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控制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08389发布日期:2019-07-06 11:4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流量控制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车辆领域的流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热管理系统包含冷却液系统,主要包括热转换器、电动水泵、换向阀、空调散热器等,其中换向阀可用于切换冷却液的流向;

如果上述换向阀仅通过管路连接到上述系统其他零部件的情况下,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身震动可能引起冷却液系统晃动,换向阀可能受到较大的震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相对提高抗震性能的流量控制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流量控制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阀芯组件以及连接件,所述壳体包括底座与盖体,所述阀芯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内,该阀芯组件包括阀杆组件、第一阀件、第二阀件,该阀杆组件的一端具有凸块部,该凸块部与所述第一阀件限位设置或固定设置,所述第二阀件与所述壳体限位设置或固定设置,该第一阀件能够在所述阀杆组件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二阀件转动;

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臂部构件,该臂部构件与所述底座或所述盖体固定设置,该臂部构件至少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成形有通孔部,所述连接件具有连接杆部,该连接杆部穿过所述通孔部,所述臂部构件与所述连接件相对限位设置或固定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流量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壳体,该壳体一体成型有卡槽部,该卡槽部形成通槽部或缺口部;

提供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通过上述通槽部或缺口部安装到所述壳体的卡槽部,且该弹性元件至少部分限位于所述卡槽部内,形成臂部构件的部分结构;

提供金属制成的连接件,该连接件至少包括主体部、螺杆与螺母,其中所述螺杆成型出外螺纹部,所述螺母成型出内螺纹部,组装螺杆与螺母,该外螺纹部与所述内螺纹部形成螺纹配合结构,该螺纹配合结构组装连接所述臂部构件与上述主体部。

本技术方案通过臂部构件与连接件相对限位设置或固定设置,且臂部构件至少包括弹性元件,且该连接件的连接杆部位于所述弹性元件成形的通孔部,在震动环境下该弹性元件可提供缓冲,可增加臂部构件与连接件之间稳固可靠性,能够相对提高流量控制装置的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流量控制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流量控制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并示意地显示出流量控制装置的连接件与其他元件的关系;

图4是图3所示流量控制装置除了连接件以外阀体部分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并示意地显示出臂部构件的结构;

图5是图2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连接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流量控制装置的阀体部分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并分解地示意了臂部构件的结构;

图7是流量控制装置的阀体部分再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阀体部分的分配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阀体部分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阀体部分的壳体部分与密封圈、密封件的立体分解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7所示阀体部分的控制部件与密封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2是图7所示阀体部分的控制部件与传动齿轮部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流量控制装置100可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车用空调系统或者家用空调系统等,具体地所述流量控制装置所流通的流通介质可为水、水与其他液体的混合液体或者其他具有导热能力的冷却液体,流量控制装置控制流通介质的分配并使流通介质与换热系统的其他工作介质进行热交换,再通过调节分配流量控制装置的介质出口流量来控制换热系统流路的流通介质,能够提升优化该换热系统流路的控制性能。所述流量控制装置100设置于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管路,能够用来实现空调系统的暖通流路、电池冷却流路与电池加热系统流路之间的切换,通过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多通控制结构的设置,该流量控制装置将来自同一进口的工作介质按照比例分配到不同出口,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可位于两个或多个换热系统回路,能够配合所述换热系统进行流路切换,且能够实现换热系统不同流路的工作介质流量比例分配。本文中定义限位设置可以为组装且相对限定过度位移等情形,固定设置包括两者一体连接而固定或者相组装连接而固定等情形。

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1、阀芯组件、控制部件3与连接件4,其中壳体包括底座11、盖体12,其中所述底座具有安装腔,该安装腔上侧具有安装开口,具体地可定义安装开口为底座上端口,所述阀芯组件自所述安装开口置入该安装腔,阀芯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壳体内,从而形成阀腔;具体地该底座11与所述盖体12分别设置有螺钉通孔,可通过螺钉元件将两者组装而实现相对固定设置,所述壳体1与控制部件3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进行组装。

