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介质高温钢丝编织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0683发布日期:2018-09-11 20:59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胶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橡胶软管,尤其涉及一种耐介质高温钢丝编织软管。



背景技术:

钢丝编织软管主要用于矿井液压支架、油田开发,适宜于工程建筑、起重运输、冶金锻压、矿山设备、船舶、注塑机械、农业机械、各种机床以及各工业部门机械化、自动化液压系统中输送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石油基(如矿物油、可溶性油、液压油、燃油、润滑油)及水基液体(如乳化液、油水乳浊液、水)等和液体传动。按照GB/T 3683-2011和EN853标准要求,一般钢丝编织软管的油类使用温度在-40℃~+100℃,而水基流体在-40℃~+70℃。由于内层胶一般采用丁腈橡胶或者氯丁橡胶,钢丝编织软管长期输送高温油类容易发生泄漏,外层胶在高温下更容易老化,不能满足高温150℃下油基流体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介质高温钢丝编织软管;该钢丝编织软管可以在-45℃~150℃下使用,适用更苛刻的工作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耐介质高温钢丝编织软管,所述软管从内向外依次由耐介质层、内胶层、中间层、钢丝编织层、外胶层组成,所述的耐介质层为氟橡胶;所述内胶层为丙烯酸酯橡胶或者氯醇橡胶或者氢化丁腈橡胶;所述中间层为丁腈橡胶;所述外胶层为丙烯酸酯橡胶或者氯醇橡胶或者氢化丁腈橡胶。

优选的,所述耐介质层厚度为0.2~0.4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耐介质层采用氟橡胶,因为其具有优异的耐介质、耐高温性、耐臭氧和耐候性能,高温下的耐介质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合成橡胶;内层胶使用的丙烯酸酯橡胶、氯醇橡胶或者氢化丁腈橡胶,一方面替代传统的丁腈橡胶或者氯丁橡胶来提高产品的耐温等级,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调整配方与氟橡胶很好地粘合在一起;中间层为丁腈橡胶,不需要再涂粘合剂就能将钢丝编织层与内胶层结合起来;外层胶为丙烯酸酯橡胶、氯醇橡胶或者氢化丁腈橡胶。

综上,本实用新型中的钢丝编织软管结构具有优良的耐油、耐热、耐老化性能、耐曲绕性和耐疲劳性,同时管体结合紧密,使用柔软,在压力下变形小,脉冲性能优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耐介质高温钢丝编织软管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耐介质高温钢丝编织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是耐介质层;2是内胶层;3是中间层;4是钢丝编织层;5是外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耐介质高温钢丝编织软管,从内向外依次由耐介质层、内胶层、中间层、钢丝编织层、外胶层组成。耐介质层为氟橡胶;耐介质层厚度为0.2mm;内胶层为丙烯酸酯橡胶;中间层为丁腈橡胶;外胶层为丙烯酸酯橡胶。这种结构钢丝编织软管具有优良的耐油、耐热、耐老化性能、耐曲绕性和耐疲劳性,同时管体结合紧密,使用柔软,在压力下变形小,脉冲性能优越。

实施例2

一种耐介质高温钢丝编织软管,从内向外依次由耐介质层、内胶层、中间层、钢丝编织层、外胶层组成。耐介质层为氟橡胶;耐介质层厚度为0.3mm;内胶层为氯醇橡胶;中间层为丁腈橡胶;外胶层为氢化丁腈橡胶。这种结构钢丝编织软管具有优良的耐油、耐热、耐老化性能、耐曲绕性和耐疲劳性,同时管体结合紧密,使用柔软,在压力下变形小,脉冲性能优越。

实施例3

一种耐介质高温钢丝编织软管,从内向外依次由耐介质层、内胶层、中间层、钢丝编织层、外胶层组成。耐介质层为氟橡胶;耐介质层厚度为0.4mm;内胶层为氢化丁腈橡胶;中间层为丁腈橡胶;外胶层为丙烯酸酯橡胶。这种结构钢丝编织软管具有优良的耐油、耐热、耐老化性能、耐曲绕性和耐疲劳性,同时管体结合紧密,使用柔软,在压力下变形小,脉冲性能优越。

实施例4

一种耐介质高温钢丝编织软管,从内向外依次由耐介质层、内胶层、中间层、钢丝编织层、外胶层组成。耐介质层为氟橡胶;耐介质层厚度为0.3mm;内胶层为氢化丁腈橡胶;中间层为丁腈橡胶;外胶层为氢化丁腈橡胶。这种结构钢丝编织软管具有优良的耐油、耐热、耐老化性能、耐曲绕性和耐疲劳性,同时管体结合紧密,使用柔软,在压力下变形小,脉冲性能优越。

实施例5

一种耐介质高温钢丝编织软管,从内向外依次由耐介质层、内胶层、中间层、钢丝编织层、外胶层组成。耐介质层为氟橡胶;耐介质层厚度为0.3mm;内胶层为氯醇橡胶;中间层为丁腈橡胶;外胶层为氯醇橡胶。这种结构钢丝编织软管具有优良的耐油、耐热、耐老化性能、耐曲绕性和耐疲劳性,同时管体结合紧密,使用柔软,在压力下变形小,脉冲性能优越。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采用等同替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