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压力平衡阀的恒温水龙头主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660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压力平衡阀的恒温水龙头主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卫浴行业,具体为一种含压力平衡阀的恒温水龙头主体结构。



背景技术:

恒温水龙头,是市场上常用的一种热水器淋浴水龙头,其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是:在一个阀体上,安装恒温阀芯和开关阀芯,并设置冷、热水进水口以及恒温水出水口,水塔或公共供水系统中的冷水和热水器中的热水分别从冷、热水进水口流入开关阀芯,经过开关阀芯的控制后分别通过冷、热水通道流入恒温阀芯,冷、热水在恒温阀芯内混合、恒温调节后从恒温水出水口流出;当外接的冷、热水流经开关阀芯时,开关阀芯可以实现水龙头的开启、流量调节及关闭功能。恒温阀芯则由热敏元件控制自动调节冷热水的混合比例,使混合水的出水温度能够自动保持在设定温度。

然而该种恒温水龙头同时受水压的影响,开关阀芯不足以控制冷、热水压力不稳时所带来的水流量的变化,当冷、热水一方停水或水压过大时,从开关阀芯内流出的水量也会是一方过小或过大,进而进入恒温阀芯的冷水与热水的流量比将会超出恒温阀芯恒温调节的能力范围,恒温阀芯的恒温作用就会失效,即无法有效的调节使流出的混合水的温度处于设定的舒适温度,表现为冷、热水供水水压的变化较大时,极易造成所供混合水的水温出现忽冷忽热的骤变波动,特别是沐浴时,使用者立刻感到冰冷或滚烫,会造成身体不适应的感觉,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解决因水压不稳而造成恒温阀芯调温失效、出水不稳的情况的方案,具体地为提供一种含压力平衡阀的恒温水龙头主体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压力平衡阀的恒温水龙头主体结构,包括阀体及安装在阀体内的恒温阀芯、开关阀芯,阀体内设有恒温阀芯腔、开关阀芯腔、冷水进水口、热水进水口、混合水出水口,开关阀芯腔与冷水进水口、热水进水口及恒温阀芯腔分别连通,恒温阀芯腔还与混合水出水口相通,其特征在于,在阀体内还设有平衡阀腔并安装有压力平衡阀,该压力平衡阀包括固定外套、滑动内套,固定外套、滑动内套均呈柱环状,滑动内套安装在固定外套内沿轴向移动,并与固定外套内壁紧密接触;其中固定外套和滑动内套均为不锈钢材质所制。

由此,恒温水龙头主体结构将兼具开关阀芯的开关节流效果、压力平衡阀的防烫防冷自动平衡冷热水压力的效果、恒温阀芯自动调温致恒温出水的效果,用户使用感受更好更安全。同时,压力平衡阀的存在,保障了恒温阀芯始终处于正常的工作环境,不会超过其压力/水量实用范围,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压力平衡阀本身作为常知技术,一般包含有一固定的外套与一滑动的内套,利用冷、热水的水压差,使内套将能于外套内滑移,以此减少高水压端的出水量,即能达到稳定水温的效果。然而现有压力平衡阀的材质一般都是塑料、铜或陶瓷,上述结构或材料制成的压力平衡阀有以下问题:1、铜质材料,在水中容易氧化,造成内套移动卡涩有阻力,也会使压力平衡阀过早老化,使用寿命不长;2、塑料材料长期浸水后,容易发胀、老化,会导致摩擦阻力变大,使压力平衡阀容易失效,使用寿命不长;3、陶瓷材质脆性大,耐冲击能力低、易碎,后期难加工,加工成品率低,产品成本高。受材质的影响,现有压力平衡阀的滑移阻力将逐渐变大,使其调压速度缓慢,若是长时间未使用时,闲置的外套与内套之间容易因为生锈/老化而卡死,导致压力平衡阀耐用性不足。而陶瓷制的压力平衡阀明显造价较高,且易碎,增大了用户的生活成本。

