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热管道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83119发布日期:2019-02-15 22:22阅读:7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1.6mpa,dn1200以下的城镇供热管道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供热管网是城市集中供热的基础设施,日益成为实施供热节能改造,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节约、环保型城市的关键城市基础设施之一。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城镇供热管网的服务水平直接反映了城市运行的环保节能水平至现代化水平,城镇供热管网的建设在城镇建设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热管道施工方法,合理安排施工,缩短工期,确保施工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供热管道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施工测量

a交接桩数量满足定位测量需要,多标段施工时向相邻标段延伸至少一个控制点;

b进行栓桩和桩位保护,采取混凝土加固、砌井、钉设防护栏的保护措施;

c桩位复测,复测精度不低于所交桩的测量精度等级;

d建立施工控制网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隧道洞口、竖井附件布设控制点,每个控制点有两个以上的方向控制点,相邻控制点应相互通视;平面控制网通常采用导线测量、gps测量和三角测量方法测设;水平角测量采用方向观测法,距离测量采用电磁波测距,并选用与控制网精度要求相同的等级;

e明挖施工测量

e1中线定位:根据控制网在地面先定出主干线起点、终点、中间点和转角点位置,再定支干线和支线点位;

e2沟槽防线:根据中线点开挖边线;

e3对施工区内地下障碍物进行标示,标出管线的种类、管径、走向、高程及施工中线的位置关系;

e4开挖期间随开挖进度及时测设中线、坡脚和高程控制点,防止挖偏和槽底超挖;

e5配合结构施工及时测设结构中线、边线、导向支架、固定支架、华东支架各变形缝;在结构边墙内存测设管道高程控制线;

f竣工测量

f1管线点位误差不大于50mm;

f2管线点的高程误差在±30mm;

f3管线与邻近的地上建筑物、相邻的其他管线、规划道路或现状道路中心线的间距误差,测绘1:500~1:2000图时,不大于0.7mm;

f4供热管线竣工竖井包括:

管线起点、终点、平面转角点、变坡点、分支点的中心坐标和高程;

管线高程的垂直变动中心坐标和垂直变动点上下两个部位的钢管上标明高程;

管沟敷设的管线固定支架处、平面转角处和横断面变化处的中心坐标及管沟内底、管沟盖板中心上标明的高程;

检查室、人孔中心坐标和检查室内底、顶板上表面中心高程,管道中心和检查室人孔中心的偏距;

2)土方开挖

a沟槽开挖

a1遇到有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时,使用切割机沿开挖边线切割整齐;

a2沟槽防线根据设计中线和标高,沟底结构两侧预留施工宽度,地沟敷设时两侧预留施工宽度为600~800mm,直埋敷设时两侧预留施工宽度为300~500mm;雨期施工时预留排水边沟;

a3在无地下水的天然湿度土壤中开挖沟槽时,

若为填实的砂土或砾石土,沟槽深度≤1.00m,则直接开挖;

若为亚砾土或亚黏土,沟槽深度≤1.25m,则直接开挖;

若为黏土,沟槽深度≤1.50m,则直接开挖;

若为坚土,沟槽深度≤2.00m,则直接开挖;

当沟槽深度超过5m或现场不具备放坡条件时,需选用相应的边坡支护方法;

a4机械开挖

当挖至距槽底标高200-300mm时,由机械配合人工捡底,防止槽底土壤被扰动;

开挖基槽的土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留足回填需要的好土;多余土方应一次运走,避免二次挖运;

基槽地应设明排边沟,开挖土方应由低处向高处开挖,并设集水井;

a5人工开挖

现况管线四周500mm范围内采用人工挖土;

现况管线平行间距小或交叉部位采用人工挖土;

现况结构或管线复杂、机械不便于作业时,采用人工开挖;

b边坡修整

b1基槽深度较小时不需放坡,沿开挖线用铁锹竖直切挖出整齐的边槽;

b2开挖放坡基槽时,应分层用铁锹按坡度铲出坡形,每隔2.8-3.5m做出一条标准坡面,进行修坡;

b3机械开挖时,随时以坡度尺为标准人工修坡;

c人工捡底

c1按照基底标高拉线进行清底找平;

c2机械开挖时留存180-220mm厚原状土,人工配合进行粗捡,开挖结束后进行正式人工捡底;

d验槽

d1验槽前进行地基钎探,钎探点布置应为每隔5-6m,沟槽布置1点、小室2点;

d2地基土质不得扰动也不得超挖,槽底局部超挖时应按一下方法处理:

