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附加气室刚度可调式空气弹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9241发布日期:2018-11-09 21:30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弹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带附加气室刚度可调式空气弹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轨道交通、工业机械等领域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车辆行驶平顺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空气弹簧作为一种由内部含有帘布层的橡胶囊和充入橡胶囊内腔的压缩气体所组成的非金属弹性元件,以其独特的减振性能,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更多更广泛的应用。

《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系统动态特性机理的研究》中指出,主、副气室间连接管路对弹簧系统的性能有较大影响,连接管路的影响参数主要有管路长度等,管路的长度可以改变空气弹簧刚度。

当前技术下,带附加气室的空气弹簧的应用虽然日益广泛和成熟,但很多情况下,并不能满足整个减振系统的要求,限制了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优越性的发挥,并且也不能根据空气弹簧的工况进行实时的控制。例如,ZL03243150.3中带附加气室的空气弹簧的附加气室容积大都不变;U.S.5169129中改变附加气室容积时会对空气弹簧的高度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附加气室刚度可调式空气弹簧装置,其具有可根据外界不同工况改变空气弹簧与附加气室间连接管路的长度,从而主动地控制空气弹簧的刚度,提高减振系统的减振性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带附加气室刚度可调式空气弹簧装置,包括空气弹簧和附加气室,空气弹簧和附加气室之间通过连接管道相连;所述连接管道上间隔设置多个电磁阀,每一电磁阀的两端均通过软管连接形成回路,所述软管上设有电磁阀;每个电磁阀均与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弹簧的顶部具有上盖板,所述连接管道穿过上盖板延伸至空气弹簧内部,且连接管道的顶端由支撑板封闭。

进一步的,介于支撑板与上盖板之间的连接管道形成三通形式与附加气室连接。

进一步的,设置于连接管道上的电磁阀两端具有支路,所述软管的两端与支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软管的长度各不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道为金属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弹簧与附加气室之间通过带有电磁阀的连接管路相连,且电磁阀的两端分别通过不同长度的带有电磁阀的软管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各电磁阀的开启与关闭,改变气体流通路径,从而改变气体流通长度,进而调节空气弹簧的刚度;具有提高空气弹簧的可控范围和可控精度、提高汽车行驶的平顺性的特点;满足不同工况的特性要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空气弹簧,2-上盖板,3-第一金属管段,4-支撑板,5-第二金属管段,6-第三金属管段,7-第四金属管段,8-第五金属管段,9-附加气室,10-控制器;

A-第一电磁阀,A1-第二电磁阀,B-第三电磁阀,B1-第四电磁阀,C-第五电磁阀,C1-第六电磁阀;

L1-第一软管,L2-第二软管,L3-第三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对空气弹簧的调节不能满足整个减振系统的要求、不能根据空气弹簧的工况进行实时控制的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带附加气室刚度可调式空气弹簧装置。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带附加气室刚度可调式空气弹簧装置,包括空气弹簧1和附加气室9,空气弹簧1和附加气室9之间通过连接管道相连。

所述连接管道为金属管,将所述金属管依次划分为第一金属管段3、第二金属管段5、第三金属管段6、第四金属管段7和第五金属管段8。

所述空气弹簧1的顶部具有上盖板2,所述第一金属管段3的一端穿过上盖板2延伸至空气弹簧1的内部,第一金属管段3的另一端与支撑板4相连,通过支撑板4将第一金属管段3的端部封闭。

所述第二金属管段5位于第一金属管段3的一侧,第二金属管段5与第一金属管段3的连接处形成三通形式。

所述第五金属管段8的末端与附加气室9相连通。

第二金属管段5与第三金属管段6之间安装有第一电磁阀A,第三金属管段6与第四金属管段7之间安装有第三电磁阀B,第四金属管段7与第五金属管段8之间安装有第五电磁阀C;所述第一电磁阀A、第三电磁阀B、第五电磁阀C的两端分别具有支路。

第一电磁阀A两端的支路之间通过第一软管L1连接,第三电磁阀B两端的支路之间通过第二软管L2连接,第五电磁阀C两端的支路之间通过第三软管L3连接;第一软管L1、第二软管L2和第三软管L3上分别设置第二电磁阀A1、第四电磁阀B1和第六电磁阀C1。

