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件伸缩连接结构及电梯伸缩轿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1921发布日期:2018-11-07 21:33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板件伸缩连接结构及电梯伸缩轿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板件伸缩连接结构及电梯伸缩轿厢。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CN201710537303.0,实用新型名称为井道专用施工升降机及其安装方法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井道专用施工升降机,设置于具有井道内,包括电机,控制箱,曳引绳、轿厢、配重块、主轨、副轨、主轨支架、副轨支架、底梁、顶梁和主承重梁;所述左壁和所述右壁上相对设有所述主轨支架和所述副轨支架;所述主轨上设有所述主轨支架,所述副轨上设有所述副轨支架;所述轿厢安装在所述主轨和所述副轨上,并能够在所述主轨和所述副轨上滑动;所述轿厢的底部和顶部分别有所述底梁和所述顶梁;井道上部设有所述主承重梁,所述主承重梁上设有上曳引轮和导向轮,井道下设有同步轮和电机;所述曳引绳缠绕在所述同步轮、所述曳引轮和所述导向轮上,所述曳引绳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轿厢和所述配重块。该井道专用施工升降机通过主轨道和副轨道安装在楼体内电梯的安装井道内,受力均匀,稳定性好,拆装后不需要填修楼层墙面,也不需要在楼体的外墙面另外挖设井道,降低了成本。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该电梯轿厢自生产完工后,大小恒定,结构不能变化。而井道的大小却因施工工地的设计或者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而定,常常发生变化。因此,难免出现轿厢和井道不能匹配的情况。另一方面,施工专用电梯轿厢在施工完成后,需要拆除,转移至另外一个施工工地继续使用。难免出现电梯轿厢与施工工地井道大小不匹配的情况,不能做到一梯多用,浪费资源,给工地施工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伸缩轿厢,能够根据电梯井道的大小,调整电梯轿厢的尺寸,使得电梯轿厢前后左右根据需要伸缩,使得一部电梯轿厢能够适用于多种尺寸的井道,做到一梯多用,从而极大的方便了施工,节约了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板件伸缩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具有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1,M≧2;所述第二板件上具有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上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部分叠合在一起形成叠合区域,该叠合区域内的连接孔都与一个对应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形成一对安装孔;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安装孔将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可拆卸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连接结构大小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再通过可拆卸螺丝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从而实现所述连接结构的伸缩。

所述不定连接孔设置为圆形孔,所述连接孔设置为椭圆形孔;或所述不定连接孔和所述连接孔均设置为椭圆形孔,二者对位时呈“十”字形交错对位。

一种电梯伸缩轿厢,包括顶盖组件,底盖组件和侧壁组件;所述侧壁组件围成立方体柱形腔,所述顶盖组件和所述底盖组件分别置于所述侧壁组件顶部和底部,从而围成立方体形轿厢;所述顶盖组件,所述底盖组件和所述侧壁组件均设有上述板件伸缩连接结构。

所述伸缩侧壁组件包括四个侧壁调节件,三面侧壁和门侧壁;四个所述侧壁调节件结构相同,都具有一体成型、并垂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上都设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1, M≧2;四个所述侧壁调节件设置在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四角,连接相邻的两侧壁、或相邻的侧壁和门侧壁;三面所述侧壁结构相同,都包括中间侧板,以及设置在该中间侧板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门侧壁也具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二者之间设有滑动的电梯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靠近所述侧壁调节件的一侧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侧壁调节件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部分叠合,叠合区域内每个连接孔与一个相应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形成一对安装孔,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安装孔,从而将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侧壁调节件的可拆卸固定连接;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通过可拆卸螺丝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所述伸缩侧壁组件的放大或缩小。

