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7724发布日期:2018-07-04 23:2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架,特别是一种用于支撑一显示设备,且具有凸轮及气压棒的支撑架。



背景技术:

美国发明专利第7,252,277号公开一种现有的支撑架,具有一近端连结件、一远程连结件、一第一支杆、一第二支杆、一弹簧及一滚轮,该第一支杆及该第二支杆分别枢设于近端连结件及远程连结件上,使得近端连结件、远程连结件、该第一支杆及该第二支杆共同形成一四连杆结构,其中,该第一支杆形成有一滑槽,该弹簧及该滚轮设置于该滑槽中,且该滚轮抵靠于该近端连结件,当该第一支杆及该第二支杆相对于该近端连结件转动时,该滚轮于该近端连结件之周缘滚动,同时牵动弹簧产生变形量,借以在支撑架上下移动时,对应产生不同的支撑力量。

然,现有支撑架的缺点在于必须在第二支杆的内部形成有该滑槽,而且必须有滚轮,再加上固定该弹簧及该滚轮的结构都必须设于滑槽中,使得第二支杆不仅结构复杂,组装较为困难,且体积也较大。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颖结构的支撑架,在此产业中极具需求及发展潜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之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架,能够将凸轮及气压棒置于接近支撑架之基座处,借以简化悬臂的结构,而同时达到支撑显示设备且使显示设备于升降时能够随停的功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用于支撑一显示设备。该支撑架包括一固定座、一气压棒及一悬臂。该固定座具有一基板,该气压棒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而设置于该基板上,该气压棒具有一承压头,该悬臂具有相互连接的一凸轮及一臂杆,该凸轮枢设于该馆体中且抵顶该承压头,该臂杆突伸出该管体外,其中,该臂杆能于一上抬位置与一下压位置间枢转变换,并带动该凸轮旋转,使该承压头改变相对位置,借此使该气压棒产生不同的弹力,使该显示设备得以随停。

该承压头具有沿一轴线延伸的一柱体,该臂杆的一第一端部与该凸轮相接,该凸轮具有一内凹弧面及一与该内凹弧面相接的外凸弧面,当该悬臂于该上抬位置时,该承压头之该柱体位于该内凹弧面中,当该臂杆朝该基板转动,并以一第一轴为轴心旋转,该内凹弧面随之旋转,而使该承压头之该柱体远离该内凹弧面,且该外凸弧面接续与该柱体接触,以压缩该气压棒。

该柱体更具有一转动部,该转动部以该轴线为轴心转动,且与该凸轮接触。

该支撑架更包含一连接件,用于供一显示设备连接,该连接件沿一第二轴枢接于该臂杆的一第二端部。该连接件具有一止挡槽,该第二端部更具有一止挡柱容置于该止挡槽中

该支撑架更包含一管体,该管体设置于该基板上,且包覆该气压棒,该凸轮通过该第一轴与该管体枢接,该管体更具有一开口,该臂杆及所述连杆均由该开口延伸而出。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方向与该基板的一法线方向平行。

于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方向与该基板的一法线方向垂直。

优选者,该支撑架更包含至少一连杆,所述连杆具有一第三端部及一与该第三端部相对的第四端部,该第三端部沿一第三轴,枢设于该管体上,该第四端部沿一第四轴枢设于该连接件上,所述连杆、该连接件、该悬臂及该管体分别以该第一轴、该第二轴、该第三轴及该第四轴为轴心相连接,以实质上共同形成一平行四连杆结构。

所述连杆的数量为二,该臂杆设于所述连杆之间,且所述连杆重叠设置于该臂杆上,该凸轮具一缺口,一枢接件通过该缺口而与各所述连杆的该第三端部枢接后,与该管体枢接,而各所述连杆的该第四端部分别与该连接件枢接。该悬臂与所述连杆沿该第一轴所延伸的一方向的投影是相互重叠的。

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系以优选实施例配合所附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第一实施例于一作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第一实施例于另一作动状态的示意图;以及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 支撑架

1 固定座

11 基板

2 气压棒

21 压力管

22 活塞杆

23 承压头

231 柱体

2311 转动部

3 管体

31 开口

5 悬臂

51 凸轮

511 内凹弧面

512 外凸弧面

513 缺口

52 臂杆

521 第一端部

522 第二端部

53 止挡柱

6 连杆

61 第三端部

62 第四端部

7 连接件

73 止挡槽

731 第七端

732 第八端

2000 显示设备

A 第一轴

B 第二轴

C 第三轴

D 第四轴

E 轴线

F 法线方向

X 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照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支撑架1000用于支撑一显示设备2000,支撑架1000包括一固定座1、一气压棒2、一管体3、一悬臂5、二连杆6、一连接件7、一第一轴A、一第二轴B、一第三轴C及一第四轴D。下面段落将详述各组件的结构以及彼此之间的连接关系。

固定座1具有一基板11呈板状,并定义一法线方向F,于本实施例中,基板11具有多个孔洞,得通过螺丝通过孔洞而锁附于桌面或作业面,然,于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可直接以块体(具有一定重量)的形式直接摆放于桌面上,或是夹持桌板的形式,甚至锁附墙面的形式亦可。

气压棒2沿一第一方向X延伸而设置于基板11上,其中第一方向X与基板11的法线方向F平行。详细而言,气压棒2具有一压力管21、一活塞杆22及一承压头23,于本实施例中,压力管21设置于基板11上,且活塞杆22由远离基板11侧穿设至压力管21内,以与压力管21可滑动地相接。活塞杆22的另一端则与承压头23固接。承压头23具有一柱体231,柱体231沿一轴线E(即与第一方向X不平行的方向)延伸,柱体231具有一转动部2311,转动部2311可以轴线E为轴心转动。管体3设置于基板11上,并将气压棒2包覆。

