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头阀门结构、炉头结构及炉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5294发布日期:2018-11-16 21:21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炉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炉头阀门结构、炉头结构及炉具设备。



背景技术:

炉头结构在灶具以及炉具设备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现有技术中的一般的炉头结构在点火过程中,在旋动点火阀门的旋钮的过程中,存在点火过程中需要30~50秒时间才能实现炉头的彻底点燃,具体为,当阀门旋钮选择至第一角度时,只有炉头结构的母火管中有燃气通过,使得点火针只能先引燃母火管的母火,无法引燃炉头结构的主炉通气管中没有燃气通过,但是由于母火管的出气量较小,因此点火针引燃母火管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且在完成母火管的引燃后,旋转至第二角度才能使得炉头结构的主炉通气管中有燃气通过,从而彻底引燃炉头至大火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炉头阀门结构,以解决缩短炉头点燃所需的时间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炉头结构,以解决缩短炉头点燃所需的时间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炉具设备,以解决缩短炉头点燃所需的时间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炉头阀门结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炉头阀门结构,包括:

阀体,该阀体的垂直方向设有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垂直分布;

阀芯,设于所述阀体内部的腔体中,所述阀芯上开设有适于与第一出气口贯通的第一阀芯出气口、适于与第二出气口贯通的第二阀芯出气口和第三阀芯出气口;其中所述第一阀芯出气口为腰形长条形状口,所述第一阀芯出气口和第二阀芯出气口适于同时对应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贯通;所述第一阀芯出气口和第三阀芯出气口适于同时对应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贯通;以及

阀杆,部分地插入所述阀体内部的腔体中与所述阀芯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芯出气口的通气量大于第三阀芯出气口的通气量。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阀体水平方向的两侧端的前阀盖和后阀盖;

所述阀杆与前阀盖转动连接,且部分地穿过所述前阀盖以插入阀体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阀杆位于所述阀体外侧的端部套设有一旋钮。

本实用新型的炉头结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炉头结构,包括:炉头组件、适于引燃所述炉头组件的点火组件,以及一供气组件;

所述炉头组件包括喷火炉和与所述喷火炉相连通的通气管;

所述供气组件包括所述的炉头阀门结构和分别与所述炉头阀门结构相连的母火进气管和炉头进气管;所述炉头进气管与所述通气管相接通;所述母火进气管与一母火管相接通;所述母火进气管与第一出气口相接通,所述炉头进气管与第二出气口相接通;

所述点火组件包括点火器和与所述点火器电性连接的点火针;所述点火针指向所述喷火炉。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喷火炉包括炉芯体和均匀设于所述炉芯体外周缘的若干个喷火孔;

所述炉芯体与所述通气管连通;

所述点火针的针头水平指向所述喷火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点火针安装于一点火支架上;

所述母火管架设在所述点火支架上,且所述母火管的出气孔朝向所述点火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架设在点火支架上的热电偶熄火保护针;

所述热电偶熄火保护针电性连接于一控制主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热电偶熄火保护针斜朝向母火管的出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炉具设备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炉具设备,包括所述的炉头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改良后的阀芯的第一阀芯出气口和第二阀芯出气口适于同时对应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贯通,从而使得阀门的旋钮旋转至第一角度时,即可同时实现母火管和炉头进气管中有燃气经过,使得点火针可以同时引燃母火管和喷火炉,从而缩短引燃时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炉头阀门结构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炉头阀门结构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炉头阀门结构的阀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炉头阀门结构的阀芯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炉头阀门结构的阀芯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炉头阀门结构的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炉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炉头结构的点火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阀体100、进气口102、第一出气口103、第二出气口105、阀芯200、第一阀芯出气口202、第二阀芯出气口203、第三阀芯出气口205、阀杆300、前阀盖400、后阀盖500、旋钮600、炉芯体701、喷火孔702、通气管703、母火进气管801、炉头进气管802、母火喷嘴803、炉头喷嘴805、点火器901、点火针902、点火支架905、热电偶熄火保护针908、母火管910。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炉头阀门结构,包括阀体100、阀芯200和阀杆300。