所述中间侧板和两侧的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邻接的一侧分别设有相应的多个中间连接孔,可拆卸螺丝穿过一对所述中间连接孔将所述中间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件和顶盖梁件;所述顶盖板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底顶梁件顶部;所述顶盖板件固定安装在所述伸缩侧壁组件顶部;所述顶盖梁件包括四个顶盖调节件,顶盖前梁,顶盖后梁和两顶盖侧梁;四个所述顶盖调节件设置在顶盖的四角,分别连接所述顶盖前梁和所述顶盖侧梁,或所述顶盖后梁和所述顶盖侧梁,从而形成正方体形顶盖;四个所述顶盖调节件结构相同,都具有呈”L”形设置的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的侧面上分别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1,M≧2;所述顶盖前梁,所述顶盖后梁和两所述顶盖侧梁的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 ≧1;所述顶盖调节件的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的侧面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顶盖前梁,所述顶盖后梁和两所述顶盖侧梁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顶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通过可拆卸螺丝固定连接。

两所述顶盖侧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顶梁辅助板,一顶盖加强板连接两所述顶梁辅助板;所述顶梁辅助板的侧面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 ≧1,M≧2;所述顶盖加强板的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所述顶梁辅助板的侧面和所述顶盖加强板的侧面的两端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顶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

所述顶盖前梁上也设有至少一个顶梁辅助板,所述顶盖加强板上设有与之对应的加强辅助板;该顶梁辅助板的侧面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 N≧1,M≧2;所述加强辅助板的侧面上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所述顶梁辅助板的侧面和所述加强辅助板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顶盖梁件的底部与所述侧壁组件的顶部也分别设有对应的安装孔,可拆卸螺丝穿过安装孔将所述顶盖梁件与所述侧壁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顶盖梁件中两所述顶盖侧梁,所述顶盖前梁,所述顶盖后梁的底面上都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侧壁组件中,三面所述侧壁和所述门侧壁的顶面设有在对应每个所述第一安装孔的第二安装孔;通过可拆卸螺丝穿过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将所述顶盖梁件与所述伸缩侧壁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顶盖板组件,包括两前顶板,后顶板和两后侧顶板;所述后顶板中部挖设有天窗;所述后顶板的所述天窗两侧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 ≧1,M≧2;两所述后侧顶板上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两所述后侧顶板设置在所述天窗两侧,与所述后顶板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叠合区域面积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顶盖板件安装在所述顶盖梁件的上方;两所述前顶板,所述后顶板和两所述后侧顶板上都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顶盖前梁,所述顶盖后梁和两所述顶盖侧梁,以及所述顶梁辅助板的顶面上都设有对应的第二安装孔;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将所述顶盖板件固定安装在顶盖梁件上。

所述底盖组件也包括底盖板件和底盖梁件,所述底盖梁件与所述侧壁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底盖板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盖梁件底部。

所述底盖梁件包括底盖前梁,底盖后梁、两底盖侧梁,以及四个底盖调节件;四个所述底盖调节件设置在底盖梁件的四角,分别连接所述底盖前梁和所述底盖侧梁,或所述底盖后梁和所述底盖侧梁,从而形成正方体形底盖梁件。四个所述底盖调节件结构相同,都具有呈”L”形设置的底盖第一侧臂和底盖第二侧臂;所述底盖第一侧臂和所述底盖第二侧臂的侧面上分别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1,M≧2;所述底盖前梁,所述底盖后梁和两所述底盖侧梁的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所述底盖第一侧臂和所述底盖第二侧臂的侧面分别与相邻的所述底盖前梁,所述底盖后梁和两所述底盖侧梁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较佳地,所述底盖前梁的侧面和所述底盖后梁的侧面上都分别固定安装有多对对应的底盖辅助梁,每对所述底盖辅助梁之间都安装有一底盖加强梁;所述底盖辅助梁的侧面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1,M≧2;所述底盖加强梁的两端的侧面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所述底盖辅助梁的侧面与所述底盖加强梁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底盖板件包括主板,第一副板,第二副板和角板;所述主板为四方形,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设置在所述主板相邻的两侧部,且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的一端部分交叠,所述角板设置在该交叠处;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的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1,M≧2;所述主板的相邻的两侧部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与所述主板的相邻的两侧部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板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第一副板在交叠出处设有N排P列第一连接孔;所述角板上设有对应第一连接孔的N排M列等间距的第一不定连接孔;所述第二幅板在交叠出处设有N排P列第二连接孔;所述角板上设有对应第二连接孔的N排M列等间距的第二不定连接孔,N≧1,M≧2,M≧P≧1;当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与所述主板的叠合区域大小改变时,同步调整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与所述角板交叠面积的大小,使得第一连接孔与不同列的第一不定连接孔对位,第二连接孔与不同列的第二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底盖梁件的所述底盖前梁,两所述底盖侧梁、所述底盖后梁和底盖加强梁的底面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底盖板件的所述主板,所述第一副板,所述第二副板和所述角板的顶面周边设有第四安装孔,通过可拆卸螺钉将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四安装孔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底盖梁件与所述底盖板件的固定连接。

