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灌注尾轴将军帽润滑油脂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7384发布日期:2018-06-08 18:09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灌注尾轴将军帽润滑油脂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修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灌注尾轴将军帽润滑油脂的装置。



背景技术:

将军帽是套设在船舶尾轴端部的一个半球形的内空帽体,目前在船舶修理行业中,每艘船舶的轴系检修安装后,都需要在将军帽的内腔中灌注大量的润滑油脂来防止尾轴以及螺母被泄漏的海水锈蚀,通过将军帽内腔中油脂的密封包覆来保护尾轴和螺母。由于船舶轴系上的将军帽体积巨大,其内腔容积大,灌注一个将军帽需要若干桶油脂,一般的手工油脂注入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一种常规做法是借用普通的油压泵往将军帽内腔中灌注润滑油脂,但是润滑油脂毕竟不同于常见的液态油,在整个灌注油脂过程中耗时长工作量大,常用的油压泵容易发热导致机械故障,再加上各种不同型号的将军帽的内腔容量不同,经常需要更换不同型号的油压泵来给将军帽灌注油脂,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快速灌注尾轴将军帽润滑油脂的装置,在驱动气缸上串接联动气缸使得驱动气缸工作时将军帽内腔被联动气缸抽吸形成一定的真空度,大大提升油脂的注入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快速灌注尾轴将军帽润滑油脂的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一油脂桶、一注脂缸、一驱动气缸及一联动气缸,所述油脂桶底部和注脂缸顶部通过连杆连接固定,所述注脂缸的缸底串接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底部和所述联动气缸顶部通过连杆连接固定;所述注脂缸的内腔和驱动气缸的内腔连通,且该注脂缸及驱动气缸的内腔中设置有一共用的第一活塞组件;所述驱动气缸的内腔和联动气缸的内腔连通,且该驱动气缸及联动气缸的内腔中设置有一共用的第二活塞组件;所述第一活塞组件的底部和第二活塞组件顶部串接一体,且可同步在所述注脂缸、驱动气缸及联动气缸内作往复运动。

进一步,所述注脂缸的顶部设置有一油脂入口和一油脂出口,该油脂入口通过一第一止回阀连通至所述油脂桶,该油脂出口通过一第二止回阀连通至将军帽注油口;该注脂缸的缸底中央设置有一第一活塞杆装配孔与所述驱动气缸连通,所述第一活塞杆装配孔一侧设置有一第一驱动气孔,该第一驱动气孔也连通至驱动气缸,该注脂缸的缸壁的底端设置有一注脂缸气孔,该注脂缸气孔连通至注脂缸的内腔。

进一步,所述驱动气缸的缸底中央设置有一第二活塞杆装配孔,该第二活塞杆装配孔一侧设置有一第二驱动气孔连通至驱动气缸的内腔;该驱动气缸的外壁上设置有一手动的驱动换向阀,该驱动换向阀包括三通接头,该三通接头通过第一驱动气管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气孔、通过第二驱动气管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气孔、通过第三驱动气管连接压缩空气的气源。

进一步,所述联动气缸的缸顶中央设置有一第三活塞杆装配孔,在该第三活塞杆装配孔一侧设置有一第一联动气孔,该第一联动气孔连通至联动气缸的内腔中;在联动气缸的缸底设置有一第二联动气孔与第一联动气孔相对,该第二联动气孔也连通至联动气缸的内腔中;该联动气缸的外壁上设置有一手动的联动换向阀,该联动换向阀包括三通接头,该三通接头通过第一联动气管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气孔、通过第二联动气管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气孔、通过第三联动气管连接至将军帽排气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活塞组件,其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活塞杆装配孔内的第一活塞杆,该第一活塞杆上端位于所述注脂缸的内腔中而下端位于所述驱动气缸的内腔中;该第一活塞杆上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一活塞头,该第一活塞杆下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二活塞头;所述第一活塞头将所述注脂缸的内腔密封隔离成上部的第一空腔及下部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活塞头将所述驱动气缸的内腔密封隔离成上部的第三空腔及下部的第四空腔;所述第二空腔连通所述注脂缸气孔;所述第三空腔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气孔、所述第一驱动气管连通至所述驱动换向阀;所述第四空腔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气孔、所述第二驱动气管连通至所述驱动换向阀。

进一步,所述第二活塞组件,其包括一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塞杆装配孔及第三活塞杆装配孔内的第二活塞杆;该第二活塞杆上端位于所述第四空腔内而下端位于所述联动气缸的内腔中;该第二活塞杆上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三活塞头,该第二活塞杆下端部固定设置有第四活塞头;所述第三活塞头顶部与所述第二活塞头底部连接固定;所述第四活塞头将所述联动气缸的内腔密封隔离成上部的第五空腔及下部的第六空腔;所述第五空腔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气孔、所述第一联动气管连通至所述联动换向阀,所述第六空腔通过所述第二联动气孔、所述第二联动气管连通至所述联动换向阀。

