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阀和可拉挤变形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8438发布日期:2019-07-03 03:3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双向阀和可拉挤变形产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阀以及采用该双向阀的一种可拉挤变形产品。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玩具公仔或模特一般只能呈现出设计好的一种或几种造型,这类公仔或模特或者是由软性塑胶材质制成,或者是由硬性材质制成各个组成部件,最后将各个部件活动连接起来。前者虽然可以接受人们一定范围内的扭动,为公仔或模特提供韧性,但是在很短时间内就会恢复原状。后者(例如:部分模特)由于其手臂、腿、身体和脖颈均为活动可拆卸连接,通过设计的卡扣结构活动连接,因此可实现简单的转动,从而实现多种造型,但是其造型均是由设计者设计好的造型,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部位的扭动或造型。这几种公仔或模特不论是给婴幼儿玩耍还是用作商品的辅助展示,其造型都是由设计者事先设计好的造型,都不能根据用户自己的喜好以及所展示商品的类型随意造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向阀,可实现流体通过同一通道进行双向流通。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采用该双向阀的可拉挤变形产品,该产品可根据用户自己的喜好通过拉挤变形,实现多种造型。

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双向阀,包括:

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上开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围合形成阀室,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分别将阀室和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阀体和/或第二阀体通过变形改变阀室的容积,以使流体通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被吸入阀室或从阀室中被排出;

第一方向阀组件,用于通过第一方向的流体和阻隔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流体;

第二方向阀组件,用于通过第二方向的流体和阻隔第一方向的流体;

状态切换装置,用于切换双向阀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状态切换装置使第三通孔、第一方向阀组件、阀室和第一通孔形成流体通路,在第二状态时,状态切换装置使第二通孔、第二方向阀组件、阀室和第四通孔形成流体通路。

根据第二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可拉挤变形产品,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具有不透气的弹性外套和充填在外套内的颗粒物,所述外套具有开口;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内腔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定位结构;

上述的双向阀,所述双向阀容纳于控制部的内腔中,所述控制部可转动地固定在双向阀的第一阀体的外壳上,双向阀的第二阀体通过外套的开口与外套内部密封连通,使第二阀体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与主体外套内部连通,状态切换装置的外壳上具有与第一定位结构配合的第二定位结构,使状态切换装置与控制部一起转动。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状态切换装置切换双向阀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状态切换装置使第一方向阀组件通过阀室形成流体通路,使流体按照第一方向流动,在第二状态时,状态切换装置使第二方向阀组件和阀室形成流体通路,使流体按照第二方向流动,从而通过同一个阀室实现双向流通。

本发明公开的产品,由于其自身带有双向阀,双向阀与产品的内部连通,通过外力作用能够对产品内部进行充放气,使得放气后的产品能够保持拉挤变形后的形态,充气后又呈现出膨胀形态,因此可增加产品的造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中双向阀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中双向阀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种实施例中双向阀应用于玩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种实施例中玩具被抽气前的示意图;

图6为另一种实施例中玩具被抽气后的示意图;

图7为另一种实施例中玩具被充气后的示意图。

10-第一阀体,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14)-两定位柱,15-第一凹槽,16-第一凸缘;17-第一凸台;

20-第二阀体,21-第三通孔,22-第四通孔,23-密封片;24-第二凸台;

30-阀室;

40-状态切换装置,41-支撑柱,42-第一转盘,43-第二转盘,421-第五通孔,422-第六通孔,(423,424)-两腰形孔,431-第七通孔,432-第八通孔,44-第二定位结构;

51-第一单向阀,52-第三单向阀;

61-第二单向阀,62-第四单向阀;

70-活塞,80-弹簧,100-可拉挤变形产品,110-主体,120-控制部,130-双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3,双向阀130包括第一阀体10、第二阀体20、第一方向阀组件(图中未示出)、第二方向阀组件(图中未示出)和状态切换装置40。

本实施例中,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都是桶状物,其中第一阀体10的桶半径大于和第二阀体20的桶半径,使第一阀体10可以套在第二阀体20的外面,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相互嵌套围合形成阀室30,即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的桶壁和桶底限定阀室的容积,第一阀体10和/或第二阀体20可通过变形改变阀室30的容积。例如,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的桶壁构成密封的滑动副,当第一阀体10相对于第二阀体20被挤压滑动时,阀室30的容积变小,当第一阀体10相对于第二阀体20被拉伸滑动时,阀室30的容积变大。