所述电梯伸缩轿厢还包括伸缩支架,所述电梯轿厢安装在所述伸缩支架内,所述伸缩支架与所述电梯轿厢等尺寸缩放;该伸缩支架包括两立柱,以及在两所述立柱顶部连接二者的上梁组件和在两所述立柱底部连接二者的下梁组件;所述上梁组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上梁,所述上梁的两端部的两侧分别垂直设有一上梁调整板,两上梁调整板顶部设有一上梁连接板;所述上梁调整板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1,M≧2;所述上梁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 列连接孔,M≧P≧1;所述上梁调整板与所述上梁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上梁组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下梁组件的结构与所述上梁组件相同,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下梁,所述下梁的两端部的两侧分别垂直设有一下梁调整板,两下梁调整板顶部设有一下梁连接板;所述下梁调整板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1,M≧ 2;所述下梁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所述下梁调整板与所述下梁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下梁组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立柱呈敞口槽形,具有立柱连接板和垂直设置在其两侧的两立柱安装板;两所述立柱安装板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多个安装孔,中部也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上梁调整板和所述下梁调整板上的端部分别设第二安装孔;通过可拆卸螺钉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立柱和所述上梁与所述下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梯伸缩轿厢,通过设置板件伸缩连接结构实现了电梯轿厢的放大或缩小,使得电梯轿厢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电梯井道,做到一梯多用,极大的方便了建筑施工,节约了建筑成本,使用和安装方便,结构稳固可靠。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件伸缩连接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件伸缩连接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件伸缩连接结构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侧壁组件的俯视图。

图3B为图3A所示侧壁组件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侧壁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为了图示更加清楚明白,将分解前、后对应的板件用虚线连接,并用虚线图示分解前所述侧壁组件的俯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侧壁调节件310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侧壁调节件310的第一连接板311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侧壁调节件310的第二连接板312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A-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侧壁320的第一侧板321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B-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侧壁320的中间侧板323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C-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侧壁320的第二侧板322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A-2为图5A-1的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B-2为图5B-1的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C-2为图5C-1的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顶盖梁件的俯视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顶盖梁件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调节件110的俯视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调节件110的第一侧臂111的正视图。

图7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调节件110的第一侧臂121的正视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侧梁120的俯视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侧梁120的仰视图。

图8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侧梁120的侧面视图。

图8D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侧梁120的顶梁辅助板101的正视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前梁130的俯视图。

图9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前梁130的仰视图。

图9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前梁130的正视图。

图9D为本实用新型顶盖前梁130的顶梁辅助板101的侧视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后梁140的俯视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后梁140的仰视图。

图10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后梁140的后视图。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加强板150的俯视图。

图11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加强板150的后视图。

图11C为顶盖加强板150的加强辅助板151的侧视图。

图12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板件的俯视图。

图12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顶盖板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梁件的仰视图。

