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拉式水龙头及连体抽拉式阀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3625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抽拉式水龙头及连体抽拉式阀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水头可抽拉的抽拉式水龙头,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连体抽拉式阀芯,该阀芯适合用于喷水头可抽拉的抽拉式水龙头。



背景技术:

常用的水龙头一般是由阀芯和水龙头壳体组成,阀芯仅具有水流控制功能,进水管通常直接连接在水龙头壳体的接口上,使用时,进水管的水流会先流经水龙头壳体内腔,再到达阀芯后通过阀芯内的水流控制组件进行水流调节,此时水龙头壳体的内腔成为水流通道的一部分,因水流直接接触水龙头壳体易造成铅等重金属超标使水流污染。

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一专利号为ZL200720006204.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水龙头阀芯》披露了这样一种水龙头阀芯结构,阀壳的底端面上设有可直接与进水管连接的连接孔,从而进水管可通过该连接孔与阀芯直接连接,使得进水水流无须通过水龙头壳体的内腔而从水管直接到达阀芯的水流控制件进行水流调节。然前述专利仅解决了水龙头进水避免污染的问题。受传统水流控制件自身结构和控制原理的影响,传统水流控制件具有第一进水端、第二进水端和出水端,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位于前方,而出水端位于后方,故将阀芯的出水口设置在阀壳的后方为最方便的设计,后方为背向水龙头出水端的方向,即为前方的反方向,为将水流引导至水龙头壳体的前方,从阀芯出水口流出的水还须经过水龙头壳体内壁和阀壳外周之间的内腔才能最终将出水从背面引导至前方并流出水龙头。故出水还是会与水龙头壳体接触,出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这种底端进水的水龙头阀芯适合用在阀芯设于水龙头壳体顶部,参见上述对比文件图1和图7,这种水龙头一般用于盥洗室的洗脸槽中,即水龙头内腔通道呈L形,水流经过阀芯后水流的流向会转动90度流出。

然在很多应用场景,如淋浴房或厨房的水槽,阀芯设置在水龙头壳体的侧面中部位置,水龙头的出水端还会连接有向上延伸的出水管,即水流经由阀芯的出水端后还要继续往上流动,最后经由出水管从较高位置流出。在这种应用场景中,如采用前述这种底端进水的水龙头阀芯,因阀芯进、出水的轴向与水龙头进、出水的轴向相互垂直,就需要额外的铜接头外加铜管将阀芯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引出至水龙头的进水方向端,再通过连接铜管与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另外,这种结构必须保证阀芯的底端面与水龙头通道侧壁之间有足够空间,这样水龙头就必须有一个外凸用以完全容纳阀芯的空间,会导致水龙头体积较庞大,众所周知,水龙头外壳一般采用较昂贵的材质制成,体积庞大的水 龙头外壳会大大增加成本。

为此,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号为ZL201420648146.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水龙头阀芯》披露了这样一种水龙头阀芯,其在阀壳的周壁设有可直接与进水管连接的进水管连接孔、及可直接与出水管连接的出水管连接孔,进水管连接孔和出水管连接孔相背设置,且出水管连接孔在阀芯安装于水龙头之后能够朝向水龙头出水端。

这种阀芯可直接安装到水龙头外壳内,因进水管连接孔朝向水龙头外壳的进水端口,出水管连接孔朝向水龙头外壳的出水端口,无需额外设置铜接头及铜管,方便将水管与连接孔连接,不必使阀芯底端与水龙头外壳侧壁之间必要保持一定空间,也就不需要额外在水龙头外壳上设置用以完全容纳铜接头及铜管的空间,大大减小水龙头外壳的尺寸。

为适应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可将水龙头的出水端抽拉延伸至别处以方便使用,市场上出现一种抽拉式的水龙头,其在出水管上设置重锤,利用重锤的重力产生拉力对出水喷水头进行复位,如专利号为ZL201610019234.X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抽拉式水龙头》披露了这样一种水龙头结构,该水龙头结构采用的就是常规的底端进水的阀芯,因此在水龙头壳体内、阀芯的底端需要额外设置接头及弯管导引水流,故水龙头外壳的体积较大,另外为实现抽拉限位,其还需在水龙头内腔中额外设置抽拉限位结构,因此现有抽拉式水龙头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组装不便且成本高昂。

