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0034发布日期:2019-05-17 22:13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动力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输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可朝至少两个不同方向传输动力的动力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飞上天空不仅是人类的梦想,也是一种极有效率的交通模式,具有快速到达目的地的效能,因此,可移除了因空间而对人所造成的隔阂,所以,飞行不仅是具有娱乐及商务性质,对于其它应用更有极大的需求。

对于固定翼飞行器而言,固然可以搭载大量人员及货物,但是这类载具需要很长的跑道以及大量相关的起降设备,因此只局限于机场起降,为克服此项限制,另外发展出旋翼飞行器,例如直升机,可以在小面积的范围垂直起降。但是,即使是可以垂直起降的旋翼飞行器,仍要设置相当面积的停机坪,并不能像地面的车辆随地上、下载客,且在密集建筑物的大都会中,直升机仍然难进入狭窄巷道及普通楼顶。

因此,目前已有研发团队着手研发单人垂直升降飞行器,可以在建筑物密集而空间狭窄的都会区使用,目前已知的单人垂直升降飞行器有的使用单一螺旋桨,而为了得到较大的推力,也可以设置多个螺旋桨,一般而言有双螺旋桨及四螺旋桨等不同的型式。然而,单人垂直升降飞行器的体积是相当有限的,如果设置多个螺旋桨,必然不可能如固定翼飞行器一样,每个螺旋桨均配置个别的引擎,而是希望使用一个引擎同时驱动多个螺旋桨,因此引擎的动力如何分配传输至每个螺旋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输系统,设置多个动力分配传输装置,将动力源的动力平均地分配输送至多个负载。而应用至轻量飞行载具,例如单人飞行器,可以将引擎的动力利用动力齿轮盒平均地分配输送至多个螺旋桨而产生推力。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动力传输系统的一实施例包括动力源、第一动力传输分配装置、第一负载以及第二负载。动力源具有动力输出端,用以输出动力,第一动力传输分配装置具有第一动力输入端、第一动力传送端以及第二动力传送端,第一动力输入端耦接于动力源的动力输出端,动力自动力输出端输入第一动力输入端后,分成第一传输动力以及第二传输动力,第一传输动力传送至第一动力传送端,第二传输动力传送至第二动力传送端,第一负载耦接于第一动力传送端,第一传输动力输入第一负载,第二负载耦接于第一动力传送端,第二传输动力输入第二负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动力传输系统还包括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具有第二动力输入端、第三动力传送端以及第四动力传送端,第二动力输入端耦接于第一动力传送端,第三动力传送端耦接于第一负载,第一传输动力自第一动力传送端输入第二动力输入端,并经由第三动力传送端驱动第一负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动力传输系统还包括第三动力传输分配装置,具有第三动力输入端、第五动力传送端以及第六动力传送端,第三动力输入端耦接于第二动力传送端,第五动力传送端耦接于第二负载,第二传输动力自第二动力传送端输入第三动力输入端,并经由第五动力传送端驱动第二负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动力传输系统还包括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以及第三负载,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具有第二动力输入端、第三动力传送端以及第四动力传送端,第二动力输入端耦接于第一动力传送端,第三动力传送端耦接于第一负载,第三负载耦接于第四动力传送端,第一传输动力自第一动力传送端输入第二动力输入端后,分成第三传输动力以及第四传输动力,第三传输动力经由第三动力传送端传送至第一负载,第四传输动力经由第四动力传送端传送至第三负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动力传输系统还包括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以及第三负载,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具有第二动力输入端、第三动力传送端以及第四动力传送端,第二动力输入端耦接于第一动力传送端,第三动力传送端耦接于第一负载,第三负载耦接于第四动力传送端,第一传输动力自第一动力传送端输入第二动力输入端后,分成第三传输动力以及第四传输动力,第三传输动力经由第三动力传送端传送至第一负载,第四传输动力经由第四动力传送端传送至第三负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动力传输系统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及第三传动轴,所述动力为扭力,动力输出端与第一动力输入端之间是以第一传动轴连结,第一动力传送端是经由第二传动轴耦接于第一负载,第二动力传送端是经由第三传动轴耦接于第二负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动力源包括引擎,第一动力传输分配装置包括第一动力齿轮盒,第一动力齿轮盒包括第一伞齿轮、第二伞齿轮以及第三伞齿轮,第一伞齿轮啮合于第二伞齿轮与第三伞齿轮,第一伞齿连接于第一传动轴,第二伞齿轮连接于第二传动轴且第三伞齿轮连接于第三传动轴。