本发明中选用不锈钢材质制得压力平衡阀。不锈钢不易产生腐蚀、点蚀、锈蚀或磨损,避免了如铜、塑料易生水垢易老化的缺点,大大延长了压力平衡阀的使用寿命;且不锈钢不易碎,延展性好易加工,其生产成本相较于陶瓷降低了至少1/2,但材料特性上不弱于陶瓷,实用价值更高;另外,不锈钢的热导率较低,相对铜、陶瓷,其更不易传热,置于水龙头阀体内不易因热水流通而使水龙头烫手,安全性能更高。不锈钢材质的外套与内套经抛光处理后表面光洁度非常高,从而减小内套在外套中的滑动阻力,提高平衡调压的精准度;又外套与内套之间的间隙不大于2丝,为紧密接触状态,水流基本不会从外套与内滑套之间窜水,又因其硬度很高,可将落入其间的细小沙石随内套的滑动而磨碎,保证了内套滑动过程的顺畅。以不锈钢为材质的压力平衡阀具有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高、生产成本低、内套滑移顺畅不易卡涩等优点,可减少用户换装次数,节约生活成本。

优选的,压力平衡阀设于恒温阀芯与开关阀芯之间,使用时冷、热水从开关阀芯流出分别进入压力平衡阀再分别进入恒温阀芯。如此,先由开关阀芯对水压进行初调,再由压力平衡阀对水压微调,以达到稳定的冷热水流量比,为后期恒温阀芯的温度精调提供基础。同时,压力平衡阀设于恒温阀芯与开关阀芯之间,可避免不用水时压力平衡阀常时间浸在水里,影响其使用寿命。

具体地,滑动内套内设隔水板,其将滑动内套的内腔隔离成两部分,分别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固定外套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出水口与第二出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滑动内套的外壁上设有分别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内套第一进水口和内套第二进水口,固定外套的外壁上设有对应内套第一进水口和内套第二进水口的外套第一进水口和外套第二进水口;固定外套的外壁上还设有若干个用于容置密封圈一的密封凹槽一,其分列在外套第一进水口和外套第二进水口的两侧,密封凹槽一内均套装有密封圈一。

优选的,滑动内套的外壁包括环绕第一腔室的内套第一外壁、环绕第二腔室的内套第二外壁、环绕隔水板的内套中外壁,其中内套第一外壁与内套中外壁之间的空位为内套第一进水口,内套第一外壁与内套中外壁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筋连接,同理,内套第二外壁与内套中外壁之间的空位为内套第二进水口,并通过第二连接筋连接,第一、二连接筋相对于滑动内套的外壁向内凹陷,不直接与固定外套的内壁接触。

如此,仅内套第一外壁、内套第二外壁和内套中外壁与固定外套的内壁紧密接触,这样将能降低滑动内套与固定外套间的摩擦接触面积与摩擦阻力,让滑动内套能在固定外套内因冷、热水水压的些微变化就产生平移,以达滑动内套灵敏度更佳的功效。

优选的,固定外套的第一出水口还安装有可拆装的塞盖,其中塞盖的塞盖外段设有塞盖安装部及安装外螺纹,塞盖中段设置出水缺口,塞盖内段呈圆柱环状,与固定外套的第一出水口固定连接,塞盖内段的内腔分别与第一出水口、出水缺口相通。如此,压力平衡阀包括塞盖作为一个整体可插装入平衡阀腔内,塞盖与平衡阀腔端口螺接固定,同时起到对固定外套进行固定的作用,如此方便压力平衡阀的安装,与现有压力平衡阀相比,无需再在压力平衡阀的外部再设一用以固定固定外套的外壳,如此简化平衡阀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热水进水口与恒温阀芯腔呈直通型连通腔,其间通过一隔水塞将热水进水口与恒温阀芯腔的出水口隔开。相较于直接在阀体内用流道隔离热水进水口与恒温阀芯腔,直通腔更加方便,如此可简化阀体的铸造工艺。