进一步,所述油脂桶内设置有一排气盖板,该排气盖板的中央竖向设置有一排气导管,该排气导管连通油脂桶的内腔,该排气导管内设置有一胶塞。

进一步,所述联动换向阀通过一联动换向手柄连接所述驱动换向阀。

进一步,所述第一活塞杆装配孔、第二活塞杆装配孔及第三活塞杆装配孔同轴且孔径相同;所述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同轴且分别匹配安装在第一活塞杆装配孔、第二活塞杆装配孔及第三活塞杆装配孔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案的有益效果是:

①、本案的快速灌注尾轴将军帽润滑油脂的装置,通过在驱动气缸上串接联动气缸,并且驱动气缸通过注油管连接将军帽注油口、联动气缸的第三联动气管连接将军帽排气口,使得驱动气缸、联动气缸及将军帽的连接管路形成一个内循环气路,当驱动气缸给将军帽注入油脂的同时,联动气缸抽吸将军帽内部的空气,使得将军帽内腔形成一定的真空度,这样可大大提升油脂的注入速度,油脂注入效率高;

②、通过联动换向手柄连接驱动换向阀和联动换向阀,使得驱动换向阀与联动换向阀的气路切换操作同步,操作简单,可有效降低油脂注入操作的人力物力;

③、在操作平台上设置有观察镜,通过观察镜来观察将军帽内油脂的注入量,避免由于油脂溢出造成浪费;同时,驱动气缸及联动气缸与将军帽之间的连接管路可沿着操作平台铺设,避免由于管路弯折造成气路不通畅,油脂注入过程可靠。

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本案的快速灌注尾轴将军帽润滑油脂的装置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一油脂桶310、一注脂缸320、一驱动气缸330及一联动气缸340,所述油脂桶310底部和注脂缸320顶部通过连杆连接固定,所述注脂缸320的缸底串接驱动气缸330,所述驱动气缸330底部和所述联动气缸340顶部通过连杆连接固定。所述注脂缸320的内腔和驱动气缸330的内腔连通,且该注脂缸320及驱动气缸330的内腔中设置有一共用的第一活塞组件380;所述驱动气缸330的内腔和联动气缸340的内腔连通,且该驱动气缸330及联动气缸340的内腔中设置有共用的第二活塞组件390。所述第一活塞组件380的底部和第二活塞组件390顶部串接一体,且可同步在所述注脂缸320、驱动气缸330及联动气缸340内作往复运动。

所述油脂桶310,其内部可盛放润滑油脂311,该油脂桶310内设置有一排气盖板312,油脂桶310内盛放润滑油脂311时该排气盖板312盖在润滑油脂311上面,该排气盖板312的中央竖向设置有一排气导管313,该排气导管313连通油脂桶310的内腔,该排气导管313内设置有一胶塞314。实际使用中,该排气盖板312下压至润滑油脂311的顶面上时,油脂桶310内腔中的空气及油脂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导管313排出油脂桶310外,堵紧胶塞314就可阻止外部空气通过排气导管313进入油脂桶310内。

所述注脂缸320,其顶部设置有一油脂入口321和一油脂出口322,该油脂入口321通过一第一止回阀7连通至所述油脂桶310,该油脂出口322通过一第二止回阀8连通至将军帽注油口21。该注脂缸320的缸底中央设置有一第一活塞杆装配孔325与所述驱动气缸330连通,该第一活塞杆装配孔325用于安装第一活塞组件380的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装配孔325一侧的缸底上设置有一第一驱动气孔326,该第一驱动气孔326也连通至驱动气缸330,该第一驱动气孔326用于往驱动气缸330内注入或排出压缩空气,以便驱动所述第一活塞组件380往复运动。该注脂缸320的缸壁的底端设置有一注脂缸气孔327,该注脂缸气孔327连通至该注脂缸320的内腔中,当所述第一活塞组件380往复运动时,该注脂缸320内部空气通过该注脂缸气孔327吸入或排出。

所述驱动气缸330,其顶部和所述注脂缸320的缸底串接,该驱动气缸330的缸底中央设置有一第二活塞杆装配孔335用于安装第二活塞组件390的活塞杆。该第二活塞杆装配孔335一侧的缸底上设置有一第二驱动气孔336连通至驱动气缸330的内腔中。该驱动气缸330的外壁上设置有一手动的驱动换向阀337,该驱动换向阀337包括三通接头,该三通接头通过第一驱动气管331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气孔326、通过第二驱动气管332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气孔336、通过第三驱动气管333连接压缩空气的气源。本实施例中,该驱动换向阀337包括的三通接头在切换操作时,如第三驱动气管333连通第一驱动气管331,则第二驱动气管332连通外部空气;如第三驱动气管333连通第二驱动气管332,则第一驱动气管331连通外部空气。

