定齿轮4啮合经过B轴第三固定齿轮6、C轴第一固定齿轮7、C轴第二固定齿轮8及D轴第一固定齿轮9再经过D轴链轮11与G轴输出链轮12,实现前进高速行走。

拨动第一拨叉轴I34使A轴第二滑移齿轮13与B轴第一固定齿轮10不发生干涉,实现行走空挡。

拨动第一拨叉轴I34使得A轴第一滑移齿轮3与C轴第三固定齿轮10啮合,经过C轴第二固定齿轮8、D轴第一固定齿轮9再经过D轴链轮11与G轴输出链轮12,实现倒退行走。

拨动第二拨叉轴J35使结合子16与E轴第二固定齿轮15啮合,经过F轴第一滑移齿轮18再经过F轴链轮20与H轴链轮21,实现旋耕低速。

拨动第二拨叉轴J35使结合子16与E轴第二固定齿轮15、E轴第三固定齿轮17不发生干涉实现旋耕空挡。

拨动第二拨叉轴J35使结合子16与E轴第三固定齿轮17,啮合经过F轴第二固定齿轮19再经过F轴链轮20与H轴链轮实现旋耕高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