第一阀体1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第二阀体20上开设有第三通孔21和第四通孔22,例如,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开设在第一阀体10的桶底部,第三通孔21和第四通孔22也开设在第二阀体20的桶底部。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21和第四通孔22分别将阀室30和外界连通,当第一阀体10和/或第二阀体20通过变形改变阀室30的容积时,可使流体通过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21和第四通孔22被吸入阀室30或从阀室30中被排出。

第一方向阀组件包括第一单向阀51和第三单向阀52,第一单向阀51与第一通孔11连通,用于通过第一通孔将阀室30中的流体排出到外界,第三单向阀52与第三通孔21连通,用于通过第三通孔将外界的流体吸入到阀室中。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单向阀51可以设置在阀室30外,第一单向阀51的入口与第一通孔11连通,出口朝向外部。第三单向阀52设置在阀室30内,第三单向阀52的入口与第三通孔21连通,出口朝向阀室30内部。这种方案中,第一方向阀组件限定的流体流通方向是:如图2中箭头所示,流体由阀室30第一侧的外部先后通过第三通孔21和第三单向阀52进入阀室30的内部,然后再从阀室30内部先后通过第一通孔11和第一单向阀51排出到阀室30第二侧的外部。另外,在有的实施例中,第一单向阀51也可以设置在阀室30内,使阀室30内部的流体先通过第一单向阀51再到第一通孔11;第三单向阀52也可以设置在阀室30的外部,使阀室30外部的流体先通过第三单向阀52再通过第三通孔21。

第二方向阀组件包括第二单向阀61和第四单向阀62,第二单向阀61与第二通孔12连通,用于通过第二通孔将外界的流体吸入到阀室30中,第四单向阀62与第四通孔22连通,用于通过第四通孔将阀室30中的流体排出到外界。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单向阀61可以设置在阀室30外,第二单向阀61的入口面向阀室30的外部,出口与第二通孔12连通。第四单向阀62设置在阀室30内,第四单向阀62的入口面向阀室30内部,出口与第四通孔22连通。这种方案中,第二方向阀组件限定的流体流通方向是:如图3中箭头所示,流体由阀室30第二侧的外部先后通过第二单向阀61和第二通孔12进入阀室30的内部,然后再从阀室30内部先后通过第四单向阀62与第四通孔22排出到阀室30第一侧的外部。另外,在有的实施例中,第二单向阀61也可以设置在阀室30内,使阀室30外部的流体先通过第二通孔12再到第二单向阀61;第四单向阀62也可以设置在阀室30的外部,使阀室30内部的流体先通过第四通孔22再通过第四单向阀62。

状态切换装置40用于切换双向阀130处于第一状态或处于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状态切换装置40使第三通孔21、第一方向阀组件、阀室30和第一通孔11形成流体通路;在第二状态时,状态切换装置40使第二通孔12、第二方向阀组件、阀室30和第四通孔22形成流体通路。本实施例中,状态切换装置40包括第一转盘42、第二转盘43和支撑柱41,支撑柱41一端位于阀室30的第二侧外部,另一端穿过第一阀体10的桶底伸入到阀室30内,第一转盘42和第二转盘43分别位于支撑柱41的两端,第一转盘42和第二转盘43可通过支撑柱41联动。

第一转盘42位于阀室30的第二侧外部,第一转盘42包括盘底和相对于盘底竖立的边缘,第一转盘42可转动地扣合在第一阀体10的桶底外侧,第一转盘42和第一阀体10扣合形成的空间中可容纳第一单向阀51和第二单向阀61。第一转盘42上开有第一转盘通孔,在第一状态时,第一转盘42通过转动使第一转盘通孔与第一单向阀51和第一通孔11连通,在第二状态时,第一转盘42通过转动使第一转盘通孔与第二单向阀61和第二通孔12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转盘通孔包括第五通孔421和第六通孔422,在第一状态时,第一转盘42通过转动使第五通孔421与第一单向阀51的出口连通,使第一单向阀51通过第五通孔421与外部连通。在第二状态时,第一转盘42通过转动使第六通孔422与第二单向阀61的入口连通,使第二单向阀61与外部连通。

第二转盘43位于阀室30的内部。第二转盘43包括盘底和相对于盘底竖立的边缘,第二转盘43可转动地扣合在第二阀体20的桶底内侧,第二转盘43和第二阀体20扣合形成的空间中可容纳第三单向阀52和第四单向阀62。第二转盘43上开有第二转盘通孔,在第一状态时,第二转盘43通过转动使第二转盘通孔与第三单向阀52和第三通孔21连通,在第二状态时,第二转盘43通过转动使第二转盘通孔与第四单向阀62和第四通孔22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二转盘通孔包括第七通孔431和第八通孔432,在第一状态时,第七通孔431与第三单向阀52的出口连通,使第三单向阀52通过第七通孔431与阀室30的内部连通。在第二状态时,第八通孔432与第四单向阀62的入口连通,使第四单向阀62通过第八通孔432与阀室30的内部连通。

