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6383阅读:9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源热泵安装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是陆地浅层能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地下埋设用于采集地热的换热器,在换热器中通过热媒介的传送进行与土壤中地热的热交换。但是在换热器施工中,特别是垂直孔换热器施工,对于100余米左右的垂直换热器,要将其安全稳定的安装在换热孔中一直是一个难点。目前地源竖井下管过程没有专业的下管工具,下管操作不够规范,效率较低。

公告号为CN201610973U,公告日为2010年10月20日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土壤源热泵井下施工专用U型管下管器,包括U型管连接用U头的螺栓杆与U型管下管用连杆顶端的连接套筒两部分组成,其中螺栓杆和连接套筒两者之间不直接连接,而是将下管用连杆的连接套筒套入螺栓杆内。该实用新型可实现快速连接下管,下管就位后又可快速上提连杆,现场操作方便。但是,由于连接套筒与下管用连杆焊接,两者为固定连接,只能专用于U型管的施工,方式单一,灵活性不强。因此,研究出一种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的地源热泵换热器的安装下管器是客观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适用于单U、双U和套管式换热器等各种形式换热器的垂直竖井下管施工,实用方便、灵活性较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包括接头和若干连接杆,连接杆的长度为1.5~2m,连接杆之间通过丝扣连接,连接杆一端设有外丝,连接杆另一端设有与外丝相配套的内丝,接头与连接杆通过丝扣连接,接头包括连接环和杆状本体,连接环焊接于杆状本体顶端,连接环内设有与外丝相配套的内丝。

优选地,所述杆状本体为中空套筒结构,使下管器接头整体呈现“套筒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杆状本体底端设有副接头,副接头与杆状本体丝扣连接,杆状本体底端设有内丝,副接头顶端设有与内丝相配套的外丝。

优选地,所述副接头的纵截面为倒“Y”型,采用这样的结构,使下管器接头整体呈现“单Y式”结构,适用于换热器为单U型套管式时的下管施工操作,将换热器对应的连接部分套接于副接头外部。

优选地,所述副接头的纵截面为倒置的双“Y”型,采用这样的结构,使下管器接头整体呈现“双Y式”结构,适用于换热器为双U型套管式时的下管施工操作,将换热器对应的连接部分套接于副接头外部。

优选地,所述副接头的横截面为十字型,采用这样的结构,使下管器接头整体呈现“十字式”结构,使用时,将换热器对应的连接部分与副接头连接,下管时推动连接杆即可对换热器施加向下的力,并推动换热器克服土壤源井内水或泥浆的浮力或井壁摩擦力等反向力作用而下行到井底就位,当取出下管器时,换热器可自然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功能多变,可以提供套筒式、顶针式、单Y式、双Y式和十字式共5种形式的下管器接头,使用方便,适应能力强,适用于单U、双U和套管式换热器等各种形式换热器的垂直竖井下管施工,实际操作中还可配合相应的支撑装置和卷扬设备,提高地源热泵施工竖井内的下管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中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中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中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中实施例3的接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中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中实施例4的接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中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中实施例5的接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连接杆1、接头2、外丝3、内丝4、连接环5、杆状本体6、副接头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进行换热器的垂直竖井下管施工时,根据换热器形式不同,选取不同形式的副接头配合接头进行使用。连接杆1与接头2、连接杆1与连接杆1之间均采用丝扣连接,使用过程中根据下管深度,选择多跟连接杆1进行下管。

实施例1

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包括接头2和若干连接杆1,连接杆1之间通过丝扣连接,连接杆1一端设有外丝3,连接杆1另一端设有与外丝3相配套的内丝4,接头2与连接杆1通过丝扣连接,接头2包括连接环5和杆状本体6,连接环5焊接于杆状本体6顶端,连接环5内设有与外丝3相配套的内丝4,连接杆1的长度为2m。采用这样的结构,使下管器呈现“顶针式”结构,使用时,将套筒式换热器顶端连接部分与杆状本体6套接,配合连接杆1即可进行下管操作。