沟槽超挖在1500mm以内时,用原土回填夯实,其压实度不低于95%;沟槽超挖在150mm以上时,采用石灰土处理,压实度不低于95%;

槽底有地下水或含水量较大时,采用天然级配砂石或天然砂回填至设计标高;

3)土方回填

a胸腔回填

a1沿回填沟槽纵向每20~30m设置回填分层标志;沿沟槽两侧水平、对称、同时回填,两侧高差不超过300mm;

a2分段回填接槎处,回填时留踏步台阶;已填土坡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高度不大于0.3m;

a3胸腔回填土密实度≥95%,回填时压实度应逐层检查测定,可采用环刀法或灌砂法,实验合格,报监理平行验收后,方可摊铺上一层土;

a4构筑物周围的回填与管道沟槽回填同时进行,当不便同时进行时,留台阶形接槎;

b管顶或结构顶以上500mm内土方回填

b1管顶或结构顶以上500mm内由人工分层摊铺,使用小型机具分层夯实;

b2分段回填,接槎处应成踏步台阶状,台阶宽度1~1.2m,高度0.3m;

b3直埋保温热力管道的沿线连续敷设警示带;警示带平整地敷设在管道正上方,距管顶为0.3~0.5m;

b4管顶或结构顶以上500mm内密实度为85%±2%;

4)人工顶管

a顶管无须开挖地面,在遥控的顶管掘进机的后方用巨大推力的液压千斤顶,使掘进机及紧随其后的管道穿越土层到达预先设计的位置上,挖掘发生在顶管掘进机的前方,被挖掘物质通过循环性的泥水系统用泵排到地表;当第一节管全部顶入土层后,接着将第二节管接在后面顶进,整个顶进过程循环重复;

b工作井

工作坑的支撑形成封闭式框架,矩形工作坑的四角加斜撑;

c设备安装

c1导轨安装:采用铁路钢轨,在基础上铺设枕木、安装导轨;导轨用道钉固定于枕木上,两导轨之间用拉杆控制导轨中距,拉杆间距1.5~2m;枕木截面不小于150mm*150mm;

c2工作平台安装:

工作平台承重主梁两端伸出工作井外,不小于1.2m并放于枕木上;

平台开口的长度大于管节长度0.4m以上,宽度大于管节外径0.4m以上;

c3顶铁安装:

顶铁采用铸钢件或型钢焊接成型,具有足够的刚度,顶铁上需有吊环及锁定装置;

顶铁放置在管道两侧,且顶铁中心线应与管道中心线平行、对称;

更换顶铁时,先使用长顶铁,以减少顶铁连接次数;

顶铁与管口之间安装缓冲衬垫;

d管道顶进

d1采用手掘式顶管时,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m;

d2顶进程序是:安装顶铁,开动油泵,顶镐活塞伸出一个行程后,关油泵,顶镐停止运行,活塞收缩,在空隙处加上顶铁,再开油泵,如此周而复始;

d3工具管开始顶进5~10m的范围内,允许偏差为:轴线位置3mm以内,高程0~3mm;

d4采用手工掘进顶进时,工具管接触或切人土层后,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在允许超挖的稳定土层中正常顶进时,管下部1350mm范围内不超挖,管顶以上超挖量不大于15mm;

d5顶管结束后,采用石棉水泥、弹性密封膏或水泥砂浆密封;

e纠偏

e1挖土校正法:适用于偏差为10-20mm时;在管子偏向一侧少挖土,而在另一侧多挖土,强制管节在前进时向另一侧偏移;

e2木杠支撑法:使用工具管时,预先在工具管后面安装校正环,在校正环的上下左右各安设1个千斤顶,当发现管端偏差大于20mm时,开动相应的千斤顶进行校正;