图13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梁件放大后的仰视图。

图14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调节件210的结构图。

图14B为本实用新型底盖调节件210的第一侧臂211的结构图。

图14C为本实用新型底盖梁件210的第二侧臂212的结构图。

图15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前梁230的仰视图。

图15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前梁230的正视图。

图15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盖前梁230的辅助梁231俯视图。

图15D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盖前梁230的辅助梁231侧视图。

图16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侧梁220的仰视图。

图16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侧梁220的侧视图。

图17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后梁240的仰视图。

图17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后梁240的侧视图。

图17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盖后梁240的辅助梁241仰视图。

图17D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盖后梁240的辅助梁241侧视图。

图18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加强板250的仰视图。

图18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加强板250的侧视图。

图19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板件的仰视图。

图19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板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伸缩支架4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0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伸缩支架400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1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梁连接板422和上梁调整板423的结构示意图。

图21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伸缩支架400的上梁调整板423的结构示意图。

图21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伸缩支架400的上梁连接板42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A,图1B和图1C,一种板件伸缩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板件10和第二板件20,所述第一板件10具有第一连接端11,所述第一连接端11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所述第二板件20上具有第二连接端21,所述第二连接端21上设有N排P列等间距的连接孔22,M≧ P≧1;所述第一连接端1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12部分叠合在一起形成叠合区域,该叠合区域内的连接孔22都与一个对应的不定连接孔12对位形成一对安装孔,可拆卸螺丝30穿过每对安装孔将第一板件10和第二板件20可拆卸固定连接。当需要伸缩所述板件伸缩连接结构时,只需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例如,参照图1A,在第一连接端上11设有4排6列不定连接孔12,每列相邻两不定连接孔 12之间的间距为5cm;在第二连接端上设有4排2列连接孔22,每列相邻两连接孔22之间的间距为5cm。参照图1B,在所述叠合区域,如果第一连接端 11上最内侧的第1列和第2列不定连接孔12与第二连接端的2列2列连接孔22对位,并通过可拆卸螺丝30固定连接,则所述第二板件10与所述第二板件 20的叠合区域最大,二者形成的板件伸缩连接结构最小。参照图1C,当连接结构需要扩大时,只需根据连接结构扩大的尺寸的需要,调整叠叠区域的大小,使得第一连接端的第3列和第4列,或第4列与第5列,或第5列与第6列的不定连接孔与第二连接端21的2列连接孔对位,并通过可拆卸螺丝3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件10与所述第二板件20,就能实现板件伸缩连接结构大小的调节。

较佳地,为了方便安装,将所述不定连接孔12设置为圆形孔,所述连接孔 22设置为椭圆形孔,从而预留了合理的偏差,方便所述连接孔22和所述不定连接孔12对位,以避免安装困难。或所述不定连接孔12和所述连接孔22均设置为椭圆形孔,二者对位时呈“十”字形交错对位。

参照图2,一种电梯伸缩轿厢,包括电梯轿厢,该电梯轿厢包括顶盖组件 100,底盖组件200和侧壁组件300;所述侧壁组件300围成立方体柱形腔,所述顶盖组件100和所述底盖组件200分别置于所述侧壁组件300顶部和底部,从而围成常规电梯轿厢的立方体形电梯轿厢。所述顶盖组件100,所述底盖组件 200和所述侧壁组件300均设有上述板件伸缩连接结构,能够实现等比例放大或缩小,从而实现电梯轿厢的放大或缩小。