本发明的动力传输系统藉由使用第一动力传输分配装置可以将动力源的动力朝两个不同的方向传输,而朝一方向传输的动力可以再利用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或第三动力传输分配装置分别朝另外两个不同的方向传输至两个不同的负载上,如此一个动力源的动力可以传输至多个负载。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动力传输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请参阅图1,其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动力传输系统。本实施例的动力传输系统100包括动力源10、第一动力传输分配装置20、第一负载30以及第二负载40。动力源10具有动力输出端12,用以输出动力f,第一动力传输分配装置20具有第一动力输入端22、第一动力传送端24以及第二动力传送端26,第一动力输入端22耦接于动力源10的动力输出端12,动力f自动力输出端输入12输入至第一动力输入端22后,分成第一传输动力f1以及第二传输动力f2,第一传输动力f1传送至第一动力传送端24,第二传输动力f2传送至第二动力传送端26,第一负载30耦接于第一动力传送端24,第一传输动力f1自第一动力传送端24输入第一负载30,第二负载40耦接于第二动力传送端26,第二传输动力f2自第二动力传送端26输入第二负载40,在本实施例中,动力f输入第一动力输入端22的传输方向是垂直于第一传输动力f1以及第二传输动力f2的传输方向,且第一传输动力f1的传输方向与第二传输动力f2的传输方向是相反的。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源10包括引擎110,引擎110输出的动力f为扭力,动力传输系统100例如还包括第一传动轴l1、第二传动轴l2及第三传动轴l3。动力输出端12与第一动力输入端22之间可以第一传动轴l1连结,第一动力传送端24可经由第二传动轴l2耦接于第一负载30,第二动力传送端26可经由第三传动轴l3耦接于第二负载40,第一动力传输分配装置20例如包括第一动力齿轮盒120,第一动力齿轮盒120包括第一伞齿轮122、第二伞齿轮124、第三伞齿轮126以及一第四伞齿轮128,第一伞齿轮122啮合于第二伞齿轮124与第三伞齿轮126,第四伞齿轮128与第一伞齿轮122相对设置而且也啮合于第二伞齿轮124与第三伞齿轮126,第一伞齿122连接于第一传动轴l1,第二伞齿轮124连接于第二传动轴l2且第三伞齿轮126连接于第三传动轴l3,而第四伞齿轮128例如是一个惰轮,以平衡第二伞齿轮124与第三伞齿轮126的转动,藉此引擎110产生的扭力自动力输出端12(输出轴)经由第一传动轴l1传输至第一动力齿轮盒120的第一伞齿轮122的输入轴(第一动力输入端22),藉此使第一伞齿轮122旋转并使第二伞齿轮124与第三伞齿轮126随之旋转,而将动力分成第一传输动力f1以及第二传输动力f2,并分别自第二伞齿轮124的输出轴(第一动力传送端24)与第三伞齿轮126的输出轴(第二动力传送端26)经由第二传动轴l2与第三传动轴l3传输至第一负载30及第二负载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负载30是螺旋桨,第二负载40也是螺旋桨。

另外,在传输距离较长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送端24除了第二传动轴l2之外,还可更增加第四传动轴l4耦接于第一负载30,第二传动轴l2与第四传动轴l4之间以第一轴连结件c1连接,第二动力传送端26除了第三传动轴l3之外,还可更增加第五传动轴l5耦接于第二负载40,第三传动轴l3与第五传动轴l5之间以第二轴连结件c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连结件c1可以是联轴器,第二轴连结件c2可以是联轴器。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轴连结件c1可以是万向接头,第二轴连结件c2可以是万向接头。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传输系统100还可包括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50,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50具有第二动力输入端52、第三动力传送端54以及第四动力传送端56,第二动力输入端52耦接于第一动力传送端24,第三动力传送端54耦接于第一负载30,第一传输动力f1自第一动力传送端24输入第二动力输入端52,并经由第三动力传送端54传输至第一负载3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50设置于第四传动轴l4与第一负载30之间,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50例如包括第二动力齿轮盒150,第二动力齿轮盒150包括多数个伞齿轮,第二动力齿轮盒150的结构可以是与第一动力齿轮盒120相同的结构或者是不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四传动轴l4连接于第二动力齿轮盒150的伞齿轮的输入轴,藉由这些伞齿轮啮合传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动力f1输入第二动力输入端52的传输方向是垂直于第三动力传送端54以及第四动力传送端56的动力传输方向,且第三动力传送端54的动力传输方向与第四动力传送端56的动力传输方向相反,第三动力传送端54的动力传输方向与动力输入第一动力输入端12的传输方向相同。如此,第一传输动力f1输入第二动力齿轮盒150后,经由第二动力齿轮盒150传输至第一负载30,即驱动螺旋桨转动,产生推力。