流量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臂部构件,一实施方式至少包括臂部构件50、另一臂部构件52,该两臂部构件与盖体12固定设置,具体地两臂部构件的一部分与盖体可以一体连接,该两臂部构件通过设置延伸连接部可以分别与盖体的周侧一体连接,结构强度较高,两臂部构件分别与连接件4相对限位设置或固定设置。其中臂部构件50至少包括弹性元件,通过该弹性元件可提供一定的弹性缓冲,将上述连接件组装到车身的悬挂系统或其他中间连接部件上,车辆运行中震动的工况下,能够相对提高流量控制装置的抗震性能,另一臂部构件52至少包括弹性元件,通过该弹性元件可提供一定的弹性缓冲,将上述连接件组装到车身的悬挂系统或其他中间连接部件上,车辆运行中震动的工况下,能够相对提高流量控制装置的抗震性能,具体地臂部构件50包括第一弹性元件501,另一臂部构件52包括第二弹性元件502,该两个弹性元件可为弹性橡胶垫圈或弹性硅胶垫圈或可变形金属垫圈,两弹性元件所提供的弹性变形能够减少车辆震动对流量控制装置的各零部件的间接震动,相对优化流量控制装置的工作环境。两臂部构件50、52能够连接到车辆系统的悬挂系统或中间连接件上,实现流量控制装置与车身组装。

下文以其中一个臂部构件50为例,连接件4具有连接杆部412,该连接杆部412位于第一弹性元件501成形的通孔部,臂部构件50与连接件4相对限位设置或固定设置,在震动环境下该第一弹性元件可提供缓冲,可增加臂部构件与连接件之间稳固可靠性,能够相对提高流量控制装置的抗震性能;从而连接件4至少部分穿过臂部构件50的通孔,进一步连接件4通过设置螺纹配合结构压紧在臂部构件50的两侧,连接件4至少包括主体部40、螺杆41、螺母43,螺杆41与主体部40分开设置,该分开设置包括两种情形:螺杆41与主体部40分开组装,以便于拆卸,或者进一步两者焊接固定以增加结合强度;螺杆41成形有外螺纹部411,该螺母43成形有内螺纹部431,该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形成螺纹配合结构;连接件4还包括转接部45,该转接部与主体部可以为一体结构,且该转接部45能够与外部元件如车身的悬挂系统(未图示)相连接。

具体地螺杆41成形有连接杆部412,连接杆部412位于主体部40的通孔400、臂部构件50的第一通孔500,螺杆41还包括杆头部413,杆头部413一体成形在螺杆41的一端,外螺纹部411一体成形在螺杆41的相对另一端,具体地说杆头部413、外螺纹部411与连接杆部412为一体结构,连接杆部412穿过两个通孔400、500,杆头部413卡接在主体部412的一侧,该主体部412的另一侧与臂部构件的一侧相抵接,螺母43位于该臂部构件的另一侧,且该螺母43的内螺纹部431与外螺纹部411形成螺纹配合结构,螺母43包括自主体区域凸伸设置的配合凸缘432,该配合凸缘可相对增加与配合物如臂部构件50的接触面积,相对增加组装稳固程度,螺母43拧紧在螺杆41上从而将臂部构件50、52与连接件4的主体部41锁紧固定,组件的结合更为稳固。

壳体具有盖体12,盖体12一体成形有卡槽部111,第一弹性元件501包括本体部511、凸缘部513,其中该本体部511围绕形成周壁部512,可以为弹性垫圈,第一弹性元件501成形有通孔部,沿该周壁部的径向方向,该凸缘部513自本体部的至少一端向外凸伸设置,从而第一弹性元件501的宽度大于卡槽部111的宽度,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13分别自本体部511的上下两端分别沿径向向外凸伸设置,从而该凸缘部的纵向截面的形状呈工字型或类似其他形状,本体部511至少部分位于卡槽部111,周壁部512内周侧具有孔部5121,连接件4至少部分穿过该孔部,如此设置本体部511能够在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提供弹性缓冲,凸缘部513伸出卡槽部111外,能够在第一弹性元件501的孔部的轴向方向上提供缓冲。