参照图2,图3A,图3B和图3C,所述侧壁组件300包括四个侧壁调节件310,三面侧壁320和门侧壁330。参照图4A,图4B和图4C,四个所述侧壁调节件310 结构相同,都具有一体成型、并垂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所述第一连接板3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12上都设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参照图3A,图3B和图3C,四个所述侧壁调节件310设置在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四角,连接相邻的两面侧壁320、或相邻的侧壁320和门侧壁330。三面所述侧壁320结构相同,参照图3A,图3B和图3C,都包括中间侧板323,以及设置在该中间侧板两侧的第一侧板321和第二侧板322。所述门侧壁330也具有第一侧板321和第二侧板322,二者之间设有滑动的电梯门(没显示)。所述第一侧板321和所述第二侧板322在靠近所述侧壁调节件310的一侧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1;所述第一侧板321和所述第二侧板322 分别与所述侧壁调节件的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部分叠合,叠合区域内每个连接孔22与一个相应的不定连接孔12对位形成一对安装孔,可拆卸螺丝30穿过每对安装孔,从而将所述第一侧板321和所述第二侧板322与所述侧壁调节件310的可拆卸固定连接。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和对位的连接孔22和不定连接孔12的列数或数量,从而实现所述伸缩侧壁组件的放大或缩小。如参照图4B和图4C;所述侧壁调节件310的第一连接板311上设有9排7列不定连接孔12,第二连接板板312上设有9排8列不定连接孔12;参照图5A-1和 5C-1,所述第一侧板321和所述第二侧板322上分别设有9排2列连接孔22;当所述第一侧板321的9排2列连接孔22与第一连接板311上最外侧的第1列和第2列的不定连接孔12对位,并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二侧板322的9排2列连接孔22与第二连接板312上最外侧的第1列和第2列的不定连接孔12对位,并固定连接时,所述侧壁调节件310与所述第一侧板321和所述第二侧板322 叠合区域的面积最小,所述电梯轿厢的尺寸最大,如图3B所示。如果需要缩小电梯轿厢的尺寸,则增大叠合区域的面积,使得所述第一侧板321和所述第二侧板322的9排2列连接孔2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上的其他列不定连接孔12对位,例如,当所述第一侧板321和所述第二侧板322的9 排2列连接孔22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最内侧的两列不定连接孔22对位时,叠合区域的面积最大,电梯轿厢的尺寸最小,如图3A所示。

参照图5A-1,图5A-2,图5B-1,图5B-2,图5C-1和图5C-2,所述中间侧板 323和两侧的所述第一侧板321和所述第二侧板322相邻接的一侧分别设有相应的多个中间连接孔23和13,可拆卸螺丝穿过一对所述中间连接孔23将所述中间侧板323与所述第一侧板321和所述第二侧板322可拆卸固定连接。应理解,可拆卸螺丝连接仅为所述中间侧板323与所述第一侧板321和所述第二侧板322 可拆卸固定连接的一种实施例。例如,可拆卸螺丝连接方式也可以更改为铆钉连接,卡合连接,以及通过其他可拆卸连接的机械结构连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基本构思的前提下,所述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结构的合理推演或变化,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然,所述侧壁组件的尺寸缩放时,所述顶盖组件和所述底盖组件的尺寸必需等比例缩放。具体地,参照图6A和图6B,12A和图12B,所述顶盖组件100 包括顶盖板件和顶盖梁件;所述顶盖梁件包括四个顶盖调节件110,顶盖前梁 130,顶盖后梁140和两顶盖侧梁120。四个所述顶盖调节件110设置在顶盖的四角,分别连接所述顶盖前梁130和所述顶盖侧梁120,或所述顶盖后梁140和所述顶盖侧梁130,从而形成正方体形顶盖。参照图6A,图6B,图12A,图12B, 四个所述顶盖调节件110结构相同,都具有呈”L”形设置的第一侧臂111和第二侧臂112;所述第一侧臂111和所述第二侧臂112的侧面上分别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所述顶盖前梁130,所述顶盖后梁140 和两所述顶盖侧梁120的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1。所述顶盖调节件110的第一侧臂111和第二侧臂112的侧面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顶盖前梁130,所述顶盖后梁140和两所述顶盖侧梁120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顶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22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12 对位,并通过可拆卸螺丝固定连接即可。

