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装置及医疗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92380发布日期:2018-11-20 18:09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振装置及医疗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医疗器械系统一般都是直接将外壳直接固定在医疗器械的机体上,以此达到外壳的有效安装,但机体工作过程中难免产生振动,导致外壳与机体碰撞产生噪音。高端的医疗器械外壳一般都会在机体与外壳之间设计隔离机体振动的装置。

常见的减振装置是在两个刚性体中间增加柔性阻尼材料以达到隔离机体振动的效果。但是这种隔离振动的装置通常是非永久性的,减振效果受刚性体与柔性阻尼材料之间的连接情况而定,使得每套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不一致,同时在维护过程中也有可能丢失减振材料或者遗忘减振材料的安装,使系统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永久性固定的减振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维修导致减振材料丢失或遗忘安装的问题,减振效果稳定。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振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设置有减振材料,所述减振材料通过灌注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设置有连接柱,另一个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柱插入所述连接槽内,所述连接槽内灌注成型有所述减振材料,所述减振材料将所述连接柱和所述连接槽固定。

其中,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内填充有所述减振材料。

其中,所述连接槽的侧壁上设置有注浇孔。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所述连接柱的表面与所述连接槽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连接柱的端面与所述连接槽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内填充有所述减振材料。

其中,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槽上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孔,销钉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后与所述第一连接孔配合,所述销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填充有所述减振材料。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医疗设备,该医疗设备的减振效果稳定,维护过程中不会出现减振材料丢失或遗忘安装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医疗设备,包括机体和外壳,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减振装置,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机体连接。

其中,所述机体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螺钉固定。

其中,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加强筋。

其中,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螺钉固定。

其中,所述外壳的内侧凸设有承重柱,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部设置有卡槽,所述承重柱搭接在所述卡槽内。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振装置及医疗设备。该减振装置中,减振材料灌注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缝隙内,减振材料凝固后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永久性固定,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稳定,在维护过程中,不会出现减振材料丢失或遗忘安装的问题,保证医疗设备的减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医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减振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支撑架与减振装置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医疗设备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其中:

100、减振装置;200、机体;300、外壳;

11、第一连接件;111、连接柱;112、卡槽;113、通孔;12、第二连接件;121、连接槽;1211、注浇孔;122、第三连接孔;13、减振材料;

21、支撑架;211、固定板;212、支撑板;213、螺纹孔;214、加强筋;

31、承重柱;32、第二板;33、第一板;34、抵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可以为x射线诊断设备、超声诊断设备等。医疗设备包括机体200以及固定在机体200上的外壳300。为了隔离机体200工作时产生的振动,避免机体200和外壳300之间碰撞产生噪音,机体200和外壳300之间还设置有减振装置100。

如图2所示,减振装置100整体呈工字型,减振装置100包括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均可以为刚性结构,第一连接件11与第二连接件12之间设置有减振材料13。第一连接件11与外壳300连接,第二连接件12与机体200连接,通过减振材料13的缓冲,可以隔离机体200的振动,减少医疗设备工作时的噪音。其中,减振材料13可以为高柔性、高阻尼的减振材料,例如橡胶、硅胶、环氧树脂等。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11的底面凸设有连接柱111,第一连接件11与连接柱111整体呈t型。可选地,连接柱111可以为圆柱或立方柱。第二连接件12的顶面设置有连接槽121,连接槽121为柱状的空心结构,连接槽121的上端开口。连接柱111插入连接槽121内,减振材料13通过灌注的方式注入连接槽121内,填满连接槽121与连接柱111之间的缝隙,待减振材料13凝固后将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永久性固定,减振装置100的减振效果稳定,在维护过程中,不会出现减振材料13丢失或遗忘安装的问题,保证医疗设备的减振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连接柱111和连接槽121,而是直接在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的连接面之间灌注减振材料13,灌注的减振材料13凝固后形成减振层,减振层的两端直接与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固定,同样可以实现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的永久性固定。

为避免第一连接件11与第二连接件12直接刚性接触,第一连接件11的底面与连接槽121的端面之间设置有间隙,该间隙内填充有减振材料13,避免第一连接件11的底面直接与连接槽121的端面接触影响减振效果。同样地,连接柱111的端面与连接槽121的底面之间也设置有间隙,避免连接柱111与连接槽121的底面直接接触。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为第二连接件12上凸设有连接柱,对应地,第一连接件11上设置有连接槽,同样也可以形成永久性固定的减振装置100。

为了提高减振装置100的减振效果,连接柱111上还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113,通孔113可以沿水平方向贯穿连接柱111,至少一个通孔113可以沿连接柱111的长度方向分布。在灌注减振材料13时,通孔113内会填充有减振材料13,从而增加连接柱111和连接槽121之间减振材料13的重量,有利于提高减振效果。同时,设置通孔113还可以增加连接柱111与减振材料13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连接柱111与连接槽121的固定效果,使得减振装置100结构更加稳定。