实施例2

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包括接头2和若干连接杆1,连接杆1之间通过丝扣连接,连接杆1的长度为2m,连接杆1一端设有外丝3,连接杆1另一端设有与外丝3相配套的内丝4,接头2与连接杆1通过丝扣连接,接头包括连接环5和杆状本体6,连接环5焊接于杆状本体6顶端,连接环5内设有与外丝3相配套的内丝4,杆状本体6为中空套筒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使下管器接头整体呈现“套筒式”结构,使用时,将换热器对应的连接部分插入杆状本体6内,下管时推动连接杆即可对换热器施加向下的力,并推动换热器克服土壤源井内水或泥浆的浮力或井壁摩擦力等反向力作用而下行到井底就位,当取出下管器时,换热器可自然脱离。

实施例3

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包括接头2和若干连接杆1,连接杆1之间通过丝扣连接,连接杆1的长度为1.5m,连接杆1一端设有外丝3,连接杆1另一端设有与外丝3相配套的内丝4,接头2与连接杆1通过丝扣连接,接头2包括连接环5和杆状本体6,连接环5焊接于杆状本体6顶端,连接环5内设有与外丝3相配套的内丝4,杆状本体为6中空套筒结构。

杆状本体6底端设有副接头7,副接头7与杆状本体6丝扣连接,杆状本体6底端设有内丝4,副接头7顶端设有与内丝4相配套的外丝3,副接头7的纵截面为倒“Y”型。采用这样的结构,使下管器接头整体呈现“单Y式”结构,适用于换热器为单U型套管式时的下管施工操作,将换热器对应的连接部分套接于副接头外部,下管时推动连接杆即可对换热器施加向下的力,并推动换热器克服土壤源井内水或泥浆的浮力或井壁摩擦力等反向力作用而下行到井底就位,当取出下管器时,换热器可自然脱离。

实施例4

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包括接头2和若干连接杆1,连接杆1之间通过丝扣连接,连接杆1的长度为1.5m,连接杆1一端设有外丝3,连接杆2另一端设有与外丝3相配套的内丝4,接头2与连接杆1通过丝扣连接,接头2包括连接环5和杆状本体6,连接环5焊接于杆状本体6顶端,连接环5内设有与外丝3相配套的内丝4,杆状本体6为中空套筒结构。

杆状本体6底端设有副接头7,副接头7与杆状本体6丝扣连接,杆状本体6底端设有内丝4,副接头7顶端设有与内丝4相配套的外丝3,副接头7的纵截面为倒置的双“Y”型。采用这样的结构,使下管器接头整体呈现“双Y式”结构,适用于换热器为双U型套管式时的下管施工操作,将换热器对应的连接部分套接于副接头外部,下管时推动连接杆即可对换热器施加向下的力,并推动换热器克服土壤源井内水或泥浆的浮力或井壁摩擦力等反向力作用而下行到井底就位,当取出下管器时,换热器可自然脱离。

实施例5

一种地源热泵中的下管器,包括接头2和若干连接杆1,连接杆1之间通过丝扣连接,连接杆1的长度为1.8m,连接杆1一端设有外丝3,连接杆1另一端设有与外丝3相配套的内丝4,接头2与连接杆1通过丝扣连接,接头2包括连接环5和杆状本体6,连接环5焊接于杆状本体6顶端,连接环5内设有与外丝3相配套的内丝4,杆状本体为中空套筒结构。

杆状本体6底端设有副接头7,副接头7与杆状本体6丝扣连接,杆状本体6底端设有内丝4,副接头7顶端设有与内丝4相配套的外丝3,副接头7的横截面为十字型。采用这样的结构,使下管器接头整体呈现“十字式”结构,使用时,将换热器对应的连接部分与副接头连接,下管时推动连接杆即可对换热器施加向下的力,并推动换热器克服土壤源井内水或泥浆的浮力或井壁摩擦力等反向力作用而下行到井底就位,当取出下管器时,换热器可自然脱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