5)管道焊接

a焊口组对

a1将管口100mm范围内的油污、污垢、铁锈、毛刺清理干净;用倒链吊管对圆找正的方法,两管间隙,用对口器锁定对口;

a2对口时将两管道纵向焊缝错开,间距大于100mm,且应放在管中水平线以上40°-50°;

a3对口后的内壁平齐,其错边量小于或等于20%壁厚且不大于2mm;

a4钢管的纵向焊缝处不点焊,点焊的厚度与坡口第一层焊接厚度相近且焊透;

b焊口施焊

采用纤维素型向下焊条对管子上出现的各种位置进行焊接;

6)闭式循环冲洗

a将冲洗的主干线、支线的供水管和回水管内注满水,并高处排放空气;若管内试压水未排掉,要补充注水,直至全部注满水为止;

粗洗循环:启动冲洗水泵,进行8~10小时的管内脏水进行循环,迫使管内沉积的砂、砾石杂质沿水流方向移动而最终沉积到除污短管中,使轻质悬浮杂质沿管道排水口排入水池中,经过滤清除掉;

b清水循环:粗洗后的脏水停泵后即马上排入市政雨水管道内,待管道内最低点水全部排净后,关掉排水阀门,再向供水管内和回水管内注入清水,管内水满后,再开启冲洗水泵,循环8~10小时以后,迅速排掉管中的浑水;

c净洗循环:净洗,是在清水循环后,将浑水全部排掉,然后注入自来水,继续开泵循环,使管内全部杂质都沉积在除污短管里面,经水质化验合格后结束清洗循环;

d冲洗操作方法:

先冲洗最远的支管,合格后依次由远到近,冲洗全部支管合格后,再冲洗主干管;未端设备冲洗与支线管网一同冲洗,主管网上的设备与冲洗主干管时一同冲洗;

e清理、检查、恢复系统

e1清理:先将排气阀门开启,排水时向管内补气,防止管内出现真空,将管内贮水全部排入规定的城市雨水管里或污水管;

e2检查:水排净后,将全部除污短管打开,将沉积杂物清除干净,并用水洗净除污短管;

e3恢复系统:将临时管网和冲洗管道、阀门拆除掉,并堵住全部开洞,拆除全部临时加固构筑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发明方法能够合理安排施工,缩短工期,确保施工质量,可作为热力工程施工人员现场指导施工的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但是应该指出本发明的实施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一种供热管道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施工测量

a交接桩数量满足定位测量需要,多标段施工时向相邻标段延伸至少一个控制点;

b进行栓桩和桩位保护,采取混凝土加固、砌井、钉设防护栏的保护措施;

c桩位复测,复测精度不低于所交桩的测量精度等级;

d建立施工控制网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隧道洞口、竖井附件布设控制点,每个控制点有两个以上的方向控制点,相邻控制点应相互通视;平面控制网通常采用导线测量、gps测量和三角测量方法测设;水平角测量采用方向观测法,距离测量采用电磁波测距,并选用与控制网精度要求相同的等级;

e明挖施工测量

e1中线定位:根据控制网在地面先定出主干线起点、终点、中间点和转角点位置,再定支干线和支线点位;

e2沟槽防线:根据中线点开挖边线;

e3对施工区内地下障碍物进行标示,标出管线的种类、管径、走向、高程及施工中线的位置关系;

e4开挖期间随开挖进度及时测设中线、坡脚和高程控制点,防止挖偏和槽底超挖;

e5配合结构施工及时测设结构中线、边线、导向支架、固定支架、华东支架各变形缝;在结构边墙内存测设管道高程控制线;

f竣工测量

f1管线点位误差不大于50mm;

f2管线点的高程误差在±30mm;

f3管线与邻近的地上建筑物、相邻的其他管线、规划道路或现状道路中心线的间距误差,测绘1:500~1:2000图时,不大于0.7mm;

f4供热管线竣工竖井包括:

管线起点、终点、平面转角点、变坡点、分支点的中心坐标和高程;

管线高程的垂直变动中心坐标和垂直变动点上下两个部位的钢管上标明高程;

管沟敷设的管线固定支架处、平面转角处和横断面变化处的中心坐标及管沟内底、管沟盖板中心上标明的高程;

