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转子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0541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转子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油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转子机油泵。



背景技术:

机油泵作为发动机的润滑油供油部件,对于发动机的持续可靠运转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发动机会由于整个机械设备发生倾斜而造成油底壳油位异常(例如在应用在船舶上的发动机由于船体发生倾斜而油底壳油位异常),这种情况下发动机的机油泵无法正常的从油底壳吸入润滑油而造成发动机干摩擦,轻则发动机保护性停机,重则发动机发生拉缸和烧瓦等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转子机油泵,所述双转子机油泵能够确保发动机倾斜时仍旧能够从油底壳内泵油至发动机主油道,大大增强现有发动机在倾斜状态下的润滑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转子机油泵,可确保发动机位置发生倾斜一定角度时仍旧能够确保发动机良好的润滑,包括泵体、泵盖,所述泵体内设有相互独立的主泵转子腔和副泵转子腔,所述主泵转子腔内设有主泵转子,所述副泵转子腔内设有副泵转子,所述泵盖上设置有主泵吸油口、主泵排油口、副泵吸油口和副泵排油口,所述主泵吸油口连接油底壳底部左侧油管,所述主泵排油口连通发动机主油道,所述副泵吸油口连接油底壳底部右侧油管,所述副泵排油口连通所述主泵吸油口一侧的油底壳,所述主泵转子的轴端和副泵转子的轴端均固定安装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由发动机曲轴驱动。

进一步的,所述泵体上设有连通主泵排油口和副泵进油口的泄油油槽。

进一步的,所述泵盖上还设有连通油底壳和副泵转轴轴孔的润滑油槽。

进一步的,所述泵体上主泵排油口处还设有一泄压阀,所述泄压阀包括阀体和设于阀体内的柱塞和柱塞弹簧,所述阀体中部设有泄油口,所述泄油口连通所述主泵吸油口。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上还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连通主泵吸油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机油泵不能够在发动机发生较大倾斜时从油底壳泵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应用领域及可靠性,同时,该双转子设计的机油泵并未造成大的功率消耗,正常使用的状态下主泵转子和副泵转子完全能够依靠自身的吸油润滑,另一方面,该双转子机油泵还能增强发动机的平衡性能,对于奇数缸体的发动机来说,还能起到平衡轴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泄压阀的示意图。

图中:

1-泵体 2-泵盖 3-主泵转子

3a-主泵吸油口 3b-主泵排油口 4-副泵转子

4a-副泵吸油口 4b-副泵排油口 5-油孔

6-泄油油槽 7-泄压阀 7a-阀体

7b-柱塞 7c-柱塞弹簧 7d-泄油口

8-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内”、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所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双转子机油泵,可确保发动机位置发生较大倾斜时仍旧能够确保发动机良好的润滑,包括泵体1、泵盖2,所述泵体1内设有相互独立的主泵转子腔和副泵转子腔,所述主泵转子腔内设有主泵转子3,所述副泵转子腔内设有副泵转子4,所述泵盖2上设置有主泵吸油口3a、主泵排油口3b、副泵吸油口4a和副泵排油口4b,所述主泵吸油口3a连接发动机油底壳底部的左侧油管,所述主泵排油口3b连通发动机的主油道,所述副泵吸油口4a连接发动机油底壳底部的右侧油管,所述副泵排油口4b连通所述主泵一侧的油底壳,所述主泵转子3和副泵转子4均由发动机曲轴上的主齿轮驱动。

在发动机的实际应用中,如何确保严苛条件下发动机仍旧能够获得良好的润滑是一项考核发动机性能非常重要的指标,当然也是一项直接影响发动机可靠性的重要指标,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现有技术对于发动机的倾斜条件下的润滑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但都未能有人提出采用双泵设计这一思路,其原因主要在于双泵设计必然带来一定的功率消耗,为确保两个独立的泵体获得良好的润滑,往往又需要设置较为复杂的润滑管路,功率损耗以及管路的布置对于发动机本身就是非常避讳的问题,而发明人则大胆设想并采用了双转子设计,并且还特别强调将两个转子水平的布置在发动机的侧面,让主泵转子和副泵转子的转子轴与发动机曲轴空间平行,转动中的主泵转子3和副泵转子4就能克服发动机运转中不平衡抖动(这一结构设计与某些发动机的平衡轴设计颇为相似),发明人这一大胆尝试无疑是突破了现有技术人员的瓶颈并作出了重大突破。

进一步的,所述泵体1上设有连通主泵排油口3b和副泵进油口4a的泄油油槽6。

在正常运转的状态下,即发动机并未发生倾斜,这时候该机油泵的主泵有可能会出现排油压力过高的状态,如果排油压力过高将对发动机的曲轴产生较大的转动阻力,另一方面,过高的排油压力还会最终转化为润滑油的内能,致使排油温度也会升高,对于发动机的润滑油粘度会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为主泵的排油口设置泄压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泵盖2上还设有连通油底壳和副泵转子4的转轴轴孔的油孔5。

由于副泵的并未作为正常状态下的主要泵油单元来使用,因此实际副泵转子4的转子轴并未承担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直接使用油底壳内油液来对其进行润滑,故而发明人在泵盖2上开设了连通油底壳和副泵转子4的转轴轴孔的油孔5。

进一步的,所述泵体上主泵排油口3b处还设有一泄压阀7,所述泄压阀7包括阀体7a和设于阀体7a内的柱塞7b和柱塞弹簧7c,所述阀体7a中部设有泄油口7d,所述泄油口7d连通所述主泵吸油口3a。为防止泄油油槽6堵塞而造成前述的问题-机油泵的主泵有可能会出现排油压力过高的状态,发明人进一步在泵体上设置了泄压阀。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7a上还设有排气孔8,所述排气孔8连通主泵吸油口3a。为了保证泄压阀的正常工作,还必须为泄压阀7内柱塞7b的正常移动产生的气压释放出去,因此发明人在阀体7a上设置了排气孔8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