阀体100的垂直方向设有一进气口102、第一出气口103和第二出气口105;第一出气口103和第二出气口105垂直分布。阀芯200,设于阀体100内部的腔体中,阀芯200上开设有适于与第一出气口103贯通的第一阀芯出气口202、适于与第二出气口105贯通的第二阀芯出气口203和第三阀芯出气口205。阀杆300,部分地插入阀体100内部的腔体中与阀芯200相连。

请参阅图3 所示,阀体100水平方向的两侧端分别设有一前阀盖400和后阀盖500。阀杆300与前阀盖400转动连接,且部分地穿过前阀盖400以插入阀体100内部。阀杆300位于阀体100外侧的端部套设有一旋钮600。即,通过旋转旋钮600,可以实现转动阀杆300,从而带动阀芯200的转动。

具体的,请参阅图6所示,旋钮600上设有对应阀门结构使用状态的标记,具体包括:关闭状态(OFF)、大火状态(PILOT/HI)和小火状态(LO)。当旋钮600旋转至对应不同的标记时,对应了炉头的喷火炉不同的出火状态。

请参阅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阀芯出气口202为腰形长条形状口,腰形长条形状口的设计便于当阀芯200在转动过程中,第一阀芯出气口202可协同第二阀芯出气口203或第三阀芯出气口205实现对于喷火炉的通气引燃。第二阀芯出气口203的通气量大于第三阀芯出气口205的通气量,其中,第三阀芯出气口205对应为小火状态(LO),第二阀芯出气口203对应为大火状态(PILOT/HI),为了便于通过阀杆300的旋转,实现对于小火状态(LO)和大火状态(PILOT/HI)的切换,第三阀芯出气口205和第二阀芯出气口203处于阀芯200侧壁的对应同一圆形的弧面上。

具体的,当旋钮600旋转至大火状态(PILOT/HI)时,第一阀芯出气口202与第一出气口103贯通,同时,第二阀芯出气口203与第二出气口105贯通,以使得气体可以同时通入母火管910和炉头进气管802,出气量较大,点火针902可以先引燃喷火炉,母火管910处的燃气在喷火炉点燃的同时也被引燃,引燃速度快。由于第二阀芯出气口203的通气量大,此时,喷火炉可以实现大火燃烧的状态。

又具体的,当旋钮600旋转至小火状态(LO)时,由于第一阀芯出气口202为腰形长条形状口,第一阀芯出气口202与第一出气口103贯通,同时,第三阀芯出气口205与第二出气口105贯通,由于第三阀芯出气口205的通气量小,此时,喷火炉可以实现小火燃烧的状态。

实施例2:

请参阅图7所示,在实施例1的炉头阀门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炉头结构,包括:炉头组件、适于引燃炉头组件的点火组件,以及一供气组件。

具体的,炉头组件包括喷火炉和与喷火炉相连通的通气管703。喷火炉包括炉芯体701和均匀设于炉芯体701外周缘的若干个喷火孔702;炉芯体701与通气管703连通;点火针902的针头水平指向喷火孔702,这样的设计使得引燃效果更强。

供气组件包括炉头阀门结构和分别与炉头阀门结构相连的母火进气管801和炉头进气管802;炉头进气管802与通气管703相接通,炉头进气管802的炉头喷嘴805置于通气管703中;母火进气管801与一母火管910相接通,母火进火管端口的母火喷嘴803置于母火管910中;母火进气管801与第一出气口103相接通,炉头进气管802与第二出气口105相接通。

点火组件包括点火器901和与点火器901电性连接的点火针902;点火针902指向喷火炉。

请参阅图8所示,点火针902安装于一点火支架905上;母火管910架设在点火支架905上,且母火管910的出气孔朝向点火针902。

炉头结构还包括架设在点火支架905上的热电偶熄火保护针908;热电偶熄火保护针908电性连接于一控制主板上。热电偶熄火保护针908斜朝向母火管910的出气孔。热电偶熄火保护针908可实现对于喷火炉在燃烧过程中的温度的自动控制。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炉头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炉具设备,包括实施例2的炉头结构。本实施例的炉具设备可以为取暖设备或灶具设备,具体的,本实施例不做绝对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