较佳地,参照图6A,图6B,图8A,8B,8C和8D,为了使所述顶盖组件更加稳固,在两所述顶盖侧梁120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顶梁辅助板101,一顶盖加强板 150连接两所述顶梁辅助板101。参照图8D,所述顶梁辅助板101的侧面上设有 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参照图11B,所述顶盖加强板150的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1。所述顶梁辅助板 101的侧面和所述顶盖加强板150的侧面的两端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顶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22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12对位,并固定连接。

较佳地,参照图9A和9D,所述顶盖前梁120上也设有至少一个顶梁辅助板 101,参照图11A和11C所述顶盖加强板150上设有与之对应的加强辅助板151;该顶梁辅助板101的侧面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 ≧2;所述加强辅助板151的侧面上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1。所述顶梁辅助板101的侧面和所述加强辅助板151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较佳地,参照图2,图3A和图6A,所述顶盖梁件的底部与所述侧壁组件300 的顶部也分别设有对应的安装孔,可拆卸螺丝穿过安装孔将所述顶盖梁件与所述侧壁组件300固定连接。具体地,参照图8B,图9B和图10B,所述顶盖梁件中两所述顶盖侧梁120,顶盖前梁130,顶盖后梁140的底面上都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4.参照图3A,侧壁组件中,三面侧壁320和所述门侧壁330的顶面设有在对应每个所述第一安装孔14的第二安装孔24,通过可拆卸螺丝穿过对应的第一安装孔14和第二安装孔24将所述顶盖梁件与所述伸缩侧壁组件固定连接。

参照图12A和12B,所述顶盖板组件,包括两前顶板160,后顶板170和两后侧顶板180;所述后顶板180中部挖设有天窗181;所述后顶板180的所述天窗181两侧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两所述后侧顶板上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1。两所述后侧顶板180设置在所述天窗两侧,与所述后顶板170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叠合区域面积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两所述前顶板160中,其中一所述前顶板160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另一所述前顶板160上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 ≧1。两所述前顶板160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叠合区域面积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顶盖板件安装在所述顶盖梁件的上方。为此,参照图12B,两所述前顶板160,所述后顶板180和两所述后侧顶板170上都设有第一安装孔14。参照图6A,所述顶盖前梁130,所述顶盖后梁140和两所述顶盖侧梁120,以及所述顶梁辅助板150的顶面上都设有对应的第二安装孔44。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将所述顶盖板件固定安装在所述顶盖梁件上。

较佳地,顶盖前梁130,顶盖后梁140和顶盖加强板150的顶面上也设有N 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与顶盖板件上的连接孔相互对应。当所述顶盖板件扩大或缩小时,这些不定连接孔12也可发挥安装孔的作用。

参照图13A和图19A,所述底盖组件200也包括底盖板件和底盖梁件。所述底盖梁件与所述侧壁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底盖板件固定安装在底盖梁件底部。