同样地,动力传输系统100还可包括第三动力传输分配装置60,第三动力传输分配装置60具有第三动力输入端62、第五动力传送端64以及第六动力传送端66,第三动力输入端62耦接于第二动力传送端64,第五动力传送端66耦接于第二负载40,第二传输动力f2自第二动力传送端26输入第三动力输入端62,并经由第五动力传送端64驱动第二负载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动力传输分配装置60设置于第五传动轴l5与第二负载40之间,第三动力传输分配装置60包括第三动力齿轮盒160,第三动力齿轮盒160包括多数个伞齿轮,第三动力齿轮盒160的结构可以是与第一动力齿轮盒120相同的结构或者是不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五传动轴l5连接于第三动力齿轮盒160的伞齿轮的输入轴,藉由这些伞齿轮啮合传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输动力f2输入第三动力输入端62的传输方向是垂直于第五动力传送端64以及第六动力传送端66的动力传输方向,且第五动力传送端64的动力传输方向与第六动力传送端66的动力传输方向相反,第五动力传送端64的动力传输方向与动力输入第一动力输入端12的传输方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传输系统100还可包括第三负载70,第三负载70耦接于第四动力传送端56,第一传输动力f1自第一动力传送端24输入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50的第二动力输入端52后,分成第三传输动力f3以及第四传输动力f4,第三传输动力f3经由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50的第三动力传送端54传送至第一负载30,第四传输动力f4经由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50的第四动力传送端56传送至第三负载7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负载70是螺旋桨,而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50则如上所述为动力齿轮盒。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传输系统100还可包括第一变速装置80,第一变速装置80耦接第四动力传送端56以及第三负载70,第四传输动力f4经由第四动力传送端56传送并通过第一变速装置80后至第三负载7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变速装置80包括行星齿轮系,藉由行星齿轮系可以变更第四动力传送端56(动力齿轮盒的伞齿轮的输出轴)的转速,而使第三负载70的转速与第一负载30的转速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变速装置80为加速装置,使第三负载70的转速为第一负载30的转速的倍数。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传输系统100还可包括第四负载90,第四负载90耦接于第六动力传送端66,第二传输动力f2自第二动力传送端26输入第三动力输入端62后,分成第五传输动力f5以及第六传输动力f6,第五传输动力f5经由第五动力传送端64传送至第二负载40,第六传输动力f6经由第六动力传送端66传送至第四负载90,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负载90是螺旋桨,而第三动力传输分配装置60则如上所述为动力齿轮盒。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传输系统100还可包括第二变速装置170,耦接第六动力传送端66以及第四负载90,第六传输动力f6经由第六动力传送端66传送并通过第二变速装置170后至第四负载9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变速装置170包括行星齿轮系,藉由行星齿轮系可以变更第六动力传送端66(动力齿轮盒的伞齿轮的输出轴)的转速,而使第四负载90的转速与第二负载40的转速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变速装置170为加速装置,使第四负载90的转速为第二负载40的转速的倍数。

本发明的动力传输系统100藉由使用第一动力传输分配装置20(动力齿轮盒120)可以将动力源10(引擎110)的动力朝两个不同的方向传输,而朝一方向传输的动力可以再利用第二动力传输分配装置50或第三动力传输分配装置60分别朝另外两个不同的方向传输至两个不同的负载上,如此一个动力源10的动力可以传输至多个负载。当应用至单人飞行器时,引擎110的动力可以传输至引擎110左右二侧的两具螺旋桨(双螺旋桨机型,不使用第三负载70与第四负载90),或者是引擎110的动力可以传输至引擎110左右二侧的四具螺旋桨(四螺旋桨机型,如本实施例所示),甚至可以应用至具备四个以上的螺旋桨的飞行器。另外,利用第一轴连结件c1与第二轴连结件c2可以增加传动轴的长度,同时由于飞行时会有震动的问题,利用轴连结件连结两个传动轴的结构也比较容易承受震动而不易损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