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材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8961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板材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材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在生产及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将两板材进行连接的情况。目前,常用的连接方式有焊接、铆接及螺纹紧固件连接。采用焊接与铆接的连接方式,虽然会使得连接稳定可靠,但也会导致两板材成为不可拆卸的连接体,对于一些需要重复拆装的环境,焊接与铆接的连接方式并不适用。而采用螺纹紧固件连接的方式虽然可以实现板材的重复拆装,但是需要使用专用工具来多次旋转,以拧紧或拧松螺纹紧固件,从而使得两板材的连接与拆卸费时费力,无法实现两板材的快速拆装。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需使用专用工具,并能对板材进行快速拆装的板材连接组件。

一种板材连接组件,用于连接第一板材及第二板材,包括:

套环,呈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板材能够抵接于所述套环的一端;

连接件,能够穿设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主体及抵持部,所述连接主体呈柱状结构,且穿设于所述套环,所述抵持部设于所述连接主体的周壁面上,并位于所述连接主体的末端;及

弹性件,容置于所述套环内部,所述弹性件能够对所述套环及所述连接件分别施加方向相反的弹性作用力,以在旋转所述连接主体后,使所述抵持部与所述套环的端面相配合而夹紧所述第一板材及所述第二板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连接主体上的第一定位环及第二定位环,所述第一定位环安装于所述套环的内壁上,所述连接主体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定位环相对所述第一定位环旋转,所述第一定位环与所述第二定位环能够沿所述连接件的周向相抵接,以对所述连接主体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环上设有第一齿牙,所述第二定位环上设有第二齿牙,所述第一齿牙包括第一抵持面,所述第二齿牙包括第二抵持面,所述第二抵持面能够与所述第一抵持面相抵持,所述第一抵持面与所述第二抵持面分别与所述连接主体的轴线共面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牙及所述第二齿牙分别为两个,沿所述连接主体的周向,两个所述第二齿牙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齿牙之间,旋转所述连接主体及所述第二定位环,所述第二齿牙能够与相邻的所述第一齿牙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抵持面共面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抵持面垂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环上还设有第三齿牙,所述第三齿牙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齿牙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齿牙之间,所述第三齿牙与相邻的所述第一齿牙之间形成能够与所述第二齿牙相配合的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二齿牙之间形成能够与所述第三齿牙相配合的第二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三齿牙之间形成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定位环上与所述第三凹槽相对的一侧还设有第四齿牙,所述第四齿牙与所述第一齿牙之间形成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定位环上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的一侧还设有第五齿牙,所述第五齿牙能够与所述第四凹槽相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帽端,所述帽端设于所述连接主体远离所述抵持部的一端,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环背离所述第一定位环的一侧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帽端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主体的周壁面上还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抵持部间隔设置,所述套环的内壁上设有凸块,所述止挡部背离所述抵持部的一侧能够与所述凸块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材连接组件还包括旋转手柄,所述旋转手柄呈桶状结构,且能够与所述连接主体远离所述抵持部的一端连接。

上述板材连接组件中,在连接件穿设于第一板材及第二板材后,旋转连接件,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抵持部能够与套环的端部相配合而夹紧第一板材及第二板材,从而实现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的快速连接。在需要对第一板材及第二板材进行拆卸时,只需要通过旋转连接件,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连接主体及抵持部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内收回,即可实现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的快速拆卸。而且,在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的拆装过程中,均可通过徒手完成,均无需使用专用工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板材连接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板材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所示板材连接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第一定位环与第二定位环相配合的一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所示第一定位环与第二定位环相配合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所示第一定位环的结构示意图;及

图7为图3中所示第二定位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结合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板材连接组件10用于对两板材进行快速拆装。为便于区分,将其中一板材称为第一板材20,将另一板材称为第二板材30。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板材连接组件10包括套环100、连接件200及弹性件300。其中,套环100呈管状结构,第一板材20能够抵接于套环100的一端上。连接件200包括连接主体210及抵持部220。连接主体210呈柱状结构,且穿设于套环100。抵持部220设于连接主体210的周壁面上,并位于连接主体210的末端,抵持部220与连接主体210相配合,使连接件200的端部呈“T”字形结构。弹性件300容置于套环100内,并能够对套环100及连接件200分别施加方向相反的弹性作用力。