检查室、人孔中心坐标和检查室内底、顶板上表面中心高程,管道中心和检查室人孔中心的偏距;

2)土方开挖

a沟槽开挖

a1遇到有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时,使用切割机沿开挖边线切割整齐;

a2沟槽防线根据设计中线和标高,沟底结构两侧预留施工宽度,地沟敷设时两侧预留施工宽度为600~800mm,直埋敷设时两侧预留施工宽度为300~500mm;雨期施工时预留排水边沟;

a3在无地下水的天然湿度土壤中开挖沟槽时,

若为填实的砂土或砾石土,沟槽深度≤1.00m,则直接开挖;

若为亚砾土或亚黏土,沟槽深度≤1.25m,则直接开挖;

若为黏土,沟槽深度≤1.50m,则直接开挖;

若为坚土,沟槽深度≤2.00m,则直接开挖;

当沟槽深度超过5m或现场不具备放坡条件时,需选用相应的边坡支护方法;

a4机械开挖

当挖至距槽底标高200-300mm时,由机械配合人工捡底,防止槽底土壤被扰动;

开挖基槽的土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留足回填需要的好土;多余土方应一次运走,避免二次挖运;

基槽地应设明排边沟,开挖土方应由低处向高处开挖,并设集水井;

a5人工开挖

现况管线四周500mm范围内采用人工挖土;

现况管线平行间距小或交叉部位采用人工挖土;

现况结构或管线复杂、机械不便于作业时,采用人工开挖;

b边坡修整

b1基槽深度较小时不需放坡,沿开挖线用铁锹竖直切挖出整齐的边槽;

b2开挖放坡基槽时,应分层用铁锹按坡度铲出坡形,每隔2.8-3.5m做出一条标准坡面,进行修坡;

b3机械开挖时,随时以坡度尺为标准人工修坡;

c人工捡底

c1按照基底标高拉线进行清底找平;

c2机械开挖时留存180-220mm厚原状土,人工配合进行粗捡,开挖结束后进行正式人工捡底;

d验槽

d1验槽前进行地基钎探,钎探点布置应为每隔5-6m,沟槽布置1点、小室2点;

d2地基土质不得扰动也不得超挖,槽底局部超挖时应按一下方法处理:

沟槽超挖在1500mm以内时,用原土回填夯实,其压实度不低于95%;沟槽超挖在150mm以上时,采用石灰土处理,压实度不低于95%;

槽底有地下水或含水量较大时,采用天然级配砂石或天然砂回填至设计标高;

3)土方回填

a胸腔回填

a1沿回填沟槽纵向每20~30m设置回填分层标志;沿沟槽两侧水平、对称、同时回填,两侧高差不超过300mm;

a2分段回填接槎处,回填时留踏步台阶;已填土坡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高度不大于0.3m;

a3胸腔回填土密实度≥95%,回填时压实度应逐层检查测定,可采用环刀法或灌砂法,实验合格,报监理平行验收后,方可摊铺上一层土;

a4构筑物周围的回填与管道沟槽回填同时进行,当不便同时进行时,留台阶形接槎;

b管顶或结构顶以上500mm内土方回填

b1管顶或结构顶以上500mm内由人工分层摊铺,使用小型机具分层夯实;

b2分段回填,接槎处应成踏步台阶状,台阶宽度1~1.2m,高度0.3m;

b3直埋保温热力管道的沿线连续敷设警示带;警示带平整地敷设在管道正上方,距管顶为0.3~0.5m;

b4管顶或结构顶以上500mm内密实度为85%±2%;

4)人工顶管

a顶管无须开挖地面,在遥控的顶管掘进机的后方用巨大推力的液压千斤顶,使掘进机及紧随其后的管道穿越土层到达预先设计的位置上,挖掘发生在顶管掘进机的前方,被挖掘物质通过循环性的泥水系统用泵排到地表;当第一节管全部顶入土层后,接着将第二节管接在后面顶进,整个顶进过程循环重复;

b工作井

工作坑的支撑形成封闭式框架,矩形工作坑的四角加斜撑;

c设备安装

c1导轨安装:采用铁路钢轨,在基础上铺设枕木、安装导轨;导轨用道钉固定于枕木上,两导轨之间用拉杆控制导轨中距,拉杆间距1.5~2m;枕木截面不小于150mm*150mm;

c2工作平台安装:

