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86135发布日期:2019-01-22 18:20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控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传动领域,具体是一种单输入轴可控双输出轴传动装置;根据不同用户使用要求,通过控制摩擦离合器实现单输入单输出或单输入双输出的一种可控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某型航空发动机附件机匣(以下简称发附机匣)在工厂出厂试验过程中要求发附机匣试验器具有发附机匣单独试车、飞发附机匣联合试车两种试车功能。发附机匣单独试车时,其飞附输出端采用齿轮箱+液压泵方式加载;联合试车时,飞附端连接飞附机匣试验,飞附机匣的加载端采用真实附件加载。为了机匣出厂试验的需要,这两种试车方式要频繁切换;为了提高试车台工作效率,减少试车前的工作量,需要一种新型传动装置,方便快捷可靠的实现飞附端试车方式的切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完成试验方式切换、提高试车台工作效率,减少试车前的工作量的一种可控传动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控传动装置,包括输入轴、轴承a、轴承b、轴承c、轴承d、轴承e、轴承f、轴承g、轴承h、轴承i、轴承j、离合器供油管、输出轴a、离合器a、离合器b、输出轴b、齿轮箱的箱体,所述的箱体内设置输入轴,还设置有可控制是否与输入轴的输出轴a及输出轴b。

进一步的,所述的输出轴a与离合器a配合设置安装,构成控制总成a。

进一步的,所述的输出轴b与离合器b配合设置安装,构成控制总成b。

进一步的,所述的输入轴上安装有轴承a、轴承b。

进一步的,所述的输出轴a上配合安装有轴承c、轴承d、轴承e、轴承f。

进一步的,所述的输出轴b上安装有轴承g、轴承h、轴承i、轴承j。

进一步的,所述的输出轴a、离合器a均为齿腹式摩擦离合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快速完成试验方式切换结构紧凑,快速切换、工作可靠,提高了试车台工作效率,减少了试车前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总体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可控传动装置,包括输入轴1、轴承a2、轴承b3、轴承c4、轴承d7、轴承e9、轴承f10、轴承g11、轴承h12、轴承i15、轴承j16、离合器供油管5、输出轴a6、离合器a8、离合器b14、输出轴b13、齿轮箱的箱体17,所述的箱体17内设置输入轴1,还设置有可控制是否与输入轴1的输出轴a6及输出轴b13。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输出轴a6与离合器a8配合设置安装,构成控制总成a。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输出轴b13与离合器b14配合设置安装,构成控制总成b。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输入轴1上安装有轴承a2、轴承b3。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输出轴a6上配合安装有轴承c4、轴承d7、轴承e9、轴承f10。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输出轴b13上安装有轴承g11、轴承h12、轴承i15、轴承j16。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输出轴a6、离合器a8均为齿腹式摩擦离合器。

具体的,两根输出轴a6与输出轴b13各安装一套齿腹式摩擦离合器,在使用时,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控制相应离合器接合,当使用输出轴a6时,控制齿腹式摩擦离合器a8接合输入轴1,输入轴1带动输出轴a6运转,传动装置驱动负载用于代替飞附端进行发附机匣单独试车,当使用输出轴b13时,控制齿腹式摩擦离合器b13接合输入轴1,输入轴1带动输出轴b13运转,通过柔轴与飞附机匣连接,当输出轴a6与输出轴b13)同时使用时,则两台摩擦离合器均与输入轴1接合,进行联合试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这些具体实施方式都是基于本发明整体构思下的不同实现方式,而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可控传动装置,主要解决了航空发动机附件机匣试车工作量大的问题。所述的箱体(17)内设置输入轴(1),还设置有可控制是否与输入轴(1)的输出轴A(6)及输出轴B(13)。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控制相应离合器接合。如果使用1号输出轴,控制离合器A(8)接合,则输入轴(1)带动输出轴A(6)运转;如果使用输出轴B(13),控制离合器B(14)接合,则输入轴(1)带动输出轴B(13)运转;如果2根输出轴同时使用,则两台摩擦离合器均接合。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实现传动装置快速切换输出轴、工作可靠等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宋大维;盛贵宾;刘永恒;湛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8.11.09
技术公布日:2019.0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