在连接件200穿设于第一板材20及第二板材30后,旋转连接件200,在弹性件300的弹性作用下,抵持部220能够与套环100的端部相配合而夹紧第一板材20及第二板材30,从而实现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的快速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套环100的端部与第一板材20抵接,抵持部220与第二板材30抵接。同时,抵持部220及连接主体210不仅需要能够从第一板材20上的第一通孔(图未标)及第二板材30上的第二通孔(图未标)内穿过,而且,连接件200旋转一定角度之后,在弹性件300的弹性作用下,抵持部220还需要无法通过第二通孔,进而与第二板材30实现抵接。

在需要对第一板材20及第二板材30进行拆卸时,只需要通过旋转连接件200,在弹性件300的弹性作用下,连接主体210及抵持部220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内收回,即可实现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的快速拆卸。而且,在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的拆装过程中,均可通过徒手完成,无需使用专用工具。

结合图2及图3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板材连接组件10还包括第一定位环400及第二定位环500。第一定位环400及第二定位环500均容置于套环100内,且套设于连接主体210上。第一定位环400安装于套环100的内壁上,并沿套环100的周向相对套环100固定。连接主体210能够带动第二定位环500相对第一定位环400旋转。第二定位环500置于第一定位环400上,并能够沿连接主体210的周向与第一定位环400相抵接,从而对连接主体210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具体地,第一定位环400背离第二定位环500的一侧设有定位块600,套环100的内壁上开设有定位槽(图未标),定位块600恰能容置于定位槽内,从而将第一定位环400安装于套环100内。同时,定位块600能够与定位槽的内壁相抵接,以将第一定位环400沿套环100的周向锁定于套环100上。需要指出的是的,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块600与第一定位环400一体成型。

一并参阅图2至图7所示,具体地,第一定位环400上设有第一齿牙410,第二定位环500上设有第二齿牙510,第一齿牙410包括第一抵持面411,第二齿牙510包括第二抵持面511,当连接主体210带动第二定位环500旋转时,第二抵持面511逐渐靠近第一抵持面411,并能够与第一抵持面411相抵接。其中,第一抵持面411与第二抵持面511分别与连接主体210的轴线共面设置,从而使得第二齿牙510与第一齿牙410抵接后无法越过第一齿牙410,使第二定位环500无法相对第一定位环400继续旋转。

第一齿牙410及第二齿牙510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一齿牙410间隔设置,两个第二齿牙510间隔设置。沿连接主体210的周向,两个第二齿牙510位于两个第一齿牙410之间,且两个第一抵持面411相向设置,而两个第二抵持面511背向设置,从而在连接主体210带动第二定位环500旋转时,第二齿牙510能够与相邻的第一齿牙410相抵接,使第二定位环500相对第一定位环400仅能在一定范围内旋转。而第二定位环500旋转的角度,由两个第一抵持面411之间的夹角、两个第二抵持面511之间的夹角来共同决定。

设定一个第二齿牙510与一个第一齿牙410相抵接时为初始状态,此时,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处于解锁状态。之后旋转连接件200,使另一个第二齿牙510与另一个第一齿牙410相抵接,则抵持部220与套环100的端面相配合而使第一板材20及第二板材30处于锁定状态。因此,仅需要将连接件200及第二定位环500旋转一定角度,即可使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从解锁状态达到锁定状态。而反向旋转连接件200及第二定位环500,即可使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从锁定状态转为解锁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抵持面411共面设置,两个第二抵持面511垂直设置,从而使得第二定位环500仅能相对第一定位环400旋转90°,即连接主体210及抵持部220仅能旋转90°,从而实现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的快速拆装。

另外,第一定位环400上还设有第三齿牙420。第三齿牙420为两个,两个第三齿牙420间隔设置,并均位于两个第一齿牙410之间。第三齿牙420与相邻的第一齿牙410之间形成能够与第二齿牙510相配合的第一凹槽430,两个第二齿牙510之间形成能够与第三齿牙420相配合的第二凹槽520。即,当第二抵持面511与第一抵持面411相抵持时,一个第二齿牙510恰好容置于第一凹槽430内,一个第三齿牙420恰好容置于第二凹槽520内。