所述第一软管L1、第二软管L2和第三软管L3的长度均不同。

所述第一电磁阀A、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第四电磁阀B1、第五电磁阀C和第六电磁阀C1均连接控制器10,通过控制器10控制每一电磁阀的开闭,形成以下工作模式:

工作模式一: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三电磁阀B和第五电磁阀C开启,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四电磁阀B1和第六电磁阀C1关闭。

工作模式二: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三电磁阀B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四电磁阀B1和第五电磁阀C关闭。

工作模式三: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四电磁阀B1和第五电磁阀C开启,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和第六电磁阀C1关闭。

工作模式四: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四电磁阀B1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和第五电磁阀C关闭。

工作模式五: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三电磁阀B、第五电磁阀C、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二电磁阀A1和第四电磁阀B1关闭。

工作模式六: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四电磁阀B1、第三电磁阀C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二电磁阀A1和第三电磁阀B关闭。

工作模式七: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三电磁阀B、第四电磁阀B1和第五电磁阀C开启,控制第二电磁阀A1和第六电磁阀C1关闭。

工作模式八: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三电磁阀B、第四电磁阀B1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二电磁阀A1和第五电磁阀C关闭。

工作模式九: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三电磁阀B、第四电磁阀B1、第五电磁阀C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二电磁阀A1关闭。

工作模式十: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和第五电磁阀C开启,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四电磁阀B1和第六电磁阀C1关闭。

工作模式十一: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四电磁阀B1和第五电磁阀C关闭。

工作模式十二: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四电磁阀B1和第五电磁阀C开启,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三电磁阀B和第六电磁阀C1关闭。

工作模式十三: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四电磁阀B1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三电磁阀B和第五电磁阀C关闭。

工作模式十四: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第五电磁阀C、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一电磁阀A和第四电磁阀B1关闭。

工作模式十五: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四电磁阀B1、第五电磁阀C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一电磁阀A和第三电磁阀B关闭。

工作模式十六: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第四电磁阀B1和第五电磁阀C开启,控制第一电磁阀A和第六电磁阀C1关闭。

工作模式十七: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第四电磁阀B1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一电磁阀A和第五电磁阀C关闭。

工作模式十八:控制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第四电磁阀B1、第五电磁阀C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一电磁阀A关闭。

工作模式十九: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和第五电磁阀C开启,控制第四电磁阀B1和第六电磁阀C1关闭。

工作模式二十: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四电磁阀B1和第五电磁阀C关闭。

工作模式二十一: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二电磁阀A1、第四电磁阀B1和第五电磁阀C开启,控制第三电磁阀B和第六电磁阀C1关闭。

工作模式二十二: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二电磁阀A1、第四电磁阀B1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三电磁阀B和第五电磁阀C关闭。

工作模式二十三: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第五电磁阀C、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四电磁阀B1关闭。

工作模式二十四: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二电磁阀A1、第四电磁阀B1、第五电磁阀C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三电磁阀B关闭。

工作模式二十五: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第四电磁阀B1和第五电磁阀C开启,控制第六电磁阀C1关闭。

工作模式二十六: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第四电磁阀B1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控制第五电磁阀C关闭。

工作模式二十七:控制第一电磁阀A、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第四电磁阀B1、第五电磁阀C和第六电磁阀C1开启。

工作模式二十八:控制第一电磁阀A和第二电磁阀A1同时关闭,或第三电磁阀B和第四电磁阀B1同时关闭,或第五电磁阀C和第六电磁阀C1同时关闭。

根据车辆工况的不同,利用控制器10实时控制空气弹簧1的刚度,以获得所需的减振效果。

本申请的工作原理为:

控制器10根据当前的工况,实时调节第一电磁阀A、第二电磁阀A1、第三电磁阀B、第四电磁阀B1、第五电磁阀C和第六电磁阀C1的开启与关闭,从而改变空气弹簧1与附加气室9之间连接管道的长度,进而调节空气弹簧1的刚度,从而提高汽车行驶的平顺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