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爆破钻孔的风管接头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7387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爆破钻孔的风管接头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钻孔作业操作辅助装置,具体是一种工程爆破钻孔作业过程中风管接头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的爆破钻孔采用集中供风方式,即采用大型空气压缩机、储存罐集中供风,风管远距离输送风压,各钻孔设备分散各个平台钻孔作业,风管采用橡胶耐压管道,连接接头现用内套外径与橡胶耐压管道内径相匹配的钢管并在两端采用扎丝捆扎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容易漏风,而且接头处容易脱落,如果风管的接头处产生脱落,则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同时钻孔作业场所经常变动,风管安装拆卸频繁,目前的连接方式效率低,无法适应频繁快速拆装的需要。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用于爆破钻孔的风管接头连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爆破钻孔的风管接头连接装置,此连接装置安装拆卸方便,而且连接可靠,不会发生脱落危险,能够有效的提高通风效率,而且提高安装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爆破钻孔的风管接头连接装置,它包括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的一端安装在第一风管接头的小端腔体内部,所述第一风管接头的小端外部套装有第一法兰盘;所述出风管的一端安装在第二风管接头的小端腔体内部,所述第二风管接头的小端外部套装有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一风管接头和第二风管接头的对接端面设置有垫圈,所述第一法兰盘和第二法兰盘之间通过长螺杆和螺母固定相连。

所述进风管的另一端与集中供风管相连;所述出风管的另一端与钻孔设备的进风口相连。

所述进风管和第一风管接头的配合段设置有密封胶,而且两者采用热烫工艺连接;所述出风管和第二风管接头之间也采用热烫工艺连接。

所述第一风管接头和第二风管接头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风管接头包括小管径段,所述小管径段的末端设置有台阶环,所述台阶环与法兰盘相配合,并对其进行定位。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采用上述的连接装置,使得风管连接方便快捷,提高输送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降低钻孔作业安全风险。

2、通过采用法兰盘将接头的两端进行有效的固定连接,保证了连接强度,而且有效的防止了接头之间的脱落问题,保证了工作的安全性。

3、通过采用热烫连接工艺,保证了连接效率,而且保证了连接的密封性,防止发生漏气。

4、通过所述的风管接头一方面能够与风管连接,另一方面能够与法兰盘相配合,进而提高了连接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A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风管接头主剖视图。

图中:集中供风管1、进风管2、密封胶3、螺母4、第一法兰盘5、第一风管接头6、垫圈7、长螺杆8、第二法兰盘9、第二风管接头10、出风管11、钻孔设备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爆破钻孔的风管接头连接装置,它包括进风管2和出风管11,所述进风管2的一端安装在第一风管接头6的小端腔体内部,所述第一风管接头6的小端外部套装有第一法兰盘5;所述出风管11的一端安装在第二风管接头10的小端腔体内部,所述第二风管接头10的小端外部套装有第二法兰盘9,所述第一风管接头6和第二风管接头10的对接端面设置有垫圈7,所述第一法兰盘5和第二法兰盘9之间通过长螺杆8和螺母4固定相连。通过采用上述的接头连接装置,简化了两根风管之间的连接工艺,提高了其连接强度,有效的防止了脱落的危险,保证了通风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2的另一端与集中供风管1相连;所述出风管11的另一端与钻孔设备12的进风口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2和第一风管接头6的配合段设置有密封胶3,而且两者采用热烫工艺连接;所述出风管11和第二风管接头10之间也采用热烫工艺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管接头6和第二风管接头10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风管接头6包括小管径段601,所述小管径段601的末端设置有台阶环602,所述台阶环602与法兰盘相配合,并对其进行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首先,把进风管2和出风管11的端头切割整齐;

然后,将第一法兰盘5和第二法兰盘9分别套装到进风管2和出风管11上,再把进风管2和出风管11分别通过专用设备并采用热烫工艺与第一风管接头6和第二风管接头10进行连接;

最终,在第一风管接头6和第二风管接头10的配合处安装垫圈7,并通过长螺杆8和螺母4将第一法兰盘5和第二法兰盘9固定相连。

当要拆卸风管时,只需要松开法兰盘螺栓即可。

上述实施例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