若采用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号为ZL201420648146.2的水龙头阀芯,因出水管连接孔在阀芯安装于水龙头之后能够朝向水龙头出水端,导致出水管在水龙头外壳内没有足够的向内复位的空间,故这种水龙头阀芯也不适合用于抽拉式的水龙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喷水头可进行抽拉的水龙头,该水龙头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组装方便且成本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抽拉式水龙头,包括安装于水龙头外壳内的阀芯,所述阀芯包括阀壳;阀壳的周壁上设有用以与第一进水管连接的第一进水管连接孔、与第二进水管连接的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及用以与出水管连接的出水管连接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连接孔、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和出水管连接孔均位于阀壳的周壁上且均朝向水龙头外壳的水流引入端,所述出水管与出水管连接孔连接、并从阀壳的底部绕过后在水龙头外壳内朝水龙头外壳的水流导出端方向延伸以与喷水头连接,所述出水管上设有使出水管回缩复位的复位结构。

复位结构可以是设于出水管上并使出水管朝水龙头外壳的水流引入端方向复位的配重物。其为常规结构,当然也可采用专利号为ZL201520217511.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抽拉式水龙头的复位机构》。

传统的水龙头中阀壳与水龙头外壳之间的止转限位结构为设于阀壳底面的凸柱,凸 柱与水龙头外壳的竖向通道中的侧壁上的定位孔进行插配,这就使得现有水龙头中阀壳高度必须做常,以确保凸柱能与水龙头外壳的竖向通道中的侧壁上的定位孔进行插配,这直接导致阀壳底面与水龙头外壳的竖向通道中的侧壁之间没有足够的空间供出水管弯折后从另一端穿过,如要穿过必须在阀壳的底部设内凹的凹槽部,针对这一现状,本结构对止转限位结构进行调整,具体的方案:上述水龙头外壳的内腔具有竖向设置的竖向通道和位于竖向通道中部侧凸的横向通道,横向通道和竖向通道相通,所述水流引入端和水流导出端分别位于竖向通道的上下两端,阀壳插装在横向通道内,横向通道的内周壁与阀壳中部的外周壁之间设有止转限位结构。本结构将阀壳与水龙头外壳之间的止转限位结构设于阀壳的中部位置,这样可将阀壳的高度缩短,在阀壳安装到水龙头外壳后,阀壳的底面与竖向通道中的侧壁之间形成足够的空间,供出水管弯折通过,无需额外设置凹槽部的结构,同时,还可解释制造阀壳所需的耗材,降低成本。

作为优选,上述横向通道的内周壁的内端具有一圈凸起的内肩胛,阀壳中部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内肩胛挡配的外凸肩,所述内肩胛上至少开有一个轴向设置的缺口,阀壳的外周壁上设有与缺口匹配的限位块,在阀壳安装到横向通道内的状态下,所述外凸肩搁置在内肩胛上以对阀壳形成下限位,限位块插入缺口内以对阀壳进行止转限位。外凸肩与内肩胛的挡配形成下限位,限位块与缺口的插配实现止转限位,该限位结构简单合理,利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让进水和出水均能有效避免水流与水龙头壳体内腔接触的用于水龙头的连体抽拉式阀芯,该阀芯可应用在抽拉式水龙头上,可使水龙头外壳体积大大减小,且无需额外在水龙头外壳内设置出水管限位结构及相关接头和接管,从而有效降低水龙头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一种连体抽拉式阀芯,包括阀壳;阀壳的周壁上设有用以与第一进水管连接的第一进水管连接孔、与第二进水管连接的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及用以与出水管连接的出水管连接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连接孔、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和出水管连接孔均位于阀壳的周壁上且朝向一致,所述出水管连接孔位于第一进水管连接孔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的下方。

进一步优化,上述阀壳的底部设有内凹的供出水管可滑移的通过的凹槽部。若该阀芯组装到水龙头外壳后,还是没有足够空间供出水管反向弯折后可滑移的通过,因凹槽部的存在,凹槽部额外形成以供出水管通过的空间,让出水管可从阀壳底部的凹槽部绕过并沿水龙头外壳的水流导出端方向延伸与喷水头连接。