臂部构件50包括卡槽部111、第一弹性元件501、卡箍54,或者说该卡槽部111、第一弹性元件501、卡箍54形成至少部分臂部构件,其中第一弹性元件501夹设在卡槽部111的内周侧与卡箍的外周侧之间,换言之第一弹性元件501的外周侧部分与该卡槽部111的内周侧相抵接,卡箍54的外周侧与第一弹性元件501的内周侧相抵接,连接件的连接杆部412位于该卡箍的通孔,该卡箍包括收容壁541、凸伸设置在收容槽部一端的保护壁542,保护壁542与收容壁一体结构,其中保护壁相对于收容槽部大致呈翻边状设置,收容槽部卡持在第一弹性元件501的内周,可减少螺杆与弹性元件之间抗磨损性能较好,保护壁542遮挡在第一弹性元件501的凸缘部的外侧,保护壁542与螺母侧面或连接件侧面接触,可减少螺母对弹性元件的直接磨损;由于金属的连接杆部412与金属卡箍54之间相互摩擦的耐磨损相对橡胶较好,过度受外力的拉扯作用下也不易断裂。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臂部构件50也可与底座11固定设置,如臂部构件50的卡槽部与底座的侧壁可一体成形或者臂部构件的卡槽部与底座11的侧壁相组装固定即可,如此卡槽部111可一体形成在底座11,且避开接管管路进行布置。盖体12具有盖体部120,阀芯组件一端部自盖体部的通孔121且向外延伸出盖体,臂部构件的至少部分与盖体部为一体结构,该臂部构件50位于盖体部12至少一侧凸伸设置而成,如图2所示臂部构件50、52布置于盖体部所在面的同面。或者,请进一步结合图6所示实施方式,盖体12’同侧设置两个臂部构件50’,该臂部构件50’布置于盖体部所处面的不同面,该臂部构件50’具有通孔500’,且该臂部构件50’均自盖体12’向底侧凸伸设置,或者说两个臂部构件50’的延伸方向相同,每一臂部构件包括卡槽部111’、弹性元件501’、卡箍54’,或者说该卡槽部111’、弹性元件501’、卡箍54’形成至少部分臂部构件,其中弹性元件501’夹设在卡槽部111’的内周侧与卡箍54’的外周侧之间。

其中一个臂部构件50包括第一通孔500、第一弹性元件501,另一个臂部构件52包括第二通孔520、第二弹性元件502,盖体12一体成形有卡扣部,卡槽部111位于该卡扣部的内周侧,具体地盖体12具有第一卡扣部161、第二卡扣部162,该两个卡扣部161、162的内侧分别与各自对应弹性元件的径向外周侧相对限位设置,防止对应弹性元件受外部拉脱作用下从壳体脱离;,第一通孔500位于其中一个卡箍54的径向内周侧,且该第一弹性元件501的径向内周侧与对应卡箍54的径向外周侧相固定设置;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另一个卡箍56,当第二通孔520内插入对应配合部时,该卡箍56直接与该对应配合部相接触或限位连接,第二弹性元件502受外力挤压作用下可发生弹性变形,为流量控制装置提供弹性缓冲;具体地卡箍可为金属卡圈,强度相对较高;弹性元件的内周侧分别与对应卡箍54、56的外周侧相抵接,且两个卡箍分别围绕形成臂部构件的第一通孔500、第一通孔520,上述两弹性元件所提供的弹性变形能够减少车辆震动对流量控制装置的各零部件的间接震动,相对优化流量控制装置的工作环境。