为进一步提高减振材料13固定连接柱111的效果,连接柱111可以为锥台结构,其截面面积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减小,有利于增加连接柱111和连接槽121之间的减振材料13的总量。为避免连接柱111端部强度不足而导致连接柱111断裂等,至少一个通孔113由上到下的截面面积逐个减小。

为进一步增强连接柱111的刚性,连接柱111和连接槽121之间还可以通过销钉进一步固定。具体地,连接柱11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连接槽121上在与第一连接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孔,销钉穿过第二连接孔后与第一连接孔配合。通过设置销钉不仅可以增强连接柱111的刚性,而且可以加强连接柱111与连接槽121的固定效果。其中,销钉可以沿水平方向设置,即由连接槽121的侧面插入,第一连接孔与通孔113错开设置,以减小对连接柱111的强度的影响。

为避免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直接刚性接触,销钉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之间均具有一定缝隙,且该缝隙内填充有减振材料13,以保证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之间的减振效果。

可选地,销钉也可以固定在连接槽121的底面上,对应地,连接柱111的端面上设置有销钉孔。连接柱111插入到连接槽121内后,销钉插入销钉孔内,以增强连接柱111的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在连接柱111的端面上设置多个盲孔来代替水平方向贯穿的通孔113。

连接槽121的侧壁上还可以设置有注浇孔1211,减振材料13通过注浇孔1211灌注入连接槽121内,以便制备减振装置100。

为了减轻减振装置100的重量,避免外壳300与减振装置100连接受力变形,第一连接件11可以在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镂空孔,相邻镂空孔之间形成筋条结构,以保证第一连接件11的强度。同时,第一连接件11的顶面还可以内凹形成卡槽112,可以进一步减轻减振装置100的重量,有利于降低减振装置的成本。

如图4所示,机体200上可以设置有支撑架21,支撑架21用于固定减振装置100。为提高医疗设备的减振效果,机体200与外壳300之间可以设置有多个减振装置100,机体200上可以对应设置有多个支撑架21。具体地,如图5所示,支撑架21包括固定板211和支撑板212,固定板211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机体200上。支撑板212与固定板211连接,且二者组成l型,支撑板212上设置有螺纹孔213,螺纹孔213用于与螺钉配合以便固定减振装置100。为了提高支撑架21的强度,避免支撑架21变形,支撑架21还包括加强筋214,加强筋214的一端与支撑板212的底面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211连接,使得加强筋214、固定板211和支撑板212三者形成三角结构,支撑更加稳定。

如图2和图6所示,第二连接件12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122,螺钉穿过第三连接孔122后与支撑部上的螺纹孔213配合,从而将第二连接件12固定在支撑部上。为了降低第三连接孔122的加工精度,第三连接孔122可以为长条孔,在固定第二连接件12与支撑部时,螺钉可以沿长条孔调整,以便与螺纹孔213配合。

如图7和图8所示,外壳300上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用于与第一连接件11连接。固定部与第一连接件11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具体地,固定部包括第一板33和第二板32,第一板33和第二板32连接形成l型。第一板33与外壳300内表面平行设置并通过螺钉固定,第二板32垂直外壳300的表面设置,且第二板32的上端部弯折形成搭接部,搭接部搭接在第一连接件11的顶面,并通过螺钉与第一连接件11固定。

为避免外壳300的重量全部施加在固定部上导致固定部变形,外壳300的内侧还凸设有承重柱31,承重柱31搭接在第一连接件11上,通过承重柱31承载外壳300的重量,可以减小固定部的负荷。为保证承重柱31与第一连接架连接更稳定,承重柱31可以搭接在第一连接件11的卡槽112内,卡槽112还可以对承重柱31有一定的限位作用。为保证减振装置100的负荷能力,卡槽112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1顶面与连接柱111对应的位置,使得承重柱31放入卡槽内112时,承重柱31向第一连接件11施加的力能够作用在连接柱111上,不仅可以提高减振装置100的负载能力,而且力可以直接施加在减振材料13上,有利于提高减振效果。

如图8所示,外壳300向内侧凸起有抵接部34,抵接部34与第三板33抵接并通过螺钉固定。当外壳300与机体200装配后,抵接部34将第三板33抵接在机体200上。可选地,螺钉可以依次穿过抵接部34和第一板33后与机体200固定,有利于提高外壳300、机体200和减振装置100的固定效果。

本实施例中,机体200上的支撑架21由减振装置100的下方支撑固定,外壳300通过固定部与承重柱31的配合,可以由减振装置100的上方固定减振装置100,可以限制外壳300与第一连接件11之间的相对移动,有利于提高医疗设备的减振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减振装置100、机体200和外壳3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机体200上可以设置有磁性体,减振装置100受磁性体的吸附作用,可以牢牢与机体200连接,避免减振装置100与机体200脱离。

同样地,外壳300上的固定部也可以在磁性体的作用下加强与机体200的固定效果。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