悬臂5具有一凸轮51及一臂杆52,凸轮51沿一第一轴A枢设于管体3内,且臂杆52具有一第一端部521以及与第一端部521相对的一第二端部522,臂杆52的第一端部521与凸轮51相接,且臂杆52由管体3的一开口31延伸而出,在本实施例中,凸轮51与臂杆52为一体成形,因此整体能以第一轴A为中心而枢转,也就是能在图3的一上抬位置与图4的下压位置间转动变换,其中,第一轴A是设置于该管体3内表面上,且其延伸的一方向与第一方向X实质上垂直,但并不以此为限。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凸轮51具有一内凹弧面511及与内凹弧面511相连接的一外凸弧面512,当悬臂5于如图3的一上抬位置时,转动部2311对应位于内凹弧面511,且转动部2311与凸轮51接触,由于活塞杆22恒倾向将承压头23往远离压力管21的方向推,因此使得凸轮51恒与承压头23抵顶。

承上所述,于本实施例中,臂杆52设于所述连杆6之间,且于本实施例中,连杆6是与臂杆52彼此贴近且相接触重叠的,也就是说,从侧面来看,几乎看不到臂杆52,使得支撑架可达到最小厚度而符合薄型化的需求。各连杆6具有一第三端部61及与第三端部61相对的一第四端部62。除了臂杆52的第一端部521通过与凸轮51相接后,凸轮51与管体3沿第一轴A枢接外,臂杆52的第二端部522沿第二轴B,与连接件7枢接。凸轮51具有与内凹弧面511相对的一缺口513,使得第三轴C通过缺口513,且闪避与凸轮51接触,而分别与所述连杆6的各第三端部61枢接后,再枢设于管体3上,第四端部62远离臂杆52的第二端部522,通过第四轴D,直接与连接件7枢接,第一轴A、第二轴B、第三轴C、第四轴D彼此相互平行而与第一方向X垂直。

借由前述组件的彼此枢接,且分别以第一轴A、第二轴B、第三轴C、第四轴D为轴心转动,可实质上共同形成一平行四连杆结构。现有四连杆的上连杆与下连杆从侧面看是上下分开且会有较大体积,而本案的悬臂5(对应现有下连杆)与所述连杆6(对应现有上连杆)从侧面来看是重叠的(沿第一轴A所延伸的一方向的投影是大致相互重叠的),因此有简洁的外型。

如图3及图4所示,显示设备2000(如虚线所示)远离悬臂5而与连接件7相接。悬臂5自一上抬位置朝下压位置转动,此时,凸轮4以轴线E为轴心旋转,凸轮51的一内凹弧面511随之旋转,使承压头23的柱体231及转动部2311远离内凹弧面511,且凸轮4的一外凸弧面512接续与转动部2311接触,也就是,通过臂杆52的转动带动凸轮51作动,因而推动承压头23,进而推动活塞杆22于压力管21中滑动,亦即,凸轮51的作动可压缩气压棒2,由于外凸弧面512的曲率非定值,悬臂5越靠近下压位置,承压头23(及活塞杆22)会越被往下压,气压棒2所提供之一反向的弹力对应增加,借此可与显示设备2000的重量所产生的逐渐变大的力矩量相抗衡(悬臂5越靠近下压位置,有效力臂越大,故力矩量越大),因而达到显示设备2000随停的效果。且于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可依照需求(例如依照显示设备2000的重量)调整气压棒2的数量或调整气压棒2的弹力的大小,于此不再赘述。

另外,由于转动部2311可转动,因而可降低凸轮51及承压头23于相对移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借此可降低凸轮4及承压头23的损耗。然,于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省略转动部2311,使得柱体231直接以滑动的方式离开内凹弧面511,并接续于外凸弧面512上滑动,亦能够达到凸轮51作动而压缩气压棒2的效果,于此不再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连接件7具有一止挡槽73,且止挡槽73具有一第七端731及与第七端731相对的第八端732,而悬臂5的第二端部52上形成有一止挡柱53,止挡柱53可滑动地容置于止挡槽73中。当悬臂5位于一上抬位置时,止挡柱53位于止挡槽73的第七端731。当悬臂5于一下压位置时,止挡柱53由第七端731滑动至第八端732。换言之,通过止挡柱53和止挡槽73的相配合,能够有效的限制显示设备2000的转动角度。然,于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可依照需求将上述止挡槽73及止挡柱53的结构省略。

此外,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气压棒2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第一方向X是与基板11的法线方向F垂直的状态下固定于基板1上,凸轮51同样与管体3枢接,并与臂杆52相接。相较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凸轮位置,本实施例凸轮51系配合气压棒2的所在的位置,而可转动一角度,使悬臂5位于一初始位置时,承压头23同样能够位于凸轮51的内凹弧面511中,而本实施例的承压头23与凸轮51结合后的作动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借此,同样能够达到臂杆52摆动以带动凸轮51压缩气压棒2的效果,于此不在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借由凸轮设置于臂杆的一端,且调整凸轮相对于臂杆的第一端部的角度,以对应配置气压棒于凸轮的上方、下方或凸轮的一侧,加上气压棒设置于凸轮及基板之间,有效的简化了悬臂的造型而移除如现有支撑架的内部滑槽,同时达到支撑架的支撑效果,并缩短了组装的时间。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态样,以及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