请结合图7到图9所示,另一种实施方式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阀体部分的结构进一步介绍如下,主要针对与以上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底座与盖体通过密封环110密封设置,壳体的底座具有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其中第一管路为进口管路102,第二管路为第一出口管路103,第三管路作为第二出口管路104,从而所述壳体具有进口1021、第一出口1031以及第二出口1041,形成一进两出的三通结构;具体地所述底座与盖体相配合而形成所述安装腔101,所述进口、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能够与所在换热系统回路的连接管路相配合,具体地所述壳体的进口管路102、第一出口管路103以及第二出口管路104与该底座可以是一体形成结构。阀芯组件2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安装腔101,所述阀芯组件2包括第一阀件20、第二阀件21以及阀杆组件23,壳体具有位于所述安装腔底侧的凸台13、收容槽部1011,具体地凸台、收容槽部1011均具有扇形外轮廓,该收容槽部与所述凸台在壳体内互补设置,此处定义“互补设置”是针对壳体的底部区域而言,所述收容槽部占据该底部区域的一部分、且凸台占据该底部区域的另一部分,尤其从俯视角度来看,在壳体内底部区域范围内所述收容槽部与凸台互补设置。所述第二阀件2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收容槽部1011,凸台位于径向缺口,凸台13能够对第二阀件进行周向限位,使得第二阀件21相对于壳体相对固定设置,此处定义“相对固定设置”是指第二阀件可在允许范围内运动,所述第二阀件21位于该收容槽部1011内从而能够与凸台13也大致成互补设置,与所述凸台相对应地,且该凸台与所述径向缺口为限位设置,所述第一阀件的下侧面至少部分与所述凸台的顶侧面相对设置。第二阀件21具有径向缺口,即第二阀件21大致呈扇形设置,可减少第二阀件的体积、降低材料成本,所述凸台位于所述第二阀件的径向缺口,且第二阀件21的下侧面与所述壳体直接接触而密封设置或者通过另外设置弹性密封圈进行密封,所述第二阀件的上侧面与第一阀件相接触,该第二阀件的下侧面与其上侧面背对设置,第一阀件的下侧面与该第二阀件接触,第一阀件的上侧面则与该第一阀件下侧面背对设置。为便于说明,此处定义与所述第二阀件21、第一阀件相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具体地该竖直方向与第一阀件所在平面垂直,即第一阀件进行转动的中心轴线方向、也可理解为所述安装腔的轴线方向或者阀杆组件的轴线方向,第二阀件21的下侧面低于所述凸台13的顶侧面131,第二阀件的上侧面高于或相平于所述凸台13的顶侧面,所述第一阀件的下侧面与该凸台13的顶侧面至少部分相对设置,在所述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阀件的下侧面与所述凸台的顶侧面之间允许间隙以减少对第一阀件的摩擦阻力。

第一阀件20的下侧面至少部分与凸台的顶侧面131相对设置,在所述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阀件20的下侧面与所述凸台的顶侧面131至少部分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阀件下侧面与所述凸台的顶侧面13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小于0.8mm,此设置方式可减少所述第一阀件相对于第二阀件转动过程中所受摩擦阻力,保证第一阀件活动性能。凸台13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止挡壁132、第二止挡壁133,该第一止挡壁、第二止挡壁形成于凸台两侧的侧边区域。第二阀件的径向缺口的一侧壁与第一止挡壁132相对设置,另一侧壁与第二止挡壁133相对设置,从而所述第一、第二止挡壁能够对所述第二阀件进行周向限位,具体地,所述第二阀件21与所述凸台之间允许存在间隙,所述第二阀件21与壳体的凸台13两侧采取间隙配合,使得第二阀件21便于安装到壳体内,同时也不影响第二阀件与第一阀件之间密封性能。

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整体大致呈扇形的异形密封垫24,该弹性密封件位于所述收容槽部1011,且该弹性密封件与第二阀件21相对应设置,两者位于与所述凸台13互补的区域,具体地,且该弹性密封件与第二阀件21安置于收容槽部1011,所述异形密封垫24与第二阀件21相对应设置流通孔;所述异形密封垫24分别接触壳体1底壁与第二阀件21,其中该异形密封垫24与所述第二阀件21的下侧面相接触、且与壳体相接触,从而实现密封,在垂直于所述第二阀件的竖直方向上,所述弹性密封件夹设在所述第二阀件的下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壳体具有收容所述弹性密封件的定位凹槽1012,该定位凹槽与异形密封垫24相对应设置,防止工作介质从壳体与第二阀件之间泄露。

第二阀件21、均为陶瓷阀片或金属阀片,和/或第一阀件20从而各阀片高耐磨性、高熔点、高硬度,在高温下不易氧化,比如陶瓷阀片且对酸、碱、盐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因此,在长时间不同温度下反复使用,陶瓷阀片或金属阀片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相对于橡胶材质不容易出现老化现象,可保证流量控制装置性能;进一步第一阀件可以为动作阀片,第二阀件可以为静阀片或固定阀片,各自外形采用扇形设置、带有径向缺口设计,静阀片的缺口与凸台13相配合,动作阀片的缺口能够与静阀片的阀口相连通或不连通,两个阀片之间接触面积相对较小,可以减少两者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对电机的扭矩要求,防止摩擦力过大而导致流量控制装置无法运动,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减轻产品整体重量。第一阀件20与阀杆组件23相对限位连接而相对固定设置,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部件3能够提供驱动力,该驱动力带动阀杆组件23进行动作,通过阀杆组件23来带动第一阀件20,阀杆组件23上端与控制部件机械连接,且该上端与壳体之间为密封设置,第二阀件的上侧面与第一阀件的下侧面相接触;在阀杆组件23带动下,第一阀件20打开、关闭第二阀件的流通阀口、和/或调节流通阀口的开度大小。