进一步的,冷水进水口与开关阀芯腔呈直通型连通腔,阀体内在冷水进水口与开关阀芯之间还设有一导流器,其上设有冷水进水流道、热水进水流道、冷水出水流道和热水出水流道,冷水进水流道两端分别与冷水通道一及开关阀芯上的冷水进水孔相连通,热水进水流道两端分别与热水通道一及开关阀芯上的热水进水孔相连通,冷水出水流道两端分别与冷水通道二及开关阀芯上的冷水出水孔相连通,热水出水流道两端分别与热水通道二及开关阀芯上的热水出水孔相连通;其中冷水通道一是为冷水进水口至冷水进水流道之间的水流通道,热水通道一是为热水进水口至热水进水流道之间的水流通道,冷水通道二是为冷水出水流道至压力平衡阀的外套第一进水口之间的水流通道,热水通道二是为热水出水流道至压力平衡阀的外套第二进水口之间的水流通道。

同上,直通腔的铸造工艺更加简单。本发明中在开关阀芯后方加设了导流器,作为中间过渡导流装置,开关阀芯腔则无需在如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201220231053.0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阀体一体式结构的双开关恒温阀)开关阀芯腔底部设置一立体的腔底,该腔底上设有与开关阀芯底座上的冷、热水进、出水孔相对应的冷、热进水孔和冷、热出水孔,腔底的各水孔再与各冷、热水通道相通。该腔底的设置无疑会增加阀体的加工难度,且需要各冷、热水通道密集的汇拢于腔底处,使阀体的铸造更加不易。

本发明中的导流器可使各冷、热水通道相对分散流通,且无需设置开关阀芯腔腔底,使阀体的铸造工艺更加简单,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的,导流器呈柱状,其顶面与底面分别与开关阀芯、阀体定位连接;导流器在中心轴线方向不同截面上共设有多个缺口,以恒温阀芯在左、开关阀芯在右、且控制花键均朝前为计,缺口自前而后分别为朝左的第一缺口、同一截面上朝左的第二缺口一和朝右的第二缺口二、朝上的第三缺口;其中第三缺口与热水进水流道相通,第二缺口一与热水通道二相对,第二缺口一与第二缺口二之间相通,第一缺口与冷水通道二相对。

缺口将导流器分为四层,自前而后分别为第一层体、第二层体、第三层体、第四层体,第一层体与第二层体之间的实体部分为第一连接部,第二层体与第三层体之间的实体部分为第二连接部,第三层体与第四层体之间的实体部分为第三连接部;其中第一层体的顶面与第一缺口之间设有贯穿第一层体的通孔,作为冷水出水流道;第一层体的顶面与第二缺口二之间设有依次贯穿第一层体、第一连接部、第二层体的通孔,作为热水出水流道一,第二连接部的中部设有左右方向的贯穿通孔,作为热水出水流道二,热水出水流道一与热水出水流道二构成整个热水出水流道;第一层体的顶面与第三缺口之间设有依次贯穿第一层体、第一连接部、第二层体、第二连接部、第三层体的通孔,作为热水进水流道;第一层体的顶面与第四层体的底面之间设有依次贯穿第一层体、第一连接部、第二层体、第二连接部、第三层体、第三连接部、第四层体的通孔,作为冷水进水流道。

导流器上开设多个横、纵缺口,设计新颖,节省材料,将其上的各条冷、热水流道进出口分层次的隔离起来,使各流道独立流通,以达到分别导流的目的。

进一步的,阀体上的恒温阀芯腔、开关阀芯腔和平衡阀腔相互平行设置,且三者的中心轴线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如此,阀体的结构较为扁平,整体简洁美观,使本发明中的水龙头主体结构可拥有置物功能,只需在水龙头主体结构外部安装一平整外壳,就可成为具有较宽的置物空间的水龙头,空间应用更为合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在阀体内设置压力平衡阀,解决因水压不稳而造成恒温阀芯调温失效、出水不稳的情况,同时解决了冷、热水一方突然停水或压力过大时,造成用户使用不适,甚至出现烫伤等安全问题,使后续水龙头兼具开关阀芯的开关节流效果、压力平衡阀的防烫防冷自动平衡冷热水压力的效果、恒温阀芯自动调温致恒温出水的效果,用户使用感受更好更安全。