为了方便控制状态切换装置40的转动,第一转盘42的盘底开设有两腰形孔423、424,第一阀体10的桶底外侧朝向第一转盘42设有两定位柱13、14,两定位柱分别伸入到两腰形孔中。当状态切换装置40转动时,两腰形孔随着转动,而两定位柱不动。当两定位柱卡在两腰形孔的一端时,状态切换装置40转动到第一状态,此时,第一转盘的第五通孔421、第一单向阀51和第一通孔11连通,第二转盘的第七通孔431、第三单向阀52和第三通孔21连通。当两定位柱卡在两腰形孔的另一端时,状态切换装置40转动到第二状态,此时,第一转盘的第六通孔422、第二单向阀61和第二通孔12连通,第二转盘的第八通孔432、第四单向阀62和第四通孔22连通。

双向阀工作时,通过转动第一转盘42和第二转盘43使双向阀130处于第一状态,请参考图2,此时第五通孔421与第一单向阀51的出口连通,第一单向阀51的入口与第一通孔11连通,第七通孔431与第三单向阀52的出口连通,第三单向阀52的入口与第三通孔21连通。当通过外力使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相对远离滑动时,例如拉动第一阀体10和/或第二阀体20,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围合形成的阀室30的容积将变大,阀室30内部的压强变小,使阀室30内部的压强小于外部的压强,内部相对于外部形成负压,该负压使得第三单向阀52打开,使阀室30第一侧外部的流体先后通过第三通孔21、第三单向阀52和第七通孔431进入阀室30的内部,而在此过程中,第一单向阀51处于关断状态。流体流向阀室30内部直至阀室30内外压强一致,此时第三单向阀52也转入关断状态。当通过外力使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相对靠近滑动时,例如压缩第一阀体10和/或第二阀体20,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围合形成的阀室30的容积将变小,阀室30内部的压强变大,使阀室30内部压强大于外部压强,内部相对于外部形成正压,该正压使得第一单向阀51打开,使流体从阀室30内部经第一通孔11、第一单向阀51和第五通孔421流向阀室30第一侧的外部,而此时第三单向阀52处于关断状态。从而将阀室30内部的流体挤压到阀室30第一侧的外部。

通过转动第一转盘42和第二转盘43使双向阀130处于第二状态,请参考图3,此时第六通孔422与第二单向阀61的入口连通,第二单向阀61的出口与第二通孔12连通,第八通孔432与第四单向阀62的入口连通,第四单向阀62的出口与第四通孔22连通。当通过外力使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相对远离滑动时,例如拉动第一阀体10和/或第二阀体20,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围合形成的阀室30的容积将变大,使阀室30内部的压强变小,使阀室30内部相对于外部产生负压,第二单向阀61在该负压作用下将打开,阀室30第二侧外部的流体先后通过第六通孔422、第二单向阀61和第二通孔12进入阀室30的内部,而在此过程中,第四单向阀62处于关断状态。流体流向阀室30内部直至阀室30内外压强一致,此时第二单向阀61也转入关断状态。当通过外力使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相对靠近滑动时,例如压缩第一阀体10和/或第二阀体20,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围合形成的阀室30的容积将变小,使阀室30内部的压强相对于外部变大,使阀室30内部和外部产生正压,第四单向阀62在该正压作用下将打开,流体从阀室30内部经第八通孔432、第四单向阀62和第四通孔22流向阀室30第一侧的外部,而此时第二单向阀61处于关断状态。从而将阀室30内部的流体挤压到阀室30第二侧的外部。

由上分析可知,通过转换双向阀的状态,可将双向阀第一侧外部的流体通过阀室流动到第二侧外部,或将双向阀第二侧外部的流体通过阀室流动到第一侧外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通过弹簧将拉开的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恢复到原位。

请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相靠近的两桶壁之间具有间隙,在间隙中设置有活塞70和弹簧80,活塞70与两桶壁紧密接触,弹簧8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阀体10的桶壁上和第二阀体20的桶壁上。例如第一阀体10的桶壁内侧朝向第二阀体20的桶壁弯折有第一凸台17,第二阀体20的桶壁外侧朝向第一阀体10的桶壁弯折有第二凸台24,第一凸台17和第二凸台24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弹簧8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凸台17和第二凸台24上。当通过外力拉动第一阀体10和/或第二阀体20使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相对远离滑动时,弹簧80被拉长。当停止外力作用时,弹簧80收缩,使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自动回复到原位。