在阀杆组件23带动下,第一阀件20能够打开所述第二阀件21的至少一个流通口,第一阀件的扇形开口220对准流通口时能够实现所述壳体的进口管路与第一出口管路导通,阀杆组件23能够控制所述第一阀件20打开流通口的大小,从而调节进口管路分配到第一出口管路与第二出口管路流量比例,具体地当第一、第二流通口同时打开,第一流通口的开度增加时,第二流通口的开度减小,或者第二流通口的开度增加时,第一流通口开度减小。具体地,壳体的第一流通孔111、第二流通孔112成扇形或月牙形或腰子形设置,相对应第一阀件的流通口成扇形或月牙形或腰子形设置,随着第一、第二流通口的流通面积的增加或减小过程中,工作介质流量逐步增加或减小,在流通阀口关闭或打开过程中,能够较好的使开阀特性与关阀特性保持相对一致,在系统运行时,进行系统流量调节时性能较稳定。

请结合图9到图12所示,阀杆组件的一端具有传动齿轮部232,该传动齿轮部至少部分位于盖体12外,该阀杆组件23的另一端具有凸块部230,凸块部与该传动齿轮部传动连接,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凸块部与该传动齿轮部也一体形成、或凸块部与该传动齿轮部通过磁性联轴结构组装,使得传动齿轮部带动凸块部运动,该凸块部与第一阀件22限位设置或固定设置,第二阀件与壳体限位设置或固定设置,该第一阀件20能够在阀杆组件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二阀件21转动,具体地第一阀件20在既定行程内往复转动;第一阀件20的下侧具有第一接触部,第二阀件21的上侧具有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相互面接触设置,两者接触可靠性较好,第一阀件20与第二阀件21之间可实现液体密封,进一步通过涂覆密封脂可增加液体密封性能。阀杆组件23上端与控制部件机械连接,且该上端与壳体1之间为密封设置,具体地阀杆组件23另一端形成凸块部230,该阀杆组件通过该凸块部与第一阀件20的上侧面相对限位设置或固定设置,第一阀件20的上侧面具有收容该凸块部的凹部201,从而阀杆组件23带动第一阀件20转动;阀杆组件23一端的传动齿轮部232的部分位于壳体外,以便接收控制部件的动力输入,具体地该传动齿轮部与控制部件的传动输出轴300机械啮合连接。流量控制装置100具有密封圈61,也可称为密封垫圈,该密封圈61位于传动齿轮部232的径向外侧,密封圈61夹设在壳体的盖体与控制部件的底壳之间,密封圈61与控制部件3的外壳31、壳体的盖体12之间形成防护结构,该密封圈61具有第一侧部611与第二侧部612,第一侧部611与壳体的顶部外侧122相抵接;具体地外壳31向外凸设有抵压部311,抵压部311与第二侧部612相抵接,具体地控制部件的外壳31具有外底壁,抵压部311自外底壁向外凸伸设置,可减少外界杂质进入流量控制装置、也可防止流量控制装置的工作介质如冷却剂外漏,比如灰尘以及污水等,尤其车辆在环境较差的环境下,形成较好的防尘防水的防护效果。

盖体12形成上述顶部外侧122,该盖体设有限位凹部123,该限位凹部123位于该盖体的顶部外侧,密封圈61位于该限位凹部123,定义传动齿轮部232延伸设置的方向(x方向)为竖直方向,沿该竖直方向或者沿垂直于该竖直方向的径向方向,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相对设置,另外如图3、4所示实施方式,在竖直方向上,第一侧部611与第二侧部612分别设置在密封圈的相对两侧,比如上下两侧且在该竖直方向上,第一侧部611与盖体的顶部外侧122相抵接,抵压部311与第二侧部612相抵接。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具有第一空间、第二空间,该第一空间位于所述密封圈的径向内侧,该第二空间位于所述密封圈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不连通,使得流量控制装置内部与外部相对密封隔离,可防止流量控制装置的工作介质外漏。盖体还设有限位凸部124,该限位凸部124位于盖体的顶部外侧122,限位凸部124围绕密封圈61的外周侧设置,防止密封圈61径向方向的移位。控制部件3包括密封件62,该控制部件的底壳31具有凹槽部312,该凹槽部外周形成支撑壁部315,密封件位于该凹槽部,密封件62的第一接触部621与第二接触部622被挤压时能够相对弹性变形,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控制部件的齿轮输出轴的外周侧相抵接,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底壳相抵接。