2、以不锈钢为材质的压力平衡阀具有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高、生产成本低、内套滑移顺畅不易卡涩等优点,可减少用户换装次数,节约生活成本。

3、阀体结构上,热水进水口与恒温阀芯腔之间及冷水进水口与开关阀芯腔之间均为直通型连通腔,在开关阀芯后方加设导流器,使阀体上各冷、热水通道相对分散流通,导流器上开设多个横、纵缺口,设计新颖,节省材料,将其上的各条冷、热水流道进出口分层次的隔离起来,使各流道独立流通,以达到分别导流的目的,从而无需设置开关阀芯腔腔底。阀体整体结构简单,从而简化阀体的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4、本发明中的水龙头主体结构还可兼具置物功能,空间运用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所提供恒温水龙头主体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所提供恒温水龙头主体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所提供恒温水龙头主体结构的水流效果图。

图4是本实施例所提供阀体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所提供阀体的另一角度剖视图。

图6是本实施例所提供压力平衡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所提供压力平衡阀组装后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施例中滑动内套的立体图及剖视图。

图9是本实施例中固定外套的立体图及剖视图。

图10是本实施例所提供导流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中b-b截面的剖视图。

图中,1、阀体;11、冷水进水口;111、冷水通道一;112、冷水通道二;113、冷水通道三;12、热水进水口;121、热水通道一;122、热水通道二;123、热水通道三;13、混合水出水口;130、恒温出水腔;131、混合水通道;13-1、上出水口;13-2、下出水口;13-3、侧出水口;

2、恒温阀芯;20、恒温阀芯腔;21、隔水塞;

3、开关阀芯;30、开关阀芯腔;

4、压力平衡阀;40、平衡阀腔;41、固定外套;411、第一出水口;412、第二出水口;4121、限位槽;413、外套第一进水口;414、外套第二进水口;415、密封凹槽;42、滑动内套;420、隔水板;4200、内套中外壁;421、第一腔室;4210、内套第一外壁;422、第二腔室;4220、内套第二外壁;423、内套第一进水口;424、内套第二进水口;425、第一连接筋;426、第二连接筋;43、密封圈;44、塞盖;441、塞盖外段;4411、塞盖安装部;4412、安装外螺纹;442、塞盖中段;4421、出水缺口;443、塞盖内段;4431、塞盖相抵面;45、限位环;

5、导流器;5-1、第一层体;5-2、第二层体;5-3、第三层体;5-4、第四层体;5-5、第一连接部;5-6、第二连接部;5-7、第三连接部;5-8、密封凹槽二;5-9、密封圈二;

51、冷水进水流道;52、热水进水流道;53、冷水出水流道;54、热水出水流道;510、第一缺口;521、第二缺口一;522、第二缺口二;530、第三缺口;

6、分水器;61、分水阀;62、分水连接件;63、分水阀块;64、侧出水管;

7、管道连接件;71、冷水连接件;72、热水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恒温水龙头主体结构,包括阀体1及安装在阀体内的恒温阀芯2、开关阀芯3,阀体1内设有恒温阀芯腔20、开关阀芯腔30、冷水进水口11、热水进水口12、混合水出水口13,冷水进水口11、热水进水口12外分别安装有冷水连接件71、热水连接件72;开关阀芯腔30与冷水进水口11、热水进水口12及恒温阀芯腔20分别连通,恒温阀芯腔20还与混合水出水口13相通,在阀体1内还设有平衡阀腔40并安装有压力平衡阀4,压力平衡阀4设于恒温阀芯2与开关阀芯3之间,使用时冷、热水从开关阀芯3流出分别进入压力平衡阀4再分别进入恒温阀芯2。阀体1上的恒温阀芯腔20、开关阀芯腔30和平衡阀腔40相互平行设置,且三者的中心轴线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具体使用时可在主体结构外安装外壳,使水龙头具有置物功能。