工作平台承重主梁两端伸出工作井外,不小于1.2m并放于枕木上;

平台开口的长度大于管节长度0.4m以上,宽度大于管节外径0.4m以上;

c3顶铁安装:

顶铁采用铸钢件或型钢焊接成型,具有足够的刚度,顶铁上需有吊环及锁定装置;

顶铁放置在管道两侧,且顶铁中心线应与管道中心线平行、对称;

更换顶铁时,先使用长顶铁,以减少顶铁连接次数;

顶铁与管口之间安装缓冲衬垫;

d管道顶进

d1采用手掘式顶管时,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m;

d2顶进程序是:安装顶铁,开动油泵,顶镐活塞伸出一个行程后,关油泵,顶镐停止运行,活塞收缩,在空隙处加上顶铁,再开油泵,如此周而复始;

d3工具管开始顶进5~10m的范围内,允许偏差为:轴线位置3mm以内,高程0~3mm;

d4采用手工掘进顶进时,工具管接触或切人土层后,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在允许超挖的稳定土层中正常顶进时,管下部1350mm范围内不超挖,管顶以上超挖量不大于15mm;

d5顶管结束后,采用石棉水泥、弹性密封膏或水泥砂浆密封;

e纠偏

e1挖土校正法:适用于偏差为10-20mm时;在管子偏向一侧少挖土,而在另一侧多挖土,强制管节在前进时向另一侧偏移;

e2木杠支撑法:使用工具管时,预先在工具管后面安装校正环,在校正环的上下左右各安设1个千斤顶,当发现管端偏差大于20mm时,开动相应的千斤顶进行校正;

5)管道焊接

a焊口组对

a1将管口100mm范围内的油污、污垢、铁锈、毛刺清理干净;用倒链吊管对圆找正的方法,两管间隙,用对口器锁定对口;

a2对口时将两管道纵向焊缝错开,间距大于100mm,且应放在管中水平线以上40°-50°;

a3对口后的内壁平齐,其错边量小于或等于20%壁厚且不大于2mm;

a4钢管的纵向焊缝处不点焊,点焊的厚度与坡口第一层焊接厚度相近且焊透;

b焊口施焊

采用纤维素型向下焊条对管子上出现的各种位置进行焊接;

6)闭式循环冲洗

a将冲洗的主干线、支线的供水管和回水管内注满水,并高处排放空气;若管内试压水未排掉,要补充注水,直至全部注满水为止;

粗洗循环:启动冲洗水泵,进行8~10小时的管内脏水进行循环,迫使管内沉积的砂、砾石杂质沿水流方向移动而最终沉积到除污短管中,使轻质悬浮杂质沿管道排水口排入水池中,经过滤清除掉;

b清水循环:粗洗后的脏水停泵后即马上排入市政雨水管道内,待管道内最低点水全部排净后,关掉排水阀门,再向供水管内和回水管内注入清水,管内水满后,再开启冲洗水泵,循环8~10小时以后,迅速排掉管中的浑水;

c净洗循环:净洗,是在清水循环后,将浑水全部排掉,然后注入自来水,继续开泵循环,使管内全部杂质都沉积在除污短管里面,经水质化验合格后结束清洗循环;

d冲洗操作方法:

先冲洗最远的支管,合格后依次由远到近,冲洗全部支管合格后,再冲洗主干管;未端设备冲洗与支线管网一同冲洗,主管网上的设备与冲洗主干管时一同冲洗;

e清理、检查、恢复系统

e1清理:先将排气阀门开启,排水时向管内补气,防止管内出现真空,将管内贮水全部排入规定的城市雨水管里或污水管;

e2检查:水排净后,将全部除污短管打开,将沉积杂物清除干净,并用水洗净除污短管;

e3恢复系统:将临时管网和冲洗管道、阀门拆除掉,并堵住全部开洞,拆除全部临时加固构筑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