所述底盖梁件包括底盖前梁230,底盖后梁240、两底盖侧梁220,以及四个底盖调节件210。参照14A,14B和14C,四个所述底盖调节件210设置在底盖梁件的四角,分别连接所述底盖前梁230和所述底盖侧梁220,或所述底盖后梁 240和所述底盖侧梁220,从而形成正方体形底盖梁件。参照14A,14B和14C, 四个所述底盖调节件210结构相同,都具有呈”L”形设置的底盖第一侧臂211和底盖第二侧臂212;所述底盖第一侧臂211和所述底盖第二侧臂212的侧面上分别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参照15A,15B和16A,16B, 和17A,17B,所述底盖前梁230,所述底盖后梁240和两所述底盖侧梁220的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1。所述底盖第一侧臂211和所述底盖第二侧臂212的侧面分别与相邻的所述底盖前梁230,所述底盖后梁240和两所述底盖侧梁220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22 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较佳地,所述底盖前梁230的侧面和底盖后梁240的侧面上都分别固定安装有多对对应的底盖辅助梁231和241,每对底盖辅助梁231和241之间都安装有一底盖加强梁250。参照图15C和15D,以及17C和17D,底盖辅助梁231和 241的侧面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参照图18A和 18B,底盖加强梁250的两端的侧面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1。所述底盖辅助梁231和241的侧面与所述底盖加强梁250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参照图19A和图19B,所述底盖板件包括主板260,第一副板270,第二副板280和角板290;所述主板260为四方形,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 280设置在所述主板260相邻的两侧部,且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 280的一端部分交叠,所述角板290设置在该交叠处。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280的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所述主板的相邻的两侧部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1;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280与所述主板260的相邻的两侧部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23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板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第一副板270在交叠出处设有N排P列第一连接孔27;所述角板290 上设有对应第一连接孔的N排M列等间距的第一不定连接孔17;所述第二幅板 280在交叠出处设有N排P列第二连接孔28;所述角板上设有对应第二连接孔22的N排M列等间距的第二不定连接孔18;N≧1,M≧2,M≧P≧1;当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280与所述主板260的叠合区域大小改变时,同步调整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280与所述角板交叠面积的大小,使得第一连接孔与不同列的第一不定连接孔对位,第二连接孔与不同列的第二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参照图15A,16A,17A和18A所述底盖梁件的所述底盖前梁,两所述底盖侧梁、所述底盖后梁和底盖加强梁250的底面上设有第三安装孔16,所述底盖板件的所述主板260,所述第一副板270,所述第二副板280和所述角板290的顶面周边设有第四安装孔26,通过可拆卸螺钉将所述第三安装孔16和所述第四安装孔26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底盖梁件与所述底盖板件的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底盖梁件的顶面与所述侧壁组件的底部也分别设有对应的安装孔,可拆卸螺丝穿过安装孔将所述底盖梁件与所述伸缩侧壁组件固定连接。

参照图20A和图20B,所述电梯伸缩轿厢还包括伸缩支架400,所述电梯轿厢安装在所述伸缩支架400内。所述伸缩支架与所述电梯轿厢等尺寸缩放。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每组连接孔和相应的不定连接孔中,相邻两连接孔和相邻两不定连接孔的间距应该设置为相等,从而实现各部分放大或缩写的尺寸相适应。

参照图20A和图20B,该伸缩支架400包括两立柱410,以及在两所述立柱顶部连接二者的上梁组件420和在两所述立柱底部连接二者的下梁组件430。所述上梁组件420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上梁421,所述上梁421的两端部的两侧分别垂直设有一上梁调整板422,两上梁调整板422顶部设有一上梁连接板423;所述上梁调整板422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22,N≧1,M≧2;所述上梁421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12,M≧P≧1。所述上梁调整板422 与所述上梁421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1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22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1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22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上梁组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12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22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下梁组件430的结构与所述上梁组件420相同,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下梁431,所述下梁431的两端部的两侧分别垂直设有一下梁调整板432,两下梁调整板432顶部设有一下梁连接板433;所述下梁调整板432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22,N≧1,M≧2;所述下梁431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12,M≧P≧1。所述下梁调整板432与所述下梁431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1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22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1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22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下梁组件430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12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22 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立柱410呈敞口槽形,具有立柱连接板411和垂直设置在其两侧的两立柱安装板412和413;两所述立柱安装板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多个安装孔 14,中部也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14。所述上梁调整板422和所述下梁调整板432上的端部分别设第二安装孔44。通过可拆卸螺钉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14 和第二安装孔44固定连接所述立柱410和所述上梁420与所述下梁430。

所述电梯伸缩轿厢安装在所述伸缩支架内,位于两所述立柱、所述下梁组件与所述上梁组件之间。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其架构形式能够灵活多变,可以派生系列产品。只是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