本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混合水出水口13处还设有轴线垂直于阀体1的恒温出水腔130,出水腔130内安装有分水器6,其中分水器6自上而下包括带上出水口13-1和分水器把手的分水阀芯61、用于分水器6安装的分水连接座62、带下出水通道与侧出水通道的分水阀块63,分水阀芯61与分水阀块63联动密封连接。分水阀块63的下出水通道与阀体的下出水口13-2相通,侧出水通道与阀体的侧出水口13-3相通,阀体的侧出水口13-3处还安装有侧出水管64。由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水龙头本体结构具有三路出水的效果,使用选择性更大。

如图6-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压力平衡阀,包括固定外套41、滑动内套42,固定外套41、滑动内套42均呈柱环状,滑动内套42安装在固定外套41内沿轴向移动,并与固定外套41内壁紧密接触;所述固定外套41和滑动内套42均为不锈钢材质所制。与现有压力平衡阀相比,无需再在压力平衡阀的外部再设一外壳,安装方便、插入即可,如此简化平衡阀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滑动内套42内设隔水板420,其将滑动内套42的内腔隔离成两部分,分别为第一腔室421和第二腔室422,固定外套41的两端口分别为第一出水口411与第二出水口412,第一出水口411和第二出水口412分别与第一腔室421和第二腔室422连通;滑动内套42的外壁上设有分别连通第一腔室421和第二腔室422的内套第一进水口423和内套第二进水口424,固定外套41的外壁上设有对应内套第一进水口423和内套第二进水口424的外套第一进水口413和外套第二进水口414。

具体地,固定外套41呈锥柱环状,固定外套41的轴截面呈梯形,其中第一出水口411的外径d1大于第二出水口12的外径d2。固定外套41的轴截面呈梯形,安装时可直接插装入阀体1的平衡阀腔40内,梯形结构使固定外套41由前向后(此处前后方向是指朝向阀体1的平衡阀腔40底部的方向为后,相对的为朝前)逐渐缩小,对应的平衡阀腔40由后向前呈扩口状,如此,固定外套41塞装时能减少固定外套41上套装的密封圈一43与平衡阀腔40内壁的刮蹭,避免密封圈一43随着固定外套41的塞装出现移位现象,导致隔水效果失效。

滑动内套42呈圆柱环状,在固定外套41内因水压的变化来回移动。固定外套41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容置密封圈一43的密封凹槽一415,其分列在外套第一进水口413和外套第二进水口414的两侧,本实施例中固定外套41上仅设3个密封凹槽一415,外套第一进水口413和外套第二进水口414之间的密封凹槽一415合而为一,如此简化固定外套41的加工难度,但具体生产设计中,不仅限于3个密封凹槽一415。密封凹槽一415内还均套装有密封圈一43。

滑动内套42的外壁包括环绕第一腔室421的内套第一外壁4210、环绕第二腔室422的内套第二外壁4220、环绕隔水板420的内套中外壁4200,其中内套第一外壁4210与内套中外壁4200之间的空位为内套第一进水口421,内套第一外壁4210与内套中外壁420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筋425连接,同理,内套第二外壁4220与内套中外壁4200之间的空位为内套第二进水口422,并通过第二连接筋426连接,第一、二连接筋425、426相对滑动内套42的外壁向内凹陷,结合图7、图8所示,不直接与固定外套41的内壁接触。