控制部件3的传动输出轴300具有传动配合部302,该传动配合部位于外壳31的外侧,该密封件62位于传动配合部302的外侧,且密封件62在径向方向具有弹性,也可称为弹性密封件,弹性密封件62包括第一接触部621、第二接触部622,第一接触部621与传动配合部302的外周侧相抵接,第二接触部622与外壳的抵压部311内侧壁相抵接。弹性密封件62还包括连接部623,该连接部623的一侧连接第一接触部621、另一侧连接第二接触部622,该支撑壁部315围绕设置在传动配合部302的外周侧,该支撑壁部与该连接部相抵接,且弹性密封件包括缺口624,该缺口位于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从而该弹性密封件可弹性变形,当第一接触部或第二接触部受压时提供更好的弹性压紧力。

此处定义外壳的外侧为控制部件外壳内侧相对的外部区域,上述弹性密封件62与传动配合部302在外壳的外侧进行密封,能够减少控制部件外部异物进入控制部件,外壳31形成抵压部内圈一侧,可预先定位弹性密封件62,在焊接前可预先将弹性密封件62限位再进行焊接,也便于检查弹性密封件62是否在正常位置;在竖直方向上,支承凸部125与弹性密封件62相对设置,该支承凸部与弹性密封件为限位设置,前者对后者进行限位,防止该弹性密封件62脱落,提升密封可靠性;

进一步传动齿轮部232的末端部分伸入传动配合部302内,两者形成齿轮啮合结构;弹性密封件62的第一接触部621与传动配合部302的外壁部304相抵接且密封设置,如此齿轮啮合结构在302传动配合部的内周,而弹性密封件62抵接在传动配合部302外周侧,传动可靠同时提升密封性能。

以上实施方式中流量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可采用如下步骤:

提供壳体,该壳体一体成型有卡槽部111,该卡槽部形成通槽部或缺口部1111;

提供弹性元件501、502,该弹性元件通过上述通槽部或缺口部安装到壳体的卡槽部,且该弹性元件至少部分限位于卡槽部内,具体地弹性元件与卡槽进行安装时受压变形;

提供金属制成的连接件4,该连接件至少包括主体部40、螺杆41与螺母43,其中螺杆41成型出外螺纹部411,螺母43成型出内螺纹部431,组装螺杆41与螺母43,该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形成螺纹配合结构,该螺纹配合结构组装连接臂部构件50与上述主体部40。

进一步上述制造方法的步骤还可以包括:

通过加工金属材料制造卡箍54、56,该卡箍成型有通孔,组装该卡箍到弹性元件501、502的安装孔500、520,两者过盈配合安装;

通过加工金属板材制造连接板,该连接板一体成型有主体部40,且该主体部加工出供螺杆穿过的通孔400,且该连接板加工成型有有连接孔451的转接部45,该转接部与上述主体部40为一体结构;

组装螺杆穿过上述主体部的通孔与上述卡箍的通孔,拧装螺母到外螺纹部。

具体地上述制造方法的步骤还包括:

提供注塑成型的底座11、盖体12,该底座与盖体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或者通过焊接连接方式或者通过铆钉连接方式进行组装,该底座一体形成有进口管路、至少一个出口管路,或者所述底座一体形成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再提供注塑成型形成的进口管路、至少一个出口管路,所述底座的第一连接管与进口管路密封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与出口管路密封设置;

提供阀芯组件2,先分别提供塑料注塑而成的传动组件23、通过陶瓷或玻璃或金属制造而成的第一阀件20、第二阀件21,第二阀件21与底座11一体形成的限位凸部13组装固定,并通过侧向实现限位,所述第一阀件20与传动组件23相对组装固定;

提供控制部件3,该控制部件通过设置外壳体的底座32与所述壳体的盖体12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或者通过焊接连接方式或者通过铆钉连接方式进行组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