作为优选,上述凹槽部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出水管连接孔的左右两侧。这样出水管即可以从阀壳的左侧底部绕过,也可以从阀壳的右侧底部绕过,设计更合理。

作为改进,上述阀壳中部的外周壁上设有外凸肩及至少一块径向凸起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外凸肩的下方。该结构可实现阀壳的中部与水龙头外壳的内腔的定,与传 统的通过阀壳底部与水龙头外壳内腔的定位相比,阀壳长度可以做短,利于节省制造成本,同时,还能使得阀壳下底面与水龙头外壳内腔之间形成较大空间,以利出水管反向弯折后通过。

作为一种类似凹槽部作用的结构变形,上述阀壳底部、位于出水管连接孔的一侧具有从底面延伸至周壁的斜边。使得在阀壳底部一侧形成自下而上逐渐由内往外倾斜的斜角,该斜边可与水龙头壳体之间可以构成一个供出水管可滑移的通过的通道。

阀壳可以由上盖和底座卡接组成;所述第一进水管连接孔、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出水管连接孔和凹槽部均设置在底座上。前述阀壳结构便于在阀壳内组装各部件,阀壳也可以是一体构件。为方便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上述第一进水管连接孔、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和出水管连接孔内嵌设有具有螺纹连接孔的金属嵌件。金属嵌件具有强度大,便于与水管连接牢靠的优点,当然,在阀壳采用高强度硬质材料的情况下,前述与水管螺接的螺纹连接孔也可直接成型于阀壳上而不需要金属嵌件。当然水管也可通过卡接或插接的方式与各连接孔连接。

本阀芯的优点在于:本阀芯的第一进水管连接孔、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和出水管连接孔均位于阀壳周壁的同一侧,使得各连接孔开口的朝向均保持一致,在阀壳安装到水龙头外壳内的状态下,可将各连接孔的朝向均向着水龙头外壳的水流引入端方向,利于进水管和出水管可直接从水龙头外壳的进口端穿入并与水管连接孔连接,无需额外配置接头和接管,从而有效降低使用本阀芯的水龙头的成本;出水管向下弯折时,因第一进水管连接孔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位于出水管连接孔的上方,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不会对出水管的弯折产生干涉,方便出水管从阀壳的下方绕过并沿水龙头外壳的水流导出端方向延伸与喷水头连接,这样出水管在阀壳下方的水龙头外壳内腔中有足够的伸缩空间,再结合设置在位于阀壳下方的出水管上的复位结构,使得应用有该阀芯的水龙头具备抽拉式功能;出水管连接孔的设置能使通过阀芯水流控制组件的水流出后直接流向出水管连接孔,最后通过与出水管连接孔连接的出水管直接从水龙头的出水端流出,无须再经过水龙头壳体内腔引导至位于前方的出水口,从而完全避免了水流与水龙头壳体内腔接触造成水流污染,安全又卫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一种连体抽拉式阀芯,包括阀壳;阀壳的周壁上设有用以与第一进水管连接的第一进水管连接孔、与第二进水管连接的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及用以与出水管连接的出水管连接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连接孔、第二进水管连接孔和出水管连接孔均位于阀壳的周壁上且朝向一致,所述出水管连接孔位于第一进水管连接孔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的上方,阀壳的下端面上具有内凹的供出水管可滑移的通过的凹槽部。

该方案与前述第一个方案相比具有以下缺陷,就是出水管向下弯折时,易于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发生干涉,使得出水管在抽拉更费力。

为实现阀壳在水龙头外壳内的定位,上述阀壳的下端面上具有两个向下凸起设置的定位柱,定位柱位于凹槽部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出水管连接孔朝向水龙头外壳的水流引入端方向,即出水管连接孔直接面向水龙头外壳的进口端,出水管可直接从水龙头外壳的进口端穿入并与水管连接孔连接,因出水管从阀壳的底部绕过后在水龙头外壳内朝水龙头外壳的水流导出端方向延伸以与喷水头连接,故出水管在阀壳下方的水龙头外壳内腔中有足够的伸缩空间,再结合设置在位于阀壳下方的出水管上的复位结构,本水龙头从而具备抽拉式功能;由于阀壳上还设有可直接与出水管连接的出水管连接孔,这样能使通过阀芯水流控制组件的水流出后直接流向出水管连接孔,最后通过与出水管连接孔连接的出水管直接从喷水头流出,无须再经过水龙头壳体内腔引导,从而完全避免了水流与水龙头壳体内腔接触造成水流污染,安全又卫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水龙头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水龙头实施例的剖视图(沿水龙头外壳的长度方向);

