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水功能的顶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5062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具有防水功能的顶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顶管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顶管。



背景技术:

管道铺设施工中,由于受到施工位置环境的限制,诸如建筑物等不能够采用大开挖方式铺设管道,而采用逐段将管道顶入到泥土中的方式,也就是预挖一个工作坑,在工作坑作业时,将管道一段一段在地下适当的深度位置向前顶进穿过。

现有的顶管在前后连接时容易产生缝隙,造成地下水渗入管道中,不利于顶管施工的开展,长期浸泡在水中也会对管道本身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顶管连接不紧密、容易渗入地下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顶管。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具有防水功能的顶管,管体为圆筒形;上述管体右端管壁设有向左凹陷的圆环形的右凹槽,上述右凹槽的厚度与上述管体左端管壁的厚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管体左端管壁设有向右凹陷的圆环形的左凹槽,上述管体左端管壁被上述左凹槽分隔为左外环壁和左内环壁;上述右凹槽中设有圆环形的中隔凸台,上述中隔凸台将上述右凹槽分隔为内侧右凹槽和外侧右凹槽;上述内侧右凹槽的厚度与上述左内环壁的厚度相等,上述内侧右凹槽的深度与上述左内环壁的长度相等;上述外侧右凹槽的厚度与上述左外环壁的厚度相等,上述外侧右凹槽的深度与上述左外环壁的长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管体外壁由两侧管端向中央凹陷形成集水槽。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与上述集水槽位置对应,上述管体的管壁内沿径向设有引水道,上述引水道在上述管体外壁形成进水口,上述引水道在上述管体内壁形成出水口;上述管体内壁沿轴向设有排水管,上述排水管沿上述管体径向设有进水管,上述进水管的入口与上述引水道的出水口密封连接;上述排水管左右两端设有连接件,上述排水管与抽水泵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管体内壁沿轴向设有热风管,上述热风管上设有出风口,上述热风管左右两端设有连接件,上述热风管与热风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还包括中央控制器;上述排水管内壁设有水浸传感器,上述水浸传感器、上述抽水泵分别与上述中央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

取两个管体,将右侧管体的左端管壁插入左侧管体的右凹槽中,实现顶管的密封连接,防止地下水渗入。左侧管体的右凹槽被中隔凸台分隔为内侧右凹槽和外侧右凹槽,右侧管体的左端管壁设有左凹槽,进一步加强了左侧管体与右侧管体的密封性,防水性能更好。

管体外壁设有集水槽,地下水沿管体外壁汇聚到集水槽中,由于管体是回转体,则地下水从管体上部沿管体侧部流到管体下部,实现了良好的防水排水功能。

为防止管体外壁长期浸泡在地下水中,也可以通过管体管壁内的引水道将地下水引入管体内,经进水管流入排水管中,排水管中的水浸传感器探测到地下水时,则水浸传感器向中央控制器发射信号,在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下,抽水泵启动将排水管中的地下水抽出。相邻顶管的排水管之间通过连接件(如法兰等)连接。

通过启动热风机将热风经过热风管上的出风口送入管体内,将管体内进行烘干处理,防止湿度过大对管体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至少能够达到一项以下有益效果:

1.顶管之间连接紧密,防水性能良好,能够对顶管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延长顶管的使用寿命;

2.顶管连接简单方便,施工快速效率高;

3.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有利于向市场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个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两个管体组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序号及其对应名称如下:

管体1、右凹槽2、左凹槽3、左外环壁4、左内环壁5、中隔凸台6、内侧右凹槽7、外侧右凹槽8、集水槽9、引水道10、排水管11、进水管12、热风管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管体1为圆筒形;管体1右端管壁设有向左凹陷的圆环形的右凹槽2,右凹槽2的厚度与管体1左端管壁的厚度相等。

管体1左端管壁设有向右凹陷的圆环形的左凹槽3,管体1左端管壁被左凹槽3分隔为左外环壁4和左内环壁5;右凹槽2中设有圆环形的中隔凸台6,中隔凸台6将右凹槽2分隔为内侧右凹槽7和外侧右凹槽8;内侧右凹槽7的厚度与左内环壁5的厚度相等,内侧右凹槽7的深度与左内环壁5的长度相等;外侧右凹槽8的厚度与左外环壁4的厚度相等,外侧右凹槽8的深度与左外环壁4的长度相等。

管体1外壁由两侧管端向中央凹陷形成集水槽9。

与集水槽9位置对应,管体1的管壁内沿径向设有引水道10,引水道10在管体1外壁形成进水口,引水道10在管体1内壁形成出水口;管体1内壁沿轴向设有排水管11,排水管11沿管体1径向设有进水管12,进水管12的入口与引水道10的出水口密封连接;排水管11左右两端设有连接件,排水管11与抽水泵连接。

管体1内壁沿轴向设有热风管13,热风管13上设有出风口,热风管13左右两端设有连接件,热风管13与热风机连接。

还包括中央控制器;排水管11内壁设有水浸传感器,水浸传感器、抽水泵分别与中央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管体1为圆筒形;管体1右端管壁设有向左凹陷的圆环形的右凹槽2,右凹槽2的厚度与管体1左端管壁的厚度相等。