为了方便安装及限制滑动内套42的移动范围,固定外套41的第一出水口411还安装有可拆装的塞盖44,其中塞盖44的塞盖外段441设有塞盖安装部4411及安装外螺纹4412,塞盖安装部4411为内凹的六角孔槽,也可为十字或梅花或四角等孔型,易于工具施力安装即可;塞盖外段441还套装有防漏水的密封圈一43;塞盖中段442设置出水缺口4421,塞盖内段443呈圆柱环状,与固定外套41的第一出水口411固定连接,可为螺接或卡接,塞盖内段443的内腔分别与第一出水口411、出水缺口4421相通。固定外套1的第二出水口412处还安装有限位环45,第二出水口412的端部设有内凹的用于容置限位环45的限位槽4121。滑动内套42在塞盖内段443的塞盖相抵面4431与限位环45之间移动,避免滑动内套42因水压突然增大而冲出固定外套41,造成平衡阀失效。塞盖44和限位环45可选用铜制作,节约成本。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压力平衡阀4,在组装时,塞盖44的塞盖内段443与固定外套41的第一出水口411的内腔段螺接固定,滑动内套42塞装入固定外套41内,限位环45抵装入第二出水口412的限位槽4121内,各密封凹槽一415内套装密封圈一43。具体与阀体1安装时,将上述压力平衡阀4直接插装入平衡阀腔40内,工具插入塞盖安装部411将压力平衡阀4整体旋接固定在平衡阀腔40内。

压力平衡阀具体使用时,本压力平衡阀40能控制冷、热水的流量大小,进而混合冷、热水进行使用,如冷水依次进入外套第一进水口413、内套第一进水口423、第一腔室421,至第一出水口411流出固定外套41,由塞盖44的出水缺口4421引出;热水则依次进入外套第二进水口414、内套第二进水口424、第二腔室422,至第二出水口412流出固定外套41,由限位环45的中孔引出。当冷、热水一端供水不正常时,其滑动内套42即能发挥作用,当热水端的水流变小或断水时,该第二腔室422的水压会骤减或消失,而第一腔室421端就会具有较大的水压,并由水压施力于滑动内套42的隔水板420处,让滑动内套42滑向流量异常的第二腔室422方向,使第一腔室421的内套第一进水口423与外套第一进水口413的重合流道变小,以令冷水流量变小,即能达到稳定水压水温的目的。

如图3、4、5所示,热水进水口12与恒温阀芯腔20呈直通型连通腔,其间通过一隔水塞21将热水进水口12与恒温阀芯腔20的出水口隔开。冷水进水口11与开关阀芯腔30之间同样呈直通型连通腔。阀体内设有多条冷、热水通道用于各腔体之间的流通。

阀体内在冷水进水口11与开关阀芯3之间还设有一导流器5,如图9-12所示,其上设有冷水进水流道51、热水进水流道52、冷水出水流道53和热水出水流道54,冷水进水流道51两端分别与冷水通道一111及开关阀芯3上的冷水进水孔相连通,热水进水流道52两端分别与热水通道一121及开关阀芯3上的热水进水孔相连通,冷水出水流道53两端分别与冷水通道二112及开关阀芯3上的冷水出水孔相连通,热水出水流道54两端分别与热水通道二122及开关阀芯3上的热水出水孔相连通;其中冷水通道一111是为冷水进水口11至冷水进水流道51之间的水流通道,热水通道一121是为热水进水口12至热水进水流道121之间的水流通道,冷水通道二112是为冷水出水流道53至压力平衡阀4的外套第一进水口413之间的水流通道,热水通道二122是为热水出水流道54至压力平衡阀4的外套第二进水口414之间的水流通道。另外,压力平衡阀4的第一出水口411与恒温阀芯的冷水进水口通过冷水通道三113相通连,压力平衡阀4的第二出水口412与恒温阀芯的热水进水口通过热水通道三123相通连。