当第二定位环500及连接主体210在受到震动作用时,第三齿牙420能够作用于第二齿牙510,防止第二定位环500反向旋转,以保证第一板材20及第二板材30处于锁紧状态,从而提高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的连接可靠性。

需要指出的是,第三齿牙420上与第一抵持面411相对的侧面呈倾斜状。当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在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转换时,第二齿牙510能够沿第三齿牙420的倾斜面运动。

具体地,两个第三齿牙420之间形成第三凹槽440,第一定位环400上与第三凹槽440相对的一侧还设有第四齿牙450,第四齿牙450与第一齿牙410之间形成第四凹槽460,第二定位环500上与第二凹槽520相对的一侧还设有第五齿牙530,第五齿牙530能够与第四凹槽460相配合。

其中,第四齿牙450与两个第一齿牙410之间各形成一个第四凹槽460,第五齿牙530能够与两个第四凹槽460中的任何一个相配合。即,当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处于解锁状态时,第五齿牙530能够与两个第四凹槽460中的其中一个相配合,当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五齿牙530能够与两个第四凹槽460中的另一个相配合。

通过设置第四齿牙450及第五齿牙530,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板材连接组件10的防震效果,同时,也能保持第二定位环500沿连接主体210周向的受力平衡。

再次参阅图2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00还包括帽端230,帽端230设于连接主体210远离抵持部220的一端。弹性件300具体为弹簧,且其一端与第二定位环500背离第一定位环400的一侧抵接,另一端与帽端230相抵接,弹性件300通过第二定位环500、第一定位环400将弹性作用力传递至套环100,从而使得连接件200与套环100受到方向相反的弹性作用力,从而使抵持部220与套环100端面相配合而夹紧第一板材20及第二板材30。

同时,当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在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转换,第二齿牙510沿第三齿牙420的倾斜面运动时,第二定位环500能够沿连接主体210的轴向相对连接主体210运动,在弹性件300的弹性作用下,第二定位环500能够一直与第一定位环400保持接触,而无法与第一定位环400相分离。

另外,连接主体210的周壁面上还设有止挡部240,止挡部240与抵持部220间隔设置,套环100的内壁上设有凸块700,凸块700位于第一定位环400朝向抵持部220的一侧,止挡部240背离抵持部220的一侧能够与凸块700抵接。通过设置凸块700及止挡部240,可以保证抵持部220位于凸块700的背离弹性件300的一侧。

结合图1及图2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板材连接组件10还包括旋转手柄800,旋转手柄800呈桶状结构,且能够与连接主体210远离抵持部220的一端连接。

具体地,帽端230安装于旋转手柄800的底壁上,旋转手柄800的侧壁套设于套环100的外围,从而将套环100的远离第一板材20及第二板材30的一端包覆。在对第一板材20及第二板材30进行拆装时,可以通过旋转旋转手柄800带动连接件200旋转。

另外,旋转手柄800的底壁呈偏心结构,旋转手柄800的侧壁上设有与连接主体210的轴向相平行的锯齿,从而在较小的作用力下即可旋动旋转手柄800,达到省力的效果。

另外,旋转手柄800的底壁上设有指向标识,从而对两板材的解锁状态及锁定状态进行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套环100的端部还设有卡块900,卡块900能够容置于第一板材20上的第一通孔内,并与第一通孔相卡合,从而对第一板材20进行限位。

上述板材连接组件10中,在连接件200穿设于第一板材20及第二板材30后,旋转连接件200,在弹性件300的弹性作用下,抵持部220能够与套环100的端部相配合而夹紧第一板材20及第二板材30,从而实现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的快速连接。在需要对第一板材20及第二板材30进行拆卸时,只需要通过旋转连接件200,在弹性件300的弹性作用下,连接主体210及抵持部220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内收回,即可实现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的快速拆卸。而且,在第一板材20与第二板材30的拆装过程中,均可通过徒手完成,无需使用专用工具。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