管体1左端管壁设有向右凹陷的圆环形的左凹槽3,管体1左端管壁被左凹槽3分隔为左外环壁4和左内环壁5;右凹槽2中设有圆环形的中隔凸台6,中隔凸台6将右凹槽2分隔为内侧右凹槽7和外侧右凹槽8;内侧右凹槽7的厚度与左内环壁5的厚度相等,内侧右凹槽7的深度与左内环壁5的长度相等;外侧右凹槽8的厚度与左外环壁4的厚度相等,外侧右凹槽8的深度与左外环壁4的长度相等。

管体1外壁由两侧管端向中央凹陷形成集水槽9。

与集水槽9位置对应,管体1的管壁内沿径向设有引水道10,引水道10在管体1外壁形成进水口,引水道10在管体1内壁形成出水口;管体1内壁沿轴向设有排水管11,排水管11沿管体1径向设有进水管12,进水管12的入口与引水道10的出水口密封连接;排水管11左右两端设有连接件,排水管11与抽水泵连接。

管体1内壁沿轴向设有热风管13,热风管13上设有出风口,热风管13左右两端设有连接件,热风管13与热风机连接。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2所示,管体1为圆筒形;管体1右端管壁设有向左凹陷的圆环形的右凹槽2,右凹槽2的厚度与管体1左端管壁的厚度相等。

管体1左端管壁设有向右凹陷的圆环形的左凹槽3,管体1左端管壁被左凹槽3分隔为左外环壁4和左内环壁5;右凹槽2中设有圆环形的中隔凸台6,中隔凸台6将右凹槽2分隔为内侧右凹槽7和外侧右凹槽8;内侧右凹槽7的厚度与左内环壁5的厚度相等,内侧右凹槽7的深度与左内环壁5的长度相等;外侧右凹槽8的厚度与左外环壁4的厚度相等,外侧右凹槽8的深度与左外环壁4的长度相等。

管体1外壁由两侧管端向中央凹陷形成集水槽9。

与集水槽9位置对应,管体1的管壁内沿径向设有引水道10,引水道10在管体1外壁形成进水口,引水道10在管体1内壁形成出水口;管体1内壁沿轴向设有排水管11,排水管11沿管体1径向设有进水管12,进水管12的入口与引水道10的出水口密封连接;排水管11左右两端设有连接件,排水管11与抽水泵连接。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管体1为圆筒形;管体1右端管壁设有向左凹陷的圆环形的右凹槽2,右凹槽2的厚度与管体1左端管壁的厚度相等。

管体1左端管壁设有向右凹陷的圆环形的左凹槽3,管体1左端管壁被左凹槽3分隔为左外环壁4和左内环壁5;右凹槽2中设有圆环形的中隔凸台6,中隔凸台6将右凹槽2分隔为内侧右凹槽7和外侧右凹槽8;内侧右凹槽7的厚度与左内环壁5的厚度相等,内侧右凹槽7的深度与左内环壁5的长度相等;外侧右凹槽8的厚度与左外环壁4的厚度相等,外侧右凹槽8的深度与左外环壁4的长度相等。

管体1外壁由两侧管端向中央凹陷形成集水槽9。

实施例5

如图1和图2所示,管体1为圆筒形;管体1右端管壁设有向左凹陷的圆环形的右凹槽2,右凹槽2的厚度与管体1左端管壁的厚度相等。

管体1左端管壁设有向右凹陷的圆环形的左凹槽3,管体1左端管壁被左凹槽3分隔为左外环壁4和左内环壁5;右凹槽2中设有圆环形的中隔凸台6,中隔凸台6将右凹槽2分隔为内侧右凹槽7和外侧右凹槽8;内侧右凹槽7的厚度与左内环壁5的厚度相等,内侧右凹槽7的深度与左内环壁5的长度相等;外侧右凹槽8的厚度与左外环壁4的厚度相等,外侧右凹槽8的深度与左外环壁4的长度相等。

实施例6

如图1和图2所示,管体1为圆筒形;管体1右端管壁设有向左凹陷的圆环形的右凹槽2,右凹槽2的厚度与管体1左端管壁的厚度相等。

以实施例1为例,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工作原理是:

取两个管体1,将右侧管体1的左端管壁插入左侧管体1的右凹槽2中,实现顶管的密封连接,防止地下水渗入。左侧管体1的右凹槽2被中隔凸台6分隔为内侧右凹槽7和外侧右凹槽8,右侧管体1的左端管壁设有左凹槽3,进一步加强了左侧管体1与右侧管体1的密封性,防水性能更好。

管体1外壁设有集水槽9,地下水沿管体1外壁汇聚到集水槽9中,由于管体1是回转体,则地下水从管体1上部沿管体1侧部流到管体1下部,实现了良好的防水排水功能。

为防止管体1外壁长期浸泡在地下水中,也可以通过管体1管壁内的引水道10将地下水引入管体1内,经进水管12流入排水管11中,排水管11中的水浸传感器探测到地下水时,则水浸传感器向中央控制器发射信号,在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下,抽水泵启动将排水管11中的地下水抽出。相邻顶管的排水管11之间通过连接件(如法兰等)连接。

通过启动热风机将热风经过热风管13上的出风口送入管体1内,将管体1内进行烘干处理,防止湿度过大对管体1造成损坏。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均应视为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