实施例三:

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双向阀可制作成各种可拉挤变形产品,例如产品可以是玩具、工艺品或各种展示用品。下面以人偶玩具为例说明双向阀的应用。

如图4、5所示,玩具包括主体110、控制部120和双向阀130。本实施例中,主体110为人偶的躯体,控制部120构成人偶的头部,双向阀130安装在人偶的头部。

主体110具有不透气的弹性外套111和充填在外套内的颗粒物(图中未示出),外套111具有开口113,开口113位于躯体的脖子处。

控制部120具有中空的内腔121,内腔12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定位结构122,第一定位结构122可以是一个插销,或者一个卡槽。控制部的内壁上沿周向设有第二凸缘123。

双向阀130容纳于控制部的内腔121中,第一阀体的外壳上具有沿周向设置的第一凹槽15和/或第一凸缘16(请参考图2、3),第一凹槽15和/或第一凸缘16与第二凸缘123相配合。当将双向阀130安装到控制部的内腔121中后,使控制部的第二凸缘123插入到第一凹槽15中,或使第二凸缘123抵靠在第一凸缘16的下面。当控制部120转动时,控制部120可绕第一阀体的外壳转动,当控制部120向上移动时,可带动第一阀体向上移动。

双向阀130的状态切换装置的外壳上具有与第一定位结构122配合的第二定位结构44(请参考图1),当第一定位结构122是一个插销时,第二定位结构44可以是一个与插销配合的孔,使插销插入孔内。当第一定位结构122是一个卡槽时,第二定位结构44可以是一个与卡槽配合的凸块,使凸块插入并卡到卡槽内。当转动人偶的头部时,即转动控制部时,控制部带动状态切换装置一起转动,从而使状态切换装置定位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双向阀的第二阀体通过外套的开口113与外套内部密封连通,例如第二阀体具有环绕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外延的密封片23,密封片23从外套的开口113插入形成人偶的肩部,并和开口113紧密贴合,形成密封,并使第二阀体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与主体外套内部连通。

当人偶抽气前,躯体内的颗粒物处于松散状态,人偶的形状由外套的形状确定,即使施加拉扯或挤压外力使人偶的某个部位变形,但当外力消失后,人偶将恢复原来的形状,无法按照用户的设想进行塑形。本实施例中的人偶可通过转动头部和拉扯头部实现对躯体抽气或充气。

对躯体抽气的过程如下:转动人偶的头部,头部的转动带动双向阀的状态切换装置定位到第一状态,拉动头部,带动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做相对远离的滑动,阀室30内部的容积变大,压强变小,气体从躯体内部被抽到阀室30内,然后停止拉动,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在弹簧80的作用下回复到原位,阀室30内部的容积变小,压强变大,气体从阀室30内部被挤压到躯体外部。然后再次拉动头部,另外的气体再从躯体内部被抽到阀室30内,重复上述操作,使得躯体内的气体逐步减少,即躯体内填充的颗粒物之间的间隙变小,直至最后颗粒物被挤压在一起,被弹性外套紧箍在一起,人偶由图5的形态变为如图6所示的形态,外套表面可能由于颗粒物的形状而变得凹凸不平。由于外套具有弹性,此时可施加拉扯或挤压外力使人偶的某个部位变形,当外力消失后,该变形部位仍将得以保持,形成各种造型,从而可实现人偶根据用户的设想进行各种塑形。

对躯体充气的过程如下:朝另一个方向转动人偶的头部,头部的转动带动双向阀的状态切换装置定位到第二状态,拉动头部,带动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做相对远离的滑动,阀室30内部的容积变大,压强变小,气体从躯体外部被抽到阀室30内,然后停止拉动,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在弹簧80的作用下回复到原位,阀室30内部的容积变小,压强变大,气体从阀室30内部被挤压到躯体内部。然后再次拉动头部,另外的气体再从躯体外部被抽到阀室30内,重复上述操作,使得躯体内的气体逐步增加,由于外套具有弹性,当躯体内的气体足够多时,可使得外套膨胀起来,使人偶呈现出另一种形态,如图7所示。

由于玩具自身带有双向阀,能够对玩具内部进行充放气,使得放气后的玩具能够保持拉挤变形后的形态,充气后又呈现出膨胀形态,并且用户可通过控制充气量从而控制玩具的膨胀程度。这些都使得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和要求改变玩具形态,从而增强了玩具的趣味性,并增加了用户的体验。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