所述联动气缸340,其通过连杆和驱动气缸330连接固定,该联动气缸340的缸顶中央设置有一第三活塞杆装配孔345用于安装第二活塞组件390的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装配孔325、第二活塞杆装配孔335及第三活塞杆装配孔345同轴且孔径相同,且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同轴且分别匹配安装在第一活塞杆装配孔325、第二活塞杆装配孔335及第三活塞杆装配孔345内。在联动气缸340的缸顶上在该第三活塞杆装配孔345一侧设置有一第一联动气孔346,该第一联动气孔346连通至联动气缸340的内腔中;在联动气缸340的缸底设置有一第二联动气孔348与第一联动气孔346相对,该第二联动气孔348也连通至联动气缸340的内腔中。该联动气缸340的外壁上设置有一手动的联动换向阀347,该联动换向阀347包括三通接头,该三通接头通过第一联动气管341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气孔346、通过第二联动气管342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气孔348、通过第三联动气管343连接至将军帽排气口22。所述联动换向阀347通过一联动换向手柄349连接所述驱动换向阀337,使得所述联动换向阀347与所述驱动换向阀337在切换操作时同步。本实施例中,该联动换向阀347包括的三通接头在切换操作时,如第三联动气管343连通第一联动气管341,则第二联动气管342连通外部空气;如第三联动气管343连通第二联动气管342,则第一联动气管341连通外部空气。

所述第一活塞组件380,其包括竖向安装在所述第一活塞杆装配孔内的第一活塞杆381,该第一活塞杆381上端位于所述注脂缸320的内腔中而下端位于所述驱动气缸330的内腔中,该第一活塞杆381上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一活塞头,该第一活塞杆381下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二活塞头。所述第一活塞头将所述注脂缸320的内腔密封隔离成上部的第一空腔A及下部的第二空腔B;所述第二活塞头将所述驱动气缸330的内腔密封隔离成上部的第三空腔C及下部的第四空腔D。所述第二空腔B连通所述注脂缸气孔327;所述第三空腔C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气孔326、所述第一驱动气管331连通至所述驱动换向阀337;所述第四空腔D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气孔336、所述第二驱动气管332连通至所述驱动换向阀337。

所述第二活塞组件390,其包括竖向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塞杆装配孔335及第三活塞杆装配孔345内的第二活塞杆391。该第二活塞杆391上端位于所述驱动气缸330的所述第四空腔D内而下端位于所述联动气缸340的内腔中。该第二活塞杆391上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三活塞头,该第二活塞杆391下端部固定设置有第四活塞头。所述第三活塞头与第一活塞组件380上的所述第二活塞头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活塞组件380和所述第二活塞组件390的往复运动同步;所述第四活塞头将所述联动气缸340的内腔密封隔离成上部的第五空腔E及下部的第六空腔F。所述第五空腔E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气孔346、所述第一联动气管341连通至所述联动换向阀347;所述第六空腔F通过所述第二联动气孔348、所述第二联动气管342连通至所述联动换向阀347。

本案的快速灌注尾轴将军帽润滑油脂的装置的油脂注入原理如下:

第一步:将第三驱动气管接通压缩空气的气源,将第三联动气管接通将军帽排气口,第二止回阀通过注油管连通至将军帽注油口;

第二步:操作联动换向手柄使得压缩空气经过第三驱动气管、第二驱动气管、第二驱动气孔进入到第四空腔内并驱动第一活塞组件和第二活塞组件逐渐上行至最高行程,此时,第一空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二止回阀排出、第三空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一驱动气孔、第一驱动气管排出、第五空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一联动气孔、第一联动气管排出。同时,在油脂桶内装满油脂,并通过排气盖板、排气导管排除油脂桶里面的空气;

第三步:操作联动换向手柄使得压缩空气经过第三驱动气管、第一驱动气管、第一驱动气孔进入到第三空腔内并驱动第一活塞组件和第二活塞组件逐渐下行至最低行程,此时,第二空腔内的空气通过所述注脂缸气孔排出、第四空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二驱动气孔、第二驱动气管排出、第六空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二联动气孔、第二联动气管排出。同时,油脂桶内的油脂被吸入到所述第一空腔内,而将军帽内腔也被抽吸形成一定的真空度;

第四步:操作联动换向手柄使得压缩空气经过第三驱动气管、第二驱动气管、第二驱动气孔进入到第四空腔内并驱动第一活塞组件和第二活塞组件逐渐上行至最高行程,此时,第一止回阀关闭、第二止回阀开启,第一空腔内的油脂经过注油管注入到将军帽内。并且,此时将军帽内腔中由于第三步形成了一定的真空度,同时第二活塞组件上行,第三联动气管、第二联动气管、第二联动气孔连通第六空腔,将军帽内腔中的低压空气又再次被抽吸至第六空腔中,形成一定的吸力,从而加快了油脂从第一空腔注入将军帽内的速度。联动气缸340使得油脂的注入效率大大提升;

第五步:反复操作切换联动换向手柄,重复第二步至第四步,直到将军帽内被油脂注满为止,或者直到油脂桶内的油脂全部用完为止。

本实施例中,由于船舶尾轴1端部的将军帽2外形巨大,可在本快速灌注尾轴将军帽润滑油脂的装置3一旁搭建固定架4,在将军帽2一旁搭建操作平台5,并在操作平台5上安装观察镜6,通过观察镜6来观察将军帽2内油脂的注入量,避免由于油脂溢出造成浪费。同时,连接第三联动气管和将军帽2之间的管路可沿着操作平台5铺设,避免由于管路弯折造成气路不通畅。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