导流器5呈锥柱状,同样是为了利于插装,其顶面与底面分别与开关阀芯3、阀体1定位连接,具体地是通过定位柱或定位销卡位安装,对应的导流器5上设有若干个定位槽,与定位柱或定位销配合使导流器位置固定。

导流器5在中心轴线方向不同截面上共设有多个缺口,缺口均为弓形缺口,以恒温阀芯2在左、开关阀芯3在右、且控制花键均朝前为计,如图3所示,缺口自前而后分别为朝左的第一缺口510、同一截面上朝左的第二缺口一521和朝右的第二缺口二522、朝上的第三缺口530;其中第三缺口530与热水进水流道121相通,第二缺口一521与热水通道二122相对,第二缺口一521与第二缺口二522之间相通,第一缺口510与冷水通道二112相对。

缺口将导流器5分为四层,自前而后分别为第一层体5-1、第二层体5-2、第三层体5-3、第四层体5-4,第一层体5-1与第二层体5-2之间的实体部分为第一连接部5-5,第二层体5-2与第三层体5-3之间的实体部分为第二连接部5-6,第三层体5-3与第四层体5-4之间的实体部分为第三连接部5-7;其中第一层体5-1的顶面与第一缺口510之间设有贯穿第一层体5-1的通孔,作为冷水出水流道53;第一层体5-1的顶面与第二缺口二522之间设有依次贯穿第一层体5-1、第一连接部5-5、第二层体5-2的通孔,作为热水出水流道一541,第二连接部5-6的中部设有左右方向的贯穿通孔,作为热水出水流道二542,热水出水流道一541与热水出水流道二542构成整个热水出水流道54;第一层体5-1的顶面与第三缺口530之间设有依次贯穿第一层体5-1、第一连接部5-5、第二层体5-2、第二连接部5-6、第三层体5-3的通孔,作为热水进水流道52;第一层体5-1的顶面与第四层体5-4的底面之间设有依次贯穿第一层体5-1、第一连接部5-5、第二层体5-2、第二连接部5-6、第三层体5-3、第三连接部5-7、第四层体5-4的通孔,作为冷水进水流道51。每一层体的外周壁上均设有密封凹槽二5-8,并套装有密封圈二5-9,密封圈二5-9用于将每一层体之间隔离开来。

导流器5上开设的多个横、纵缺口,将其上的各条冷、热水流道进出口分层次的隔离起来,使各流道独立流通,从而达到分别导流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水流过程为:结合图3、4、7-9所示,冷水从冷水进水口11进入,沿冷水通道一111进入导流器5的冷水进水流道51(图3中右侧短虚线通道所示)至开关阀芯3内,再由开关阀芯3控制流量从冷水出水流道53流出,沿冷水通道二112进入压力平衡阀4的外套第一进水口413至第一腔室421,经压力平衡阀4内的滑动内套2调整压力流量,从第一出水口411流出,沿冷水通道三113进入恒温阀芯2内;热水与冷水流通过程相似,具体地为,热水从热水进水口12进入,沿热水通道一121进入导流器5的热水进水流道52(图3中右侧长虚线通道所示)至开关阀芯3内,再由开关阀芯3控制流量从热水出水流道54流出,沿热水通道二122进入压力平衡阀4的外套第二进水口414至第二腔室422,经压力平衡阀4内的滑动内套2调整压力流量,从第二出水口412流出,沿热水通道三123进入恒温阀芯2内;冷、热水在恒温阀芯2内混合,由热敏元件自动调控调节冷热水的混合比例,使混合水的出水温度设定温度从恒温阀芯2的出水口出水。混合水沿混合水通道131至混合水出水口13,进入恒温出水腔130中的分水器6,由分水阀芯61控制出水角度,选择上路出水或下路出水或侧路出水。

由开关阀芯3控制冷、热进水量,从而控制混合水出水的开关情况,压力平衡阀4与恒温阀芯2分别自动控制水压与水温,保证水龙头的恒温出水效果。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