图3为水龙头实施例去掉水龙头外壳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水龙头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连体抽拉式阀芯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连体抽拉式阀芯第一个实施例中阀壳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连体抽拉式阀芯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连体抽拉式阀芯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连体抽拉式阀芯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连体抽拉式阀芯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连体抽拉式阀芯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连体抽拉式阀芯第三个实施例的在水龙头上的使用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4所示,为抽拉式水龙头的优选实施例。

一种抽拉式水龙头,包括安装于水龙头外壳9内的阀芯,水龙头外壳9的内腔具有竖向设置的竖向通道91和位于竖向通道91中部侧凸的横向通道92,横向通道92和竖向通道91相通,且横向通道92与竖向通道91相比很短,水龙头外壳内腔大致呈T形,按照图1、2、6所示的安装方向,竖向通道91的下端为水流引入端911,竖向通道91的上 端为水流导出端912,

阀芯包括阀壳1,阀壳1插装在横向通道92内,横向通道92的内周壁与阀壳1中部的外周壁之间设有止转限位结构。横向通道92的内周壁的内端具有一圈凸起的内肩胛921,阀壳1中部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内肩胛921挡配的外凸肩111,所述内肩胛921上至少开有一个轴向设置的缺口922,阀壳1的外周壁上设有与缺口922匹配的限位块112,在阀壳1安装到横向通道92内的状态下,外凸肩111搁置在内肩胛921上以对阀壳1形成下限位,限位块112插入缺口922内以对阀壳1进行止转限位。

阀壳1的周壁上设有用以与第一进水管2a连接的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与第二进水管2b连接的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及用以与出水管5连接的出水管连接孔3c,出水管7为可弯曲的柔性管。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和出水管连接孔3c均位于阀壳1的周壁上且均朝向水龙头外壳9的水流引入端911,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是,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和出水管连接孔3c的朝向,是指各连接孔的位于阀壳1外周壁的开口的朝向。出水管7与出水管连接孔3c连接、并从阀壳1的下方绕过后在水龙头外壳9内朝水龙头外壳9的水流导出端912方向延伸以与喷水头4连接。出水管5上设有使出水管5回缩复位的复位结构。复位结构为现有技术,故在图纸中没有显示。复位结构可采用设于出水管上并使出水管7朝水龙头外壳2的水流引入端21方向复位的配重物。当然也可采用专利号ZL201520217511.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抽拉式水龙头的复位机构》。

组装时,如图2、4所示,将阀芯的阀壳1置于水龙头外壳内腔中,确保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和出水管连接孔3c均朝向水龙头外壳9的水流引入端911方向,接着将第一进水管2a、第二进水管2b和出水管5均从水流引入端911伸入至水龙头外壳9的内腔,并分别与设置在阀壳1周壁上的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和出水管连接孔3c连接,出水管7与出水管连接孔3c连接、并从阀壳1的下方绕过后在水龙头外壳9内朝水龙头外壳9的水流导出端912方向延伸以与喷水头4连接。组装完成,非常简单方便,无需额外的铜管和接头等配件,第一进水管4a、第二进水管4b中一根为冷水管、另一根为热水管。

因出水管5从阀壳1的底部绕过后在水龙头外壳9内朝水龙头外壳的水流导出端912方向延伸以与喷水头4连接,故出水管5在阀壳1下方的水龙头外壳9内腔中有足够的伸缩空间,抽拉操作时,握住喷水头4并外拉,位于阀壳1下方的水龙头外壳9内腔中的出水管5会变短,出水管5沿水流导出端912方向滑移,即出水管5会相对阀壳1及凹槽部113滑移,最终实现喷水头4位置的改变。

松手后,在复位结构(配重物)作用下,出水管5相对阀壳1及凹槽部113朝水流引入端911方向滑移,位于阀壳1下方的水龙头外壳9内腔中的出水管5会变长,直至喷水头复位。

