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力管网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8469发布日期:2018-09-21 20:10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力管网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热力管网又称热力管道,从锅炉房、直燃机房、供热中心等出发,从热源通往建筑物热力入口的供热管道,多个供热管道形成管网。现有的热力管网用固定装置只是通过简单的固定,在管道进行运输热量时,由于热胀冷缩,管道的直径会发生变化,而传统的固定装置不能根据管道的直径变化而变化,导致固定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热力管网用固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热力管网用固定装置,包括下固定座,所述下固定座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下固定座一端铰接有上固定座,所述上固定座另一端设有螺栓,所述螺栓螺纹贯穿上固定座,且螺栓与下固定座螺纹连接,所述上固定座与下固定座之间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圆形槽,所述圆形槽内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在圆形槽上下两端的滑杆,所述滑杆两端均套设有滑套,所述滑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两端与滑套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套下端均铰接有折叠杆,两个所述折叠杆交叉设置,且两个所述折叠杆的中部位置相铰接,所述圆形槽两侧内壁上均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另一端连接有弹性半圆环,两个所述折叠杆下端均铰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下端与弹性半圆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两端均开设有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上固定座上端中部位置设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弹性半圆环内设有耐磨垫。

优选的,所述耐磨垫包括摩擦层、弹力层与增强层,所述弹力层位于摩擦层上表面,所述增强层位于弹力层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热力管网用固定装置,有益效果在于:固定机构的设计,在管道因热胀冷缩直径发生变化时,可以自行调节,便于对管道进行固定,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也有利于延长固定装置的寿命,安装孔与固定板的设计便于固定装置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热力管网用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耐磨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固定座1、下固定座2、固定板3、安装孔4、螺栓5、固定机构6、把手7、伸缩杆8、弹性半圆环9、折叠杆10、滑杆11、弹簧12、滑套13、连接柱14、圆形槽15、耐磨垫16、摩擦层161、弹力层162、增强层16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热力管网用固定装置,包括下固定座2,下固定座2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固定板3两端均开设有安装孔4,下固定座2一端铰接有上固定座1,上固定座1上端中部位置设有把手7,上固定座1另一端设有螺栓5,螺栓5螺纹贯穿上固定座1,且螺栓5与下固定座2螺纹连接,固定板3与安装孔4的设计便于将装置固定,把手7的设计便于将上固定座1打开,有利于管道的安装。

上固定座1与下固定座2之间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圆形槽15,圆形槽15内设有固定机构6,固定机构6包括设置在圆形槽15上下两端的滑杆11,滑杆11两端均套设有滑套13,滑杆11上套设有弹簧12,弹簧12两端与滑套13固定连接,两个滑套13下端均铰接有折叠杆10,两个折叠杆10交叉设置,且两个折叠杆10的中部位置相铰接,圆形槽15两侧内上均设有伸缩杆8,伸缩杆8另一端连接有弹性半圆环9,两个折叠杆10下端均铰接有连接柱14,连接柱14下端与弹性半圆环9固定连接,将管道放置在两个弹性半圆环9之间,当管道受热膨胀时,管道的直径会变大,折叠杆10会被挤压,会带动滑套13在滑杆11上移动,弹簧12会发生形变,弹簧12的恢复力会对弹性半圆环9进行挤压,弹性半圆环9会再次夹紧管道,便于管道的固定。

弹性半圆环9内设有耐磨垫16,耐磨垫16包括摩擦层161、弹力层162与增强层163,弹力层162位于摩擦层161上表面,增强层163位于弹力层162上表面,摩擦层161的设计增大了管道与耐磨垫16之间的摩擦力,便于管道的固定,弹力层162的设计,在管道进行热胀冷缩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增强层163加大了耐磨垫16的韧性和强度,增强了耐磨垫16的使用寿命。

工作原理:在热力管网进行热源传送时,管道会受热膨胀,管道的直径会变大,折叠杆10会被挤压,会带动滑套13在滑杆11上移动,弹簧12会发生形变,弹簧12的恢复力会对弹性半圆环9进行挤压,弹性半圆环9会再次夹紧管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