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泵与冷却水管之间的减压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9746阅读:8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泵与冷却水管之间的减压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泵与冷却水管之间的减压阀装置。



背景技术:

在塑胶造粒生产中挤出时都要冷却后切粒,现有冷却手段一般都是让挤出料经过冷却水槽冷却。

塑料造粒机是指根据不同用途采用高温熔融、塑化、挤出的过程改变塑料的物理性能,达到对塑料的塑化和成型,将塑料原料制成适合二次加工的颗粒状产品的设备。目前市场上可购的塑料造粒机有多种机型结构,造粒过程的加热、混炼、切粒均可在设备中自动完成,但是目前的造粒机中尽管设有冷却系统,但从其出料口排出的颗粒带有较高的温度,导致落入地面料粒池内的颗粒粘结在一起,使用时还要再次破碎,增加工作量,而且带有一定温度的塑料散发出的气味也影响周围空气质量,对环境造成污染。现有的冷却装置水泵与冷却水管之间没有设有减压装置,导致水压过大,损坏设备,因此,发明一种水泵与冷却水管之间的减压阀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泵与冷却水管之间的减压阀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泵与冷却水管之间的减压阀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进水口,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中间位置安装有调节弹簧,所述调节杆的底部连接有阀芯,所述阀芯的一端设有凸起,所述凸起的表面设有密封橡胶垫,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端盖,所述端盖的内部 与凸起对应的位置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下方设有阻尼泄压阀,所述进水口上安装有第一水压表,所述出水口上安装有第二水压表。

优选的,所述调节杆的一端连接有旋转把手。

优选的,所述调节弹簧处设有进油口。

优选的,所述阻尼泄压阀包括弹簧、减压活动快,所述减压活动快固定连接在弹簧上。

优选的,所述端盖通过螺母与壳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水泵与冷却水管之间的减压阀装置,通过调节弹簧和调节杆的设置,可以很好的进行调节水压,通过第一水压表和第二水压表的设置,可以显示进水口的出水口之间的压力,方便观察水压并且控制水压,通过阻尼泄压阀的设置,当水压变高时,可以进行调节压力,该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有效的减少水泵与冷却水管之间的水压,生产出的料质量更好,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泄压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阀芯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进水口、3出水口、4调节弹簧、5调节杆、6旋转把手、7阀芯、8密封橡胶垫、9第一水压表、10第二水压表、11阻尼泄压阀、111弹簧、112减压活动快、12进油口、13端盖、14凸起、1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 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水泵与冷却水管之间的减压阀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一端设有进水口2,所述壳体1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3,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调节杆5,所述调节杆5的中间位置安装有调节弹簧4,所述调节杆5的底部连接有阀芯7,所述阀芯7的一端设有凸起14,所述凸起14的表面设有密封橡胶垫8,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端盖13,所述端盖13的内部与凸起14对应的位置设有凹槽15,所述凹槽15的下方设有阻尼泄压阀11,所述进水口2上安装有第一水压表9,所述出水口3上安装有第二水压表10。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5的一端连接有旋转把手6。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弹簧4处设有进油口12。

进一步地,所述阻尼泄压阀11包括弹簧111、减压活动快112,所述减压活动快112固定连接在弹簧111上。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13通过螺母与壳体1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第一水压表9和第二水压表10的设置,可以显示进水口2的出水口3之间的压力,方便观察水压并且进行控制水压,通过调节弹簧4和调节杆5的设置,可以很好的进行调节水压,通过阻尼泄压阀11的设置,当水压变高时,可以进行调节压力,该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有效的减少水泵与冷却水管之间的水压,生产出的料质量更好,值得大力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