如图5~8所示,为连体抽拉式阀芯的第一个实施例。

一种连体抽拉式阀芯,连体的意思是至进水管和出水管可直接连接在阀芯上,用于安装在水龙头外壳2内,包括阀壳1、水流控制组件6、及用以与水龙头把手连接的阀柄7,水流控制组件6设于阀壳1内,阀柄7下端与水流控制组件6连接。阀壳1的周壁上设有可直接与第一进水管2a连接的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与第二进水管2b连接的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及可直接与出水管4连接的出水管连接孔3c,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分别与水流控制组件6的第一进水端6a和第二进水端6b连通,出水管连接孔3c与水流控制组件6的出水端6c连通。

阀壳1的底部设有内凹的供出水管5通过的凹槽部113。凹槽部113有两个分别位于出水管连接孔3c的左右两侧。阀壳1中部的外周壁上设有外凸肩111及至少一块径向凸起的限位块112,所述限位块112位于外凸肩111的下方。阀壳1的周壁上设置一个切削平面114,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和出水管连接孔3c均设置在该切削平面114上。

阀壳1由上盖12和底座11卡接组成;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出水管连接孔3c和凹槽部113均设置在底座11上。

阀壳的底座12内具有第一进水腔8a、第二进水腔8b及混水腔8c,第一进水腔8a、第二进水腔8b位于混水腔8c的同侧且沿混水腔8c的中线X左右间隔设置。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通过第一进水腔8a与水流控制组件6的第一进水端6a连通,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通过第二进水腔8b与水流控制组件6的第二进水端6b连通;出水管连接孔3c设于底座12上并位于混水腔8c的下方,混水腔8c的底部与出水管连接孔3c连通,混水腔8c的顶部与水流控制组件6的出水端6c连通。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和出水管连接孔3c内嵌设有具有螺纹连接孔的金属嵌件10。

水流控制组件6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其包括有转子61、销子62、拨盘63、上瓷片64、下瓷片65、内密封圈66。下瓷片65设有水流控制组件的第一进水端6a、第二进水端6b和出水端6c。阀柄7的中部通过销子62与转子61连接,阀柄7的下端穿过转子61后与拨盘63连接,拨盘63与上瓷片64固定在一起,上瓷片64和下瓷片65能相对滑移,下瓷片65与底座12的上端面贴合,且下瓷片65与底座12之间设有内密封圈66,通过上瓷片64和下瓷片65相对滑移而改变水流控制组件6内通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水流的开关和冷水与热水相互的混合程度的调节。

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和出水管连接孔3c均位于阀壳1的周壁上且朝向一致,出水管连接孔3c位于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的下方,且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左右间隔设置。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是,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和出水管连接孔3c的朝向,是指各连 接孔的位于阀壳1外周壁的开口的朝向,使得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和出水管连接孔3c在阀芯安装在水龙头外壳9状态下均能够朝向水龙头外壳9的水流引入端911。

阀芯安装到水龙头外壳过程可参照前述水龙头实施例。接通水源后,扳动水龙头把手调节热水、冷水和水流量,冷水从其中一根进水管直接流入并分别经由第一进水腔8a、第一进水端6a后从水流控制组件6的出水端6c流出,热水从另一根进水管直接流入并分别经由第二进水腔8b、第二进水端6b后从水流控制组件6的出水端6c流出,冷水和热水在混水腔8c进行混合,合适温度的水流最终经由出水管连接孔3c后从出水管5排出,流出水龙头。

如图9所示,为连体抽拉式阀芯的第二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连体抽拉式阀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作为一种类似凹槽部作用的结构变形,阀壳1底部、位于出水管连接孔3c的两侧具有从底面延伸至周壁的斜边116。使得阀壳1底部外形呈大致的到三角状,该斜边116可与水龙头壳体9之间可以构成一个供出水管5可滑移的通过的通道。

如图10~12所示,为连体抽拉式阀芯的第三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连体抽拉式阀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出水管连接孔3c位于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的上方,且第一进水管连接孔3a和第二进水管连接孔3b左右间隔设置。凹槽部113位于阀壳1底部的中间位置。阀壳1的下端面上具有两个向下凸起设置的定位柱115,定位柱115位于凹槽部113的两侧。

该实施例用于水龙头上的结构,可参考图12。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