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以及对接锁定与解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61482发布日期:2018-06-01 06:05阅读:10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以及对接锁定与解锁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结构部件进行组装时往往采用螺钉紧固的方式。目前常用的方式即为当工业部件拼接到一起时,操作人员利用散装螺钉将两块部件锁定。这种方式往往效率较为低下,且工序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工业部件快速安全对接、快速安全锁定与解锁。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所述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用于实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对接锁定,该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包括由五部分组成的锁定单元,分别为:位于第一部件上的永磁环1、台阶孔2、内六角螺钉3和弹垫4;以及位于第二部件上的丝孔5;

设第一部件的靠近第二部件的一侧为前,远离第二部件的一侧为后,其中,所述永磁环1位于第一部件的与第二部件对接面上预置的孔的底部,在永磁环1前方为所述台阶孔2,内六角螺钉3可在台阶孔2内前后移动,且台阶孔2的前孔直径小于后孔直径,内六角螺钉3的螺杆位于前侧,且台阶孔2的前孔长度小于内六角螺钉3的螺杆长度;所述弹垫4套在内六角螺钉3上,且位于内六角螺钉3螺杆后端;所述丝孔5是第二部件的与第一部件对接面上预置的孔,与所述台阶孔2的前孔前端位置对应。

优选地,该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包括多个所述锁定单元。

优选地,该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包括2个所述锁定单元。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所述的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实现的对接锁定与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电动或气动的力矩扳手,穿过永磁环1从后方伸入台阶孔2内,将内六角螺钉3拧入第二部件的丝孔5内,从而实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之间的快速对接;

在进行拆卸时,利用电动或气动的力矩扳手,穿过永磁环1从后方伸入台阶孔2内,将内六角螺钉3拧出第二部件的丝孔5,拆卸后的第一部件变为未拼装状态,内六角螺钉3被永磁环1吸附固定在台阶孔2内部。

优选地,所述力矩扳手为电动力矩扳手。

优选地,所述力矩扳手为气动力矩扳手。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用于工业部件快速安全对接、快速安全锁定与解锁。当两部件需要拼接到一起时,利用力矩扳手将位于梯形通孔内的内六角螺钉拧入另一部件上的丝孔。当两部件不需要拼接时,梯形通孔可以防止螺钉先前滑出,而后方的永磁环可以防止螺钉向后滑出,并且可以吸附螺钉使其不会突出安装表面,以保证安装表面的平整。本发明简化了工业部件的拆装步骤,提高了工业部件的拆装效率;提升了部件的一体化设计,简化了工业现场的复杂度;结构简单,改造成本低,且便于日常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用于实现部件A与部件B之间的对接锁定,该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由5部分组成,分别为:永磁环1;台阶孔2;内六角螺钉3;弹垫4;丝孔5。

其中,设部件A靠近部件B的一侧为前,远离部件B的一侧为后,永磁环1位于部件A的与部件B对接面上预置的孔的底部后方,在永磁环1前方为台阶孔2,内六角螺钉3可在台阶孔2内前后移动,且台阶孔2的前孔直径小于后孔直径,内六角螺钉3的螺杆位于前侧,且台阶孔2的前孔长度小于内六角螺钉3的螺杆长度;弹垫4套在内六角螺钉3上,且位于内六角螺钉3螺杆后端;丝孔5是部件B的与部件A对接面上预置的孔,与所述台阶孔2的前孔前端位置对应。

在部件A与部件B未对接时,后方的永磁环1吸引内六角螺钉3,使其向后收缩回台阶孔2内,以保证部件A与部件B的对接面光滑平整。该台阶孔2能够保证内六角螺钉3在部件收到外力作用或是其他特殊情况不能被永磁环1吸引时,也不会从前方台阶孔2处滑落,同时也起到部件A与部件B对接时的承力的作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所述的工业快速对接锁定结构实现的对接锁定与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部件A与部件B进行对接锁定时,利用电动或气动的力矩扳手,穿过永磁环1从后方伸入台阶孔2内,将3内六角螺钉快速拧入部件B的丝孔5内,从而实现部件A、B之间的快速对接。弹垫4起到防松动效果。

在部件进行拆卸时,利用电动或气动的力矩扳手,穿过永磁环1从后方伸入台阶孔2内,将内六角螺钉3快速拧出部件B的丝孔5,从而完成部件A、B的快速拆卸。拆卸后的部件A随即变为未拼装状态,内六角螺钉3被永磁环1吸附固定在台阶孔2内部。保证部件A的表面平整,避免内六角螺钉3突出造成的安全隐患。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